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綠領巾的感言
上海的小學生為什么帶綠領巾
想殺人
紅領巾 綠領巾
真想不明為什么要弄個綠領國旗是用戰士的鮮血染紅的,員佩戴的領巾又是國旗的一角,應該是紅色的。
讓他們帶綠領巾,就是侮辱了國旗,侮辱了中國
據說最早來自上海。
一年級的學生全部實行戴綠領巾,到了二年級,一部分達到條件的學生就可以加入真正意義的,開始戴紅領巾;還有一部分學生即使達到加入的年齡,但由于學習、等方面還達不到要求,仍然戴綠領巾,到了三年級全部加入。
少工部相關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緊急追查綠領巾、粉領巾等“變色紅領巾”。
少工部相關人士激動地問道:“隊章上寫得很清楚,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怎么能改變顏色
學校的這種行為嚴重地違反了相關章程。
共青團中央將要求地方少先隊組織徹查此事,同時將在全國清查‘變色紅領巾’問題,杜絕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他同時表示,這種給成績不好的學生戴綠領巾的行為也是對學生的歧視,勢必對學生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這位人士同時表示,現在一些學校要求已經入學卻還沒到入隊年齡的小學生戴綠領巾、粉領巾,也不能夠被允許。
居然還有人說綠領巾好......世風日下啊......
綠領巾與紅領巾
你的問題好模糊啊,綠領巾是一二年級帶,是共產兒童團員的標志(也可以稱為小紅星兒童團),紅領巾是三年級以后帶,是少先隊標志。
金縷衣這首詩歌的感想
金縷衣 杜秋娘(唐) 勸君莫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待無花空折枝。
韻譯 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 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
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 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詩詞賞析 此題作者《全唐詩》為無名氏。
這首詩含義比較單純,反復詠嘆強調愛惜時光, 莫要錯過青春年華。
從字面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唱,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 露。
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愛惜時光”的主旨。
因此,若作“行樂及時”的宗旨看 似乎低了,作“珍惜時光”看,便搖曳多姿,耐人尋味。
杜秋娘為鎮海節度使李锜妾,善唱〈金縷衣〉。
當以此而誤題其名,實非其作 現代人皆以為 “勸君惜取少年時”為勸戒之意, 斷章取義耳 由三四句可知 金縷衣者,實為狎妓之纏頭(纏頭:綾帛之類的禮物。
白居易琵琶行里有:武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 詩意為:勸君莫惜區區金縷衣,求歡須趁少年時,以免到老欲愛而不能之憾 杜秋娘原是間州人,也就是現在的江蘇鎮江。
雖出身微賤,卻獨稟天地之靈秀,出落得美慧無雙,不僅占盡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還會寫詩填詞作曲,作為歌妓曾風靡了江南一帶。
她十五歲時,艷名被鎮海節度使李锜風聞,設法以重金買入府中充任歌舞姬。
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學一些現成的歌舞,為主人表演取樂;人小心高的杜秋娘卻不甘埋沒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姬中,暗自思量,自寫自譜了一曲“金縷衣”,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聲情并茂地演唱了給李锜聽。
李锜此時已年過半百,卻也雄心不減,當他聽了杜秋娘唱的一曲“金縷衣”,心中的欲火不禁被煽動起來。
在他看來,這小曲充滿了挑逗,雖然他已不是“少年時”,但臨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華的尾巴,及時享受生命樂趣,這小女子簡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頓時,李锜對杜秋娘大為欣賞,當時就決定把她收為侍妾。
