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廟感言
參觀曲阜孔廟后的感想,主要寫一寫參觀完的感想
人們皆知孔子,皆知孔子的文化,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人們皆知的圣人。
為了感受儒家文化,暑假期末,爸爸媽媽、我和姨姥爺,小叔叔到山東曲阜參觀了著名的孔廟。
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是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筑的典范。
首先我們來到了孔廟的第一道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萬仞宮墻”這四個醒目大字,這四個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
是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贊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那么高。
來到了第二道門,上懸“金聲玉振”四大字。
此坊建于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
此碑是孔廟的起點,踏過了這一道門才真正的進了孔廟。
接著往前走,就到了壁水橋。
壁水橋是模仿北京的金水橋構造而成。
在這里導游叔叔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壁水橋的典故。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游孔廟,由坤和紀曉嵐兩大臣陪同,在當時,紀曉嵐為討好乾隆皇帝,在乾隆上橋時,要高呼一聲:步步高升。
下橋時,也要高呼一聲:代代相傳。
乾隆龍心大悅,直贊紀曉嵐機智過人。
從此,壁水橋就有了一個很好的寓意,從中間的那個玉道向上走表示步步升高,站在最頂端左右望望表示人財兩旺,向下走表示代代相傳。
聽到了導游叔叔詳細的講解,我不由地走上了壁水橋中間的玉道上,到了中間頂端左右望望,然后一步步的地走下橋,就這樣我反反復復走了好幾趟。
在此,我真心的祝愿我的親人、老師還有朋友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工作順利。
希望自己的成績能夠步步升高。
壁水橋向北走,就到了 “弘道門”,這道門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是當時的孔廟大門。
清雍正七年根據《論語》“人能弘道”而命名,以贊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
再往前走,就到了孔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
這座大殿是我國現存的巨大古建筑之一。
這個殿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面的那十根石柱,那十根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氣勢磅礴,每根柱上都雕刻有兩條巨龍,飛騰于云彩之中,兩龍間有一個寶珠,故名稱為“二龍戲珠”。
正前方立著孔子像,那是個身穿皇袍的孔子像。
之所以立一個身穿皇袍的孔子是因為人們很尊敬孔子,把他當成皇帝一般的尊敬,所以才立一個這樣的孔子像。
” 沿途返回,路旁的柏樹有的青翠,有的已蒼老,前方的一棵柏樹立在那里,青翠欲滴。
“它是孔子親手植的一棵柏樹,另一棵柏樹已枯老,只留下了這一棵完好的樹。
”導游叔叔說道。
看著路旁的柏樹,我流連其中,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想著想著,出了門口,我的遐思也停止了,回到現實。
我戀戀不舍的再次瞻望孔廟,心中澎湃起來,我感嘆孔子的偉大,也感嘆曲阜孔廟這座祖先給后人留下的寶貴財富! 通過游覽曲阜孔廟,讓我了解到了古代圣人很多的知識,學到了怎樣孝敬長輩,尊敬父母,讓我開拓了視野,感受到了儒家文化。
這些豐富的知識比金錢更為寶貴。
它將讓我一生受用不盡。
曲阜孔廟觀后感
早知曲阜是孔子的家鄉,這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
于是,今年的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就一起去到曲阜參觀著名的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首先,我們去了孔廟。
在中國,孔廟有很多,但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應屬位于山東曲阜市南門內的第一座孔廟,它又稱圣廟,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東方三大古建筑群。
我們沿著護城河慢慢向前走,導游阿姨邊走邊介紹說:“護城河是一條很奇怪的河,它不是順道而行的,而是逆行的……”聽著聽著,不知不覺中我們漸漸地走到了孔廟。
走進大門,“金聲玉振”四個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生輝。
“這個石門究竟有著怎么樣的來歷呢
”我心里暗想,終于,我把這個疑問說了出來,“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這就是金聲,以擊磐告終,這就是玉振。
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
為了紀念這個小典故,后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
”導游阿姨應聲回答,真不愧是導游阿姨啊
走完孔廟,那當然要走走孔府啦
孔府是孔子的子孫后代住的地方,孔府有大廳、有大堂、有樓房。
東邊是廟,西邊是學堂,中間是建筑物。
建筑物十分高大、雄偉。
孔府的后花園里有池塘,池塘里有許許多多的小錦鯉,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最后,我們去了孔林,孔林是孔子及世世代代子孫的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
園內古木森森,林下墓家累累,碑蝎林立,石儀成隊。
曲阜三孔,雄偉壯麗,它不僅是儒家文化的載體,更是中華文明的滄桑足跡
曲阜孔廟的四大名碑解說詞
孔子被奉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
