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圍城比喻諷刺句子
【第1句】: 誰哪有有關圍城諷刺語言及其寓意
知識淵博,涉筆成趣
《圍城》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小說中知識密度最大的一部長篇,在書中,作者充分展現了自己宏觀博識、諧虐天生、涉筆成趣的語言風貌。小說主要是反映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灰色人生,但在書中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知識淵博的特長,對眾多社會現象和人情世態都作了或深或淺的諷刺,看似信手拈來,卻又涉筆成趣。
小說第一章中寫道:“船又到了新加坡,不日到西貢,這是法國船一路走來第一個可夸傲的殖民地,船上的法國人像狗望見了家,氣勢頓長,舉動和聲音也高亢好些。”這種對殖民者的諷刺可謂生動犀利,妙趣天成。還是在第一章,作者對法國人、愛爾蘭人做事的“特色”以及哄騙之學、方鴻漸買假文憑所代表的中國外交的“勝利”等都作了輕松描述和非正式的評點,令人解頤。
諧謔天生,長于諷刺,這也是《圍城》的語言特色。作者往往在主要描寫和論述的對象之外,附帶著對其他社會現象或是人和事進行諷刺。如書中即借方鴻漸之口說道:“從前愚民政策是不許人民受教育,現代愚民政策是只許人民受某一種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為不識字,上人的當,受教育的人因為識了字,上印刷品的當……”寥寥幾筆,即對當時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教育作了嘲諷,此書也因此在一段時間內被國民黨當局禁止發行,由此,我們或許可以看出錢鐘書諷刺藝術的高妙。
【第3句】:自鑄新詞,語言巧妙
語言的生命在于創新。錢鐘書在《圍城》中使用了不少新鮮的詞匯,如“同情兄”一詞即是作者借董斜川之口所造的一個新詞。順著同師兄弟、同學的路子,將同有一個情人的人稱為自己的“同情兄”,新鮮而有妙趣,堪稱“絕妙好詞”。
此外,《圍城》中語言的形式也很巧妙,比較典型的是同異和倒序手法的自然運用。
①同異:是通過詞或詞組的重復,使字面同中有異,借其“同”而強化聯系,借其“異”而形成對照,達到相映成趣的修辭方式。如《圍城》第六章開頭關于“老的科學家”和“老科學的家”的論述即是應用了同異的修辭手法,使得這個不易為人所注意也頗為繞口的問題顯得意義重大,而且兩者之間確實大有差別,作者借此也達到了對高松年校長的巧妙調侃,使讀者頗有同感。
②倒序:是指在行文中將詞或句子顛倒一下語序,以表達一種上下文迥然不同但又不無相關的內容。如書中說“高松年自己在歐洲一個小國讀過書,知道往往自以為講學,聽眾以為他在學講——講不來外國語借此學學”,通過“講學”一詞的倒序就一語道破了當時那些沽名釣譽的知識分子所謂“講學”的本質和實際情形。
再如方鴻漸和趙辛楣的一段對話。
鴻漸道:“給你說得結婚那么可怕,真是眾叛親離了。”
辛楣笑道:“不是眾叛親離,是你們離親叛眾……”
“眾叛親離”一詞的倒序即將人與人之間的主動和被動關系完全倒換了過來,真是很符合人物各自的心態,從中也可看出錢鐘書對中國文字把握得準確與圓熟。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圍城》確實是中國現代小說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它包容的智慧與知識,體現出的獨特諷刺藝術和豐富想象力,以及它在語言方面妙喻珠聯、警句泉涌、涉筆成趣的特點都使它真正稱得上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有趣、最用心經營、讓人回味最多的一部長篇小說。當然,《圍城》的創作藝術包含的方面很廣,小說的藝術魅力也很深厚,遠非筆者掛一漏萬、浮光掠影的淺談所能窮盡的,對《圍城》創作藝術的探求和對學者小說特點的挖掘與繼承,也還需要廣大文學
t/blog.voc.com.cn
【第2句】: 錢鐘書的《圍城》,內容梗概及諷刺意味
又比如說,小說寫那個“哲學家”褚慎明,他有個毛病,最看不起女人,他為什么要戴個眼鏡呢?就為了怕看見女人。
但是褚慎明這個哲學家啊,看到蘇小姐以后啊他的眼睛就生病了,害了眼饞病,就盯著蘇小姐。小說寫褚的大眼睛好像哲學家謝林的“絕對觀念”,要突破那個鏡框。
這個諷刺很有意思。“絕對觀念”是一個抽象的哲學名詞,非常奧妙的,來比喻這個哲學家的眼睛,這也是帶有一種批判,是滑稽化。
