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感言400字
怎樣寫一篇500字的《弟子規感言》
【第1句】:“《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才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
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沖要考察的便是其為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
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
在古時候,即使你身份顯貴、腰纏萬貫、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樣會被世人所不齒。
北宋有官員名叫李定,為謀高官厚祿瞞母喪不報,其行為實屬大逆不道,為世人所鄙夷。
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說“首孝悌”。
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才會有感恩,才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為。
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
“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
縱觀 《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
短短千余言為后人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筆法之遺風
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利為主的物質社會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孰不知這就是人的本性呢
這大概也就是《弟子規》的現實意義所在吧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
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
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
可是,我們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
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
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
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弟子規》中某些封建禮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學到其中“孝信”的主旨,這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重讀《弟子規》,重塑中華禮儀之邦、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便不言而喻。
從這方面來講,《弟子規》仍不失為一本傳世經典。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孝親尊師,與人為善”,《弟子規》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于此.
【第2句】:要想成事,必先學會做人。
為人處世是一門大學問,我們在學校里,在一般的書本上不大能學得到。
可是這個事情又很重要,不學不行,因為我們在社會上經歷過很多的挫折,原因就是沒有得到過很好的處事教育。
那么,有沒有一本書能夠很有效地解決這樣的人生困惑呢
我想是有的。
我就有幸遇到過一本很好的書,這本書名叫《弟子規》。
一個很成功的企業家在他身價達到幾十個億時,把《弟子規》引入了他的企業管理,并現身說法《弟子規》的好處。
他說,學好了《弟子規》有三大好處,一是家庭和睦,二是身體健康,三是事業有成。
真有這么神奇的好處嗎
我們來看看《弟子規》到底怎么說的。
《弟子規》是根據孔子的教導編寫的一門為人處事的規范,全文只有1080個字,分為總敘、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五個部分。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的總敘。
首先講在家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講說話做事要小心謹慎,誠實守信;跟大眾相處的時候要平等博愛,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好了這些,還有精力的話,就要學習典籍和其他有用的文化知識。
這個總敘告訴我們,《弟子規》其實就是生活,生活之外沒有《弟子規》。
你看一是居家,二是言行,三是處世,四是學習。
我們的日常的生活不就是這些么
認真讀完《弟子規》后,我自己的感想是,如果能夠在生活中落實《弟子規》,的確能幫助我們平衡心境,改善生活的環境和質量。
不妨簡單展開來說一下。
先說孝悌,就是孝順長輩,友愛兄弟。
作者把它列為全篇之首,實在是用心良苦。
因為我們從生到死最重要的生活就是居家生活。
我們最初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我們的德行的根基在于報答我們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一切的行動都是為了大大小小的家能夠興旺發達。
孝悌的教導林林種種,歸根結底就是要長養我們對人的一顆感恩之心,對人的一顆恭敬之心。
感恩,恭敬,這是不簡單的,有了這樣的心量,我們在社會上立身處世才有了根基。
再說謹信。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說的是時間的重要;“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說的是穿衣的原則;“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說的是行動站立的要求;“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說話要講誠信,實事求是,說話的要求;“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對待蜚短流長的態度;“見人善,即思齊,雖去遠,以漸躋”要見賢思齊;“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友,漸相親”。
對待過錯與榮譽的態度問題……你看,這些謹信的要求,是不是能矯正我們很多錯誤的言行與態度
正是這些態度造就了我們的生活環境啊
改變錯誤的習慣,就能改變生活的環境和質量。
再看眾愛親仁。
“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親仁者,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我們在社會上跟人相處的時候,是不是有很多地方做得遠遠不夠呢
那些摩擦是不是能夠從這里面找到原因呢
當我們真正做到對人平等博愛之后,不僅能在社會上如魚得水,而且“得道多助”,會促進事業的發展。
最后看看學文。
這是《弟子規》的落腳點。
它提出學習學習,要注重學,更要注重習,就是說,只是死讀書,不注重實踐,就會長浮華,而只是一味的做事,不學習事情的義理,就會有很多偏見。
再好的東西,你不去落實,那是沒有用的。
《弟子規》??闯P?,它包含的道理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實踐。
弟子規讀后感400字左右
弟子規讀后感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的意思。
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
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
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
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
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
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
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
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
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
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
怎么才能做呢
學知識。
怎么學呢
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我覺得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弟子規》有感 600字
【第1句】:《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他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弟子規》主要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親情,友情,孝俤,學習,等內容。
就拿孝俤來說吧,它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個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弟子規》,<入則孝>中的一句話,讓我們印像深刻,“親愛我,孝向難,親憎我,孝方賢。
”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及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么困難呢
如果父母親了、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
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么區別呢
作為我們青少年,能做到這點是非常值得贊賞和學習的。
不過大多數人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都從來沒有為父母付出過,從來都只有索取。
連古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何況我們呢
父母生我們,養育我們,為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和勞動。
區區這點小事我們都做不到嗎
父母和子女有了代溝。
子女不愿意跟父母多多溝通。
父母批評了我們,我們就怒氣沖天,頂撞父母,把父母當仇人一樣。
家庭沒有了融洽的氣氛。
其實父母這樣做都是為了我們好,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我們無法理解,但是我們應該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只有這樣父母和我們之間沒有了任何代溝,就像朋友一樣,可以互相說心里話。
小家庭和睦溫暖,那社會這個大家庭就更加安定了。
希望古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到。
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道當成一項偉大的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間。
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庭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
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勒逸的環境中。
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
就是堡壘下的基石。
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成金石堡壘。
讀了《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我要時時暢讀,把它當成自我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針,不斷完善自我
【第2句】:我讀完了《弟子規》。
品讀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來,竟能編出如此圣明的書來。
原本一些同學還說是因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學校才會要求我們朗誦。
其實不然,學校之所以選它是因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許就是我們一輩子需要做的。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百善孝為先。
或許現在的兒女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
”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
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 ,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里;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并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么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溫席;沈云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要做孝順父母的人
弟子規感想100字至200字的
學習弟子規,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處事,懂得了要尊敬長輩,懂得了要關愛別人。
聽了劉老師的講課,讓我學會了守紀律,學會了體諒別人,學會了干家務,明白了自己事情要自己做。
這段時間在劉老師的的引導下,我堅持每天讀背經典,做家務,早晚問候爸爸、媽媽,見到老人主動行禮,見到叔叔阿姨主動問好,爸爸、媽媽和身邊的人都夸獎我越來越有禮貌了,表揚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我開心極了,感到很自豪。
我知道,我能有這樣的進步,都是學習弟子規的結果。
以后,我要把這個好的習慣保持下去,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400字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一) 為了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豐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富校園文化,根據教育局的安排,我校號召全校師生誦讀《弟子規》。
學習圣人經典,傳承民族經典文化的讀書學習活動在我校開展。
現在,學生誦讀、學習《弟子規》的情景給我們的校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師生誦讀、學習的過程中,使我受到了身心的洗禮與教育。
我從學習《弟子規》有四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
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
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并不是盡善盡美。
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
佛法里說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
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
時常懷著感恩之心,念念想著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么自私,不會有那么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
第三,為人要謙虛。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
弟子規感悟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
“弟子”是指一切圣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
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圣賢經典,效仿圣賢的人都應該學的。
《弟子規》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
《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