和孩子一起讀故事書的感言故
寫出家長和孩子讀故事書后的讀后感
與兒子一起閱讀,一直以來都是我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在他開始牙牙學語時,我就一直開始與他一起閱讀詩歌,故事書,所以他的語言發展都很順利。
可是隨著他進入了小學后,反而和他一起閱讀的習慣卻沒有了。
也許是因為他每天的作業占據了一定的時間,還有是因為身為職場媽媽,白天工作晚上要做家務,實在抽不出太多時間來陪兒子一起讀書。
今年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孩子與家長一起閱讀的活動后,喚醒了我久違的那種親子感覺---與孩子同讀一本書。
假期來了,讓我能有充分的時間陪同孩子讀書,感受非常好
成長中的兒子喜歡看書,也喜歡讓爸爸、媽媽陪著一起閱讀的感覺。
每天晚上當到了我們共同約定好的時間讀書時,兒子就會大聲的提醒我:“媽媽,快來和我一起看書
”我聽到他的號召。
我只好停下手中的活,先陪他看書了。
我覺得他其實從內心是非常期待家長一起讀書的哦。
這個假期,我們一起閱讀了《親愛的漢修先生》、《中華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等,這些讀本都是特別適合孩子們的思維與年齡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喻意,從中還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培養幼兒思想、道德品質、交際技巧都大有益處,當然,孩子也從中受益多多,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就來源于對書中主人公的認識和肯定呢。
每次等看完一本后,我們會在一起討論和回味書中的故事情節。
兒子會告訴我在書中他認為感興趣的故事,而我和他爸則幫他分析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
同時我們還啟發孩子對書中的人物進行比較,尋找書中每個人物身上優秀及具有‘閃光點’的地方。
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和核心,全面提升閱讀力對于一個孩子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是非常關鍵的。
陪孩子閱讀的感想怎么寫
潤 物 細無 聲 ——陪孩子讀書有感女兒今年十歲,讀五年級了。
不知不覺中,陪孩子讀書也有幾年了。
從帶拼音的《幼兒畫報》到后來的《動物世界》、《安徒生童話》、《三字經》,再到后來的《愛的教育》、《完美女孩》、《音樂老師和音樂神童》等等,一路走來,這些書籍都讓我們受益匪淺,并從中感到了讀書、讀好書的快樂和幸福。
女兒喜歡讀書,于是家里堆滿了各類圖書。
如何選擇書籍成了家長必須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一方面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她看自己喜歡的,適合她這個年齡的。
比如她愛看童話故事,我一直都沒有干涉她,我覺得看童話故事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教育。
童話無論講述的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故事,都是由一根主線串聯著,那就是贊頌真善美,痛斥假惡丑。
這些故事可以幫助她從另一方面認識生活、了解社會,有利于從小樹立正確人生觀、道德觀。
作為家長,我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理解這一點,并順應她的要求,滿足她的需要,希望她通過喜歡的這些童話故事,在快樂的閱讀中健康成長。
另一方面,做好引導工作,讓她學會讀好書,讀有質量的書。
比如有一本書叫《感恩父愛》,我覺得應該讓孩子讀,因為她爸爸由于工作原因,平時比較忙,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相對沒有我這個當媽媽的長,而且女兒天生就比較粘媽媽一點,也對媽媽了解多一些。
為了讓孩子正確地了解和理解爸爸,體會父愛,我給她推薦了這本書。
讀書,能凈化心靈,是一大幸事;陪孩子讀書,能培養親情,是一件快樂的事。
在品讀過程中,她不但能學到許多知識,還能從中明白許多道理。
潛移默化中真善美、假惡丑,在孩子的心中已經有了一桿秤,形成了評判的標準。
和孩子一起看書,能夠加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增進對他的了解,在共同閱讀的同時,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馨。
每天睡覺前與孩子一起看書,一起閱讀是我們一天中最快樂、幸福的時刻。