錢鐘書對社會行為經常都有這一類批評,這種批評跟魯迅那種非常尖刻的挖掘是不一樣的,他是帶嘲笑的。比如說三四十年代,也有很多出國的,很多人出國回來呀,就覺得很了不起。
出國是好事,但是老是出國以后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沒有出國的人就覺得總是好像沒有完成什么事,這種狀態,錢鐘書表示鄙夷和批評。他說出洋啊,就像小孩出水痘,那種念念不忘自己出過洋的人,就是那種出過國回來的人,就是甘心讓自己的天花變成了麻子。
以前出水痘搞不好啊就變成臉上斑麻了啦。錢鐘書以此比喻出洋之后的那種盲目自大的炫耀心理,如同很得意的自己的麻子臉,好像是文章,再加圈點沒有出過國的也想“到此一游”,又如同出水痘,出完了就痛快了,就完了。
這都是一種諷刺,對社會行為的一種諷刺,也是一種比喻。有些比喻呢,讀的過程中你會有一種快感,覺得好笑。
又比如說他寫道,一群人去喝咖啡,誰知從冷盤到咖啡無一可口,除了醋以外,面包、牛奶、紅酒,無一不酸,那醋就變成不酸的了,牛奶、面包通通都是酸的。有些描寫非常尖刻啊,比如對人物的描寫,寫那個孫柔嘉,一出場還是姑娘,二十一二歲,說一句話就要臉紅,女孩嘛,但又這樣寫,她兩個眼睛呢隔得太遠,中間距離太遠,老是給人一種驚訝的感覺。
你們注意一下,這個眼睛隔得太遠是不是一種驚訝的感覺,這個孫柔嘉的確經常會有一種故作驚訝的表現,這是一個機智的諷刺。我就不要舉很多例子了,大家閱讀過程中都會感覺到的。
另外心理描寫方面,這部小說也有它的特點。心理描寫是現代文學比古代文學要高明的地方,古代小說基本上沒有什么心理描寫,人都是比較平面化,比較臉譜化的。
錢鐘書的心理描寫并不細,只是很入骨。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展開來講。
另外啊,還有一點也很有意思,就是《圍城》中的人名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其中許多名字都有特別的含義,有的也帶諷刺。方鴻漸,鴻漸是易經上的一句話,鴻就是鳥嘛,漸就是那個樹木嘛,那個鳥可以從水上飛起來,落在那個樹上。
方鴻漸,他比較清高,但是也表現懵懂,什么事都無定奪,就像鳥一樣,在樹上站不穩。孫柔嘉,柔嘉是什么意思?柔嘉是統治術啊,果然這個女子呢結婚以后有一種御夫欲,很厲害。
趙辛楣,辛楣就是掛在門上的驅邪用的那個藥。所以《圍城》中每一個人物啊都有個符號,也有種批判。
總的來說啊,剛才我講的這些就是一個粗略的介紹,希望通過自己的閱讀感覺,來說明一個問題,什么問題呢?意蘊豐厚的小說,可以不斷地閱讀,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層面來進入。所以我們讀小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松自己,千萬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腦子框住了,老是想著它主題是什么。
放松,讀完以后,根據自己體驗,回過頭來再進行思考,如果它經得起我們批評,我們就可以發現它有很多層面的意思可以分析。如果它沒什么內涵,就是一時快樂,這樣的小說也好啊,是吧?武俠小說不就是這樣嗎?我們要相信自己的閱讀感觸,相信自己第一閱讀印象,你認為好,那你就可以琢磨一下它好在哪里;你認為不好,你可以分析一下它不好在哪里,也就這樣了。
不一定非要抱著受教育的目的去讀,也不一定非得一開頭就考慮挖掘它的主題思想,不一定這樣。如果閱讀過程中能得到錢鐘書《圍城》的也比較多了,大家有不同的讀法,也有些批評它的,認為太尖刻了,太超然。
但不管怎么說,《圍城》畢竟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品,也是現代文學的一個大的存在。今天只是談我自己閱讀的一點看法,一點體驗,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曹文軒 古樸、明凈的風俗美學——漫談汪曾祺的小說汪曾祺的文學世界(1) 曹文軒,1954年1月生于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后留校任教。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主要學術著作包括:《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二十世紀末文學現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思維論——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
