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和漢語句子表達上的差異
【第1句】: 英語句子和漢語句子區別
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這是漢英語言最顯著的差異。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由于英語是"法治"的語言,只要結構上沒有出現錯誤,許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個長句中表達;漢語則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語義通過字詞直接表達,不同的意思往往通過不同的短句表達出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英譯漢試題幾乎百分之百都是長而復雜的句子,而翻譯成中文經常就成了許多短小的句子。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英語句子不僅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使句子變長,同時也可以用從句使句子變復雜,而這些從句往往通過從句引導詞與主句或其它從句連接,整個句子盡管表面上看錯綜復雜卻是一個整體。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松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在句子中,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漢語多用動詞。英語不僅有we、you、he、they等人稱代詞,而且還有that、which之類的關系代詞,在長而復雜的句子,為了使句子結構正確、語義清楚,同時避免表達上的重復,英語往往使用很多代詞。漢語雖然也有代詞,但由于結構相對松散、句子相對較短,漢語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詞,使用名詞往往使語義更加清楚。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科技英語尤其如此。漢語雖然也有"被"、"由"之類的詞表示動作是被動的,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那么常見,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漢譯中往往成了主動。
【第2句】: 英語和漢語在語言上的差異
原發布者:葉勇忠
1
【第1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 Cultur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culture is one of those words that people use all the time but have trouble defining. It's used in widely different contexts in the social science, anthropology as well as in the humanitie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oints is that culture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which not only embodies and reflects culture, but also is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culture. Therefore, the use of language is restricted by the rules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are also inseparable. People learn to communicate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with the same culture.
2英語和漢語的差異
在實踐中,由于受不同的傳統習慣、思維方式、歷史文化等的影響,英語和漢語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并不能簡單地直接轉化。
一、英語重形合 漢語重意合
就整體結
【第3句】: 英語與中文在表達上有何不同之處
英語與中文在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例l:“是”還是“否”——思維方式差異
是非問句在漢語和英語中都很常用,看起來也很簡單,但對是非問句的應答卻反映出不同語言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如有一次老師組織外國學生去頤和園游覽,當老師聽說一個叫約翰的學生不去時,想確認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問:“約翰,你不去嗎?”約翰回答說:“不,我不去。”
約翰的回答顯然是不合漢語習慣的。這不是語法形式或詞語用法造成的偏誤,而是其本族語和漢語在對是非問句的應答“是”或“非”時的著眼點不同。漢語中回答是非問句時的“是”或“非”,是對提問者所說的話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對“你不去頤和園嗎?”的肯定回答是:“對/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誰說的,我去。”英語對是非問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針對對方,而是表達答話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則做肯定回答,“不去”則做否定回答,不考慮是否與問話者的語氣相承。所以英語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時,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
外國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維習慣套用漢語,在回答“你不去頤和園嗎?”時,就出現了以上的語用失誤。
例2:“這星期六”還是“下星期六”
一次,一個外國學生拜訪他的中國老師,老師想請他吃飯,就說:“你下星期六來我家吃飯,好嗎?”學生很高興地接受了邀請,并約好了具體時間。過了兩天,到了星期六,學生來了。老師感到很意外。由于毫無準備,老師很尷尬。幸好跟這個學生很熟,于是就說:“前天我說的是下星期六請你。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沒準備……”學生說:“前天你說下星期六請我吃飯,不就是今天嗎?”
