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婦女節和二月二龍抬頭感言
上一次二月二和三八婦女節同一天是什么時候
農歷二月二,民間俗稱“龍抬頭”的日子,天文專家表示三八婦女節和二月二龍抬頭出現在同一天的比較罕見,本世紀共有三次,分別是2022年,2065年和2084年。
今天三八婦女節,又是二月二,剛好恰逢兒子十八歲生日,求一首三節同慶,喜氣連連的打油詩
三八婦女節又名女神節,陽歷三月八號那天是女人們的節日二月二又名龍抬頭,陰歷二月初二剪龍頭接下來的一年平平安安。
我在和我同學爭論。
我說中國傳統節日二月二龍抬頭重要。
他說三八女生節重要。
大家給我評評理。
哪個更重要
三八又不是女生節 是婦女節 你要說哪個重要 你說呢 二月二龍抬頭我其實也只是聽說 但具體在慶祝 紀念什么的我不知道 不能說不重要 可是婦女節是全世界廣大婦女的節日啊 所以如果非要我選擇我會選擇婦女節
二月二龍抬頭節的來歷
不是剪頭好,是可以剪頭了,因為老人說“正月剪頭死舅舅”。
我們這里二月二不讓動帶尖的帶刃兒的,怕扎了龍眼。
二月二龍抬頭的日了里有哪些民俗活動
二月二,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流行于全國多數地區,苗、壯、滿、侗、黎、畬、布依、赫哲、鄂溫克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
因時在農歷二月初二日,故稱。
此俗唐代已有記載,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當時及其后民間以刀尺、百谷、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
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游賞散四郊。
….”,又汪灝《廣群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朗節,士庶游玩,又為挑菜節。
”明以后,二月二又有關于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蝎、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
清咸豐《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取灶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
”此外尚有上工、試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龍王、敬土地、謁高禖、嫁女住春、童子開筆等節俗活動。
布依族二月二要進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
節日當天,家家殺雞敬祖,吃兩色(黑、白)糯米飯,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
是日有許多關于龍的活動,故稱龍抬頭日。
二月二龍抬頭之俗,早見于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曰龍抬頭,放元旦祭余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
”清代仍沿其俗。
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
令人呼為龍抬頭。
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
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
俗云“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著云興雨作,而天地交泰、云興雨作是萬物生育的條件。
又,古以為龍為鱗蟲之精,百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
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農事開始之時,又是百蟲出蜇、蠢蠢欲動之時,故民間有扶龍頭、引青龍、剃龍頭之舉,又有食龍皮、龍須、龍子、龍鱗餅之俗,還有停針、忌磨等禁忌。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 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
據說經過冬眼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
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
故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龍神。
《中華全國風俗志·壽春歲時記》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
” 人所共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
所以我們自豪地宣稱: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
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
“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龍有關。
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
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
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春龍節由來已久。
留下許多風俗。
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中云:“二月引龍,熏百蟲。
……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
用面攤煎餅。
熏床炕令百蟲不生。
”《明宮史》載:“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
”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歲時記》中也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
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食面者謂之龍須面。
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其中一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80年代中葉,在豫北一帶還保留著吃黍米的風俗。
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煎黍米糕,群眾稱之年糕,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胡須燒著了。
”中午皆吃“老龍布蛋”。
即玉米蛻皮俗稱玉黍米加面條。
其實,人們關心“龍抬頭”用各種形式進行紀念,根本原因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系。
正如這首民謠所云:“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因為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
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百姓們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托了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愿望。
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
”朝廷老子率滿朝大臣都參加春耕生產,足見春耕不誤農時之重要。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
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
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為什么要“二月二”才龍抬頭呢
因為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蘇、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
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
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么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么是龍“抬頭”呢
因為二月初處于驚墊前后,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
龍抬頭了,意味著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
不過,這種說法是一般人對“二月二龍抬頭”的通常解釋,通俗易懂。
然而對于“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為地球是不動的,是太陽在運動。
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把太陽在恒星之間的周年運動軌跡視為一個圓,稱為黃道。
再利用某些恒星把這個圓分為28個等分,形成28個區間,稱為二十八宿。
“宿”表示居住。
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
把這28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平分,每個方位便有7個宿。
對這28宿,都給它們起了名字。
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們構成一組,稱之為東方蒼龍。
其中角宿象征龍的頭角,亢宿是龍的頸,氐宿是龍的胸,房宿是龍的腹,心宿是龍的心,尾宿、箕宿是龍的尾巴。
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后也看不見它們。
至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
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說文解字》在解釋“龍”字時說:“龍,鱗蟲之長。
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都是指這蒼龍7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并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