并發表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根鳥》等。 汪曾祺是沈從文先生的學生,在西南聯大讀過書,1949年以前就寫過《復仇》、《雞鴨名家》等很別致的小說。
1949年以后主要精力投放在戲劇創作上,是京劇《蘆蕩火種》的執筆人。這個劇后來成為樣板戲之一的《沙家浜》。
他重新寫小說,是在七十年代末。作品發表后,有見識的讀者和評論者,都有一種驚奇,覺得總在作深沉、痛苦狀的文壇忽地有了一股清新而柔和?。
【第3句】: 《圍城》比喻的文學作用有哪些
“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引自楊絳《錢鐘書與(圍城)》)這是錢鐘書在拒絕一位美國記者的采訪時說的一句話。
如今,這句幽默、機智,而又語氣委婉的比喻句,已成為錢先生一句名言而流傳甚廣。而作為其代表作之一的長篇小說《圍城》中類似這樣的比喻句更是琳瑯滿目,精彩紛呈,錢鐘書先生在此書中比喻句的運用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據統計全書用喻達325處之多,整個《圍城》可以說是一座比喻之城。那種鋪張、細膩、機智、幽默的諷刺風格,那種將中西文化典故信手拈來,運用自如的智慧,皆呈現出他小說語言比喻的獨特藝術魅力。
展現了《圍城》一書獨特的審美效果。 錢鐘書在《管錐編》《宋詩選注》中多次談到他的比喻理論。
他認為比喻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修辭手法,它應該是一種主要的文學語言表達方式,通過作者獨特的眼光尋找,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從而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事物。它帶來的不僅僅是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一種自然、天真(天然之物)的表述方式,一種富有個性的、多維的思維方式。
錢鐘書提倡用比喻,他甚至認為比喻的運用是天才的表現。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也認為:“詩人發現事物間存在著相似性,每發現一個相似性,就發現一個新的概念,也就意味著人的認識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轉引自何向《修辭手法的運用》)。這與錢鐘書的看法不謀而合。
由此可見《圍城》中的多達325處比喻并非濫用,而是作者用心安排的。每處比喻都有他的精妙之處,無論是在敘述事件,刻畫人物,表現主題方面,還是在形成作品藝術風格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這些比喻句就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在作品中閃閃發光。 在《圍城》中,錢鐘書喻人、喻事、喻物、喻心情,無所不喻,而又無喻不妙。
在藝術表達上,它們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效果。下面具體分為四點來分析一下《圍城》中比喻的藝術效果及獨特的審美價值。
一,恰當中見新穎 “比喻首先宜求恰當”(引自老舍《比喻》)。所謂恰當,第一個含義指本體、喻體之間的聯系和意象要恰當自然,不生硬。
不做作。比喻的關鍵是要找到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使二者的聯系緊密、精妙充滿意蘊,富有余味。
錢鐘書從他淵博的知識、深厚的生活基礎,豐富的聯想和獨特的眼光出發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結在一起,比得恰當精彩。例如: 1,船上的法國人像狗見了家,氣勢頓興,舉動和聲音也高亢了好多。
(見《圍城》第16頁) 2,……鴻漸忽然回過臉來,狗抖毛似的抖擻身子,像把周圍的雨抖出去,開步走了。(第114頁) 3,你像外國人所說的狗,叫得兇惡,咬起人來并不利害。
(第238頁) 4,周家一天也不能住了,只有回父親母親那兒擠天再說,像在外面挨了打的狗夾著尾巴竄回家。(第122頁) 這幾個比喻都是以狗為喻體,本體分別是法國人、方鴻漸、趙辛媚、方鴻漸,作者通過同一喻體和不同本體之間的不同的聯系恰當的表現出本體人物的特征。