李锜與杜秋娘成了一對忘年夫妻,但因兩人都熱情如火,所以春花秋月中,這對老夫少妻,度過了許多甜蜜醉人的時光。
這時唐德宗駕崩,李誦繼位為順宗,順宗因病體不支,在位僅八個月就禪位給兒子李純,是為唐憲宗。
唐憲宗年輕氣盛,一登基就決心扭轉國內藩鎮割踞的離散形勢,因而采取強制手段,試圖削減節度使的權利。
身為節度使的李锜為之大為不滿,依仗手中的兵力,舉兵反叛朝廷,在朝廷大軍的鎮壓下,叛亂很快平息,李锜也在戰亂中被殺。
杜秋娘作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宮為奴,依據她的專長,讓她仍舊充當歌舞姬。
有心的秋娘趁著為唐憲宗表演的機會,再一次賣力地表演了“金縷衣”。
唐憲宗李純這時倒正是青春“少年時”,曲中那種熱烈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他。
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艷而雅潔,氣韻在眾佳麗中獨高一格,不禁為之心動;況且此曲還是由她親自創作,才情也不一般。
不久,杜秋娘被封為秋妃。
作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憲宗寵愛,她的一笑一言,一舉一動,都別有風韻,令年輕的憲宗為之沉醉。
春暖花開時,他們雙雙徜徉于山媚水涯;秋月皎潔時,又對對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時,共同調教鸚鵡學念宮詩;冷雨凄凄的夜晚,同坐燈下對奕直至夜半。
期間情深意摯,頗似當年楊貴妃與唐玄宗的翻版。
然而,比起縱情放蕩的楊貴妃,杜秋娘又高一籌,她不僅與憲宗同享人間歡樂,而且還不著痕跡參與了一些軍國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為皇夫分憂解勞。
唐憲宗執政之初,由于鋒芒凌利,對藩鎮采取強壓手段,引起藩鎮紛紛的不滿。
后來番邦犬戎侵犯大唐邊境,憲宗對藩鎮施以寬柔政策,不但抵御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興。
憲宗之所以能及時轉變態度,除了大臣的建議外,重要的還是靠秋娘枕邊風的吹拂,她以一顆女性的柔愛之心,感化著鋒芒畢露的唐憲宗。
國家太平后,手下有大臣勸諫唐憲宗用嚴刑厲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動亂,這建議頗合憲宗的性格;但秋娘聞言則說:“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豈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
”見識深遠,入情入理,讓唐憲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見,以德政治天下。
秋娘在唐憲宗身邊,似乎既是愛妃、玩伴,又是機要秘書,幾乎占居了憲宗的整個身心,使憲宗對其他佳麗無以復顧。
當國家逐漸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勸唐憲宗可再選天下美女充實后宮,他說:“天下已平,陛下宜為樂。
”唐憲宗此時還不到三十歲,而憲宗則自得地說“我有一秋妃足矣
李元膺有‘十憶詩’,歷述佳人的行、坐、飲、歌、書、博、顰、笑、眠、妝之美態,今在秋妃身上—一可見,我還求什么
”李元膺的“十憶詩”是這樣的: 其一: 瘦損腰肢出洞房,花枝拂地領巾長; 裙邊遮定雙鴛小,只有金蓮步步香。
其二: 椅上藤花撩面平,繡裙斜罩茜羅輕; 踏青姊妹頻來喚,鴛履弓弓不易行。
其三: 綠蟻頻摧未厭多,帕羅香軟襯金荷; 從教弄酒春衫涴,別有風流上眼波。
其四: 一串紅牙碎玉敲,碧云無力駐凌霄; 也知唱到關情處,緩按余聲眼色招。
其五: 纖玉參差象管輕,蜀箋小研碧窗明; 袖紗密掩嗔郎看,學寫鴛鴦字未成。
其六: 小閣爭籌畫燭低,錦茵圍坐玉相欹; 嬌羞慣被郎君戲,袖掩春蔥出注遲。
其七: 漫注橫波無語處,輕攏小板欲歌時; 千愁萬恨關心曲,卻使眉尖學別離。
其八: 從來一笑值千金,無事夸多始見心; 乍問客前猶掩斂,不知已覺兩窩深。
其九: 怩嬌成惘日初長,暫卸輕裙玉簟涼; 漠漠帳煙籠玉枕,粉肌生汗白蓮香。
其十: 宮樣梳兒金縷犀,釵梁水玉刻蚊螭; 眉間幾許傷心事,不管蕭郎只畫眉。
秋娘深得唐憲宗的專寵,從這里可見一斑。
幸而秋妃是個深明大義的女子,雖然拴住了憲宗的心,但并沒使他沉溺于享樂而忘卻國事,相反的倒是潛移默化地幫著他治國安邦。