“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時期,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龍初露頭角,即是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的發展 中國遠古對龍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續下來,把龍視為管雨水的動物神越來越明確,所以《左傳》桓公五年說:“龍現而雩”,是說驚蟄以后龍就要出現了,這時要舉行祈求降雨的祭祀。
戰國時的地理、神話著作《山海經》中也說,應龍居處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龍“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
由于想象中的龍能騰云駕霧,于是迷信龍能給人帶來祥瑞,來到人間便可以化身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
直接借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的最早記載,見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書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
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
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龍燈的濫觴。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
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
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
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
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
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并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
《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
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
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二月二龍抬頭”的民俗 元朝以后關于“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
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
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
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
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遼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
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
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
婦女于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云。
”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
同時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
清人《宛署雜民》說:“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
”這種活動是在節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調雨順。
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
這正是小農經濟意識的反映。
有的地方還有耍龍燈的活動,也是求雨之意。
講求在這一天剃頭,是很多地方的習俗。
明清以來,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
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
”清康熙時的《大興縣志》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
” 為什么要熏蟲
農歷二月初天氣漸暖,昆蟲開始活動,有的蟲子對人體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這一天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攤煎餅等辦法,憑借煙氣熏死蟲子,這是一種講求衛生的理念。
在北方,如河北、山東、陜西等地還有吃炒豆的做法用來驅蟲。
人們將黃豆浸在鹽水中一段時間,然后取出放在鍋中爆炒,很快黃豆在鍋中發出蹦響,以此驚動蟲蝎,將之驅趕。
至于有的文章提到北京有“二月二接姑奶奶”等民俗,這里就不用贅述了。
“二月二龍抬頭”的食俗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
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
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
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
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
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
”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
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
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饑餓,于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
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
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
若無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
”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
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標志。
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
“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
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
“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二月二龍抬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
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于“二月二龍抬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抬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
農歷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名叫“龍抬頭”,也稱“龍頭節”。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
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春節前剃頭理發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
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
另外,家長們選此日送孩子們人學讀書。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兒”。
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
同時還有“出嫁的閨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燈,看了娘家的燈死公公”的迷信說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兒不準回娘家。
一個多月的時間,閨女想娘,娘想閨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僅已經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娛蛤無處藏”。
這天,用過年祭祀剩下來的蠟燭點著,照房梁和墻壁,以驅滅害蟲。
另外,在這天,孩子們用筷子敲干瓢,邊敲邊說:“二月二,敲瓢叉,十個老鼠九個瞎。
”用筷子敲酒盅說:“二月二,敲酒盅,十窩老鼠九窩空”,以此來驅鼠滅鼠。
用白紙條書寫“二月二,諸蟲螞蟻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諸蟲螞蟻直入地”要倒書,然后將其貼在桌腿或床腳上,以避蟲蟻。
“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用青灰畫糧囤或糧倉,或在門前用青灰畫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征大圓接小圓,祈禱豐收,這又是民間一俗。
二月二,有的還有吃食除夕鍋巴和婦女忌用針線的習俗。
據說龍抬頭時動針線,會傷害龍的眼睛。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建國后此俗逐漸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