第一個拿好久不見家后猛然見了家的狗的狂吠亂跳來喻船上法國人見了自己海外殖民地西貢的猖狂、囂張、丑惡嘴臉。第二個拿被淋濕的狗來比喻方鴻漸被唐小姐拒絕、拋棄后的失意、憤懣的心情。
第三個則用張口不咬人的狗來比喻趙辛楣是個說得好聽而做不到的動口不動手的假政治家。第四個用夾尾巴狗比喻方鴻漸被子周家攆出家后的狼狽、可憐的樣子。
這種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自然關系,使比喻很恰當。 恰當的第二個含義是比喻能切合具體的人物和環境,這樣才能使比喻和作品有機結合,更好地發揮其在作品中的作用,不至于使比喻孤立,而造成為比喻而比喻的錯誤。
《圍城》中結合具體人物和環境的比喻句很多。例如: 1,董斜川道:“好,好好,雖然‘馬前潑水’,居然‘破鏡重圓’。
慎明兄將來的婚姻一定離合悲歡,大有可觀。”(第99頁) 2,辛楣嘴里的煙斗高翹著像老式軍艦上一尊炮的形勢,對擦大手掌,向脆的拍一下,握著拳頭道……(第185頁) 例1是董斜川用“馬前潑水”比喻褚慎明央鼻眼鏡掉在奶杯中濺起牛奶的事,用“破鏡重圓”比喻褚的眼鏡雖掉而未打破,又用它來比喻褚的婚姻。
因為斜川是個舊體詩詩人,所以他這兩個成語的運用很合他的身份,刻畫了他迂腐的形象,比喻很恰當。例2是在趙辛楣一伙人同寡婦主仆吵架時對辛楣嘴上煙斗的比喻,因為吵架,所以充滿火藥味,像打仗一樣,將煙斗比喻成高翹著一尊炮,是再適合當時氣氛不過的,讓讀者感到吵架時的火藥味。
《圍城》中的比喻在恰當的同時力求有新穎的藝術效果。錢鐘書的比喻不抄襲前人的意思,不搞陳詞濫調,在設喻方面力求新穎、獨到。
他的設喻涉及古今中外、政治藝術、民俗風情、動物植物、引經據典等等,非常豐富,他比喻的別出心裁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們舉例分析一下: 1,有人叫她“熟肉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
(第5頁) 2,這吻的分量很輕,范圍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場端茶送客時把嘴唇抹一抹茶碗邊。或者從前西洋法庭見證人宣誓時把嘴唇碰一碰《圣經》。
【第4句】: 《圍城》這本書諷刺人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海風里含著燥熱,胖人身體給炎風吹干了,蒙上一層汗結的鹽霜,仿佛剛在巴勒斯坦的死海里洗過澡。
【第2句】:孩子不足兩歲,塌鼻子,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報上諷刺畫里的中國人的臉。【第3句】: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里的砂礫或者出骨魚片里未凈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第4句】:可是蘇小姐覺得鮑小姐赤身露體,傷害及中國國體。那些男學生看得心頭起火。
口角流水,背著鮑小姐說笑個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
鮑小姐并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第5句】:因為其他科目――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好像是國貨土產,還需要外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正像中國官吏、商人在本國剝削來的要換外匯,才能保持國幣的原來價格。
【第5句】: 《圍城》表達的主題思想以及揭露和諷刺的內容
“圍城”困境是貫穿于人生各個層次的。
: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里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
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參考資料: /view/4751【第97句】:htm#3 因為作業的關系 我不得不看起了《圍城》 一開始可能像許多人那樣,對那些硬生生的故事情節感到乏味 可是為了交上一篇好的論文,我只好繼續閱讀,終于在極力的掙扎下我看完了,開始著手寫論文。
在網上大量的閱讀,參考之后 慢慢的我對《圍城》有了另一種感覺,它的幽默,玩世不恭的態度,還要詼諧的比喻很獨特。我要找尋的就是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后面所隱藏的東西,現在找到了,想與大家分享。