這種夫唱婦隨,同心協力的日子,又豈是一般的“折花”之樂。
不料,元和十五年新春剛過,唐憲宗就不明不白地駕崩于中和殿上,年僅四十三歲,正值年盛體強之時。
有人說憲宗是服食長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說是內常侍陳弘志蓄意謀弒,然而當時宦官在朝中勢力龐大,也就無人膽敢往下追究了。
二十四歲的太子李恒在宦官馬潭等人擁戴下嗣位為唐穆宗,改元長慶。
此時,進宮十二年,年已三十開外的杜秋娘,在宮廷中頗有聲望,而且朝中重臣也對她相當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風暴,并沒有影響她的地位,在某些軍國大事上,唐穆宗還經常要聽取她的意見
后來,杜秋娘被派為穆宗之子李湊的保母,負責皇子的教養,杜秋娘自己沒有孩子,便把一腔慈母之愛傾注到李湊身上。
而唐穆宗李恒是個好色荒淫的皇帝,即位后,很快就沉迷于聲色游樂之中,藩鎮相繼發生叛亂,河朔三鎮再度失守,他都不聞不問。
已做保母的杜秋娘則在一邊冷眼旁觀。
長慶四年,不滿三十歲的唐穆宗竟又莫名其妙地一命嗚呼;年方十五的太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改元寶歷。
這位小皇帝童心未泯,性躁貪玩,特別喜歡擊毬的游戲和在深夜里捕獵狐貍,天天帶著一班宦官伴臣東游西蕩,花樣百出,還不時地發一頓小皇帝脾氣,無緣無故地將身邊人痛打一頓,根本談不上操心國事。
寶歷二年臘月冬寒,唐敬宗夜獵回宮后,又與宦官劉克明及擊毬將軍蘇佳明等一伙人在大殿上酣飲。
夜深酒醉,唐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燈火忽然被一陣狂風吹滅,待再點亮時,人們發現小小年紀的唐敬宗被弒于內室,這時他還不過是十七歲。
緊接著,樞密使王守澄又與宮內宦官內外相結,保舉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入宮,成為唐文宗。
因文宗年幼不更人事,朝廷大權實際落在一幫大臣和宦官手中。
這時,李湊已被封為漳王。
杜秋娘眼看著李家皇帝一個個被宦官所弒,又一個個在宦官操縱下登基,簡直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心中十分不平。
于是,在杜秋娘的悉心調教下,漳王李湊養成一副有膽識的個性,并立志要作一個有所作為的君王。
眼看時機即將成熟,杜秋娘周密籌劃,與朝中宰相宋申錫密切配合,企圖一舉除掉王守澄的宦官勢力,廢掉文宗,把李湊推上皇帝寶座。
無奈宦官的耳目眾多,雖然杜秋娘的計劃十分隱密,仍然被王守澄有所探知。
好在沒有什么把柄落在他們手中,自然不便嚴加處置,結果是李湊貶為庶民,宋申錫則謫為江州司馬,而杜秋娘也削籍為民,放歸故鄉,結束了她這一段絢彩的“折花”歲月。
自古女子的命運多掌握在別人手中,而出身微賤的杜秋娘,卻敢于憑著自己的才智向命運挑戰,博得了一段輝煌的歷程。
金縷衣 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是中唐時的一首流行歌詞。
據說元和時鎮海節度使李锜酷愛此詞,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見杜牧《杜秋娘詩》及自注)。
歌詞的作者已不可考。
有的唐詩選本徑題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確的。
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
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
可是,它使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
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復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
”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復而不單調,回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勸君”開始,“惜”字也兩次出現,這是二句重復的因素。
但第一句說的是“勸君莫惜”,二句說的是“勸君須惜”,“莫”與“須”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復中的變化。
這兩句詩意又是貫通的。