和孩子共讀一本書,互相交流看書后的想法,享受著閱讀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其實,我總覺得,孩子讀書不在乎記住多少知識,關鍵是把閱讀養成為一種習慣,讓她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和發現真理,懂得人生的道理,學會感恩。
重要的不是智商的培養,因為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應該說智商都不錯。
通過這幾年的閱讀,我感觸更深的是如何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情商比智商更為重要。
不能盲目的認為只有聰明的、智商高的人將來才會有出息,更不能簡單的認同智商高的人,情商就一定會高。
二者完全不能等同,同樣需要我們后天的教育和開啟。
在傳授給孩子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擁有健全的健康的人格,這些心智方面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擁有這些他們會受益一生。
但如何培養,卻沒有統一的“教學模式”,與其空洞地說教,不如和他一起愉快閱讀,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從小故事中明白大道理。
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還應該放下架子,“蹲”下來,和孩子一起“聊書”。
不要高高在上,以長者自居。
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是平等的,營造一個平等的環境,并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讓書中的營養慢慢地滋潤著孩子的心靈,使她健康茁壯地成長。
通過和孩子一起閱讀,我驚奇的發現,其實,孩子們的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大人認可和學習的地方,不要忽視他們從只言片語中閃現的智慧光芒和成長歲月中不斷累積的情商。
只要我們用心發現,他們就像星星般閃耀,顆顆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也像花兒朵朵,只要得到足夠的時間、關愛與耐心,他們就一定會綻放。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有許多時候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在有些方面是我們的老師。
比如有一次,我和她爸爸發生了不愉快,不幸的是恰巧被她知道了,沒想到她悄悄地找到她爸爸說:“爸爸,夫妻之間應該寬容,你是男子漢應該讓著媽媽,你要大方的主動和媽媽說話,不然的話我就要給你打× ”,他爸爸感到很驚訝
小小的她怎么會說這些
怎么會用“夫妻”二字,于是便問她:“你說這些,是不是有人教你這么說的,是爺爺
奶奶
還是媽媽
是不是他們讓你來當說客的”,她急忙說“不是的,不是的,是我看了書,書上告訴我的。
我覺得書上說得對,人與人之間就應該友善相處,相互之間應該寬容,不管是同學之間,還是夫妻之間,都應這樣。
你看我和露莎姐姐就是這樣,我們倆從未吵過架。
有時是她讓我,有時是我讓她。
比如有一次,一個冬天的晚上,我們倆一起在一個腳盆里燙腳,因為她剛被媽媽批評了,心里不太高興,所以總是把滾燙的熱水從我這邊倒進水盆里,我怕燙著,就把腳提起來,心情不好的她大聲地嚷道‘不要把腳提起來嘛,你越提我就越往你這邊倒
’,我當時心里還是有一點不舒服的,不要我把腳提起來
你也怕燙呀,不然為什么總從我這邊倒呢
你不總這樣做,我也不會把腳提起來呀
但是,我心想,我們倆是好朋友,她心情不好,我就不惹她,不和她吵,她說她的,我不開腔,她還繼續這樣做的話,我就趕快洗了算了,大不了今晚不燙腳好了,沒什么的,我要珍惜
與孩子一起讀書的感受200字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我的女兒成為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了,已經開始學習拼音與漢字了,老師要求孩子們背兒歌讀故事了,于是我便開始每天陪孩子讀童話、兒歌的生活了。
不長的幾句話,孩子讀的很慢很慢,兩個字之間總是要停頓,因為不認識,要先拼拼音,拼完這個字,上個字又忘了,她自己都不知所云,我讓她再念一遍,有時候她還會煩,沒辦法,我就把這句話連起來讀給她聽,并指著下面的圖畫給她解釋其中的意思。
我讀一遍,讓她再念一遍,反復的讀,就這樣磕磕絆絆地終于算是念完了。
讀書應該成為孩子們生活中的好習慣,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于一些比較困難的字和詞組都還沒有完全掌握,要他們單獨的去讀,理解書中間的內容,是很困難的事情。
一個人讀書習慣的培養,是從小做起的,要讓孩子親近書籍熱愛閱讀,逐步正確引導孩子獨立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一旦養成好的習慣,孩子們會受益終生。
