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博物館參觀感言
游杭州西湖博物館有感
上午,去了西湖邊,游覽了一下西湖博物館,收獲很大。
這個館早就對外開放了,而且是對中外游客都是免費。
但一直沒有過來看,老婆也沒來過,所以今天跑來看看。
整個博物館分上下兩層,系統的介紹了西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尤其是和西湖有關的人物、文化以更加吸引人。
同時,博物館里配備的多媒體系統能讓游客更直觀、更快捷的了解西湖的有關知識,特別的現代化。
尤其是一樓大廳專門有塊區域展出了西湖區域所有的動物的標本,活靈活現的,特別適合小學生來學習,豐富他們的生物知識。
更多的了解自己身邊的世界,了解西湖,認識杭州。
杭州有很多免費開放的地方,除了這個博物館,我去過的還有大運河博物館,絲綢博物館,包括西湖景區這個大公園,不像有的城市,連一個市區公園都要門票。
所以,我說杭州人真幸福。
參觀北京自然博物館有感
急
良渚文明被稱為中華文明的黎明時代,其文明起源和發展的諸多之謎等待考古學家去破解。
近日,在桐鄉屠甸一個名叫姚家山的地方,一個高規格大墓被發現,遺址出土200多件文物也讓考古人員驚嘆不已。
昨天,省文物考古所王寧遠對外宣布,這是良渚一個高等級貴族的大墓,可能是良渚王國地方首領的墳墓,其規格僅次于余杭反山王陵大墓。
考問良渚有幾個中心 上世紀三十年代,良渚文化被發現,上世紀八十年代,余杭反山大墓群的發掘同樣石破天驚。
反山大墓被認為是良渚文化最高等級的“王陵”。
反山出土的數千件文物,再次證明了余杭良渚遺址已被認為是良渚文化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宛如“一國之都”。
統治中心被確認了,但良渚王國的次中心在哪里
據王寧遠介紹,考古人員曾在江蘇江陰高城墩遺址、上海福泉山遺址發現過一批良渚大墓,那些遺址已被確認為次中心。
但良渚文化還有多少次中心,還有待考古人員進一步發掘和研究。
王寧遠說,姚家山遺址可以說是一個次中心,填補了這一地區次中心的空白。
從墓的大小和出土文物來看,墓主人應是浙北地區這一良渚文化次中心的首領。
但其具體統治范圍現在還不能確定。
王寧遠介紹,這個大墓長
【第4句】:3米、寬2米。
在墓中同時發現玉鉞、三叉形器、玉琮。
從以往的發掘看,這三者同時出土,代表了良渚貴族中的較高等級,表明墓主人是一個顯赫的貴族。
首次出土玉耘田器 在姚家山遺址中,出土了包括玉耘田器、玉三叉形器、玉梳背、玉琮、玉鐲、玉鉞、玉柱形器、玉珠串等200多件文物,考古人員表示,通過研究,將破解多個良渚文化之謎。
一個小型的玉耘田器首次被發掘出來。
此前,也有一個玉耘田器,被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但一直未被考古證實,成了一個不解之謎。
王寧遠說,此次發現,可以證明那個玉耘田器是真的。
王寧遠說,在良渚時期,農業是社會生產的一個重要方面。
玉耘田器,再加上發掘出的玉鐮,都是禮器,不能從事實際生產。
考古人員認為,這表明當時生產工具已禮制化,也表明墓主人已脫離了最直接的農業生產。
姚家山遺址距今約4000多年,屬良渚時期晚期。
其規模和出土文物比不上反山,但仍十分難得。
此次考古人員一共發掘了六個大墓,四個貴族大墓都朝南,而二個較低等級的墓面北,為何會這樣安放,還有待研究。
每個墓還有多個小型祭坑,墓和祭坑的關系如何,王寧遠說以前從未研究過,這次希望能夠得到答案。
據了解,余杭反山、瑤山因處于良渚遺址,已被嚴格保護起來,不再進行考古發掘。
此次姚家山遺址的發現更顯得珍貴。
姚家山遺址考古發掘還未結束,相信會有更多驚喜等著我們。
西湖博物館觀后感
博物館是現代建筑,鋼架和玻璃結構為主,門前為錢王祠,一條下沉式坡路引導進入展館。
陽光下,博物館閃爍著光暈。
自然采光的博物館,令人產生對設計者節能環保意識的贊嘆。
今天,我們興奮地來到了杭州西湖博物館參觀。
往里走,只見中國地圖上寫著“天下西湖三十六”大家都十分好奇。
原來云南西湖.桂林西湖.寧波西湖.漢川西湖等等……因為杭州是人間天堂,自然而然杭州西湖當然是最有名的了。
走一會兒,就能看到許多物產如:剪刀.扇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張小泉剪刀了。
