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優美句子
【第1句】: 初二回娘家的傳說
所謂回娘家當然是指已婚正月初二(北方地區為正月初四),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女兒帶夫婿孩子回到家里給父母拜年。
【第2句】: 為什么正月初二回娘家
所謂回娘家當然是指已婚女兒帶夫婿孩子回到家里給父母拜年。
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兒就可以回家了。這個規矩在舊社會特別是農村是很嚴格的,違反了就是大不敬。
新社會人們雖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比較嚴格地遵守著。如果由于某種特別的原因,已婚女兒在家里過年,那可能父母、家人都會十分的不高興。
這也是一種沿襲已久,而且可能還要執行很長時間的文化現象。“回娘家”又稱“歸寧”。
過去新婦的回門有許多禁忌,不過是指新婦在回娘家方面的禁忌事項。新婦回門后,身份已經變了,是人家的人了,因而娘家也時常“防著她”。
(新華網)“初二回娘家”蘊涵男女平等觀念農歷正月初二,中國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要帶上禮品回自己的父母家。這體現了男女平等觀念。
中國古代有男尊女卑的講究,婦女地位很低,出嫁從夫,民間還有諺語“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意思就是指出嫁的女人不得無故回娘家,更多的時間是要伺候公婆和丈夫。過年時女方必須在婆家過,這是規矩。
如果女兒想給自己父母過年,只能等到初六以后。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男女平等觀念的萌芽,女方初一待在婆家,初二就要馬上回娘家拜年,這反映了女性地位的上升。
回娘家有很多講究,比如帶禮物一定要帶雙數,不能帶單數,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只吃中午飯,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女兒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兒,當姑姑的必須要給侄兒紅包。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
在中國陜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習俗,是與收麥打場的季節相關,俗謠云:“收了麥,打罷場,誰家的閨女不看娘。”回娘家美滿幸福短信1年初二,穿新衣,回娘家,心歡喜。
見雙親,作個揖,問個好,送上禮。敬杯酒,表孝意,天倫樂,好福氣。
只吃棗,不吃梨,全家親,永不離。2年初二,回娘家,以下幾點要牢記:表孝心,傳孝意,父母恩情多感激;買東西,別太貴,不重價格重心意;捶捶腿,敲敲背,也讓二老享福氣。
祝全家快樂!4初二回娘家,嘻嘻又哈哈。左手打電話,右手紅包挎。
前方開心開道,后方幸福簇擁。上有祥云籠罩,下有地闊八荒。
東有吉祥如意,西有福星高照。南有滾滾財源,北有好運昌達。
懷摟如意伴侶,幸福溫馨甜蜜。夫妻同甘共苦,愛情矢志不渝。
愿你新年初二萬事大吉!7年初二,祝福到;過大年,放鞭炮;團圓飯,好味道;人團圓,喜氣鬧;家安樂,福氣報;平安符,家里罩;幸運簽,都抽到;新一年,萬事好!3年初二,回娘家,雙份禮物送吉祥;說牽掛,訴衷腸,祝福二老永健康;做做飯,洗洗衣,殷殷關切孝高堂;一家人,團團坐,幸福美滿喜洋洋。回娘家快樂!5年初二,問個好。
福神到,喜氣繞。財神罩,財源翹。
家和諧,煩惱少。前程美,收入高。
事業興,仕途高。風雨順,收成好。
事如愿,樂逍遙。8初二拜年了,向你拜個好。
【第3句】: 關于2月初二回娘家的俗語
河南一帶,除了上文提到的正月十五禁忌回娘家看燈以外,還忌祭灶,正月初一回娘家。因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閨女回娘家。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娘家去。
浙江等地,舊時忌新婦在冬至節回門。否則以為將克死其夫家家長。俗諺云:“娘屋住個冬,夫家去個公。”江蘇也有此俗。不過,理由不同,謂如冬至在娘家過,則娘家家道將因之而衰落。
河南林縣一帶,新婦三天回門時要順著迎親的那條道走,所謂“三天不走兩條路”。彝族新婦回門時忌在路上與新郎交談,兩人像陌生的路人一樣。這與其不落夫家習俗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