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泰山的感言
登泰山的心得體會。
一場大雪封住了登山的路,此行泰安而不能登泰山的遺憾讓我夜不能寐
我這次來泰山不是來旅游,而是來開會的。
全省輕工系統的一個年度工作會議在泰安市召開,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在這個冬天來到泰安。
會議選在泰山腳下的一座四星級的酒店召開,據說主辦方決定在泰安開這個會,最初是想為與會代表們創造一個登泰山的機會,但是在開會的前兩天,一場大雪浸染泰安,因為上山路滑,會議主辦單位最終取消了登泰山的計劃。
但是來到了泰安,尤其是來到了泰山的腳下,不去看看泰山,總覺得有些不甘心,就好象有一樁心事沒有完成。
既然已經“車到山前”,即使不能登山,那去看看泰山的巍然和恢宏也好。
因此,我和一個同住一室的會友在會議結束以后,一起沿著環山公路步行去看泰山。
眾所周知,莊嚴神圣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泰山的人文與自然融合得最完美最和諧。
泰山自古以來就為國人所崇拜,被視為社稷穩定、民族團結的象征,中華民族一直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泰山人文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
從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地區都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些經過考古挖掘科學鑒定的遠古文化遺寸,說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泰山被尊為華夏神山。
其雄峙于山東中部,泰安城北,人稱“五岳之首”。
東岳泰山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
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其實在15年以前,我曾經爬過一次泰山。
那是1992年的初春,我剛滿18歲。
那個時候的我,還是根本不知山有多高地有多厚的年齡。
在我的眼里,泰山也僅僅是一座山而已,登泰山的目的也極其單純,那純粹是為了登山而登山。
當時登山路上看到的風景和在泰山極頂上看到的風光,至今已經在記憶中蕩然無存。
只是相冊中保存至今的一些發黃的老照片在靜靜地告訴我:曾經我登過泰山。
畢竟是年輕啊,那時候還根本不了解泰山,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泰山。
一晃15年過去了,那些峰巒樓臺,那些雕欄石刻,全如煙塵一般,灑落在成長的歲月和記憶中,成為那水墨般的洇染。
中國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對泰山的崇拜。
大約五、六萬年前,人們已經開始了對泰山的崇拜。
根據古文獻記載,先秦時代曾經有七十二君到過泰山,祭告天地。
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也都到此舉行封禪大典。
經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時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這種封禪祭祀活動在泰山延續了數千年,并貫穿了整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封建社會。
隨著“五行”學說的流行,泰山又被封為東岳,被尊為五岳之首。
泰山吸引了歷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眾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書法墨寶。
道教人物早在漢魏時起就活躍于泰山地區。
在唐、宋、元、清四個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發展,逐步走向輝煌。
公元4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泰山。
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創建寺廟。
北齊有人在經石峪刻下石經《金剛經》。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使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
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到“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壓頂不彎腰”……等等等等,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向往。
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
一直以來,泰山便是中華民族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化的圖騰和文明、信仰的象征。
這些深厚的人文和歷史底蘊,都是那次登過泰山以后才慢慢從書中讀到,相比與18歲時候的淺薄與無知,因此現在的我,總覺得自己還從來沒有登過泰山。