張小泉剪刀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年的歷史。
它有許多品種,興花剪.民用剪.龍鳳金剪.袖珍套剪……接下來我們被白居易.蘇東坡吸引,怪不得他們寫了那么多贊美西湖的優美詩句。
因為西湖周邊山水富饒,所以動植物也非常豐富。
有松鴉.喜鵲.絹峽蝶……讓我們百看不厭。
這次參觀真是讓我受益非淺,不僅了解了西湖的歷史,更提高了我的觀察力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觀后感
星期六早上,天氣陰沉沉,下車我們就看到前方有一個噴水池,那里人很多,小朋友都圍著噴水池嬉鬧,右邊就是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走進大廳,首先就看到一艘大船,那可是有名的康熙皇帝坐過的。
京杭大運河總長約有一千八百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運河兩岸房子和樹木,美麗極了。
運河流啊流,流過了許多城市,人們可以在河里洗衣服,但是千萬不要掉進運河里。
船只從南方帶著鹽、布等東西運往北方。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即“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該博物館位于杭州拱墅區運河文化廣場南側,毗鄰大運河南端終點標志——拱宸橋。
博物館投資一億多元人民幣,建筑面積一萬余平方米,展覽面積五千余平方米,分序廳和“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運河畔的城市”、和“運河文化”四個展廳等。
目前收集、展出的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館二帶二場三園六埠十五橋”為重點的運河系列景觀,2007年十月一日正式開放。
中共前領導人喬石為博物館題寫館名。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中國唯一以千年運河為主題的博物館。
運河上漕運船、清代“蘇州府”官斛、微縮運河、環形銀幕……大運河肇始于春秋吳王夫差之鑿邗溝,至隋代完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唐宋時極為繁盛,元代截彎取直,形成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第一展廳里,用人物雕像、歷史圖片展現運河連接中國五省四市、貫通五大水系,波瀾起伏的歷史故事。
第一展廳中有一把考古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戈,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是博物館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文物。
第二展廳展現的是“大運河的利用”。
很多和運河漕運有關的文物全在這里。
最具歷史價值的是清代“蘇州府”官斛,這種木制錐形器皿,是當時政府向百姓收糧用的一種計量工具,過去運河上都是漕船載糧,交糧時將米由艙內取出用斛量,叫“起米過斛”。
一斛于五斗,約三十五點八公斤。
還有一幅七百多平方米的環形銀幕,十八臺投影儀播放著當年運河漕運宏大場面,氣勢壯闊。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第三展廳,地上是一條流動的運河,閃閃發光。
原來,這里用微縮模型做出了大運河及兩岸的九座城市,放在玻璃地面下。
第三展廳還有個“模擬運河之旅船艙”,坐進去,能看到實景拍攝的大運河沿途風光。
第四展廳主題是“運河文化”。
山東聊城面塑、江蘇揚州剪紙、江蘇無錫泥人等運河邊城市代表物品擺放到一起,足見大運河孕育出的兩岸文化之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