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果樹瀑布讀書筆記感言200
黃果樹瀑布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黃果樹聽瀑這篇文章。
我覺得黃果樹瀑布真的非常壯觀。
正如徐霞客所說的:“所以游者甚為寥落,連街上的不少店鋪都早早關門打烊了。
據當地人介紹,盛水季節,瀑水激出的水花雨霧騰空而上,隨風飄飛,高達數百米,落于瀑布右側高巖上的黃果樹小鎮,造成“銀雨灑金街”的奇景”。
可以作者去的那時候是枯水季節,所以沒像徐霞客所說的那樣,這讓作者留下了一點遺憾。
黃果樹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環抱的谷地,我們自西面順著石階下行,山徑寂寥于人,“嘩嘩”的瀑布聲在山谷間震蕩著、回響著,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鳴、在轟響。
最后,作者對黃果樹的瀑布如癡、如迷。
以《黃果山瀑布》為題目寫一篇讀書筆記。
、書 名: 文章題目: 黃果樹聽瀑 摘記者: 林 昱 汝 摘記時間: 2010年9月8日
【第2句】:我能簡單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作者一行人來到黃果樹瀑布,可是正值枯水季節,并中的壯觀。
但他們仍發現了這兒的美麗,贊嘆大片自然的杰作。
【第3句】:通過閱讀,我認識了些陌生的詞語,并通過查字典了解它的意思: 人喧馬嘯:聲音嘈雜喧鬧。
攝人心魄:形容人心動,并激動。
響遏行云:聲音高入云霄,把浮動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聲嘹行云。
寥落:冷落、冷清。
寂寥:寂靜、空曠。
浮游:在水中浮動。
【第4句】:我欣賞這些深刻的句子、段落(4句以上): 透過樹隙,便見一條白簾掛在巖壁上,上面折為三疊,似一闊幅白絹正從機杼上吐瀉而下。
那”嘩嘩“水聲合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
嘩嘩的瀑布聲在山谷間回蕩著,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鳴,在轟響。
四邊樂聲奏鳴,人若浮身一片聲浪。
【第5句】:讀了這篇文章,我想到了……(字數300字以上) 神奇的大自然 黃果樹瀑布是天地萬物之間大自然的偉大杰作。
在那個地方,十分靜謐,沒有任何噪音,唯有瀑布的嘩嘩聲才是主調。
大自然哼著小曲兒,創造了美好的世界,世界到處是一派派不同的景色,十分典雅,華麗中又帶著幾分雅致,很美。
可如今年,地球變傷痕累累:草坪上到處都是垃圾,幾乎撿不完;河流變得奇臭無比,鴨子、小魚們紛紛游走,尋找自己的新住所,卻又找不到容納它們的避風港…… 人類啊,保護大自然吧
她為我們做了多少無私的奉獻,她是多么的神奇,她為我們帶來美麗家園。
這樣行嗎
黃果樹瀑布閱讀答案
本文對黃果布的描寫,感受大自然的恢宏,并學習自然景描寫方法.這篇散文緊扣一個“聽”字,由遠及近,從瀑聲、瀑形兩方面細致、形象地描繪了黃果樹瀑布的雄偉氣勢和壯觀景象.作者用生動貼切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描寫枯水季節黃果樹聲勢浩大的同時,還通過當地人的介紹和徐霞客的描寫,對盛水季節瀑布攝人心魄的奇觀做了側面烘托,從而使黃果樹瀑布恢宏博大的特點更突出,使人“如癡如迷”.黃果樹聽瀑這篇文章.我覺得黃果樹瀑布真的非常壯觀.正如徐霞客所說的:“所以游者甚為寥落,連街上的不少店鋪都早早關門打烊了.據當地人介紹,盛水季節,瀑水激出的水花雨霧騰空而上,隨風飄飛,高達數百米,落于瀑布右側高巖上的黃果樹小鎮,造成“銀雨灑金街”的奇景”.黃果樹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環抱的谷地,我們自西面順著石階下行,山徑寂寥于人,“嘩嘩”的瀑布聲在山谷間震蕩著、回響著,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鳴、在轟響.希望對你又幫助,謝謝
《黃果樹瀑布》全文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黃果樹瀑布是按照由近及遠的順序寫的,先寫遠聽水聲,再寫近觀水形,接著寫下到谷底,真切的感受到聲音與形態.《黃果樹瀑布》是“寫景為主題”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寫了作者在黃果樹瀑布景區游覽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描繪了黃果樹瀑布這一景觀的壯美和氣魄的雄偉,充分表現出了大自然的無限生氣和對人的性情的陶冶.本文的寫作特色十分鮮明:一是采取了移步換景的方法,將黃果樹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繪;二是運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比喻,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如詩如畫.