曾經,偶然讀到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于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
人之一生,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匆匆的生命旅途中,我們的人生是否也經歷著“是山是水”的三重境界
泰山既是“五岳之首”,也是我從涉世之初起攀登過的第一座山峰。
所以這些年來,真正的登一次泰山一直是我的一個不大不小的愿望。
走出下榻的酒店,我們才感覺原來風刮得還挺大。
我和會友我一邊調侃著古人登山的情景一邊沿著環山公路前行。
途中向一位老者詢問上山的可能性,回答是:“山高路滑,上山的臺階全是雪,冬天山上也沒有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喜歡照相的經常雪天登山”。
老者抬頭看了看天,又說:“這么冷這么陰的天,看來還要下雪,風又大,怕是已經封山了。
”我們向老人鞠了一躬,頂著凜冽地寒風向泰山走去。
到了泰山跟前,放眼望去,腦海中隱隱約約地浮現著15年前來泰山的情景,只是因為季節的不同,當年滿眼的春光和翠綠,今天都變成了冬日的陰郁和冰冷。
登山的石階上覆蓋著一層白白的積雪,一條窄窄地小路被人踩出來,裸露出青色的石階,曲曲折折地延伸上去。
山腳之下,幾家賣紀念品的小店開著門,零零散散的客人大多也都是學生模樣的男孩和女孩。
幾家店住熱情地迎上來,看著我們腳上的皮鞋說穿皮鞋不能登山,建議我們購買他們的登山鞋。
我們沿著“孔子登臨處”拾階而上,15年前,我也是從這里登上了泰山。
山上到處是皚皚的白雪,北風呼嘯,刮起了地上的雪花,吹在臉上讓人感覺出奇地冷。
走到泰山的萬仙樓,正常的情況下是從這里購票正式進山。
我們咨詢了售票處,雖然沒有封山,但山上的鎖道已經停止了運行,如果要上山只有徒步登山一種選擇。
即使登上泰山,天黑前也下不來了。
我和會友都明白,這樣的天氣,登山是根本不可能的了。
來的時候本來就不抱有能上山的希望,或許走過來,只是為了看一眼老朋友。
因為第二天一早要離開泰安,所以我和會友最終放棄了登泰山的念頭。
我站在泰山的入口處,深深地呼吸著泰山的空氣,感受泰山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風骨。
人在自然面前總是渺小和無奈,置身與泰山之中,這種由衷地感觸更加刻骨銘心。
除了渺小和無奈,站在泰山之下,我還深深地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恐懼和脆弱,正是這種恐懼和脆弱讓我之前登泰山的熱情消失殆盡,竟然沒有勇氣和信心登上泰山。
回到酒店已是夜幕降臨,未登泰山的遺憾使我面對豐盛的晚餐也感覺食之無味。
我重新審視自己,為自己的脆弱感到深深地自責和愧疚。
夜晚,我躺在賓館的房間里輾轉反側不能入睡。
索性起身,拉開窗簾在黑暗中眺望寂靜的泰山,夜色陰晦,也沒有月光,借助星星點點的燈火,遠處的泰山也只能大概看出隱隱約約地輪廓。
看不見萬人登山的喧囂,看不見霓虹閃爍的華麗,也看不見被人工修飾的點綴……雖然是隱隱約約的山的輪廓,但泰山的巍峨、高聳、挺拔與堅韌卻比白天顯得更加真實和自然。
那種風骨雄姿猶如一位泰然坦然的智者在蒼穹中遒勁高亢,傲然挺立,讓我有渾然天成之感。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泰山,不管泰山有多少傳奇和傳說,不管山中有多少神僧與仙人,不管有多少文人墨客和皇宮貴戚親臨泰山,在萬事萬物的自然之界,泰山終究只是自然的杰作。
就象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后面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似假,很容易使人在現實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不斷地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后,才終于知道,其實在內心的最深處,我們渴望的依然是那份源于自然的真實與純真。
泰山的雪,讓我沒有登上泰山,然而面對泰山,我已經不再遺憾。
一個人的生命永遠不會有泰山一樣的高度,但是我想,我們可以努力和盡心,將人生的寬度延伸,去擁有如泰山一樣的胸懷。
睡覺吧,明天還要趕路
《登泰山觀日出》中作者看到(),感受到()
《登泰山觀日出》中作者看到泰山日出的綺麗風光,.感受到祖國山河壯麗
雨中登泰山 的感悟
詩詞小筑為您解答:杜甫的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讓許多人心中都充滿著對泰山無限的向往。
泰山高聳如云,沿途風光旖旎,景色迷人,讓人流連忘返。
可是又有多少人體會過雨中登山的豪情壯志,又有多少人能感受雨中登山的愜意舒心。
讀罷此文,心中感觸良多。
登山須擇日,遇雨又何妨
雨中別有趣,樂醉此間然。
登泰山的的好句子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描寫登泰山的語句
【第1句】:在泰山頂上看更是一道奇觀。
黃河金帶--新霽無塵、夕陽西下時,舉目遠眺,在泰西北邊,層層峰巒的盡頭,還可看到黃河似一條金色的飄帶閃閃發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造成蜃景,均叫“黃河金帶”。
它波光鱗鱗,銀光閃爍,黃白相間,如同金銀鋪就,從西南至東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處。
清代詩人袁枚在《登泰山詩》中對黃河金帶描寫生動而傳神:“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
【第2句】:在上面往下望,只見白色的云層里,帶著一點點墨綠色。
它的旁邊有一個大瀑布。
中間有一塊巨石,把大瀑布分成兩條小瀑布。
