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外小學感言
6年級語文題[寫感想250字]幫幫我.
注音: tiān zhú sì bā yuè shí wǔ rì yè guì zi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出處】: 全唐詩:卷615-26[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皮日休(834至839~902以后),唐代文學家。
字逸少,后改襲美。
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
襄陽竟陵人(今屬湖北天門市)人。
懿宗咸通八年 (867)登進士第。
次年東游,至蘇州。
咸通十年為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相識,并與之唱和。
其后又入京為太常博士,出為毗陵副使。
僖宗乾符五年(878),黃巢軍下江浙,皮日休為黃巢所得。
黃巢入長安稱帝,皮日休任翰林學士。
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縣。
他膽識過人,聲稱要“上剝遠非,下補近失”(《皮之文藪序》),往往發前人未發或不敢發。
他的死,說法不一。
或說他因故為巢所殺(孫光憲《北夢瑣言》、錢易《南部新書》、辛文房《唐才子傳》等),或說黃巢兵敗后為唐王朝所殺(陸游《老學庵筆記》引《該聞錄》),或說后至浙江依錢□(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銘》、陶岳《五代史補》),或說流寓宿州以終,墓在濉溪北岸(《宿州志》)。
著有《皮子文藪》10卷,收其前期作品,為懿宗咸通七年皮氏所自編。
有《四部叢刊》影明本及中華書局排印蕭滌非整理本通行。
《全唐文》收皮日休文4卷,其中有散文7篇,為《文藪》所未收。
《全唐詩》收皮日休詩,共9卷300余首,后8卷詩均為《文藪》所未收,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蕭滌非、鄭慶篤重校標點本《皮子文藪》,將皮日休自編《文藪》以外的詩文附于書后。
皮日休生平事跡,主要見于孫光憲《北夢瑣言》、錢易《南部新書》、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銘》、陶岳《五代史補》、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計有功《唐詩紀事》、辛文房《唐才子傳》、《宿州志》等。
近人考訂有繆鉞《皮日休的事跡思想及其作品》和《再論皮日休參加黃巢起義軍的問題》、李菊田《皮日休生平事跡考》、蕭滌非《論有關皮日休諸問題》、張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樣死的》等,可資參考。
皮日休著作 唐?皮日休,《文藪》,明正德庚辰(15年)吳門袁表刊本。
唐?皮日休,《文藪》,明萬歷戊申(36年)吳門許自昌校刊本。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日本享和二年刊。
唐?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校注,《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唐?皮日休、陸龜蒙撰,《松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皮日休詩文選注》唐 皮日休著 申寶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皮日休詩歌研究》王盈芬 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3 〈皮日休、陸龜蒙二三事跡新考〉尹楚彬 中國韻文學刊 1988:1 〈皮日休的事跡思想及其作品〉繆鉞 四川大學學報1955:2 〈論皮日休〉鄭慶篤,山東大學文科論文集刊1981:1 期刊論文 (一) 皮日休相關研究論文 繆鉞,〈皮日休的事跡思想及其作品〉,《四川大學學報》,1955年二期,頁123–136。
蕭滌非,〈校點《皮子文藪》說明—兼論有關皮日休諸問題〉,《文史哲》,1958年一期,頁1–6。
唐玲玲,〈皮日休簡論〉,《華中師院學報》,1978年四期,頁39–41。
鄭慶篤,〈論皮日休〉,《山東大學文科論文集刊》,1981年一期,頁175–184。
鄭慶篤,〈皮日休〉,《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二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頁713–731。
劉揚忠,〈皮日休簡論〉,《中國古典文學論叢》(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頁186–205。
