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發表敏感言論
為什么國慶期間關閉了很多網站
怕有不和諧的言論,我家鳳凰衛視都沒了 我覺得是論壇里什么樣的言論都有 肯定會影響和諧的
員工管理制度
第一,我個人非常喜歡學,用“讀人明智”這句話恰到好處;第二,一名學生,我了解到,社會經濟建設的日新月異,各種文化現象錯綜復雜,現在的學生,特別是大學生們,在思想政治上仍有很大的學習空間,特別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的思想文化,加強政治修養,了解我們國家和社會的情況.因此,我個人認為學習這門課程,包括學習這套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都是絕對必要的,有助于青年學生能夠以史為鑒,珍視當今,團結進步.通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在知識上我有不少新的收獲,在思想上也有很多新的認識.首先,翻開扉頁我們就能看到,這套教材的咨詢委員和審議專家里,大多數是中央黨校或黨史研究室的學者教授,有的還是中共中央委員,甚至還有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可見這套教材的編審級別之高,也反映出中央領導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之重視.其次,本書將中國近現代史斷為三個歷史時期,即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1840-1919)、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1919-1949)、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49-2007).在我們以往所學的所有歷史教材中,沒有哪一本書一直編到數月之前的歷史事件.然而我們現在用的這本教材,在最后一章已經收錄了中共十七大的內容,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豐富.在內容上,期中前的課程,我感覺始終在描述一個規律,那就是:侵略和壓迫(西方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與本國封建勢力)——抗爭(西化、變法、革命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再侵略和壓迫(庚子國變)——再抗爭(辛亥革命)——再失敗(北洋軍閥統治).如此反復出現的這個規律,我的認識有兩方面.第一,從鴉片戰爭之前的十八、十九世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我們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政治制度、社會文化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列強,而此時的西方世界正處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不惜一切追求經濟利益的原則驅動著他們向世界每個角落擴張,這當中包括傳說已久的中國.此時的中國又沒能及時解決自從明朝以來就有的“海禁”這一歷史問題,與同時期的西方嚴重缺乏交流,導致在科學技術上落后于西方,同時又不能像唐朝政府那樣對外族進行積極的宣傳和威懾,最終使兩個文化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引發戰爭.第二,中華民族在主觀上是進步的,是希望擺脫民族危亡的,但是客觀條件對其嚴重制約.鴉片戰爭之后,一些開明地主主張“師夷長技”,而后的洋務運動又把這一主張得以貫徹施行,維新變法又破天荒地對皇權提出限制要求,說明在我們民族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愛國”的,是能夠接受先進思想的.但是局限于當時的條件:西方列強雖然賣給我們炮艦和機器,卻并不希望我們強大;愛國志士渴望民族獨立,也渴望中國能像西方國家那樣成為列強,卻受到中外反動勢力與不同利益體的絞殺.所以會出現上面所講的這個規律.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我們的國民好像都睡著了”,而最終中華民族的“強國夢”還是在迷茫中覺醒了,人民不再相信西方列強的欺詐,不再寄希望于滿清政權,爆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東方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通過半個學期的學習,我也在積極地思考書中涉及到的若干歷史問題,有一些新的認識,望批評指正.關于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中國近代史上,由于社會異常動蕩,新階級隨著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洋務運動興起等等事態的變化而不斷出現,中國的階級構成發生巨變,出現了民族資產階級(包括官僚資產階級和買辦)、工人階級和其他無產階級.新的階級導致新的矛盾,因此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單純的西化運動、維新變法已經顯得遲鈍和無力,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以推翻某一階級或某一統治為目的加以解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貫穿整個中國“兩半”社會的矛盾,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最主要根源是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是處于封建社會歷史階段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受封建思想的支配近兩千三百年,制造出諸如“八股文章”、“學而優則仕”之類的怪相,歷代知識分子雖然博覽多讀,但是動機永遠是考取一個功名,做得一朝人王地主.因此傳統的“家天下”思想可謂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在不自覺地受到它的影響,兩千多年的歷史遺存不會在一百多年間完全消滅,社會文化是有“慣性”的,旗幟鮮明地反封建應該是實現兩大歷史任務的首沖.縱觀近代中國的一百五十年,無數仁人志士不斷追求救亡真理,引發了多次思想解放運動,而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人民富裕和國家富強這一訴求貫穿始終.