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圣人不死戰斗不息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您好,我在此說出自此句的。
我對此的理解是:圣人的是好的,圣人所創造下來的一些東西,往往會在使用的過程中被扭曲,最終被“大盜”所利用。
比如說,孔子是圣人中的圣人,但是縱觀歷史,孔子的儒家學說被演變利用為統治階級禁錮文化、統治百姓的封建禮教。
有一句話,好像也是莊子說的: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這些君王竊取了國家,也竊取了孔子所創造的文明,而這些文明幫助了他們繼續控制國家,也就是說幫助他們鞏固自己竊取的東西
其實您說不要黏貼,但是我覺得詞條里的解釋已經相當透徹了,請允許我在自己闡述的過程中與引用相結合: 莊子《胠篋》講到:“為了對付撬箱子、掏口袋、開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準備,必定要收緊繩結、加固插閂和鎖鑰,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聰明作法。
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背著柜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繩結、插閂與鎖鑰不夠牢固哩。
既然是這樣,那么先前所謂的聰明作法,不就是給大盜作好了積聚和儲備嗎
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所謂的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
所謂的圣人,有不替不盜守衛財物的嗎
” 文中提到:“當年的齊國,鄰近的村邑遙遙相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漁網所撒布的水面,犁鋤所耕作的土地,方圓兩千多里。
整個國境之內,所有用來設立宗廟、社稷的地方,所有用來建置邑、屋、州、閭、鄉、里各級行政機構的地方,何嘗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
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殺了齊國的國君也就竊據了整個齊國。
他所盜竊奪取的難道又僅僅只是那樣一個齊國嗎
連同那里各種圣明的法規與制度也一塊兒劫奪去了。
而田成子雖然有盜賊的名聲,卻仍處于堯舜那樣安穩的地位,小的國家不敢非議他,大的國家不敢討伐他,世世代代竊據齊國。
那么,這不就是盜竊了齊國并連同那里圣明的法規和制度,從而用來守衛他盜賊之身嗎
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的所謂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
所謂的圣人,有不替大盜防守財物的嗎
” 有圣人就有大盜,圣人只是為大盜準備,甚至圣人可能蛻變為大盜。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雖重圣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從另外一個角度,可以看出莊子對圣人的警惕,對禮法的擯棄,對仁義的厭惡。
我們不可能回到莊子提到“絕圣棄知”的原始年代,但是莊子所持的那種逆向思維必須引起我們深思。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公民必須對國家和圣人有個清醒的認識,警惕圣人的蛻變,防范圣人的盲目。
回顧歷史,聯系當前,我發現中國一直處在圣人的時代,普遍存在一種對圣人的盲目崇拜思維。
“圣人”是完美無缺,不會犯錯誤,因此人民對圣人總是頂禮膜拜。
古代“圣人”的話是金科玉律就是圣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愚忠。
古代的圣人的“四書五經”是治國安邦的大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愚從。
中國的現代還是逃不出這種命運。
看看當前的治國體系,普遍存在圣人思維,“一把手”過于集中的權力,也造就了地方的大小“圣人”。
一把手總以為自己是全能的、完美的,即使是亂拍板、亂決策,其下屬官員也很少置疑,因為其是“圣人”“完人”他們怎么可能犯錯誤呢
莊子只講到圣人的禮法為大盜所竊,而沒有意識到圣人很有可能蛻變成大盜。
歷史上的暴君那位不是集圣人和大盜為一體,天使和魔鬼于一身,名義上、形式上他們是圣人是天子,但行動中實質上卻是惡魔、大盜。
一定圣人蛻變成大盜,那么就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
就如鄧小平同志說的,即使象毛澤東這樣偉大的人物也犯下大的錯誤,以致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
圣人死了,也就是一個理性時代的到了。
沒有圣人的年代,是平民主義社會的表現,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當前已經逐漸淡化圣人的味道,領導人逐步從神秘權威走向公開和平庸。
領導人不再是雄才偉略,多才多藝,領導人可能是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沒有高貴的血統,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
他們也和我們一樣也是片面的,也會犯錯誤。
人可能犯錯誤,那么有人組成的共產黨也不可能永遠是正確的,永遠是英名,那么由人作出的代表黨和政府的決策也不可能永遠是正確的。
領導人一代不如一代,這是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去除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就意味減少盲目崇拜,盲目服從。
這就是王怡所說的權力非人格化。
從權威走向權力,就如把無窮的權力賦予魔戒,這個戒指可能落在一個惡魔手中,如何防范權力做惡,這是行使權力必須思考的問題。
圣人死了,英雄一去不復返,我們正走向一個理性的年代
========================所以,莊子的貌似極其驚世駭俗的話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莊子主張無為而至,所以這句話也應與莊子的觀點相呼應。
人們也許只有回歸最原始的階段,沒有任何所謂“圣人”的跳躍束縛,才能跳出“大盜”們的統治,靠自己的感悟去生活,真正自由。
老子和釋迦摩尼都是一個時代的人嗎
老子、孔子與牟尼老子、孔子與釋迦牟尼,雖然他們不是一個,但他們均屬于一個時代的人子年長釋迦牟尼5歲,年長孔子19歲,無論是歷史的巧合,還是上蒼的安排,三人的出現,三人的人生追求、思想、理念、實踐、著書立說,給人類文明發展帶來了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構建了天上、人間、地獄理論之學說。
老子老子,名李耳,字伯陽,又稱老聃,生于前570年———,春秋時楚國苦縣人。
