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琵琶聲輕細的句子
【第1句】: 描寫“琵琶”聲音的句子
描寫“琵琶”聲音的句子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第1句】: 出處: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第2句】: 賞析:本詩的詩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于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于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第3句】: 創作背景:《琵琶行》(pí pa xíng)創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為七言古詩。白居易任諫官時,直言敢諫,同情民間疾苦,寫了大量的諷諭詩,觸怒了唐憲宗,得罪了權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白居易情急之中上書請捕刺客,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被指責越職奏事,貶為江州刺史;又進而誣陷他作《賞花》《新井》詩“甚傷名教”,再貶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江州司馬雖然名義上是刺史的佐史,實際上是一種閑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連遭打擊,心境凄涼,滿懷郁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pén pǔ)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
【第4句】: 鑒賞:作為一首敘事長詩,這首詩結構嚴謹縝密,錯落有致,情節曲折,波瀾起伏。
【第5句】: 作者身份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view_217【第50句】:aspx
【第2句】: 琵琶行 從側面描寫琵琶聲感染力的句子
其實說實話,“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這句算不上。
你可換位思考,水上琵琶本來就很有意境,不用他彈得高超,也一樣吸引人。再者,這句更表現出的是主客依依難舍,唯恐離別之意境。
反倒是后面的一些句子才較有說服力,因為那是在彈奏之后描寫讀者來側面表現了琵琶者彈奏之美妙。比如“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的前半句,還有最后幾句“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些都說明了琵琶者的彈奏可以引起了讀者的共鳴,要知道,成曲容易,而出神入化很難。
可以琵琶引起共鳴,讓讀者“嘆息”,“掩泣”才是側面表現了彈奏者的技藝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