水花四濺飛起一團團水霧。
我忽然想起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我又恍然大悟:原來泰山下面小溪的源泉在這里啊
泰山從簾簾飛瀑到涓涓細流,真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第3句】:登上幾十段石階小路。
小路的左側是山石,山石上刻著一些古人的詩句。
字體工整有力,真值得我學習。
一些松樹在山石間長出來,它們的生命力真頑強啊
小路右側是一些千年古樹。
松樹下面還有一條小溪從山上流下來。
叮叮咚咚的向下流淌。
它就像一個小泵娘,唱著歡快的曲子,向山下跑去。
【第4句】:果然,一個金黃的亮點從群霞中倏地跳躍出來,燃亮了云端,與朝霞融在一起,仿佛它就是從那霞光中衍生的,那般輪廓分明,金光熠熠, 黯淡了一切事物,透徹著亙古的氣概,燃人之雄心壯志。
從前只是聽聞泰山日出的宏麗,不想真正見到后,還是被震懾住。
它耀武揚威般地踩著云霞緩緩攀登,與天齊肩,當真是榮耀秋菊,華茂春松。
【第5句】:古樸典雅的古代建筑一個接一個,隨時進入你的眼簾。
從岱宗坊向上便是王母池、紅日、萬仙樓,再向上是中天門、玉皇頂等名勝古跡,數不勝數。
愛好書法的文人看到歷代騷人墨客留下的佳句,更是留戀不舍。
【第6句】:泰山那繼而天空的云朵,赤紫交輝,瞬息萬變,有的象萬馬奔馳,有的象神牛角斗,有的象鳳凰展翅,有的象孔雀開屏……但見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云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
云霞霧靄相映,嵐光寶氣閃爍。
浮扁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云幕,撩起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蕩著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
【第7句】:在泰山頂上觀云海玉盤簡直是一奇特仙境。
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氣蒸發上升,加之夏季從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被高壓氣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時,如果無風,在頂上就會看見白云平鋪萬里,猶如一個巨大的玉盤懸浮在天地之間。
遠處的群山全被云霧吞沒,只有幾座山頭露出云端;近處游人踏云駕霧,仿佛來到了天外。
微風吹來,云海浮波,諸峰時隱時現,像不可捉摸的仙島,風大了,玉盤便化為巨龍,上下飛騰,倒海翻江。
【第8句】:到了十八盤更是陡峭好似“天梯”啊
不得已我們買了一根拐杖一步一步往上走。
石梯兩邊的郁郁蒼蒼的樹木就像一個個穿著軍裝的戰士守衛著泰山。
走到了沒有梯子的地方,我仰頭一看上面寫著“南天門”三個大字。
我們又走了一段路終于到了玉頂峰,一塊巨石上寫著“五岳獨尊”四個大字真有帝王風范。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什么意思
【第1句】:孔子登東山而小登泰山而小。
出自《·盡心上》。
【第2句】: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
【第3句】:翻譯 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就難以被別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門下學習的人,就難以被別的言論吸引了。
觀賞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
日月都有光,細小的縫隙必定都照到。
流水這東西,不流滿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當程度就不可能通達。
”
當我們登上五岳之首泰山之巔時會想到哪句詩
《望岳》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
第一首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
第二首詠華山之作,流露出官場失意之情。
第三首詠衡山,流露作者愛國忠君之情。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作品名稱:望岳作品別名:望岳三首創作年代:唐代作品出處:《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分享作品原文望岳第一首岱宗1夫2如何3
齊魯4青未了5。
造化6鐘7神秀8,陰陽9割10昏曉11。
蕩胸12生曾13云,決眥14入15歸鳥。
會當16凌17絕頂,一覽眾山小18。
第二首西岳崚嶒19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20,拄到玉女洗頭盆21。
車箱入谷22無歸路,箭栝23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后,高尋白帝24問真源。
第三首南岳配朱鳥25,秩禮26自百王27。
歘吸領地靈28,鴻洞29半炎方30。
邦家31用祀典32,在德非馨香33。
巡守34何寂寥,有虞35今則亡。
洎36吾隘世網37, 行邁38越瀟湘39。
渴日40絕壁41出,漾舟42清光43旁。
祝融44五峯尊,峯峯次低昴45。
紫蓋46獨不朝, 爭長嶫47相望。
恭聞魏夫人,羣仙48夾翱翔。
