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人生態度的句子
【第1句】: 水調歌頭表達了蘇軾怎樣的人生態度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原詞如下: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賞析
通篇觀之,《水調歌頭》可用一個“清”字冠之。清秋薄寒,清風明月,清影凌亂,當然還有清歡離愁。事實上,東坡一生做人寫詩,追求生活趣味,都是在一個“清”字上著力,作為東坡詩詞藝術巔峰時期的作品,《水調歌頭》這首詞深得“清真”之味,也在意料之中。
東坡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浣溪沙·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這“清”字至少可以從三個層面上來理解:首先是不從流俗的人格趣味。東坡一生坎坷,卻從不為流俗曲同阿世,高舉生命于平庸之上,這種獨立正直的士大夫精神氣質讓他吃盡了苦頭。
這是一種高標別致的人格追求,雖九死而不悔,就像他在詩歌中所描述的那條清溪,“欲放清溪自在流,忍教冰雪落沙洲。出山定被江潮浣,能為山僧更少留”(六和寺沖師閘山溪為水軒),百折不回而清澈如許。
擴展資料
蘇軾《水調歌頭》別解
這首詞通常的解釋是表達了蘇東坡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其實,我們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解讀,見清代馮金伯《詞苑萃編·卷十一·蘇軾水調歌頭》,曰:蘇軾于中秋夜宿金山寺,作《水調歌頭》寄子由云: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神宗讀至“瓊樓玉宇”二句,乃嘆云:“蘇軾終是愛君。”即量移汝州。這段記載的亮點在于最后宋神宗讀到“瓊樓玉宇”那一段時感嘆的一句“蘇軾終是愛君”并把蘇軾從被貶之地調到離京更近的地方。
仔細揣摩便知,蘇東坡因為對王安石變法持有異議,被貶山東密州,期間,有一年中秋,趁著醉意,表達了想回到朝廷,但是又怕政治風云變幻,只好遠避民間的處世態度,這便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真實含義。
這也就難怪宋神宗會讀出“蘇軾終是愛君”這一隱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