這場誤會完全是對“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在不少教材中和課堂上,給學生講“上星期”就是“last week”,“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這樣講不能說錯,但在實際運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與英語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時卻不是對應的,其區別是英語和漢語觀察時間的參照點不同。漢語中說“下星期六”時,是以說話時的那個星期為參照點。例如,說話時是星期四,那么說“下星期六,就是指過了這個星期以后下一個星期的星期六。而英語則是以說話時的這一天為參照點。假如說話時是星期三,那么說“下星期六”是指過了星期三以后即將到來的那個星期六。于是就發生了上面所說的誤會。
與此類似的還有“去年X月”和“明年X月”的理解也不同。漢語是以說話時的年度為參照點,如現在(1992年)說“去年3月”,則是指1991年3月。而英語則以說話時的月份為參照點,如現在是l992年5月,那么英語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1992年3月。由于觀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樣,造成語言運用中的差異,常常導致交際中的失誤。
例3:“這”不是“那”
我們在上課時,比如課堂討論,當老師介紹一個故事后讓學生發表見解時,學生常說“那是老師講的故事,我認為……”或者在談完自己的觀點后說:“那就是我的意見,我說完了……”
這里兩處“那”都使中國人感到別扭。“這”(this)是近指,“那”(that)是遠指。漢族中用于總結即回指時,把剛剛過去的當做“近”,因而習慣用“這”,如說了一段話后常說;“這就是我的意見。”英語則認為已經過去的就是“遠”,所以用“that”,學生說漢語時也按照英語的思維和觀察事物的習慣說成“那就是我的意見。”使中國人聽起來很不地道。
從以上個具體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外國人學習漢語在語言-語用方面的失誤不是因違反語法規則或用詞不當而引起的,是使用漢語語言形式或詞語時因思維方式和習慣的不同或觀察事物的角度、范圍有差異而造成語言表達和理解上的失誤。
【第4句】: 英語和漢語的區別,
就邏輯思維而言,英語和漢語有何不同?
英語多前重心,漢語多后重心。在表達多邏輯思維時,英語往往是判斷或結論等在前,事實或描寫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漢語則是由因到果、由假設到推論、由事實到結論,即重心在后。
英語和漢語的重心在句中的位置有時是不一樣的,翻譯的時候如果不進行調整,勢必給表達造成很大的困難。以上是英語跟漢語在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上的十大區別。只有了解這些區別,才能對英譯漢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在翻譯中抓住重點,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注意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的不同。英美語言之間有很多差異,比如:英國英語中continent指歐洲大陸,而在美語中,continent卻指美洲大陸;又如:英語中homely是“家常的、樸素的”的意思,并無貶義,在美語中卻是“不漂亮的”。所以翻譯時一定要搞清文章是英語作者還是美國作者寫的。
“理解是翻譯的前提”。只有在準確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開始翻譯。英語是用大量的關系詞、連接詞和引導詞等連接起來的結構清楚、層次分明、邏輯嚴密的“形態語”,所以理解的時候就必須理清句子的語法結構,分清句子中各成分之間的語法關系,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弄清句子的各個修飾成分以及修飾關系。
【第1句】: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從英譯漢題型的設置來看,英語句子一般比較復雜,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試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難度,不然無法檢驗考生的真實水平;二是英語可以通過結構上的安排使許多層意思在一個句子中表達出來。
【第2句】: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由于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英語句子往往比較長,漢語句子則常常比較短。這一點上述例句的翻譯已經表現得很清楚。弄清這一區別之后,翻譯時會理所當然地擺脫原文的束縛,爭取一定的主動,這便是錢鐘書先生所說的“get the meaning, forget the words”(得意忘言)。要想順利完成這種形式上的轉變,關鍵是要做好對英語長句的結構分析,把長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個小段。
【第4句】: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稍微細心一點的人都會發現,英語里面經常使用被動結構,而漢語里卻很少使用被動結構。面對這一矛盾,我們當然不能將每一個被動結構都機械地照翻,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處理。
【第5句】: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在前面所舉的例子當中,除③之外,其余均有代詞出現:①中有it,②中有they,④中則有it和they,這說明英語常使用代詞。漢語雖然也使用代詞,但使用頻率明顯不如英語高。翻譯時為了弄清句子的確切含義,不知道代詞的指代情況往往是不行的,因為不明白主語是什么時謂語動詞的意思往往也無法確定,弄錯了代詞的所指更會使譯文受到影響。
【第6句】:英語多引申,漢語多推理。如require一詞在英譯漢句子中經常出現。我們的感覺是,這個詞明明認識,卻不知道它的確切含義,或者是明確知道它不是我們已經了解的那個詞義。
【第5句】: 英語和漢語的十大區別
英語和漢語的十大區別 一、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
(《中國語法理論》,《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們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為固定裝置的,嵌入墻內的;內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譯文:兒童將與裝有個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個性內置的計算機將被視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們將在氣味電視前休閑,到這時數字時代就來到了。