這是國際大環境所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中國人民面對時代潮流的沖擊不得不作出的抉擇.然而從袁世凱等北洋軍閥竊取民主革命成果的歷史教訓來看,一些封建思想極其嚴重的舊式官僚仍然在醞釀陰謀.反觀近代史上中國的經濟建設過程,歷次失敗中也多有封建勢力的干擾破壞,才導致國家經濟的落后.因此我認為,封建思想作為阻礙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最大屏障,后人應當引以為戒,并最終完全消滅.因為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夠從近代一百五十多年的悲劇中完全解脫,才能夠不斷汲取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真正實現“師夷長技以自強”,最終實現人民富裕和國家富強.關于西方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不可否認,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客觀上促使一些開明地主、進步人士“開眼看世界”.一方面,軍事侵略、政治訛詐、經濟掠奪等一系列行徑加速了封建專制政權的滅亡,給中國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另一方面,與侵略一同帶來的還有西方的先進文化,客觀上傳播了資本主義制度,這也是后來引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乃至辛亥革命等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條件之一.現在有些人認為,沒有西方的侵略就沒有近代的中國,就沒有西化運動和革命戰爭,也就沒有今天的太平日子.還有一些人認為,西方的侵略讓中國“大傷元氣”,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使中國永遠落后于西方,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列強.這兩種思想都是片面的.一方面沒有認清近代西方侵略的本質,盲目地認為“侵略有功”,似乎是一種自我否定,好像沒有侵略,中國人就不能翻身;另一方面,夸大了西方侵略對中國造成的損失,認為中國回到了原始社會.其實只要仔細一點就不難看出,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雖然中國面臨多次亡國滅種危機,但是總有一批人不甘做亡國奴,投身反侵略戰爭,保衛疆土,兩大任務的完成就是仰仗愛國者的自我犧牲而實現的.另外,無論是滿清政府,北洋軍閥還是國民政府,政權雖然更迭頻繁,但無一是由于西方侵略而垮臺,事實證明,作為一個文明延續五千年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是不可能被外族滅亡的.對于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應該認真吸取教訓,從中找原因找差距,發揮聰明才智,繼續為實現人民富裕和國家富強而不懈奮斗.關于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自從兩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結束,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一些開明地主已經開始思考民族自強的問題,并且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他們是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先驅.他們的訴求很快在紫禁城中找到了回音,以奕?、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正在推動著一場當時的“改革開放”.他們以個人名義購置外國先進機器,并開辦了由清政府管制的近代企業,還建立了裝備近代化武器的新式軍隊,創辦了新式學堂,學生專門接受西洋教育,學習西方技術.但這一切努力卻僅僅是一場經濟體制改革,那些“國有企業”,雖然堅持了西方現代企業的建制,也參與了競爭,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保守思想不可能領導好企業這一資本主義的產物,這樣,這些“國有企業”的盈虧完全靠行政干預,管理體系本身沒有盈利的動機,即便是企業化管理,卻沒有達到企業的目的(北洋水師的覆滅從側面證明這一點).不能觸動封建專制政權最根本的障礙,也就不能解決兩大歷史任務.不過應當注意到的是,紫禁城已經意識到了民族危機的到來,所以會迫不及待地發展近代工業,也應當給予肯定的是,這是封建官僚在民族危機面前邁出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不過,由于封建保守勢力的阻撓和西方資本主義的阻礙,洋務運動沒有提出政治改革的動議,自然就不可能完成西化,漸漸地與它當初的設想分道揚鑣.中華民族在初嘗經濟改革帶來的陣痛后,開始思考政治改革的方向.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從1843年創立拜上帝教,到1864年洪秀全病死、太平天國運動徹底失敗,前后共維持了二十年,其中前十年可以說太平天國運動是成功的,基本上拿下了東南沿海大部分省份,反封建反侵略斗爭的思想深入人心,讓不少人看到了一個新社會模式的希望.然而定都南京后,起初還是一團和氣,但是隨著天王宮的修建和內部權力斗爭讓這一愛國運動走向失敗.其實我認為,從1851年“永安封王”開始,太平天國運動注定失敗的禍根就已經埋下,很明顯,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所希望的是效仿西方宗教立國的方式建立一個非封建專制制度的國家(《資政新篇》可以證明這一點),但是他卻按照封建君王的方式封土建國,冊封了諸多的帶有明顯封建色彩的王侯將相,還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希望“有田同耕,有飯同食”,這種烏托邦思想在中國農民當中比較普遍.定都南京后,各路天王開始大修宮殿,當初那些吃住在老鄉家里的太平軍將領住進了王府,全然忘了“革命尚未成功”,忘了同廣大人民群眾的聯系,一些官員開始貪污腐敗,當初對民眾的承諾沒有實現,失去了人心,這也是動搖太平天國政治基礎的的原因之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晚年的洪秀全接受其族弟洪仁玕的主張,頒布了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試圖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回歸當初拜上帝教的價值,但是為時已晚,天國上層無法執行,人民大眾又不太信任,最終失敗了.