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歡中哪句把抽象的事物寫得很形象到處一種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句子
【第1句】: 《相見歡》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nèi)心知曉的那種難于言說的感受的句子是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②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③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④ 【注釋】 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
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diào)名標(biāo)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 【品評】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
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xiàn)的則應(yīng)當(dāng)是他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
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jié)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詩詞家借助鮮明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231613239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來表現(xiàn)離愁時,或?qū)懗钪睿?/p>
【第2句】: 李煜《相見歡》中作者是怎樣將抽象的離愁寫的形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謝了春紅”,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xù)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fā),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fēng)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fēng)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wèi){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感愴。
換頭“胭脂淚”三句,轉(zhuǎn)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xiàn)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
“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fēng)侵欺,狀如胭脂。
“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
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舍的情態(tài),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xiàn)的悵惘與迷茫。 結(jié)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氣呵成益見悲慨。
“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shù)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歡聲喜氣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