有時五峯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49限修途50,未暇51杖崇岡52。
歸來覬命駕53,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54,曷以55贊我皇。
牲璧56忍衰俗57,神其思降祥。
注釋譯文注釋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
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
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
如何:怎么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盡,不斷。
造化:大自然。
鐘: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
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張的說法。
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曉:黃昏和早晨。
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蕩胸:心胸搖蕩。
曾:同“層”,重疊。
決眥(zì):眥:眼角。
眼角(幾乎)要裂開。
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
決:裂開。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終當,定要。
凌:登上。
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崚嶒:高聳突兀。
九節杖:《劉根外傳》:“漢武登少室,見一女子以九節杖仰指日,閉左目,東方朔曰:‘此食日精者。
’”《真誥》:“楊羲夢蓬萊仙翁,拄赤九節杖而視白龍。
”玉女洗頭盆:《集仙錄》:“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號玉女洗頭盆。
其水碧綠澄徹,雨不加溢,旱不減耗。
祠有玉女馬一匹。
”車箱入谷:《太平寰宇記》:“車箱谷,一名車水渦,在華陰縣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測。
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鳥飛出,應時獲雨。
”箭栝:箭的末端。
白帝: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朱鳥:這里指四靈之一的南方朱雀。
秩禮:古代辨上下﹑貴賤之禮。
自百王:從百代以前的帝王開始。
自,從……開始。
歘(xū)吸領地靈:指祀岳時迅速吸取天地靈氣。
歘,快速。
鴻洞:這里是廣闊之意。
炎方:泛指南方炎熱地區。
邦家:國家。
祀典:祭祀的儀禮。
馨香:這里指燃燒香蠟飄出的香氣。
巡守:天子出行,視察邦國州郡。
有虞(yú):上古有虞部落,這里指古代居民。
洎(jì):到,及。
世網:比喻社會上法律禮教、倫理道德對人的束縛。
行邁:遠行。
瀟湘:瀟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
渴日:盡日,終日。
絕壁:極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漾舟:泛舟。
清光:清亮的光輝。
祝融:指祝融山。
峯(fēng)峯次低昴(mǎo):山峰高聳直觸昴星。
這里是夸張的寫法。
峯峯:這里是很高之意。
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紫蓋:指紫蓋山。
嶫(yè):高聳。
羣仙:群仙,眾仙。
牽迫:很緊迫。
修途:長途。
未暇:沒有時間顧及。
杖崇岡:拄著拐杖登高山。
杖,拄著(拐杖),這里用作動詞。
命駕:命人駕車馬。
謂立即動身。
府主:指州郡長官。
曷(hé)以:怎么能。
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犧牲和玉器。
衰俗:衰敗的世俗。
譯文第一首泰山到底怎么樣
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匯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為一明一暗兩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我的心靈,睜大眼睛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當人登上山的絕頂,就會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余。
第二首西岳高聳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圍則像他的兒孫。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著它登上華山去玉女祠呢
可進了車箱谷就難以回歸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門,難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氣轉涼后,登上山頂去,看山本貌。
第三首傳說南岳有朱雀,從百代以前的帝王開始,就有為岳分上下之禮。
在大半廣闊的南方之地祀岳時,迅速吸取天地靈氣。
朝廷對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國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燒香點蠟。
