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的比喻句子
【第1句】: 形容象征性詞語有哪些
【反陰復陰】:迷信說法,以人出生時的年月日,推算福禍和婚姻成敗。舊時用以象征婚姻難成。
【反吟伏吟】:迷信說法,以人出生時的年月日,推算福禍和婚姻成敗。舊時用以象征婚姻難成。
【反吟復吟】:迷信說法,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推算禍福和婚姻成敗。指象征婚姻難成。
【鳳鳥不至】:鳳鳥:指鳳凰,吉祥的象征。鳳凰不來。比喻天下不太平,政治不清明,無希望。
【鳳梟同巢】:鳳:鳳凰,吉祥的象征;梟:惡鳥的象征。神鳥與惡鳥同在一個窩里。比喻好和壞混在一起不分。
【龜龍鱗鳳】:傳統上用來象征高壽、尊貴、吉祥的四種動物。比喻身處高位德蓋四海的人。
【龜龍麟鳳】:傳統上用來象征高壽、尊貴、吉祥的四種動物。比喻身處高位德蓋四海的人。
【規天矩地】:①規,為圓,象征天;矩,為方,象征地。②泛指效法天地。
【禾生耳】:耳:耳狀物。禾頭長出牙蘗,莊稼就報廢。災年的象征。
【河清社鳴】:為太平祥瑞的象征。
【河清云慶】:黃河水清,云呈五彩。古人以為太平祥瑞的象征。
【第2句】: 具有象征手法的20個唯美句子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第3句】: 象征句和比喻句的區別是什么
比喻與象征的區別。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語言形象化的修飾詞句的語言手段,屬于語言學范疇,而象征則是通過一些具體形象,使人產生聯想,從而表現與之相聯系的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現作品主題的藝術創作手法,屬于文藝學范疇。
從運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構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畫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進行暗示,制造氣氛或抒發感情,總之象征意義帶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從特點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體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體的比方具體的,具有鮮明性。
例如:巴金的《燈》通篇把燈光作為光明的象征,作為人們理想、希望、力量和勝利的象征;高爾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驅者和預言家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藥》中“紅白相間的花環”,象征(或暗示)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來主義》的“大宅子”則只是用來比喻中國、外國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義。當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質,從表現抽象的精神來說是象征,從表現具體的人來說是比喻。即或是這樣,象征與比喻也是分開的。
上網看了一下,婉轉是一種修辭手法,正確。
【第4句】: 有關象征性
典型例子:茅盾《白楊禮贊》,以下為文章的最后幾段: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椏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的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來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卻是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只覺得樹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兒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評析:
象征是文藝創作中的一種藝術手法,而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然而象征和比喻有時又很容易混淆。因為,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象征的象征體和象征意義之間往往也有相似之處。其實,象征和比喻兩者之間的區別也是比較顯著的。
(一)所屬范圍和適用的文體不同 象征是文藝創作中的一種藝術手法,一般僅在文學作品中使用,特別是在詩和散文中采用。象征的基本特點是“托義于物”,即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某種人或某種社會現象的本質特征,目的是激發人們的感情,深刻地認識這些本質特征。例如《白楊禮贊》就是用白楊樹象征西北敵后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文章緊緊抓住了象征體——黃土高原上的白楊和本體——根據地抗日軍民在本質上的某些共同之處,以力求上進的白楊樹象征了華北平原上的中華鍵兒“在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的精神”,二者之間有著內在的本質上的共同點,從而使得象征貼切、自然而又異常深刻。
比喻是一種修辭方式,屬修辭學范疇,是語言藝術。它既可以用在文學作品中,也可以用于其它非文學作品中。例如“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個比喻句就出自朱自清的散文《春》;而“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則出自說明文《中國石拱橋》。
(二)表現形式不同 象征既然由象征客體來顯示象征意義,這就決定了往往需要對象征客體進行全面細致的描寫,才能使象征意義的顯現變得和諧、完美。而比喻中,其喻體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往往靠一句話或幾句即可完成。如像前面所舉的《春》和《中國石拱橋》的例子,對于喻體的描寫是晴蜓點水似的一掠而過。因為它們的目光都是描寫本體,重點不在喻體本身,所以不必多費筆墨展開描寫。
(三)表達效果不同 象征客體與象征意義之間是隱蔽、含蓄、遠距離的關系。作者總是把意旨轉移在客觀對應物上去,拉開思想感情表達的距離。因此,象征性形象具有“鏡中之象”、“水中之月”、“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等意境的美感特征。象征所包含的思想往往大于形象。“象征所要使人意識到的卻不應是它本身那樣一個具體的個別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意義。”因而,總是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使讀者黨玩不盡,回味無窮。而比喻是以物比物,喻體一般是讓人看得到,聽得見或摸得著的具體事物,所以比喻運用得好,就會收到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修辭效果。
此外,典型的象征性文章還有高爾基的《海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