李慶年,〈關于皮日休的一些問題〉,《唐代文學論叢》(九),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頁114–134。
繆鉞,〈再論皮日休參加黃巢起義軍的問題〉,《歷史研究》,1958年二期,頁71–78。
郭義淦、郭義濤,〈皮日休籍貫考〉,《武漢師范學院學報》,1984年五期,頁115–122。
張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樣死的
〉,《學術月刊》,1979年八期,頁69–70。
袁宏軒,〈皮日休死因探考〉,《山西師院學報》,1985年二期,頁51–54。
吳松泉,〈〈題同官縣壁〉非皮日休作〉,《南充師院學報》,1982年四期,頁71–75 。
黃保真,〈論皮日休的文學思想〉,《學術月刊》,1982年五期,頁57–
【第60句】:69。
邵傳烈,〈晚唐的抗爭和激憤之談—略論羅隱、皮日休、陸龜蒙的雜文〉,《江海學刊》,1990年六期,頁173–176。
顏玲,〈警世醒俗、剝非補失—讀皮日休的箴、銘〉,《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六期,頁47–50。
沈開生,〈皮日休同情人民和人民起義嗎
〉,《北方論叢》,1982年二期,頁35–40。
步近智,〈唐末五代皮日休、無能子、譚峭的進步思想〉,《歷史教學》,1980年十二期,頁7–10。
許蘇民,〈一場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論皮日休的思想及其歷史地位〉,《江漢論壇》,1987年六期,頁63–67。
王國軒,〈皮日休與晚唐儒學〉,《孔子研究》,1989年一期,頁43–47。
王煜,〈晚唐皮日休的哲思〉,《中國文化月刊》,1989,頁93–101。
(二) 其它論文 羅宗強,〈唐代古文運動的得與失〉,《文史知識》,1988年四期,頁9–16。
四、 學位論文 王盈芬,《皮日休詩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楊妙燕,《皮日休與陸龜蒙的散文研究》,國立高雄師范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1993。
王怡心,《皮日休在晚唐文學中的地位》,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江正寬,《皮日休的生平與思想—兼論其在唐宋之際思想變遷中的角色》,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
劉翔飛,《唐人隱逸風氣及其影響》,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8。
以上是臺灣的兩篇關于皮日休的碩士論文所提供相關資料。
《原謗》原文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
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
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禍及亦怨之,己不儉而貧及亦怨之。
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
天尚如此,況于君乎
況于鬼神乎
是其怨訾恨讟,蓰倍于天矣
有帝天下、君一國,可不慎歟
故堯有不慈之毀,舜有不孝之謗。
殊不知堯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萬世,乃不在于父。
嗚呼
堯、舜,大圣也,民且謗之;后之王天下,有不為堯舜之行者,則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為甚矣
《原謗》譯文 上天為百姓造福利,它的仁心可以說達到極點了
沒有一樣炙味的東西百姓不知道,沒有一樣便于使用的東西百姓不利用,沒有一樣使生活充裕豐富的東西百姓不去追求。
即使這樣,到了火熱、陰雨的季節百姓就抱怨天,到了大寒時百姓也抱怨天,自己做了錯事導致災禍來臨也抱怨天,自己不節儉導致貧窮也去怨恨天。
這樣看來,百姓對待天,不講究仁,也算是達到極點了
對天尚且是這樣,何況對待君主呢
何況對待鬼神呢
這樣看來,對君主、對鬼神的怨恨誹謗,比對天要多上好幾倍
做天下的帝王,做一國的國君,能夠不慎重嗎
所以有“不慈”的毀謗加在堯身上,有“不孝”的毀謗加在舜身。
這些人實在不知道,堯的仁慈之心覆蓋整個天下,而不僅僅在于對待自己的兒子;舜的孝心潤澤萬代人,而不僅僅在于對待自己的父親。
啊
堯、舜是偉大的圣人,百姓尚且要去毀謗他們;后世那些在天下稱君稱王的人,有誰不行堯、舜那樣的政,那么百姓掐住他的喉嚨,揪住他的腦袋,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滅他的家族,一點兒也不過分。
皮日休詩作名篇
【釣侶】皮日休 嚴陵灘勢似云崩,釣具歸來放石層。
煙浪濺篷寒不睡,更將枯蚌點漁燈。
【題薔薇】皮日休 濃似猩猩初染素,輕如燕燕欲凌空。
可憐細麗難勝日,照得深紅作淺紅。
【潤卿魯望寒夜見訪,各惜其志,遂成一絕】皮日休 世外為交不是親,醉吟俱岸白綸巾。