巡視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當年的先人已早離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禮教德的阻礙,現在終于越瀟湘,來到衡山了。
我終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嶺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山極為高聳,山頂似乎直觸低處的昴星。
但諸峰中唯有紫蓋山與華山不相上下,似與華山爭高。
又聽說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與群仙翱翔于華山之空。
有時群峰頂上的氣候,刮起的風像飛霜一樣。
走長途的時間很緊,沒有時間拄著杖爬上高崇的山嶺。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多次和郡守對話,問他這怎會有這樣雄偉的衡山
這不得不詠贊我皇了。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間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會因此而降福人間的。
泰山旅游感悟
一場大雪封住了登山的路,此行泰安而不能登泰山的遺憾讓我夜不能寐
我這次來泰山不是來旅游,而是來開會的。
全省輕工系統的一個年度工作會議在泰安市召開,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在這個冬天來到泰安。
會議選在泰山腳下的一座四星級的酒店召開,據說主辦方決定在泰安開這個會,最初是想為與會代表們創造一個登泰山的機會,但是在開會的前兩天,一場大雪浸染泰安,因為上山路滑,會議主辦單位最終取消了登泰山的計劃。
但是來到了泰安,尤其是來到了泰山的腳下,不去看看泰山,總覺得有些不甘心,就好象有一樁心事沒有完成。
既然已經“車到山前”,即使不能登山,那去看看泰山的巍然和恢宏也好。
因此,我和一個同住一室的會友在會議結束以后,一起沿著環山公路步行去看泰山。
眾所周知,莊嚴神圣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與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泰山的人文與自然融合得最完美最和諧。
泰山就為國人所崇拜,被視為社稷穩定、民族團結的象征,中華民族一直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泰山人文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
從四五萬年前的到新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地區都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些經過考古挖掘科學鑒定的遠古文化遺寸,說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泰山被尊為華夏神山。
其雄峙于山東中部,泰安城北,人稱“五岳之首”。
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
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之美譽。
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其實在15年以前,我曾經爬過一次泰山。
那是1992年的初春,我剛滿18歲。
那個時候的我,還是根本不知山有多高地有多厚的年齡。
在我的眼里,泰山也僅僅是一座山而已,登泰山的目的也極其單純,那純粹是為了登山而登山。
當時登山路上看到的風景和在泰山極頂上看到的風光,至今已經在記憶中蕩然無存。
只是相冊中保存至今的一些發黃的老照片在靜靜地告訴我:曾經我登過泰山。
畢竟是年輕啊,那時候還根本不了解泰山,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泰山。
一晃15年過去了,那些峰巒樓臺,那些雕欄石刻,全如煙塵一般,灑落在成長的歲月和記憶中,成為那水墨般的洇染。
中國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對泰山的崇拜。
大約五、六萬年前,人們已經開始了對泰山的崇拜。
根據古文獻記載,先秦時代曾經有七十二君到過泰山,祭告天地。
、秦二世、也都到此舉行。
經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時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這種封禪祭祀活動在泰山延續了數千年,并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
隨著“五行”學說的流行,泰山又被封為東岳,被尊為五岳之首。
泰山吸引了歷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眾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書法墨寶。
道教人物早在漢魏時起就活躍于泰山地區。
在唐、宋、元、清四個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發展,逐步走向輝煌。
公元4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泰山。