讀書不僅可以使孩子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對道德素質和思想意識也有重大影響。
孩子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和學習的榜樣,孩子在進行閱讀時,會潛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無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
做一個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家長是幸福的事,我們做家長的能夠陪伴孩子一同分享閱讀帶來的那份內心的寧靜與充實,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寫一篇你讀書的故事,或者寫讀書對你的啟發,或者寫你從讀書中感受到了什么。
人說,好老師應該多給孩故事。
不但老師要給孩子事,爸爸、媽媽爺、奶奶都應該給孩子講故事。
在歐美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親子共讀”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種兒童教育的最好方式,它是一種快樂的兒童語言,游戲,也是長輩與孩子間的心靈交流,另外講故事也是進行品德教育和開發智能的好辦法。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環境需要可采取續編、復述、看圖編、改編等方法,激發孩子興趣,啟發孩子思維,使孩子從愛聽故事到主動講故事,成為思維敏捷、口齒伶俐的故事大王。
一、啟發孩子續編故事 每個家長給孩子講故事時,應當有意識地給孩子留有想象空間,在故事的緊要處或結尾部分留個懸念,讓孩子順著自己的思路把故事編完,幼兒通常會編出許多迥異的結尾,很多都是不乏想象又合情合理的。
如故事:“動物介紹所”講到大猩猩給龍蝦找了份裁縫的工作、給青蛙介紹了份游泳教練的工作。
這時家長會問孩子:“你說,大猩猩還會給哪些動物介紹工作呢
還會介紹什么合適的工作呢
”孩子們會興致很高的回答:“會碰到小狗、大象、小老鼠、貓頭鷹……
”“給小狗介紹警察的工作”,“給大象介紹開浴室的工作”,“給小老鼠……”孩子還可以邊說邊做出動作。
興致勃勃,情緒激昂的時候也是幼兒發揮想象,續編故事的最佳時機,此刻稍加指點孩子有可能把原故事的結局擴展出新穎神奇的結果來。
二、鼓勵孩子復述故事 大班的孩子腦子里已經有了不少的故事,家長和教師應鼓勵他們復述這些故事,為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可采取獎勵、表揚的方法,比如,當孩子要求家長講故事時,可提出條件“媽媽講完故事后,你能送我一個故事嗎
”平時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時,這時家長可提出讓他用故事來換,總之,在日常生活中滿足孩子的某些要求時,也是要求孩子復述故事的好機會,孩子復述完后,家長應給予鼓勵、表揚。
三、引導孩子看圖編故事 有些孩子的知識面廣、不僅想象力極其豐富,而且思維有一定的邏輯性,可以憑想象看圖編故事,家長應重視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如家長為孩子買書時,可選擇只有圖片,沒有文字的書籍,讓孩子看圖編故事,只要嘗試幾次,你會驚訝的發現,孩子編出來的故事情節往往會超乎家長的想象,如“龜兔賽跑”家長可以讓孩子看圖,并通過提問引導孩子,“龜兔第二次賽跑會怎么樣呢
”這時孩子能發揮自己的想象,編出另外一個故事來。
四、激發孩子改編故事 拿到一本新故事書,家長會講給孩子聽,重復幾遍后有很多孩子幾乎可以一字不差地把家長所講的故事原原本本的重復出來,有時孩子能挑出家長前后幾次講述的不同點,適當地表示異議。
家長不妨利用這點給孩子講點錯故事,激發孩子糾正,從而調動孩子講故事的積極性。
請聽一位母親同女兒的對話。
“森林里有只河馬,在樹上飛來飛去……” “媽媽,錯了,河馬不會飛” “河馬沒有翅膀呀
” “青蛙、鱷魚、鴨子……” “給媽媽講個游泳比賽的故事咋樣
”家長有意識地把故事講錯,當故事錯在開頭,引導幼兒反駁,鞏固所學知識。
錯在中間,激發孩子糾正,鍛煉思維能力。
錯在結尾,啟迪孩子想象,讓孩子創作出理想的結果。
五、創造機會讓孩子表演故事 平時或朋友聚會,應考慮讓孩子在大人面前表演節目,講故事是最好不過了,孩子講故事,不應苛求白壁無瑕,而應力求“順理成章”家長應從幼兒的表情、動作等方面做指導,效果會更好些。
家長應創造機會,讓孩子參加各種故事比賽,更能激發孩子講故事的興趣。
孩子從聽故事、講故事、編故事中發展了語言、思維、能力、養成了大方、樂觀、自信的開朗性格、把往日家長注入式的傳授知識變為運用知識,這就更加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力、記憶力、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有了更好地發展。