其實讀書的心態很重要。如果你準備好了,用心去讀它個兩三遍,能會有種茅塞頓開的快感,似乎它所寫的正是你一直以來的所想的。
下面是我的論文 試論《圍城》中諷刺藝術的幽默,風趣 概要 錢鍾書是個博才的學者,一生致力于文學研究,曾身赴英國,法國,德國留學,對外國文學有一定的心得。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
在眾多的文學作品中,長篇小說《圍城》有獨特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圍城》是錢鍾書的唯一一篇長篇小說,也是一篇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品。
在〈圍城〉中的各個細節能令人捧腹大笑,全書的氣氛,正如小說結尾所說:‘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傷感,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腸蕩氣。” 當然一部好的作品,至少在某方面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地方,才能顯示出作者的獨特的個性與品質。
比如魯迅的諷刺藝術,用的是匕首,刺的又深又痛,給人一種鮮血淋漓的感覺;余華的先鋒思想,像是屠刀,砍在心中覺得殘酷無比。錢鍾書的諷刺手法也可以自成一派,與其他作家不同,錢鍾書用的是尖銳的長針,乍看之下,對患部沒什么用,但像針炙似地對準醫療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覺舒暢無比,讓人被刺得心服口服。
在〈圍城〉中諷刺的運用既可以讓讀者捧腹大笑,也能在揭露殘酷現實的人性之中讓人不寒而栗。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調侃式的詼諧幽默的諷刺筆調。
通過大量生動詼諧,尖酸刻薄的比喻讓小說蓬碧生輝,鮮活了起來,一句小小的比喻也能讓讀者會心一笑又或者掩卷深思。再加上細膩的心理描寫和淺淺淡淡的故事情節。
〈圍城〉當中的諷刺藝術平淡中顯得玩世不恭,在幽默中顯得傷感。 一.通過諷刺達到更加深刻的象征意義 〈圍城〉闡述了一個現象,每個人之間像是存在著無形的圍墻。
在圍城外面人人希望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舉止談吐多少都有些顧忌, 不敢太招搖 又不能顯得懦弱,有時還要打腫臉充胖子。甚至拿一些不切實際 從未發生過的事情來掩飾自己的滑稽。
可我們又不能避免去展示一個更好的自我,因此一道道圍墻硬生生的把人性隔開。 即使如此,有很多人對自己密不透風的圍墻還不滿足,生怕別人看透自己,看清自己的迂腐。
于是人們在圍墻上貼滿了羞縮緘默,楚楚可憐,滿腹經綸的偽現象,讓自己變得更加完美。比如買假文憑,娶個洋太太,對其他人的阿諛奉承,不勝枚舉。
可能就是因為有圍墻的存在,人們對圍墻里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站在圍墻外面徘徊著,思索著怎樣才能進入圍墻里。終于,有人進去了,變成了圍城里的一部分。
然而諷刺的是,在這設想中的圍城,卻沒有預計的那樣神圣美麗,反而是丑陋的。比如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結婚前孫柔嘉的純潔,嬌氣 全是圍墻的顏料,讓方鴻漸看的神魂顛倒,被這些虛假的現象給蒙蔽了。
直到結婚后孫柔嘉專橫的意志和多疑善妒的敏感才肆無忌憚的宣泄而出,在頻繁的口角和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下,人性的缺點被暴漏無遺,痛苦的婚后生活正不期而遇,相反的圍城里的人渴望擺脫城內的生活。 如小說中說到;“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這句話象征著主題,圍城,又諷刺了一個社會現象。
人們煞費苦心的想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抓住別人的把柄,借此利用甚至要挾別人。往往很多人卻又在踏足這片圣域后急于離開。
這很矛盾又很現實,《圍城》中的人物就是生活在這種畸形的社會現象中,通過對小說人物的揭露,借此來諷刺現實社會人們丑陋的一面。
【第6句】: <圍城>故事的諷刺意味
