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小孩成人的感言
成人禮家長給孩子的寄語
家長給孩子的寄語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是知識的源泉,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使自己的羽翼豐滿,才能鯤鵬展翅沖霄漢在此,希望兒子能從書中汲取營養,在實踐中成長。
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媽媽相信,你是最棒的!加油,兒子! 老師您好;我家孩子太貪玩,希望老師嚴加管教,我希望孩子的成績在提高一些,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習。
爸爸媽媽希望黃紫禛在這一學期的集體生活里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學習態度,在班集體和學校集體里和小朋友和諧相處,結交更多好朋友,希望在老師的辛勤付出和良好教育之下,幫助他克服自己好動、不認真聽講的缺點,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能有所進步,爭做三好學生。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做起來,就永遠都不為晚。
對待你身邊的事要學會欣賞,欣賞別人的優點,實際是在增強感悟,獲取教益和營養。
你欣賞別人,別人也會欣賞你,你要永遠保持自信樂觀的心態,只有自信并懂得欣賞的人,才有豁達的胸襟,才能不斷地增進智慧,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另外我們期望你是一個知道感恩的人。
要感養育之恩,要感師長教誨之恩,感朋友幫助之恩。
在這世界美好,祖國繁榮,社會安定,氣象萬千的歲月中,愿天下所有小朋友都能健健康看快樂的茁壯成長,都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可愛的女兒,媽媽愿你的笑容永遠天真,愿你的天空永遠晴朗,愿你的世界永遠純凈,愿你人生的每
家長聽課后的感想
家長聽課感受丁老師的課與我暑假所聽他的那節課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
一、趣味學兒歌,激發學生興趣。
任何精彩的語言對于兒童的刺激都是有限的,喜歡活動是他們的天性,教師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中丁老師帶領學生學習兒歌,配上繪聲繪色的動作表演寓教于樂,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更有利于學生對兒歌的理解和掌握。
二、評價語言與獎勵相結合,調動學生積極性。
教學過程不單是知識獲得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
特別是對學生的評價,不但影響師生的感情,更能影響學生的發展。
好的,積極的評價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動力。
丁老師在課堂中運用鼓勵的語言加上小小的貼畫獎勵,把學生積極性大大的調動起來。
就連我家孩子平常挺不愛表現的,上課也把小手高高的舉起。
當然再好的課也是有瑕疵的,我認為組織好課堂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保證,也是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課堂教學組織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教師只有組織好課堂,才能夠更好地駕馭課堂,從而達到預期的最佳最優的教學效果。
丁老師在這方面還需加強。
篇二:家長學校聽課心得家長學校聽課心得一年級錢遠迪家長錢志行有一位教育專家曾說:“一個孩子的成功就是一個家庭的成功,一個孩子的失敗就是一個家庭的失敗。
”如何將孩子撫養成人,對于每個父母來說都不會是一個問題,但如何教育、培養孩子
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如何讓孩子成為對國家和社會都有幫
家長給成人孩子一封信
十八歲成人禮感言連云朵也笑得合不攏嘴,肆意地讓太陽溜出。
我們的笑聲扭曲著光線,光怪陸離。
一個中學生校服一個小學生校服卻如此契合,兩顆蓬亂地頭湊在一起搖搖晃晃,笑聲飛濺。
這才是十八歲的生活。
我釋然。
十八歲不是愛上的季節,我們正享受破繭成蝶的成長與鳳凰涅盤的輝煌。
十八歲的時光是個美人,它等著我們為它描眉繪眸,淡妝濃抹總相宜。
十八歲的夏季陽光很好。
讓多年后的我們抖抖塵埃驕傲地與十八歲回憶相遇,高聲說:“很高興遇見你
” 從這一刻起,揚帆起航,我,十八歲了。
回眸處,記憶的光芒沖春的迷霧。
十八歲,是最曼妙的青春史詩,星星點點綴滿十八歲的星光,閃爍在每一個青春的足跡里…… 十八歲,凝聚無限幻想的歲月。
幻想著“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幻想著,康河的柔波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傾城絕戀:幻想著,江南雨巷里那撐著油紙傘姑娘愁緒里的幸福;幻想著,三月的窗幃外,過客不是美麗的錯誤,是思婦等待的幸福。
十八歲的少女遐思給予青春無限美好的幻想,那是青春的號角,給予追逐青春的勇氣,追逐彼岸的幻想。
十八歲,把信念緊緊握在手心里。