“講故事”真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是幼兒教師、家長必須把握的一門技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做出更多的思考和嘗試
親子閱讀家長寄語怎么寫
《愛的教育》中《小抄寫員的故事》讀后感
【孩子的話】午飯后,媽媽把沙發墊鋪在我床頭的地上,媽媽坐在上面,我坐在媽媽的腿上,靠在媽媽的胸前,我們一起閱讀了《愛的教育》里德小抄寫員的故事。
故事里的朱里奧他有著跟我們一樣的黑頭發,他是家里面的長子,有好幾個弟弟、妹妹,父親是一名鐵路工人。
父親工作很辛苦,晚上還要幫人家抄寫文件賺錢。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朱里奧是個很懂事的大哥哥。
他很愛他的父親,看到父親很辛苦地工作,他決定想個辦法幫助他。
于是,他每天晚上悄悄地幫助父親抄寫文件。
看到朱里奧這么愛他的父親,讓我想起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
而我們又給他們帶來了什么呢
今天,我決定幫媽媽洗一次碗,承包家里倒垃圾的活,讓媽媽感受到我對她的愛,減輕媽媽負擔。
【家長寄語】飯后小憩,與女兒一起鋪坐在地板上,拿起女兒經常讀的故事書跟孩子一起閱讀,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女兒很喜歡這種感覺,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缺少玩伴,游戲、玩耍是孩子童年時光所不能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家長,除了要安排好孩子的學習時間外,還要經常陪孩子一起嬉鬧,久而久之,她很愿意與你交心。
【家長感言】今天,與女兒一起讀完《愛的教育》里德小抄寫員的故事。
讓我深有感觸,不禁感慨:現在的孩子大多不缺乏被愛,缺乏的恰恰是如何愛別人。
而這則故事正好為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如何愛
也讓我們做家長的受到啟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我們孩子心中從小就播種愛,那孩子長大以后,才更能去感受愛、創造美。
孩子的心靈是最為單純與純潔的,只有愛的教育才能給孩子更美好的童年,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享受被愛是快樂的,而愛別人則是另一種快樂的享受。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作為家長,我們只有以身示范,才能培養出具有仁愛之心,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因此,我們應從我做起,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影響和培養孩子的愛心。
逛街時,看到街頭的殘疾人,我會拿出硬幣,讓女兒投到他面前的盆里;公交車上,見到年齡大的人,會主動讓座,或幫助提一下較重的物品……我想,自己所做的這些小事在她小小的心靈上一定會留在愛的痕跡。
無論如何,孩子的心靈是純凈的,給他們什么樣的教育,就會有什么樣的回應。
給孩子愛的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用一顆愛心對待家人,用一顆愛心關心同學和集體,乃至用一顆愛心去關注國家與社會,這是一種最為美好的教育。
【老師的話】充滿愛心的媽媽,定是智慧的媽媽;充滿愛心的教育,就是最美的教育
《不萊梅城的樂師》讀后感(尹若琪)
【孩子的話】今天我讀了《格林童話》里的一個故事《不萊梅城的樂師》。
故事講的是:四只動物,驢、狗、貓跟公雞因年老體衰而失寵于主人。
而當聚集在一起時卻組成了不萊梅樂隊。
他們遇到了強盜,四位樂師各自使出了自己最擅長的本領,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把強盜們趕走了,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們最終找到了生活的快樂。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團結就是力量。
每個人都有優點,如果將各自的優點組合在一起,就可以發揮特別的效果。
【爸爸的話】晚上,回到家檢查女兒的作業,突然想起自己還有作業未完成,女兒也在一旁大聲提醒著有一篇親子讀后感需要家長做。
于是,和女兒一起讀了《格林童話》里的一個故事《不萊梅城的樂師》。
看了女兒寫的讀后感,還真是有點道理。
她竟然明白了,團結就是力量,每個人都有優點,如果將各自的優點組合在一起,就可以發揮特別的效果。
離開學校后幾乎就沒怎么提過筆。
