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表達詩人豁達樂觀的句子
【第1句】: 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詞中表現詩人豁達開朗樂觀之情志的名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 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轉眼已七年未得 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 子由.”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并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 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 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 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 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 上片寫中秋賞 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異常,詞人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詩意,用一問句把讀者引入時間、空間這 一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詞人的提問,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贊嘆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蘊涵了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 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詩意,一是李白的詠月詩流傳甚廣,二是蘇軾經常以李白自比,這里也暗含此意.李詩語氣比較舒緩,蘇詞改成設問句以后,便顯得峭 拔突兀.蘇軾將青天作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不知”二句承前設疑,引導讀者對宇宙人生這一類大問題進行思考.“天上宮闕”承 “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幾時有”,針線細密.繼續設疑,也將對明月的贊美向往之情推進了一層.設問、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產生了“我欲乘風歸 去”的遐想.李白被稱為“謫仙”,蘇軾也被人稱之為“坡仙”.詞人至此突發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這時空千古奧秘.蘇軾生平自視甚高,以“謫 仙”自居,所以他當然能御風回家,看看人間“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勝過人間?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 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 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賦》描寫自己在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皆產生于共同 的思想基礎.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 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 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 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高處不勝寒”并非作者不愿歸去的根本原因,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從“我欲”到“又恐”至 “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 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換頭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夜深月 移,月光穿過“朱閣”,照近“綺戶”,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 一切離人.月圓人不圓是多么令人遺憾??!詞人便無理埋怨圓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 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時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不幸離人的同情.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便轉而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 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 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
【第2句】: 水調歌頭哪些詞句表達了作者豁達的胸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斯倘挥斜瘹g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肮矉染辍本褪枪裁髟碌囊馑?,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奔热蝗碎g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扒Ю锕矉染辍币部梢哉f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币馕渡铋L,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倍伎梢曰ハ鄥⒖础5溉巳四昴昶桨?,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了作者曠達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第3句】: 水調歌頭中表現豁達胸襟的句子
【第1句】:表達豁達胸襟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第2句】:解釋: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第3句】:全詩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第4句】:注釋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