太平天國政權的垮臺,是著名的“黃宗羲怪圈”的典型體現,即:舊王朝腐敗——農民起義——建立新政——新王朝再次腐敗——再次農民起義.這一規律已經在兩千多年中反復出現,卻沒有誰能夠重視它.農民階級雖然長期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群體,但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束縛了思想,不可能走在時代的前列,也就無法完成革命的歷史任務,不過,《資政新篇》作為問世的第一部資本主義綱領的影響卻是不可小看的,它似乎為以后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提供了理論啟發.關于戊戌變法的失敗及其影響.1895年,中國發生了三件大事:第一,甲午中日戰爭結束,中國戰敗,割讓臺澎金馬四島給日本,賠償白銀兩億兩;第二,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革命救國組織——興中會,并發動第一次武裝起義失敗;第三,以康有為為代表的一些知識分子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改革.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它標志著中國“兩半”社會的進一步加深,也標志著以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為主的救亡圖存運動宣告結束.《馬關條約》簽訂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洋務運動結束后,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思考政治體制改革的出路.在這些知識分子中,有一些人是洋務運動時派出的留洋學童,他們大多接受過當時最良好的教育,也親眼目睹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繁榮富強,他們也不相信中國不能進步,所以就以“民”的身份重蹈了歷代文人的舊轍,上書皇帝,提出了君主立憲色彩的政治改革方案,引起了光緒帝的高度重視.在此期間,一些維新人士創辦學會、報館,積極宣傳他們的主張,努力使民主觀念深入人心(但應注意,僅僅是“民主”,沒有“共和”,也就沒有政黨輪替),他們單純地希望皇帝能夠下放權力,給人民以自主,這樣的話社會風氣就能有所改變,經濟建設才能開展.于是,1898年,光緒皇帝力排眾議,頒布《定國是詔》,戊戌變法開始了.光緒皇帝親自制定了維新政策,包括提倡官民上書皇帝,開放報禁,言論自由,提倡施行西方經濟制度和科學技術,廢除八股取士,創辦高等教育等等,這也是光緒帝一生中少有的幾次自主理政.但是,設立議會這一君主立憲的典型制度卻沒有付諸實現,民權就沒有保障.鑒于當時的保守勢力猖獗,光緒帝也試圖借改革之機控制保守派,那些進步政策并沒有認真貫徹執行,維新派的處境越發危險.同年九月,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開始鎮壓維新派.她先是軟禁光緒皇帝,然后糾集洋務派等保守勢力,廢除新政,對知識分子進行血腥鎮壓,“戊戌六君子”遭殺害,持續了103天的和平變法宣告結束.戊戌變法是一次由“民”上書皇帝開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式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和方案,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君權神授”的思想根基,提出了“興民權”的主張,標志著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而它也同樣超越了保守勢力的基本原則,受到了當權者的殘酷鎮壓,中國人初次嘗試西方制度的救亡探索再一次失敗了.關于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經歷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失敗之后,中國近代化的步伐開始提速,滿清專制政權岌岌可危,一場徹底改變中國面貌的革命迫在眉睫.1905年,孫中山先生聯合海外的一些反清革命團體,建立了中國愛國者參政同盟會,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建立,為民族危機深重的中國帶來了革命的希望,為救亡圖存的愛國志士指明了斗爭的方向,為飽受災難煎熬的中國人民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未來圖景.1908年,掌權中國達四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謝世了,而同一天辭世的還有支持變法的光緒皇帝.這不得不說是歷史的造化,從1895年到1911年,興中會、同盟會成員在學校,在新軍,在市井宣傳革命,領導了大小十余次武裝起義,為風雨飄搖的滿清政權砸上了最后幾根棺材釘.起義,失敗;再起義,再失敗.革命黨人就是在無數次失敗中找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再次扯旗起義,占領了武漢三鎮,革命黨人贏得了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勝利,這一天,后來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數月之后,六歲的宣統皇帝“代表”中國歷史上數百位帝王,宣布退位,承認同盟會,接受民國,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至此,中國歷史上再沒有皇帝,辛亥革命宣告成功.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總統;設立臨時參議院,幾十年來中國進步階級所主張的“興民權”,在中華民國成為了現實;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行為規范,從此中國有了政黨,有了民主選舉,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被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改變了舊中國數不清的陳規陋習.然而,正如《國父遺囑》中所講的,“革命尚未成功”,中國的封建保守勢力是不會允許“革命”的.