今天坐下來還真有點感觸: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生活的環境也會有很多變化,但并不是老了就會被生活拋棄,關鍵是自身的態度。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認為自己過得諸般不如意,自怨自艾。
但個人一直覺得,雖然生活有很多不如意,自己的能力也很有限,但只要整合一些資源,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就能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
一點感慨,算是完成女兒的任務,但心卻被觸動了,心境久久不能平息。
【老師的話】本來是陪著孩子一道閱讀的,看來最終大人和小孩都各有收獲。
每天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一起讀書, 和孩子共同成長吧
《金斧頭和銀斧頭》讀后感(尹昕)
【孩子的話】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金斧頭和銀斧頭》這個故事。
我先讀了一遍,然后把故事大概內容講給媽媽聽。
接著,媽媽讀一遍給我聽。
讀完了,媽媽把其中的好詞、好句畫出來,講解給我聽。
最后,媽媽和我一起討論今天讀故事的收獲:做人一定要誠實,不能說謊,要靠自己的努力有所得。
媽媽陪我讀書時,我很開心,也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喜歡和媽媽一起讀書。
【媽媽的話】這段時間以來,學校開展了讀書活動,提倡:沐浴書香,健康成長。
我也積極參與其中。
每當孩子寫完作業讀書時,我就坐在他的旁邊,做他的聽眾。
讀完后,他問我:“讀得好不好,有沒有感情
”我自然夸他一番,同時讓他告訴我故事大概內容。
我也會把故事講解給他聽。
就這樣,我們你一句,我一句,共同討論故事的內容和道理。
孩子理解了故事內容,也能悟出些許道理來。
我感到,孩子和我一起讀書時,他是那么的快樂。
現在,我們每天晚上都會一起讀一會兒書,共同分享閱讀的樂趣。
【老師的話】尹昕媽媽指導孩子讀書的方法真是太棒了
在您的鼓勵引導下,相信尹昕的閱讀興趣會更濃,閱讀信心也會倍增
我們做老師、父母的就應該是這樣,做一個舵手,幫助孩子找到前進的方向,激發他們前進的動力。
讀《小馬過河》有感(賀寀)
【孩子的話】今天我和媽媽讀了《小馬過河》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小馬馱麥子要過河,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過去。
牛伯伯說水很淺,還不到他的小腿那么深;小松鼠說水很深,把他的伙伴都沖走了。
小馬不知道該怎么辦,就回去問媽媽,媽媽讓他自己仔細想一想。
小馬明白了:河水不像牛伯伯說的那么淺,也不像小松鼠說的那么深。
因為牛伯伯又高又大,小松鼠又矮又小。
于是他高興地跑到河邊,跳進水里,河水剛好到小馬的膝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勇于嘗試;遇到困難要動腦筋
【父母的話】孩子每天都有讀故事的作業,有時他能自覺完成,有時要在我們督促下完成。
很多時候,我們都要求他把故事說給我們聽,但他會像背書一樣,把故事背出來,很多時候不能領會其內涵。
學校開展的“親子共讀”活動,我們覺得很有必要。
因為這樣一方面促使我們家長陪同孩子一道來閱讀,增加了親子時間,增進了彼此的感情;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探討故事的內容和意義,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引導孩子開動腦筋。
今天小馬過河這個故事就讓我們領會到兩層意思,一個是要勤于動腦,另一個是要勇于嘗試。
【老師的話】專家告訴大家:親子閱讀是父母和孩子增進感情交流的重要且有效途徑。
它向孩子傳遞了一條重要的信息:這是爸爸(媽媽)在和我一起讀,他們很愛我。
這與孩子獨自閱讀的感覺有著天壤之別。
媽媽我有書了這個故事讀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第1句】:聶耳雖家境困難,他意志堅強,懂得體諒家人難處,刻苦好學,這種精神和品質值得我學習。
【第2句】:家境貧困,聶耳卻不向命運低頭,體諒母親難處,刻苦求學,母親因未能給孩子好的環境而愧疚,因聶耳的懂事而欣慰,所以流眼淚。
【第3句】:文章講了聶耳小時為上學手抄課本
親子共同閱讀后,孩子的心得,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是什么
快樂成長需要愛,父母陪伴最溫暖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只有幾歲的小男孩攢錢向爸爸買時間,希望整天工作的爸爸能夠陪伴自己一會兒。