清風月白更三點,未放華陽鶴上人。
【奉和魯望玩金鸂鶒戲贈】皮日休 鏤羽雕毛迥出群,溫黁飄出麝臍熏。
夜來曾吐紅茵畔,猶似溪邊睡不聞。
【友人許惠酒以詩征之】皮日休 野客蕭然訪我家,霜威白菊兩三花。
子山病起無馀事,只望蒲臺酒一車。
【寒夜文宴潤卿有期不至】皮日休 草堂虛灑待高真,不意清齋避世塵。
料得焚香無別事,存心應降月夫人。
【汴河懷古二首】皮日休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馀里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寄題天臺國清寺齊梁體】皮日休 十里松門國清路,飯猿臺上菩提樹。
怪來煙雨落晴天,元是海風吹瀑布。
【詠蟹】皮日休 未游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金錢花】皮日休 陰陽為炭地為爐,鑄出金錢不用模。
莫向人間逞顏色,不知還解濟貧無。
[編輯本段]古詩今譯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的玉珠似的從月亮下邊散落下來,我走到大殿前撿起它們,發現花瓣上邊還有星星點點剛凝結起來的露華。
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天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想來想去,這些桂花和雨露,應該是廣寒宮里的嫦娥拋擲下來送給我們的吧
賞析 全詩詠物以虛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
郭敬明、韓寒、滄月、藤萍、明曉溪的檔案
2008年8月8日晚8點,中國北京將舉辦舉世聞名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那個時候,中國將成為世界的焦點。
2001年7月13日,對于炎黃子孫來說,是一個徹夜難眠,永遠難忘的日子。
這天晚上,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會主席薩馬蘭奇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城市——中國北京”。
這個消息通過電視立即傳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
那時,神州大地沸騰了,世界上中華兒女也沸騰了。
現在,國家奧林匹克的主會場“鳥巢”已經竣工,正在進行最后的維修。
國家奧林匹克游泳館“水立方”已經正式舉辦“好運北京”等賽事。
夜晚的“水立方”更體現出它那神秘,鮮明的色彩。
現在,中國奧林匹克的分賽場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遼寧沈陽的足球分賽場,山東青島的帆船分賽場,還有香港的馬術分賽場等都成功的測試了。
奧運圣火的傳遞,必然是奧運會的一大亮點。
在境外傳遞之后,現在已經在國內進行傳遞了,并且奧運會火炬在海拔88
【第44句】:43米的珠穆朗瑪峰上點燃,圣火馬上傳遞到遼寧省境內了,現在人們的眼光都集中到奧運會上。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讓我們激情滿懷;“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讓我們舉世聞名;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也讓我們努力拼搏。
百年奧運,見證中華,讓我們一起見證中華,情系在激情四射的奧運會上。
激情奧運,盛世中國。
在字典中“激情”一詞的意思是強烈激動的情感。
“盛世”的意思是興盛的時代。
“盛世中國”正是興盛的中國,光輝的中國。
有了今天的光輝與成就才有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
“One World One Dream”也體現了中國人的熱情與高貴。
激情奧運,就是有強烈激動情感的奧運會。
從我出生的那年之后。
2歲,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6歲,2000年悉尼奧運會,10歲,2004年雅典奧運會。
如今,我迎來了自己國家舉辦的奧運會而高興而自豪。
我相信舉國上下都忙于奧運事業,沒有一個人不為奧運而喝彩,為奧運加油。
2008年,是我們中國人向外展示的大好時機,也是中國的一個為大轉折。
2008年,大大增加了中國的知名度,增加了北京的知名度。
讓我們一起期盼2008年8月8日晚8點的到來。
“激情奧運,盛世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祝福中國,祝福北京。
祝福體育健兒。
游記作文500字
《談談心戀戀愛》看完之后你會高中毒 網上大家都這麼說 我也覺得
求翻譯 李鴻章的詩:二十自述
上海08年高考唯一的一篇滿文 他們 市盡頭,沒有繁華的街市,閃亮虹;在城市的盡頭,只有破舊戶區,有飽經生活風霜的生命;在城市的盡頭,有他們這樣一群人。