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創建寺廟。
北齊有人在經石峪刻下石經《金剛經》。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使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
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到“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壓頂不彎腰”……等等等等,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向往。
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
一直以來,泰山便是中華民族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化的圖騰和文明、信仰的象征。
這些深厚的人文和歷史底蘊,都是那次登過泰山以后才慢慢從書中讀到,相比與18歲時候的淺薄與無知,因此現在的我,總覺得自己還從來沒有登過泰山。
曾經,偶然讀到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于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
人之一生,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匆匆的生命旅途中,我們的人生是否也經歷著“是山是水”的三重境界
泰山既是“五岳之首”,也是我從涉世之初起攀登過的第一座山峰。
所以這些年來,真正的登一次泰山一直是我的一個不大不小的愿望。
走出下榻的酒店,我們才感覺原來風刮得還挺大。
我和會友我一邊調侃著古人登山的情景一邊沿著環山公路前行。
途中向一位老者詢問上山的可能性,回答是:“山高路滑,上山的臺階全是雪,冬天山上也沒有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喜歡照相的經常雪天登山”。
老者抬頭看了看天,又說:“這么冷這么陰的天,看來還要下雪,風又大,怕是已經封山了。
”我們向老人鞠了一躬,頂著凜冽地寒風向泰山走去。
到了泰山跟前,放眼望去,腦海中隱隱約約地浮現著15年前來泰山的情景,只是因為季節的不同,當年滿眼的春光和翠綠,今天都變成了冬日的陰郁和冰冷。
登山的石階上覆蓋著一層白白的積雪,一條窄窄地小路被人踩出來,裸露出青色的石階,曲曲折折地延伸上去。
山腳之下,幾家賣紀念品的小店開著門,零零散散的客人大多也都是學生模樣的男孩和女孩。
幾家店住熱情地迎上來,看著我們腳上的皮鞋說穿皮鞋不能登山,建議我們購買他們的登山鞋。
我們沿著“孔子登臨處”拾階而上,15年前,我也是從這里登上了泰山。
山上到處是皚皚的白雪,北風呼嘯,刮起了地上的雪花,吹在臉上讓人感覺出奇地冷。
走到泰山的萬仙樓,正常的情況下是從這里購票正式進山。
我們咨詢了售票處,雖然沒有封山,但山上的鎖道已經停止了運行,如果要上山只有徒步登山一種選擇。
即使登上泰山,天黑前也下不來了。
我和會友都明白,這樣的天氣,登山是根本不可能的了。
來的時候本來就不抱有能上山的希望,或許走過來,只是為了看一眼老朋友。
因為第二天一早要離開泰安,所以我和會友最終放棄了登泰山的念頭。
我站在泰山的入口處,深深地呼吸著泰山的空氣,感受泰山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風骨。
人在自然面前總是渺小和無奈,置身與泰山之中,這種由衷地感觸更加刻骨銘心。
除了渺小和無奈,站在泰山之下,我還深深地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恐懼和脆弱,正是這種恐懼和脆弱讓我之前登泰山的熱情消失殆盡,竟然沒有勇氣和信心登上泰山。
回到酒店已是夜幕降臨,未登泰山的遺憾使我面對豐盛的晚餐也感覺食之無味。
我重新審視自己,為自己的脆弱感到深深地自責和愧疚。
夜晚,我躺在賓館的房間里輾轉反側不能入睡。
索性起身,拉開窗簾在黑暗中眺望寂靜的泰山,夜色陰晦,也沒有月光,借助星星點點的燈火,遠處的泰山也只能大概看出隱隱約約地輪廓。
看不見萬人登山的喧囂,看不見霓虹閃爍的華麗,也看不見被人工修飾的點綴……雖然是隱隱約約的山的輪廓,但泰山的巍峨、高聳、挺拔與堅韌卻比白天顯得更加真實和自然。
那種風骨雄姿猶如一位泰然坦然的智者在蒼穹中遒勁高亢,傲然挺立,讓我有渾然天成之感。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泰山,不管泰山有多少傳奇和傳說,不管山中有多少神僧與仙人,不管有多少文人墨客和皇宮貴戚親臨泰山,在萬事萬物的自然之界,泰山終究只是自然的杰作。
就象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后面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似假,很容易使人在現實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不斷地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后,才終于知道,其實在內心的最深處,我們渴望的依然是那份源于自然的真實與純真。
泰山的雪,讓我沒有登上泰山,然而面對泰山,我已經不再遺憾。
一個人的生命永遠不會有泰山一樣的高度,但是我想,我們可以努力和盡心,將人生的寬度延伸,去擁有如泰山一樣的胸懷。
睡覺吧,明天還要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