以我對世事的淺薄了解,不同環境下,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的文化熏陶,會創造出不同的人物,其中性格也就千差萬別,迥異不同。
圍城讓我讀的很是輕松,全書詼諧幽默,諷刺辛辣。且作者常點到為止,收放自如,不一語說破,然另人回味無窮。
對于我這個年齡,全書最吸引我的自然是男主人公方鴻漸與三個少女的情感糾葛,如果加上船上那位鮑小姐的話,應該說是四個,只可惜方鮑肉體愛戀多于精神感情,雖然作者努力描寫溫馨場面種種,但其中也多用詼諧筆法,一帶而過。便付之一笑,不予深談。
有人說男人是好色的動物,錢老筆下的方鴻漸也并非異人,下船后,剛離鮑則近蘇,我讀于此處時候,完全把方鴻漸看作富家紈绔子弟一般。書中描寫蘇文紈用了八個字:“艷若桃李,冷若冰霜。”
直到自己大齡未有男友,不免著急,然而“風韻猶存”,又使她眼光并未放低,便盯上了這個各方面都不算太差的方鴻漸。 蘇與方的情感糾葛是從下了船以后便開始的,直到最后方鴻漸因為唐曉芙的關系向蘇文紈正式攤牌。
我不知道此前兩人是否真有愛過,想來,書中也描寫方鴻漸心中往往波瀾起伏,不置可否。而第二個女人——唐曉芙的出現,徹底使方鴻漸神魂顛倒,不能自持。
我最愛看的便是方、蘇、唐三角關系如膠似漆的這一段,不得不從肺腑中由衷贊嘆錢老描寫少男少女情感筆墨的功力,細膩而精致,溫馨又浪漫。時而如同一灣靜潭,祥和平靜;時而如同風刮大海,波濤起伏。
穿插俏皮一兩句,便忍俊不禁,如置身其中,而這種甜蜜的感覺直到方鴻漸同蘇小姐攤牌,蘇小姐同表妹唐曉芙的交心,而土崩瓦解。 書中寫方鴻漸與唐曉芙情感完結的那一段,為全書中感動我最深之處,宛如一首凄美的絕別曲,如詩如畫的大雨場景,更是在方鴻漸的痛苦上深深的澆了濃重的一筆。
我觀全文,唐曉芙是個理性的女孩,(她甚至不能百分百的稱之為女人)但在窗中看著方鴻漸被大雨鞭著身體時,心中沒有一點點的愛憐?一點點的作痛么?哲人說過:“曖昧如同一場戲,誰入戲深,誰傷的深;而入戲太深,則曖昧成真了。” 我之所以用如此筆墨來描述書中方、蘇、唐的情感糾葛,是因為我太喜歡書中這么一段詩般愛戀,有切膚之感,如飲醇酒,俞飲俞濃。
通常男人的心受到了創痛時,要么一蹶不振,要么開始拼搏事業。然而男人男人大多還是有血性的。
方鴻漸和趙辛楣往三閭大學,便是展翅飛翔的第一步吧。 我對世態炎涼,人心丑惡無太多興趣。
李梅亭,高松平之類小丑早已怪不怪,我不想陳詞濫調論述世事險惡,想來大家亦乏味,包括諸如哲學家“慎明”,詩人曹胖子,可以說都屬于病態的存在。錢老已在文中謔而不虐的加以諷刺,我又何需一針捅破,贅文一筆? 我要說一下文中第三個女人孫柔嘉,跟團的助教,一個聰明的女人。
我很是欣賞她的聰明,然而總覺得有那么一股的平俗女人氣息,仿佛這樣的女人在中國一抓能抓一大把。聰明,有遠見,而偶爾有小心眼,喜歡吃醋,愛無端猜想,讓我最不滿意的便是一開始喊趙辛楣叔叔,而后又對趙反感萬分。
我資智愚鈍,未曾讀出兩人有何深仇大恨,然趙辛楣也許做了一兩件使孫小姐不開心的事,孫小姐恨之本也無可厚非,但我始終覺得,一個女人老在丈夫面前說朋友的壞處也并不十分合適吧?不知此種妻子是否真有益于丈夫。 但我并非說孫柔嘉的不好,她讓我看到了一個妻子對丈夫的體貼。
比起蘇文紈對方鴻漸,這又是一種不一樣的情愫,少了一點浪漫而多了一點樸實,也讓我別樣的暖和,能體味到古人說的“畫眉深淺入時無”的忸怩情態。線條比起蘇、唐粗了那么一些,但又溫暖了一些。
好多事情總是如此的,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只是天堂里的幻想,家庭瑣屑使兩人焦頭爛額,然而孫家的勢力又使方鴻漸不能抬起頭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更何況是那樣的年代背景。
說白了,其實真挺累人的。往往人們出發點是好的,而最終結果并不那么盡如人意。
如那可愛的三閭大學便是例子。或者,雙方都為彼此好的著想,但總揉合不到一起去,便生分,畔嘴,方孫婚姻便是,從結婚起,吵聲不絕于耳,如家常便飯,如此種種,可悲可笑。
書結局以半悲劇收場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尋思,吵過后,該上班的還是要上班,該回家的還是要回家,該低頭的還是要低頭,不是么?生活本是如此,就像人家說的,結束不是新的開始么?難道不是么?我想是的罷。
全書故事冗雜而不瑣碎,諷刺辛辣而不露骨。時代背景一筆帶過,點到為止,更多的不是作者的傾訴,而是留給讀者的反思。
書中主人公感情糾葛也被雕琢的細膩巧妙,委婉動人,與全書詼諧筆墨完美揉捏,難能可貴,回味無窮。情感描寫與事世諷刺,便會使我感切至深而難以忘懷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