讓我怎樣稱呼他們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農民子弟
亦或是農民工二代
不,我不想用這些冰冷的名字稱呼他們,我多想叫著他們帶著泥土氣的乳名,拉著他們的小手,走近他們的生活…… 他們從小生長在故鄉的青山綠水中,純潔的靈魂在田野里抽穗拔節。
在山野的風中,他們奔跑著,憧憬著。
風從田野中吹過,吹進了城市,為了生計,為了未來,他們跟從父母來到了城市,在城市的盡頭扎下了根。
于是習慣了青山綠水的雙眸第一次觸碰到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
他們不知道怎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數不清寫字樓的層數。
繁華的現代文明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這一次,卻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跡。
他們背起書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
可是卻在“城市人”異樣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戶口與暫住證的區別。
他們都是父母心頭的寶啊
卻過早地承擔了不屬于這個年齡的負擔。
放學回家,他們做好簡單的晚飯,父母還在工地或菜場上勞作;午夜醒來,淚眼中城里的星空沒有家鄉的明亮;悄悄許愿,希望明天他們的打工子弟小學不會因交不出電費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們日益長高的身體上,我看到了他們的成長。
記得一位記者問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學成后是否會回到家鄉時,小姑娘毫不猶豫地說:當然,一定回去
那一刻,我差點落下淚來,為他們的成長。
記得那年春晚他們稚氣的宣言:“我們的學校很小,但我們的成績不差”“我們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們的2008
”他們逐漸成熟,告別昨天的羞怯,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雖然,他們還在為不多的學費而苦惱;雖然,學校還是交不上水電費;雖然,還有好多體制還不夠完善……雖然有好多個“雖然”,但是,只有一個“但是”就足夠了,已經有好多視線轉向他們,他們正在茁壯地成長。
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盡頭,照亮了他們的生活。
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
閱卷老師點評: 滿分作文有五大優點,首先,作文將民工子女的生存狀態很真實地描繪出來,從農村到城市經歷的不自然、不適應,再到他們心態的逐漸成熟,讓人感受到一個真實存在的群體;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暢,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但是并無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自己的情感和視野,文字和主題很匹配;第三,總體上看作文表達了作者對同齡人的同情、關注和企盼,言為心聲,也正是作文題目要求的體現;第四,這篇文章的描寫非常細膩,“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數不清寫字樓的層數”;最后,文章關鍵還寫出農民工子女的變化,“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考生沒有一味抱怨,寫出了變化和希望。
2008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感受鄉村》 初以為,鄉村便是童話的樂園。
它褪去了城市的浮華,洗盡了塵世的繁雜。
它也許是梵高畫布上的阿爾,有明鏡般純粹的藍天,有油彩般絢爛的花海,那金黃的向日葵在陽光的哺育下長出希望的種子;它也許是陶潛詩中的田園,在霧氣迷蒙中演繹著仙侶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輕灑,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詩中畫中的鄉村,當我們真實的走進鄉村,用心去感知鄉村,便會發現,我們的鄉村在經歷著苦痛。
那里也有陽光,那陽光不是溫暖而是毒辣地炙烤著這片土地。
遠望去,土地上那個佝僂的背影,在朝夕間,在春秋中,在這片土地上耗盡心力。
他在這片土地上成長,他的汗水滋養了這片土地;他在這片土地上學會堅強,他的腳步堅實了這片土地;他生于黃土又歸于黃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風暴來了,他的心如那田間搖曳的莊稼般顫動,他的淚水在他滿是溝壑的臉頰上縱橫,如那淹沒田間的水,層層漫過他的心田,浸沒他的呼息。