從1906年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一直到北洋軍閥復辟帝制,窮兇極惡的封建保守派亂咬革命黨人,鼓吹封建思想,殘酷鎮壓革命黨人,污蔑孫中山和中國人民“不懂政治”、“民智未開”.孫中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愛國者、革命者,他信守承諾不會戀權,也寄希望于中國人民,1912年,他辭去臨時大總統,參議院表決通過了北洋舊軍閥袁世凱出任大總統,這一步可以說是孫中山最大的敗筆.不久,袁世凱宣布廢除民國和約法,指使親信“擁立”他為“中華帝國皇帝”,這是中國封建勢力的又一起罪案,孫中山和革命黨人再次起義“討袁”護法.1919年,因為外交失敗,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1924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參與下,孫中山聯合中國的數個政黨和革命團體,組建中國國民黨,成為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政黨,從那時起,中國國民黨就成了遏制封建勢力復辟的中堅力量.講到這里,我們就不難看出,從鴉片戰爭以來無數次愛國救亡運動的失敗,都是由于封建勢力的阻撓破壞,因此反封建是中國人民的長期斗爭,無論是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還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都需要全體中華民族揚棄兩千多年封建殘余的影響,認清形勢,艱苦奮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如何正確對待消防部隊改革
當前消防部隊面臨著體制機制改革、規范福利待遇、工作壓力增加等各方面的困擾和矛盾,官兵的思想工作極為重要。
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官兵的思想工作。
第一:要走出個人的小圈子,融入強軍大局。
認清改革形勢。
盡管此次福利調整對消防官兵的生活影響很大,但從大局上看,這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實施的安心工程、強軍工程,是一項重大戰略措施。
同為黨領導下的軍隊,消防部隊不能有特殊化、更不能特權化。
而從形勢上看,福利待遇規范是全國上下之普遍現象、大勢所趨,消防也不能例外,是必須接受的事實。
第二:之前的某些福利,實質上是“灰色收入”,被規范被取消,是理所當然的、遲早要發生的事情,必須理性對待。
在此大背景下,消防部隊如果不緊跟而上,那就是不講紀律,不守規矩。
第三:現行體制下,消防部隊經費實現部隊和地方兩條線供給,加之地方消防工作責權還不夠明晰,導致開展工作經常單打獨斗,甚至時常面臨行政干擾。
而作為防滅火主體的消防官兵,受現役制影響,警力不足,骨干隊伍也難以長期保留。
當前,消防體制的弊端正在顯現,某種程度已經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與國防與軍隊建設改革不相適應,消防體制改革已經箭在弦上,不再是改與不改的問題,而是怎么改的問題。
消防工作作為一項永恒的公益事業關乎社會安全發展,關乎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無論怎么改革,都會朝著有利于消防事業的方向發展,應該充分相信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決擁護中央的改革決定,始終堅定消防事業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第四:不為謠言所惑。
今年,有關消防體制改革、福利調整的傳聞在部隊內風生水起,成為官兵關注關心的話題。
而部分領導干部,面對這些道聽途說、私下議論,不敢“拍案而起”,旗幟鮮明的予以制止,有時甚至還參與打聽,成為謠言的傳播者。
這說明政治紀律這根弦繃得還不夠緊。
為此,部隊必須明確政治紀律,做到“三個決不”,即決不散布違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意見;決不散播丑化黨和國家以及消防部隊形象的言論;決不編造傳播政治謠言以及未經證實的改革政策消息。
第五:要秉承軍人的好品質,正視改革陣痛。
不忘入警初衷。
“好男兒要當兵”,這是許多消防官兵的入警初衷,初入警營,都有一種保家衛國的豪邁,真正干了消防后,對赴湯蹈火更是引以為豪。
可以說,崇高的職業使命,支撐著每一名官兵的前進與成長。
而目前,少數同志丟失理想信念、工作拖沓、紀律放松,這種消極態度,不僅影響工作,還讓別人看低了人格,有損于“消防軍人”這一光榮稱號。
做一名合格的軍人,就應該少考慮福利待遇多少,多考慮自己離合格軍人的差距;少計較工作有多辛苦,多想想自己有沒有盡職盡責,始終做到不忘初衷、善始善終。
第六: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要堅持“兩手抓”,不僅抓好教育引導提高覺悟,更要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
要努力解決好官兵個人住房難、子女就學難、家屬就業難、傷病就醫難、心理疏導難等方面的實際困難,積極向地方黨委政府匯報,爭取相關福利政策和待遇保障。
要成立消防公益基金會,加大對因戰因公犧牲、傷殘、患重大疾病和因家庭受災、特困家庭等官兵補助慰問力度。
同時,切實保障好官兵在探親、休假、調休等方面的權利。
武警消防部隊系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序列的一個警種,是公安機關的重要職能部門,也是國家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擔負著公安消防保衛任務和應付突發事件的雙重職能,新《消防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消防部隊按照國家規定承擔重大災害事故和其他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工作,是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武警消防部隊執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條令條例和供給標準,享受解放軍的同等待遇。
消防部隊人員配額為國家兵役編制,人員工資服裝生活費由國防經費支出,所需消防車輛及裝備器材等消防業務經費由所在地方財政開支。
公安部消防局,為正軍級單位,列公安部第七局。
勞動法,員工請假如遇節假日算不算請假天數
巴金爺爺在信中表達了對家鄉孩子深切的關愛,思念和對家鄉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