老子博學多才,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吏(相當于檔案局局長兼檔案館館長,部級干部),老子的“老”字古代讀音和“李”字相同,“子”字古代為老師,老子即為李老師。
老子不但通曉《詩》、《書》、《禮》、《樂》等人文和社會科學,而且修煉研究和實踐人體科學和宇宙科學,是遠古道的學說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老子在93歲時(由于修道身體象30歲),因國家動亂棄官出函關,被關令尹喜求留,關令尹喜的真誠打動了老子,在函關老子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經》,而后出關修道、周游世界和宇宙。
老子的《道德經》是樸素的辯證法,從做人、治國、修身,自然、宇宙,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原、宇宙的本原;闡述了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告戒了執政者要以人為本,釋放人性,不要亂作為,要順應自然。
可以說老子的《道德經》是指導人類走向高級智慧生命體,走出狹小地球,人類回歸宇宙長生不死的一部天書。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孔子的一生專注學習研究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從事教育事業和政治生涯,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是我國私人辦教育的第一人,他有學生三千,有成就的72人,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
主張維系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使人們有一定的規范遵循,用道德倫理來教化人民,徹底洗滌人心,激發人的善性,“有類無教”與因材施教,主張全民教育。
對世人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但孔子苛求的“禮”、“儀”太過于制約人的思想和沖勁,壓制了人的應有的激情和智慧。
釋迦牟尼釋迦牟尼,生于前565年——死于前486年,是古代印度迦毗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
父為凈飯王,母為摩耶夫人。
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在山里修行6年,不得要領、沒有成就,身邊的人陸續離他而去,下山后,在一位牧羊女給羊奶的幫助下,身體得到了恢復健康。
而后在菩提樹下暝思苦想,感悟到人還是要死的,只有精神、靈魂不死,把整個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轉世投胎、輪回、極樂世界,追求只有涅盤才能永生。
他號召人們遠離家庭,遠離社會,遠離世俗,用念經等方式消耗人生。
釋迦牟尼的佛教之說,可以說是消極的人生,是對人性的泯滅,是魔鬼地獄之說。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人們都信佛教,都出家修行,不出一百年,地球人類就會自然而然地消亡,因為人類已不再繁殖。
細想一下,是多么的可怕和恐怖。
三人學說的影響釋迦牟尼的精神、靈魂佛的學說:2500多年來,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生不如意的,情感受挫折的,病魔纏身求解脫的,做虧心事懺悔的,想發財求保佑的,貪官求庇護的人們,把釋迦牟尼當成了神靈之首,唯我獨尊,到處建廟供奉,這真是佛教讓你去死,而求死的人還樂此不疲,這就是人類愚昧無知的悲哀。
孔子的“禮”、“儀”等教育之儒家學說:2500多年來,傳承不衰,因為人類都在不斷地繁衍生息、生存、生活、求發展,都想做人上人。
孔子的教育學說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人們把孔子當成圣人不過份,學生敬仰,建廟紀念,樹立塑像理所當然。
老子的宇宙、人體、神仙道的學說:2500多年來,老子思想的精髓,已被埋在了道術、符咒、陽神出殼等封建迷信的道教的垃圾堆下面。
相比之下,理解的人、信仰的少之又少,但老子道的學說,深邃而微妙。
就連圣人孔子拜見老子后都發出感嘆:“鳥,吾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吾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
龍乘風云而上九天也
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呼
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
”釋迦牟尼、孔子,斯人已去,2500多年在宇宙中彈指一揮間,只有老子和他的弟子等仙人們在宇宙中維護著各天體的運行,包括我們的地球,給我們人類創造了和諧的太空環境。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就象五千棵星斗一樣,將以生命無窮的智慧光芒,照亮全世界每個人的心
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什么意思
【第1句】:道生一,一生二,二,三生萬物;
【第2句】:仙道,無量度人;3順天時,下養萬物,昆蟲不失斯所,獺未祭魚不施網罟,豺未祭獸不修田獵,鷹隼未擊不張尉羅,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第4句】: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5句】: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軀命,故人惟兼物性,方為全盡吾性。
體此意者,樽節愛養,戒殺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第6句】: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萬物,無不置也。
地性既善,養生萬物,無不置也。
圣人悉樂理天下而實法天地,故萬物皆受其功大善。
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輕,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也可參考《度人經》、《老子》、《呂氏春秋?貴生》、《云笈七簽》卷十六《九天生神章經》、《陰騭文圖說》 、《白話勸戒錄》、《感應篇圖說》。
《太平經》主張的“樂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書如《老子想爾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參同契》、《抱樸子內篇》、《西升經》、《度人經》、《悟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