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表達情感的句子
【第1句】: 短歌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漢末為丞相,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詩現存二十余首,均為以舊調舊題寫新內容的樂府歌辭,或反映社會動亂,或抒寫個人抱負,氣魄雄偉,情感深沉,情調蒼涼悲壯。
本詩抒發了光陰易逝而功業未成的苦悶,雖然詩的開頭悲涼之情甚為濃厚,但就全詩來看,基調是健康的,情緒是激昂的。作者企望將自己余下的生命投入到自己的鴻圖大志中去,以期用建功立業來慰藉自己的靈魂。
【第2句】: 曹操想借助《短歌行》表達他什么的思想感情
前八句為第一節,詩人對人生的短暫發出感慨和憂愁,并要借酒來澆愁.表面看寫個人的感慨和憂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時行樂,其實寫一個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業的廣闊胸懷.“朝露”之比,形象鮮明,意蘊深刻,富有哲理. 總之,第一節的節意可以一個“愁”字來概括. 接下來“青青子衿”以下八句為第二節,情味更加深厚纏綿廠.“青青子衿”二句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繞在我的心間.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呢?)詩人用這古詩句,是表達對賢才的渴求.詩句語氣婉轉,情味深細,表達廠詩人內心深處的活動,這也是他原來頒布的《求賢令》之類的政治文件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接下來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來到我這里,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合作的.總之,詩人引用古詩自然妥貼,宛如己出,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為第三節,這八句是對前兩節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也就是說,從“明明如月”開始的四句說憂愁,強調和照應第一節;從“越陌度阡”開始的四句說禮遇賢才,強調和照應第二節.如此強調照應,使全詩有低昂抑揚、反復詠嘆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是說,天上的明月何時才會停止運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賢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鑒,這顆心是永遠不會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為第四節,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進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實際上是說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詩人以烏鴉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擇枝而棲,趕緊到我這邊來.最后“周公”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順我曹操,點明了全詩的主旨.關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話似也表達詩人心情. 總的說來,這首詩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一樣,主要是他當時渴求實現政治理想的一種曲折反映.然而這種政治性的東西完全熔鑄在抒情藝術當中,以情理景完美統一的方式表現出來了.。
【第3句】: 短歌行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短歌行》,屬樂府《相和曲·平調曲》。
曹操《短歌行》有二首,這是第一首。本篇通過宴會的歌唱來表達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全詩分為四節,首八句為第一節,寫人生有限,詩人苦于得不到眾多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立功業。次八句為第二節,詩人兩次引用《詩經》成句來表現求賢思想:一則求之不得而沉吟憂思,再則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
再次八句為第三節,前四句寫愁苦,后四句設想賢才到來,分別照應前兩節。最后八句為第四節,先以情景啟發賢才,要他們擇善而棲;后則披肝瀝膽,表白自己能容納賢才,使天下歸心統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調悲涼,并非表現及時行樂的思想,而與詩人求賢未得、功業未就有密切關系。
建安時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暫,不能及時建功立業,曹操如此,他的兒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試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干,而身名并滅。”又是一例。
此詩三次寫到憂,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憂不治。”年歲的流逝本不足過于傷心,令人擔憂的是天下不太平。
所以,此詩的情調蒼茫悲涼,但詩人的情緒并不低弱,表現的仍然是奮發進取的精神。? 自古以來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者,大有人在。
有的是因歲月蹉跎、“不知老之將至”而嗟嘆;有的是因富貴榮華未及盡享而嘆惋;也有 的是因貪生畏死而惆悵。曹操的《短歌行》開頭也發出了時光短促、人生幾何的慨嘆。
但我們讀過全傳,就會感到,作者發此感慨,是因 為他感到年事漸高(時年五十四歲),時日見淺,而眼下大業未成,匡扶濟世之才又極為難得,是緊迫感、焦灼感使然。正是因為有這種 思想,對于已經“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闊談宴”,熱誠相待;對那些尚在“繞樹三匝”、徘徊不定的賢士,發出“山不厭高,海 不厭深”的呼喚,坦露自己求賢若渴的心跡。
這首詩使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看到曹操作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愛才、禮賢的政治家 的胸襟;他有統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開創新局面的進取精神。 曹操的這首詩氣魄宏偉,感情充沛。
讀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 斷絕。”
這樣的詩句,你會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渴求賢才的殷切心情;讀著“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你會感到詩人 博大坦蕩的胸懷。而這種詩句,也只有像曹操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得出來。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抒發作者渴望招納賢才,幫助自己統一天下的宏大抱負和寬廣胸懷。根據史實和詩的內容來看,此詩當作于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后,赤壁之戰是曹操能否完成統一大業的關鍵,這次戰役他雖然遭到失敗,但并不灰心,人染要繼續招賢納士,唯才是舉,以期壯大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再圖進取。
作者巧妙的化用了《詩經》里《子矜》,《鹿鳴》二詩的成句,把年輕婦女等候情人的歌變成創業志士思慕賢才之辭,通過觀宴嘉賓得歌辭,表達出招納人才的迫切心情。全篇圍繞“憂思”兩字言志抒情,開頭兩句是引起“憂思”的緣由,結尾兩句表達根除“憂思”的愿望。
“明明如月”四句,諧音求賢不得而憂慮,立意深遠。“月明星稀”四句,以烏鵲夜飛筆與賢士在動亂的社會中托身無所,十分貼切。
此時融敘事,寫景,說理,抒情與一爐,并能相得益彰。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含蓄蘊藉,意境清幽。
通篇音韻鏗鏘有力,韻腳或八句一換,獲四句一轉,語言質樸,自然,既搖曳以生姿,有錯落而有致,能給讀者以無窮的審美享受。
【第4句】: 短歌行表達了曹操怎么樣的心情和感情
曹操的樂府詩多描寫他本人的政治主張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如他的《短歌行》,充分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以及統一天下的壯志。 《短歌行》是“漢舊歌”(《宋書·樂志》),在《樂府詩集》中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古辭已亡佚。
《樂府題解》則認為短歌是與長歌相對而言的,“長歌”“短歌”是就歌聲的長短而言。曹操的《短歌行》,《樂府詩集》中錄有兩首,這便是其中的第一首。
詩歌開頭便抒發自己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接著通過思念賢才,宴飲賓客的描寫,表現了他的急切心情,最后以周公吐哺的典故,抒發其延攬人才完成統一大業的宏大理想。全詩化用典故,援引成語來抒寫自己的懷抱,如兩用《詩經》成句,化用《管子》、《韓詩外傳》中的語意,皆恰到好處,渾然一體而不露痕跡。
生動形象的比喻,如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懷寬廣,拓納人才越多越好,皆具體貼切。他的詩繼承漢樂府的傳統,既能反映現實,又有很深的感慨。
語言質樸自然,在深沉的憂郁之中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積極向上的情緒,誠如鐘嶸《詩品》所說:“曹公古直,頗有悲涼之句”。 《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服務的,但是作者將政治內容和意義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詩歌無論在思想內容還是在藝術上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語言質樸,立意深遠,氣勢充沛。這首帶有建安時代"志深比長""梗概多氣"的時代特色的《短歌行》,讀后不覺思接千載,蕩氣回腸,受到強烈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