這個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也讓很多父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父母不陪孩子吃飯卻陪客戶吃飯;父母一天十幾個小時待在辦公室而不回家;父母雙眼緊盯著生意,而不看孩子一眼……當孩子要求關注的時候,父母就會十分不耐煩甚至生氣,他們大聲對孩子吼叫:“我這么辛苦還不是為了你
”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這是每個父母應該思考的,當父母對孩子的愛用金錢來衡量的時候,可憐的是孩子,也是父母。
我們都不否認物質對生活的重要性,也不會懷疑父母對孩子的愛。
但是,父母可曾想過,當你把大把的鈔票拿給孩子的時候,可曾看見孩子孤獨的眼神
甚至當孩子憤怒地對你說“你根本不關心我”時,你可曾發現自己所提供的與孩子所希望的是如此的不同
父母是否將自己對孩子的關愛以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
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嗎
英國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說:“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
當他們終于有一天想要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于孩子來說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陪伴是一種關注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就是家人的陪伴,身體力行地教育孩子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有一項事實是不容易忽視的:很多走上歧途的青少年都是因為父親或是母親的缺席。
父母的陪伴對于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可以給他們帶來安全感以及心靈上的撫慰,給他們一定的指導,穩定他們的情緒。
陪伴孩子,不僅是要了解孩子目前的身體以及生活學習狀況,更是對孩子的一種關注。
陪伴孩子首先是要做孩子的忠實聽眾,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重視和被關懷的。
每天下班后,多問問孩子一天的情況,吃飯的時候和孩子聊聊天。
其次是要陪孩子一起做事。
可以陪孩子做孩子喜歡的事情,這樣可以了解孩子,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同時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對于父母的認同感和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
這些親子間的甜蜜時刻無論是對孩子還是父母來說都是值得回憶的事情。
陪伴并不是監督孩子也有這樣的父母,他們堅持一生“陪”在孩子身邊,一年一月一天一時也不缺席。
當孩子與其他人一起玩的時候,他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孩子怎么玩;當孩子學習的時候,他們給孩子扇扇子;孩子朋友來家里玩的時候,他們一定要開著孩子的房門;他們為孩子定時,什么時間該起床,什么時間該上學,什么時間該睡覺……在他們的“陪伴”下,孩子從小學升到重點中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可是就在中考前兩天,孩子卻失蹤了
他們心急如焚地尋找,幾天之后,孩子終于被找到。
孩子這樣對他們說:“你們對我的愛太沉重了,我感覺自己總是在被你們監視,這都快讓我喘不過氣來了。
我害怕我會中考失利,我害怕看見你們的眼神。
”這對父母在陪伴孩子方面可謂是不遺余力,卻仍事與愿違。
為什么
因為陪伴并不是監視,孩子們不需要監工。
陪伴應該是一種善解人意的行為,監視卻是一種無視孩子自由與獨立的行為。
同時,陪伴也不是時間和行動上的同步一致,而是心靈上的一種默契。
父母要體會孩子對陪伴的需求,掌握陪伴的度。
父親的陪伴不能缺席很多孩子都有體會,相較于母親,父親對自己的陪伴總是少一些。
父親的缺席,也是造成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張的主要原因。
明智的父親不會只將自己定位于家里的“經濟支柱”,只知道掙錢養家;明智的父親也不會將自己定位于高高在上的權威者,只知道俯視孩子。
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著不同于母親的作用,他們影響孩子的做事方式,他們影響孩子的品行修養。
因此,父親一定要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將孩子導向正確的成長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