“金縷衣”是華麗貴重之物,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遠比它更為珍貴的東西,這就是“勸君須惜”的“少年時”了。
何以如此
詩句未直說,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貴如黃金也有再得的時候,“千金散盡還復來”;然而青春對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復返的。
可是,世人多惑于此,愛金如命、虛擲光陰的真不少呢。
一再“勸君”,用對白語氣,致意殷勤,有很濃的歌味,和娓娓動人的風韻。
兩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為肯定后者,似分實合,構成詩中第一次反復和詠嘆,其旋律節奏是紆回徐緩的。
三、四句則構成第二次反復和詠嘆,單就詩意看,與一、二句差不多,還是 “莫負好時光”那個意思。
這樣,除了句與句之間的反復,又有上聯與下聯之間的較大的回旋反復。
但兩聯表現手法就不一樣,上聯直抒胸臆,是賦法;下聯卻用了譬喻方式,是比義。
于是重復中仍有變化。
三、四沒有一、二那樣整飭的句式,但意義上彼此是對稱得銖兩悉稱的。
上句說“有花”應怎樣,下句說“無花”會怎樣;上句說“須”怎樣,下句說“莫”怎樣,也有肯定否定的對立。
二句意義又緊緊關聯:“有花堪折直須折”是從正面說“行樂須及春”意,“莫待無花空折枝”是從反面說“行樂須及春”意,似分實合,反復傾訴同一情愫,是“勸君”的繼續,但語調節奏由徐緩變得峻急、熱烈。
“堪折——直須折”這句中節奏短促,力度極強,“直須”比前面的“須”更加強調。
這是對青春與歡愛的放膽歌唱。
這里的熱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膽,而且形象、優美。
“花”字兩見,“折”字竟三見;“須——莫”云云與上聯“莫——須”云云,又自然構成回文式的復疊美。
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與字的反復、句與句的反復、聯與聯的反復,使詩句瑯瑯上口,語語可歌。
除了形式美,其情緒由徐緩的回環到熱烈的動蕩,又構成此詩內在的韻律,誦讀起來就更使人感到回腸蕩氣了。
求大學生回小學重游后的感想,我需要這樣的作文素材吶
正巧幾年前回過小學,梧桐樹下的校門還在,但兩邊的店鋪和馬路早已變化得認不出來了。
校門口看得更嚴了,據說是出過事故的原因;好不容易進了校門,最大的感受就是小,以往覺得很長的路現在幾步就邁到了,課桌、板凳都更新了,老師也是不同的臉,孩子們有了綠領巾(以前我們只有紅領巾的);活動的場地更少了,課間小朋友們還是一樣地奔跑散發著年輕的氣息。
求5條新聞+評論 評論200字及以上
媒:一旦政治命令下達,朝鮮或在兩周之內開始進行核試驗
【東京消息】據日本讀賣新聞12月28日報道,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朝鮮問題研究小組對衛星照片加以分析后公布結果稱,位于朝鮮東北部咸鏡北道豐溪里的地下核試驗場正在進行核試驗準備工作。
一旦政治命令下達,在兩周之內可能開始進行核試驗。
該研究小組把今年3月到12月13日期間用衛星拍攝的7幅照片進行比較,發現始建于2009年的核試驗用坑道受大雨和臺風重創后嚴重損害,不過據分析稱,到11月中旬修復工作已經完成。
此外,地下坑道入口11月中旬之后出現漏水現象,排水系統可能存在問題。
如果坑道內積水加深的話,不排除會對核試驗器材造成損害。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 該研究小組把今年3月到12月13日期間用衛星拍攝的7幅照片進行比較,發現始建于2009年的核試驗用坑道受大雨和臺風重創后嚴重損害,不過據分析稱,到11月中旬修復工作已經完成。
我們知道,朝鮮進行衛星發射是在12月12日(12月中旬),而如果“上述分析結論”正確的話,那么,也就是說朝鮮在12月中旬“頂著各方面的壓力”堅持發射衛星之前,該基地其實已經具備“進行第三次核試驗”的“基本條件”、至少是“可以擺出核試姿態”的條件。
●中東局勢(特別是敘利亞局勢)正在“異常復雜地演化著” 而基于我們的觀察,毫無疑問,在朝鮮“于12月中旬堅決發射衛星(其實就是進行遠程彈道導彈實驗)”并“為新一輪的核試驗做好相關準備”的背后,是中東局勢(特別是敘利亞局勢)正在“異常復雜地演化著”。
而對“這種演化”的“異常復雜性”,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曾經給出這樣的描述: ●再談絕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敘利亞”是個“國際社會”可以用之去實質性消耗“西方利益(西方資本)”的“戰略消耗點” 第一,在“形勢已經發展至今”的情況下,如果仍然有那么一點兒戰略層面的綜合判斷力的話,就絕不會想當然地“繼續”認為“敘利亞”是個“國際社會”可以用之去實質性消耗“西方利益(西方資本)”之戰略資源的“戰略消耗點”。