干旱來了,莊稼如他枯瘦的身體一般搖墜,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豐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們也有快樂的時候,只是這種幸福仿佛如此卑微。
他們最大的幸福就是豐收,飽滿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寶,他們的眼角笑成了月牙。
他們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風調雨順,他們只想也只要這樣平凡的生活。
這樣的鄉村會不會讓我們感到失望,當我們面對這樣的圖景
而其實,鄉村正因這份殘酷的美麗而更見真實。
感受鄉村,別總是做一個悠閑的觀光者,在體味它的寧靜與純凈的同時,給它的苦痛多一點目光,給它的辛苦多一點理解與悲憫。
感受鄉村,感受農耕文明跳動的脈搏,感受中國最渾厚的吶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潤的血汗;感受中國農民最純樸的執著與堅忍,感受中國農民所經歷的苦痛與無奈。
當我們用鄙夷的目光看著他們,我們是否想過是他們用血汗帶給了我們生的希望。
看中國的農民用最卑微的姿勢在中國的歷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讓我們用心去感受鄉村
云南高考高分作文:變味的善良 我們總站在富足的地方憫惜貧窮,總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惡,總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喚遠離冷漠,總在血痕淡去后才忙著計算生命的價值。
于是,我們俯身憐憫的姿態傷害了別人的自尊。
每次災難過后,都有太多的人爭先領養孤兒,當這片熱潮過去,又有太多的孤兒陷入苦難。
據心理學家分析,領養孤兒要考慮自己的經濟狀況,家庭氛圍要同孩子原先家庭相似,教育方式、家長性格都要與孤兒相適宜。
但是,太多的人僅憑自己一腔熱血。
熱心卻喚回了家庭的分裂,孩子們再次面臨家園破碎的痛苦,傷害再次打擊無辜孩子柔軟的心靈。
善良由甜蜜變為苦澀。
我們用沸騰的熱血燙傷了他人的肉體。
2008年奧運會是我們中國人的奧運,舉國歡慶,氣氛火熱,圣火傳遞,同一世界,同一夢想。
但是,不和諧的色彩也玷污了奧運火紅的火炬、綠色的橄欖枝。
據報道,8歲孩童用55天時間完成抵京“馬拉松式”賽跑;10歲孩子捆綁雙臂在激流中前行;8歲女孩在父親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達首都北京……這些行為引起中國甚至世界媒體的關注,其中不乏外國媒體以此對中國奧運的詆毀。
不實評論需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認,這是“畸形奧運熱”。
我們舉辦一個理性的奧運,就需要理性的行為作支撐。
熱情由火熱的激情變為瘋狂。
我們在用熱血燙傷他人肉體時,也燙傷他人的心靈。
2008年5月21日的汶川大地震,我們以最迅速最團結的行動援救了太多的生命,我們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無數的閃光燈聚焦四川,閃爍著無數動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傷了災區人們的瞳眸。
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運的,但有記者為了采訪一遍一遍喚起他們沉痛的回憶,孩子失聲痛哭,大人也泣不成聲;有熱心的志愿者無救災意識,卻前往災區,雖一顆熾熱之心卻給災區添亂。
不正確的救援動作,不完善的服務行為,不合理的安慰幫助,給災區人民“二次傷害”。
善良由本意的撫慰變成了利劍。
中華民族是堅毅、熱心、善良的民族。
當我們挺過洪水、挺過非典,挺過不法分子對祖國的分裂和對奧運的褻瀆,我們也必將挺過慘烈的汶川大地震,成功地舉辦奧運。
但我們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動,站在別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問題。
“愛人之心”深入我們的血液,永葆善良甜蜜,為善良保鮮,讓它不褪色,不變質,不變味。
點評: 沉穩,冷靜,不凡的見解,入情入理的分析。
讀《變味的善良》,能使我們理性而理智地看待和處理某些事情,讓愛心真正落到實處,讓善舉不會傷害別人的自尊,不會燙傷別人的肉體和心靈。
文章所列舉的三件事都很典型:領養孤兒、奧運熱、汶川地震后某些人的“善舉”。
這些事為人們所關心,所熟悉,又是現實生活中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人們就很容易將作者的推斷和自己的認識進行對比、印證、思考和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文章因此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思考縝密,剖析深入。