這句英語是由四個獨立句構成的并列句,前三個句子都用簡單將來時,最后一個句子用的是將來完成時,句子之間的關系通過時態、逗號和并列連詞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漢語譯文明顯就是簡單的敘述,至于句子之間的關系完全通過句子的語義表現出來:前三個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關系,最后一個句子則表示結果。
二、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 由于英語是"法治"的語言,只要結構上沒有出現錯誤,許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個長句中表達;漢語則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語義通過字詞直接表達,不同的意思往往通過不同的短句表達出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考研英譯漢試題幾乎百分之百都是長而復雜的句子,而翻譯成中文經常就成了許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鍛煉,訓練;紀律,風紀,命令服從;懲戒,懲罰;學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譯文:人們對歷史研究方法產生了興趣,這與其說是因為外部對歷史作為一門知識學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戰,還不如說是因為歷史學家內部發生了爭吵。 英文原句是個典型的長句,由27個詞組成,中間沒有使用任何標點符號,完全靠語法結構使整個句子的意思化零為整:less through。
and more from構成一個復雜的狀語修飾動詞arisen。在中文翻譯中,"產生興趣"這一重要內容通過一個獨立的句子表達,兩個不同的原因則分別由不同的句子表達,整個句子被化整為零。
三、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 英語句子不僅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使句子變長,同時也可以用從句使句子變復雜,而這些從句往往通過從句引導詞與主句或其它從句連接,整個句子盡管表面上看錯綜復雜卻是一個整體。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松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譯文:總的來說,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能夠假定這個孩子對測試的態度和與他相比的另一個孩子的態度相同;他也沒有因缺乏別的孩子已掌握的有關知識而被扣分。 原文中兩個only if引導的從句顯然使整個句子變得很復雜,可是由于有并列連詞but和and,整句話的邏輯關系十分清楚:…能夠得出結論…但是只要…而且只要…。
從上面的譯文我們可以看出,為了使中文表達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
首先提綱挈領: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這種做法給我們的感覺是譯文中沒有從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語,賓語等名詞成分“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 在句子中,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漢語多用動詞。
英語不僅有we、you、he、they等人稱代詞,而且還有that、which之類的關系代詞,在長而復雜的句子,為了使句子結構正確、語義清楚,同時避免表達上的重復,英語往往使用很多代詞。漢語雖然也有代詞,但由于結構相對松散、句子相對較短,漢語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詞,使用名詞往往使語義更加清楚。
請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譯文:屆時,將出現由機器人主持的電視訪談節目及裝有污染監測器的汽車,一旦這些汽車污染超標(或違規),監測器就會使其停駛。 五、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 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科技英語尤其如此。
漢語雖然也有"被"、"由"之類的詞表示動作是被動的,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那么常見,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漢譯中往往成了主動。下面我們先看一組常用被動句型的漢譯: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必須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須承認…… It is imagined that。
人們認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認……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須認識到…… 。
【第6句】: 漢語和英語表達的文化差異
當今文化在外語教學中已經得到重視。不過,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很多,要領會也絕非一日之功。我體會很深的一點是語言表達上東方含蓄而西方外露。
漢語和英語中的語言文化差異有些是客觀因素造成的。例如,在漢語中東風通常象征溫暖等積極意義,而英語中east wind通常象征冷酷等消極意義。這來源于客觀事實。因為西伯利亞是寒流的中心,在中國冷風從西邊吹來,而在英國冷風從東邊吹來。有些差異則是主觀因素造成的,如西方神話中天有七重,而東方文化中天有九重。很多翻譯家未考慮這一差異,把毛主席詩詞“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直上重霄九”中的“重霄九”譯為“the ninth heaven”。
漢英差異更多的是約定俗成的表達法。例如,漢語中說“三思而行”,而英語中為think twice;漢語中說“亂七八糟”,英語中為at sixes and sevens;漢語中說“成千上萬”,英語中為tens of thousands或thousands upon thousands;漢語中說“水深火熱”,英語中只有in deep water.