怎么寫旁批? 急用!!!
作文教師,我們指導習作往往也都會借助范文來引生布局謀篇、選取材料,這也是一種模仿。
所以,模仿就是從讀到寫的一座橋梁,寫作尚是如此,那么,短短的旁批和總評,這種簡單的評價語,仿寫起來更是易操作、收效快。
“模仿”決不會讓我們無從下手,也決不是那么地漫無邊際,它是有一定套路的——比如,學生在寫旁批時,一般都是圍繞“好詞好句”進行評價,根據學生日積月累的學習經驗,他們都知道“好詞”就是那些成語(四字詞語)、俗語(諺語、歇后語),“好句”就是一些擬人、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句和總起、過渡、中心、總結等功能句……當然,學生了解和掌握這些語文常識的主陣地還是在我們日常的語文課堂和大量的課外閱讀資料,它是在教師點撥、生生互動的學習環節中養成的。
這一點,許多老師在課堂內外對學生都有很多的訓練方法和經驗,我就班門弄斧了。
學生對“好詞好句”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模式,接下來就是習得具體的評價模式。
我班的自能評改實踐是從五年級起步的,所以我就拿五年級的教材舉例子。
比如五上《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等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句,那么比喻句怎么評呢
在平常教學中我們一定會讓學生理清這句中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讓學生想一想:為什么拿這兩者作比,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相似之處);進而感受其中的準確性、形象性。
像“它(迎客松)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
”我會引導學生明確:這句比喻句是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枝干比作好客主人伸出的手臂,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干遒勁的特點,同時也準確地說明了“迎客松”名字的由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這句比喻句是把( )比作(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這樣的語言就可以套用在所有的比喻句評價上,這樣,學生在評價他人作文中寫旁批時也會這么用。
而稍加點撥,學生也很快會掌握擬人句的評價方法——“這句擬人句是把( )當作人來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
再如,五下教材《秦兵馬俑》《埃及金字塔》等文章的結構甚為相似,其中的過渡句也是使上下文內容聯系緊密,使行文自然、流暢。
有了課堂學習的指導,學生也掌握了過渡句的評價方法——比如我班張星雨同學在五上習作2“寫一種自己喜愛的小動物”中寫道“歡歡不僅外表可愛,就連吃食的樣子也讓人忍俊不禁。
”馬信嘉同學對此句的評價是:這是一句承上啟下的過渡句,你上文寫了歡歡可愛的外表,下文寫了它吃東西的樣子讓你發笑,也很可愛,這句讓這兩部分內容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很好。
“這是一句承上啟下的過渡句……自然地聯系”這樣的語言也是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習得的。
而我們所在做的就是指導學生將習得的語言形式遷移運用到習作評價中去。
結合課文《壺口瀑布》的描述,寫一段說明文字(100字左右)
壺口瀑布是黃河中游流經晉陜大峽谷時形成的一個天然瀑布。
西瀕陜西省宜川縣,東臨山西省吉縣,距山西吉縣城西南約25公里,距陜西省宜川縣城40公里。
瀑布寬達50米,深約50米,最大瀑面3萬平方米。
是中國僅次于貴州省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滾滾黃河水至此,300余米寬的洪流驟然被兩岸所束縛,上寬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騰傾涌,聲勢如同在巨大無比的壺中傾出,故名“壺口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