文章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人們的動機和后果都說得明白,分析得有理,使人不得不服。
特別是領養孤兒的一段,說得在情在理,能激起讀者的共鳴。
文章的語言運用和內容表達結合得也很好。
洗練,樸實,自然,不華麗,也不失雕琢,仿佛是在和你談心,讓你接受他的觀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福建高考滿分作文“一蓑煙草任江平” 時間的流逝,淡滌舊跡,僅留下微漠的平淡與悲哀。
濮水之邊,你翩然而去,僅留下楚使的瞠目與嘆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愛亦苦亦甜的刺激,誰人如你——— 莊子,淡泊一切,與道合而為一,只偏執著那淡淡的清白。
當一種美,美得讓人無所適從,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當一種平淡,淡得讓人無從品味,也只好嘆之惜之,贊之賞之。
你甘于淡泊,樂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夢中化蝶而逍遙,只愿隨那盤旋而上的鵬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國事,不愿牽絆于塵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飴的淡淡而香的礦泉之水,給人以絕境逢生,給人以平靜致遠,給人以超脫外物,我想要觸及你的衣襟,卻在指尖碰觸了清而澈,涼而柔的泉水,原是這般滋味。
無奈我擺脫不了那甜的誘惑,忘卻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無路可走之時,望見你那平靜如水的雙眸,澄澈至極,悠悠遠遠,望斷天涯路。
我以為你是孤獨的,你卻告訴我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惠子的離去并未換來你的嗥啕此類,原來你早已看透了生,望穿了紅塵。
何以贊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詞窮。
念往昔,繁華競逐。
你依舊逍遙游于世外,參透大自然的無窮。
世界不過是你的主觀產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魚之樂,蝶舞之愉,螳螂之負,搖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權勢之爭,誰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氳之間,明月可掇,你在清風夜唳之中獨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們高枕無憂之時那皓白之月不會迷失——— 只因你這顆平淡的心相追逐。
世人笑你瘋癲,你淡漠的眼神卻攝人無語,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卻早已悠然飄遠。
對你唯有驚鴻一瞥,卻窺見了一種平淡致遠的處世態度,淡罷,淡罷,絕不為萬物所主宰,我獨逍遙于濯濁之外,蟬蛻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長終。
江邊一蓑煙草,一片縞素。
教我如何追尋你的步伐,那美至于無所適從的精髓;教我如何觸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態度。
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執的追逐,泉邊那飄揚的一片縞素,是為你而起的飄渺之歌。
邢雅潔 點評 這篇作文讓我們對學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文字把玩能力刮目相看。
莊子的境界其實一般人難以企及,但是作者對此卻有較深的感悟,否則,通過一個人的人生境界來闡釋一個“淡泊”的哲理,很容易落入俗套,或成為人物事跡的介紹而難見新意。
作者借大量的莊子寓言和經過提煉的語言,萃取精華,裰合成文,顯得富有文采和大氣,很好地展現了一個高中生的語言素養。
文中一些句子,如“我想要觸及你的衣襟,卻在指尖碰觸了清而澈,涼而柔的泉水”“泉邊那飄揚的一片縞素,是為你而起的飄渺之歌”,語句靈活,富有彈性,是作者創造性的運用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清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廣州起義暴發。
起義之軍百二十人持槍械攻入廣州督府衙門,兩廣總督張鳴歧聞風而逃。
然義軍終因寡不敵眾,數百清軍圍之,起義軍多戰。