統治者對他的推崇見證于孔廟的一次又一次的擴建重修。
就連經由農民起義取得天下的明朝朱家王朝也不例外,明朝對孔廟重修建達21次之多,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
當時,孔廟遭雷擊,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為灰燼”,明孝宗急忙下令重修,歷時5年,耗銀15.2萬兩。
歷經洪武、永樂、成化、弘治等擴修、擴建,基本形成現存孔廟的規模,并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洪武、永樂、成化、弘治四通御制巨碑。
洪武碑 立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是朱元璋“為祀岳、鎮、海、瀆,免祀雜神,專崇孔子”之御碑。
碑文道:“朕奮起布衣,以安民為念,訓將練兵,平定華夷,大統以正,永為治之道,必本于禮。
”又說:“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
”其政治用意,不言而喻。
永樂碑 為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所立,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重修曲阜孔廟,朱棣便親自寫下了這幢御制孔子廟碑文,贊揚孔子“參天地、贊化育、明王道、正彝倫,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得以盡其份”。
命有司維修孔廟,“撤其舊而新之”。
以期“作我士類、世有才賢,佐我大明,於萬斯年”。
同時炫耀朱元璋尊孔之盛舉。
成化碑 明憲宗御制重修孔子廟碑。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立,龜趺螭首,碑文說“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天生孔子,實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藝開太平者也”,“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制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暫缺。
”弘治碑 立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因碑文中有“金元入主中國,綱常掃地之時”一語,招惹清乾隆皇帝不悅,遂將碑亭拆掉,只剩龜趺孤碑了。
這四幢碑均用正楷書寫,結體方整,書法見勁,展現著漢字的獨特魅力,因而它們也備受中外書法愛好者的青睞。
這些石碑歷經風雨滄桑,傲然挺立在孔廟院內。
這些石碑不是在當地造的,而是從北京西山運來的。
當時交通運輸不發達,數九寒天,人們往地上潑水,使地面結冰,然后畜拉人推,滾滑而行,積幾年之功才運到孔廟。
所以這些石碑積聚了統治者的良苦用心和勞動者的勤勞智慧。
曲阜孔廟的評價
曲阜孔廟曲阜非常古老,城墻圍繞,讓人一下就回到了古代,但是要警惕黃包車車夫,會拉你去飯店等宰,孔廟不大,但是要細細觀摩,不能走馬觀花。
《曲阜孔廟》梁思成讀后感
曲阜孔廟游記車穿梭在廣袤的田間時,我突然感覺好像肚子還是空空的。
文化之神雖說填充了我們的思想,可到底還不負責人的五臟廟。
翻包倒袋,找到幾個蘋果,只能用它們先對付著了。
踏上兗州的土地,剛剛六點過半。
清晨的兗州在我們的探視下,還披著夜幕的薄紗。
小小車站亮著的照明燈暈黃溫柔,讓人念起小鎮的清新可人,一種欲說還休的別致。
想起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想著老舍先生給我們展示的那幅恬靜、素雅的小小山水畫,讓人不由得說話都悄悄起來。
牢記網上做的功課,抵制住滿車站拉客的喧鬧,跑到汽車站里面買了到曲阜的豪華大巴車票。
拿著車票滿車站的找那輛豪華大巴,未果。
最后在車站工作人員的指點下,我們終于看到了那輛披著豪華大巴外衣的金杯面包車,一陣瞠目結舌后,我們只能乖乖的上車坐下,位子十分緊湊,弓著膝蓋抱著大包感覺人好像也變矮了,還要受到時不時擠進夾縫的商販們的食品兜售。
終于在車站工作人員上車第N遍巡視之后,以極度權威的口氣說,滿了,可以走了。
我們才得以歡快的奔出車站,馳騁在通往曲阜的大道上。
山東漢子極為豪爽,這樣的漢子開起車來也極為爽氣。
司機大哥帶著我們全車的人左突右閃,一路全速急進,從兗州到曲阜的這條路路況也極好,除了間或冒出的坑坑,寬闊的也見不到多余的車輛,談笑間我們的視線里已經開始多了以孔府命名的酒肆、工廠和商店,曲阜馬上就到了。
對于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我們總帶著一點畏懼,并沒有為曲阜留下太多的遐想空間,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地方總是讓人不由得心生敬畏,讓人感覺天地間的廣闊和深邃。
買好中午12:00左右去泰安的車票,我們留給曲阜的時間并不寬裕。
站在孔廟厚重的門廊前,如果不是仰圣門前的那堆導游們,你會伊然有了時光倒流重回百年的錯覺,泮水橋后那沉厚的大門洋溢出的就是讓世人為之仰嘆的文化史詩。
早在青島,我就從網上打印了厚厚一疊關于孔廟的資料,包括一份詳盡的游覽路線圖,可謂是作足了功課。
買完門票,整理衣冠,清清嗓子,我拿出這一大畧的資料,開始從最初的仰圣門講起,和先生兩個邊看邊讀邊議,惹來門前的導游一頓怒視,不知不覺中后面也跟了幾個自助背包游者,隨著我們的線路,頗有興趣的聽著我的自說自畫,讓我不免一陣得意。
誠然,蘊含著中華民族千年思想的長卷又怎能是資料所能勾勒清楚的,孔圣人的在天之靈一定也在微笑我的淺薄吧。
孔廟的精深不光是用眼睛,更要用感覺去領悟。
參天古樹,殿宇森然,數不清的綿薄之氣從孔廟的每一處地基中源源滲出,一片碑林,一座殿堂,一處院落,一扇朱門,一株古樹,一片青苔,好像孔廟的每個角落都綿藏著思想的交融,都暗含著文化的生機,這股柔勁的書卷之氣讓人根本無力去思考無暇去贊嘆,留下的只有交匯時刻一瞬間的碰撞和震驚。
慢慢的走過一條條長廊,緩緩的經過一排排碑宇,寂言的古樹承載著千年來的文風武云,葉落的寧緩和遠古的回想銘刻了歷史思想的脈動,孔廟留下的是儒家自古傳承的堅韌和節義,我們帶走的是屬于自己的思想和靜謐。
對文化的膜拜對思想的傳承,在這寂靜的殿堂里彌漫著、升騰著、交乳著,孔廟,是個只能慢慢走進的歷史之門。
出了孔廟的門,驚覺時間已進中午。
我和先生只能相對一笑,在這個思想的圣殿里,我們被孔夫子牽著走了好久,到此時方知人間已千日了。
徒步走到車站,混混沌沌的上了開往泰安的大巴,好久都不能回過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