第二,半年以來、“方方面面”圍繞敘利亞這個“國際社會”的“大多數”之中東共同利益的“止損點”所進行的長時間角力、特別是這種角力已經呈現出的鐵的事實,應該已經足以證明一點,那就是: 在“相對公平、且非暴力”的“安南方案”事實上已被(阿盟,主要是遜尼派國家)所遺忘,且巴勒斯坦哈馬斯強硬派在突然升級的巴以沖突中遭受重創、從而令“國際社會”面臨著“埃及穆兄會或也妥協”的緊要關頭,如果以“中俄”為核心的“國際社會”、特別是作為核心之一的、在“敘利亞巴沙爾政權”或“敘利亞阿薩德勢力”身上有更多顯性利益的、從而基于其核心利益“在敘利亞問題應該做得更加堅決”的俄羅斯、再不果斷出手打破“敘利亞之亂”這一日益被“西方利益(西方資本)”用來進行“戰略騰挪”、并“極大消耗國際社會”之“戰略資源”的“戰略消耗點”、從而繼續無視所謂“時間陷阱”的客觀存在與巨大危險的話,那么,妥協之后的埃及穆兄會政府,或將令“以遜尼派為主的阿盟”空前一致地加入對敘利亞、特別是伊朗的制裁陣營、繼而令“西方資本”有機會隨時注入“文明的戰爭(伊斯蘭宗派之間的沖突--主要是用于中東局勢;或基督教與非基督教之間的沖突--主要用于整合西方利益內部矛盾、并激化南北矛盾)”這一巨大變量,伺機促使“金融防火墻”距離“成型”更加前進一步、而且是跳躍性的一步。
搜索網上關于“綠領巾”的信息發現,在近十年以來,南京、寧波、甘肅、西安、大連、北京、上海、宿遷、沈陽、新疆、天津、江西、重慶、合肥的小學中均出現過低年級學生戴“綠領巾”的新聞。
而這一話題從2003年引起關注,至今已有8年。
對于“綠領巾”的討論和爭議也不絕于耳。
“綠領巾”曾被賦予三種標示:少先隊員預備期;兒童文明志愿者;差生。
在2004年11月,甘肅的“綠領巾”事件引發爭論,最終以團中央全國范圍徹查綠領巾為結尾。
近期的“綠領巾”事件,雖然時隔7年之久,卻幾乎是2004年的“綠領巾”事件的翻版,起因經過結果基本相同。
不過信息的傳播速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加上公眾的時事參與度增強,因此,此次“綠領巾”事件較之前出現了更多的討論和爭議。
公眾通過媒體評論、微博、論壇等途徑積極參與到事件的傳播中來。
近日,看了《文翠》報上兩則小新聞,感觸很深。
一則新聞是:某城市的大路上,一位七十來歲的老人突然摔倒在地,當時有六個路人看到,但誰也不敢上前,半小時后急救車來了,醫生發現此老人剛剛死亡。
另一則新聞是:一位億萬富翁花了六千萬左右的資金,在村中修建了五十多棟小洋樓,讓全村人都免費住起了現代化的洋房,且給每戶每月分配千元左右的生活費。
從第一則新聞中,我看到了人世間冷如冰霜的“冷漠”。
是什么讓我們面對昏迷不醒的老人無動于衷
是什么讓路人害怕得不敢上前
我們不得而知。
于是我思索,也許老人的急救藥就在口袋里,只需我們走上前拎開瓶蓋,倒出幾粒藥丸,一條鮮活的生命就不會在我們眼前長眠不醒;也許只要好心的人及時把她送到醫院急救,那位老人就不會在我們的眼皮下走向天堂的路。
也許,這位老人只需喝一口水,她就能順過那口氣來。
遺憾的是,也許不成立。
如果我在當場,我會不會走上前呢
我想我會毫不猶豫盡我所能去幫助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八年前我曾經在人煙無跡的公路上出了車禍,血流不止,昏迷不醒,是路人把我及時送到了醫院,醫生說,如果遲半小時的話,或許我的血會流干,我慶幸我遇到了好心的路人,說句子不夸張的話,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好心的路人給的,于情于理,我沒有理由拒絕向好心人學習。
另一個讓我走上前的理由是:我父母都是七十開外的老年人了,有時飯后或是晴天也會單獨去外面散散步,訪訪客,盡管他們現在的身體都很健康,但誰都不敢說會出個萬一的狀況,如果我父母在大路上突然昏倒的話,我希望他們能遇到好心人的好心幫助,當然,我希望父母天天順順利利平平安安,我想,天下所有的孝順兒女都有如此美好的希求吧,但誰又能保證我們的父母不出一點萬一的情形呢
在第二則新聞中,我找到了久違的“良心”。
不管這位億萬富翁的錢財是如何來的,他能做到大方出資近億回饋社會,這種善舉是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所欠缺的。
如果所有的富人都能象此億萬富翁一樣,我想我們的社會離共產主義真的不遠了。
很可惜的是,我們村離這位善行的億萬富翁的村莊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