旋革命黨人潘達微見而憐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黃花崗。
九十七年之后,時值臘月,會天大雪,余滯于廣州,遂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陵。
止于其門,百感并至,賦詩一首,詩曰:赤焰難明赤縣天,百年群魔舞翩躚。
國土已破何人見,金甌早缺有誰憐
皇祚不復天威去,天朝迷夢化為煙。
五口通商香港失,斷鴻聲中夷艦現。
圓明園中盡烈火,太和殿里無君顏。
水師已覆巨艦沉,黃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樓上條約訂,馬關之約逆臣簽。
大沽臺上炮聲隆,將士陳尸國門前。
新鬼啾啾舊鬼哭,京洼難日見炊煙。
宣戰詔書何處尋
言說帝后西秋狝。
辛丑條約庚子恨,落日秋風哭寶劍。
六十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
空向長河咒逝川,不盡國愁在斯年。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民窮國敝割土地,償銀賠款年復年。
可憐越女夜夜哭,半國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義士,興中會中復青天。
烈火已燃錘與鐮,今將炮火滅清廷。
槍聲驚破五羊城,英雄無懼揮寶劍。
提攜玉泉為國,何得英名在人間。
悲歌一曲從天落,壯士不再歌易水。
曉見江山有炊煙,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幾何,荒草斜陽土坯間。
白云片片魂悠悠,黃花遍野使人愁。
義軍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載史書。
黃花崗上土一抔,埋沒荒煙蔓草間。
起事何知一難,的盧青驄勞鞍韉。
青天白日滿地紅,鑲開碑上覆墓間。
行人往往悲舊事,含憤長憶孫逸仙。
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換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見人間少帝制。
百越之人總不忘,秋風秋雨濕黃花。
愁看長江東逝去,卻有青史映君前。
莫悲往事憤鉤沉,但看祖國煥新顏。
滄桑浮沉憶浮生,吾輩發奮應向前。
歲月如潮歌似夢,百年彈指一揮間。
紅塵夢里憶壯舉,烈士陵前有愧顏。
吾儕不曾歷戰火,無復見此漫硝煙。
和平歲月憶往事,史海滄茫不親見。
今春南嶺雪滿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橫飛四塞驚,草木含情風云悲。
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換新天。
英雄何只黃花崗,無數忠魂紅旗間。
百兆國子懷先輩,萬里江山動后人。
召公甘為社稷,感君總能多奉獻。
至今天下傳英名,不使君沒蔓草間。
今之河山多錦繡,不復沉淪如從前。
工廠遍地多鐵馬,信息時代在眼前。
民眾康樂少悲苦,難以再見愁容顏。
吾今立于陵門口,思緒紛飛感萬千。
聊謅一詩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見。
后記:今日之生活,皆先輩流血而成,今中國多烈士之陵,何止黃花崗耶
然吾平生只至黃花崗,愧矣。
今年之秋,料黃花崗之黃花,應于秋風之中透香中華乎
《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全文被評為湖北2009高考最牛滿分作文 作者受關注評點湖北一位高考考生的一篇名為《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的古體長詩,被教師們評為2009年高考語文“最牛滿分作文”。
該作文文首是一段文言文,其后詩歌共51行102句,每句七言;后記約70字。
《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簡介 2009年6月22日,采訪高考閱卷情況時,多位作文閱卷老師一致介紹,一篇名為《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作文共1080字(含標點符號),文首是一段170多字的文言文,介紹了該詩歌的寫作背景——2008年作者參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百感并至,賦詩一首。
”詩歌共51行102句,每句七言;后記約70字,也是文言文寫作。
《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評價 “形式和內容表現上都堪稱一流。
”武漢某省級示范高中閱卷老師介紹,該作文采用古詩詞的形式,雖然是采用的歷史題材,但表達了敬仰、向上的感情,內容并不空洞。
另一位老師表示,作為中學生,能選擇這種文體寫作,并運用得比較成熟,說明這名學生讀了很多書,有一定的古典文學功底。
為你解答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