最容易忽視的是一些常用詞語的語序問題。漢語中說“文藝界”,而英語中為art and literary circle;漢語中說“高新技術”,而英語中為new and high technology;漢語中說“中小學”,而英語中為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漢語中說“田徑項目”,而英語中為track and field events.這些例子幾乎可以對號入座,只是順序不同,因此更容易出錯。
【第7句】: 英語和漢語的區別
【第1句】: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
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從英譯漢題型的設置來看,英語句子一般比較復雜,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試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難度,不然無法檢驗考生的真實水平;二是英語可以通過結構上的安排使許多層意思在一個句子中表達出來。
下面我們先看一個例子: 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這個句子氏達30個單詞,是個典型的復雜句。
從內容上講,它主要提供兩個方面的信息:一是It applies to。 historians,二是historians的具體情況;從結構上講,它是一個主句帶兩個由who引導的從句。
盡管結構復雜、信息量大,這句話在英語里并不紊亂,因為句子結構環環相扣,語義清楚楚:who引導的定語從句放在名詞后面修飾這個名詞,這是英語中較常見的表達形式,兩個從句的語義既相對獨立,又和主句連成一體。如果把這個句子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or the latter)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表達的意思完全一樣,但是表達方式略顯平淡、羅嚏,這說明英語表達非常重視句子結構,句子結構上的適當安排往往可以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從漢語的表達習慣來看,句子一般不宜寫得太長,修飾成分過多或過長會造成喧賓奪主、語義含混。我們先看一看這句話的直譯: 它同樣適用于將歷史僅僅看作是對歷史材料來源的內部的和外部的批評的傳統歷史學家,和把歷史研究活動等同于具體研究方法的社會科學歷史學家。
這樣的譯文倒是很忠實,但在表達上卻不像是中文,譯者譯的時候費勁,讀者讀的時候也費勁。現在我們把譯文調整一下: 它同樣適用于傳統歷史學家和社會科學歷史學家,傳統歷史學家(或前者)將歷史僅僅看作是對歷史材料來源的內部的和外部的批評,社會科學歷史學家(或后者)把歷史研究活動等同于具體的研究方法。
很顯然,調整后的譯文給人更清楚、更順暢的感覺。很巧的是,它與改寫后的英語句子結構上更加接近,這說明漢語不需要通過復雜的結構提高表達水平,只要意思清楚、正確,表達方式上可以有更多的自由。
【第2句】: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由于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英語句子往往比較長,漢語句子則常常比較短。
這一點上述例句的翻譯已經表現得很清楚。弄清這一區別之后,翻譯時會理所當然地擺脫原文的束縛,爭取一定的主動,這便是錢鐘書先生所說的“get the meaning, forget the words”(得意忘言)。
要想順利完成這種形式上的轉變,關鍵是要做好對英語長句的結構分析,把長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個小段。請看下面的例句: ②For example,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這句話長達31個單詞。
從結構上講,它是主句(they do not。)+并列謂語(and do not。)
+賓語從句(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條件狀語從句(had he。)
;從資義上講,它有四層意思:不能…因此不能…會有多大的才干…如果…。根據對這個句子的結構分析和語義分析,我們可以把它切分成四個小段: For example, 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 and thus do not tell/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由于每一小段包含一個意群,切分后我們就可以試譯成: 例如,它們不能彌補巨大的社會不公,因此不能說明一個物質條件差的年輕人會有多大才干,如果他在較好的環境中長大。
這樣的譯文可以說已經很清楚,漢語也基本過得去,但仔細檢查一下。我們仍然發現漢語表達中還有英語的影子,那就是表示條件的“如果…”放在句子最后不大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接下來我們就要講一講英語與漢語在這個方面的差異。 【第3句】:英語多前重心,漢語多后重心。
所謂前重心是先說結果后說細節。后重心則是先說細節后說結果。
由于漢語多把重心放在后面,上述譯文應該修改成:…一個物質條件差的年輕人,如果在較好的環境中長大,會有多大才干。下面我們再看一例: ③There is no agreement whether method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l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根據句子結構和語義分析,這個句子可分成五段:主句(There is no。)+從句(whether。)
+后置定語(peculiar to。)+選擇性并列從句(or。)
+后置定語(appropriate to。)。
從語義上講,主句講的是結果,從句說的是細節。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中文譯文的表達順序與原文正好相反: 方法論是指一般的歷史研究中特有的概念,還是指歷史研究中各個具體領域適。
【第8句】: 英語和漢語在語言上的差異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葉勇忠 【第11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 Cultur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It is well known that culture is one of those words that people use all the time but have trouble defining. It's used in widely different contexts in the social science, anthropology as well as in the humanitie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oints is that culture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which not only embodies and reflects culture, but also is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culture. Therefore, the use of language is restricted by the rules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are also inseparable. People learn to communicate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with the same culture.2英語和漢語的差異在實踐中,由于受不同的傳統習慣、思維方式、歷史文化等的影響,英語和漢語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并不能簡單地直接轉化。
一、英語重形合 漢語重意合就整體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