沒有像但丁一樣企盼佛羅倫薩,沒有像海明威一樣遙望乞力馬扎羅,沒有像梭羅一樣眷戀瓦爾登湖的漣漪……但我的十八歲選擇了信念。
選擇陪伴海子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因眼前的陰云遮住天邊的彩虹;選擇陪伴顧城一
初三家長會的感想和體會
竭誠為您提供優質文檔\\\/雙擊可除初三家長會心得體會篇一:家長會心得體會家長會心得體會周六的家長會讓我受益匪淺。
王老師首先就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人際交往、家校聯合等方發表獨到的見解,用事例說明,深入淺出,很受啟發。
然后從語文角度談語文素養,從課內外閱讀、摘抄、日記到練字,特別是每周一期手抄報,可以看出,王老師費盡心思,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人、成才,唯恐一個孩子掉隊。
通過這次家長會,我深深體會到,在現在這種形勢下,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只是學校,同時家長、社會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都有不可忽視的責任。
學生的學習,一方面學校、班級應盡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把班級作為自己的家一樣地看待,對班集體產生一種“依賴感”,讓班級體給學生一個安全感,讓所有學生都把自己當作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都想努力為這個家庭增光添彩。
讓每一位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讓其個性得到適當的張揚。
通過這次家長會我認為中興小學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而王老師所管理的班級也給了學生安全感,更主要的是給了家長安全感。
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嚴格要求,可是作為一個班集體,60多位同學,每個學生都有每個學生的特點,10個手指都有長短,何況是一個學生,肯定是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
王老師在這方面另辟蹊徑。
她看到班里部分同學數學成績不理想,就利用預備鈴到快樂閱讀這十分鐘時間讓學生每天做一道數學題,做后由組長改。
如果錯的同學比
家長感悟:父母應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
夜深人靜的時候,看著孩子熟睡的臉,憧憬他或者她的未來。
你希望他將來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想象他已經二十多歲或者三十多歲,你看到的他是什么樣子t他的工作好嗎,事業成功嗎
他結婚生子了嗎
他喜歡他的工作和生活嗎
他過得快樂和幸福嗎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
請你把你對孩子的希望寫下來,任何方面都可以,但是只能寫五個。
好,看著這5個詞,仿佛它們已經成為現實。
好好感受這美好的感覺。
現在,拿起你的筆,刪掉一個詞。
刪掉這個詞,就好像你的孩子永遠失去了它,不會再擁有。
想一想這是什么感覺……然后再刪掉一個,把節奏放慢一點兒,好好思量一下……再刪掉一個……直到最后只剩下最后一個詞。
記住,每刪掉一個,就好像你的孩子會損失掉那個方面,永遠不會再擁有。
你的手里只剩下最后一個詞了。
剩下的是什幺
你刪掉的順序又是什么
現在,你知道你最在意的是什么了嗎
請你再想一想,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做的事情,主要是圍繞你剛才的選擇嗎
讓我們設想一下,為人父母者一般都有哪些期望:成功,誰不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上名牌大學,有財富,有名望……為了這些,我們從孩子還沒有出生就開始忙活,稍大一些,上各種輔導班,為的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幸福,我們希望孩子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幸福的人生;健康,這是一切的根基……我們希望得到所有的一切,為此我們投入金錢,精力,傾盡全力。
但是好像事與愿違。
有多少孩子在小學階段就感覺到壓抑和痛苦,一些北京中關村名小的學生寧愿自己變成一條狗,以擺脫寫作業的壓力;有多少孩子考上大學后開始變得無所事事,追求多年的奮斗目標終于完成,此后的人生年華不知道該干些什么,一個個青春年少的生命變得老氣橫秋:有多少人功成名就但是活得并不開心,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為了掙錢養家,證明自己,奮力拼搏,但是一旦夢想實現,就開始迷惘,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生命的價值在哪里……成功不等于幸福,對嗎
如果成功和幸福只能選擇一個,你選擇哪一個
如果孩子事業成功卻生活痛苦,做父母的會不會心痛
所以,什么是培養孩子最重要的品質
我們認為,是幸福的能力。
什么是幸福
有人把幸福跟擁有什么聯系在一起,認為,如果我擁有“……”我就會幸福,例如,如果我有房有車,我就會幸福;如果我有丈夫和孩子,我就會幸福……可是這樣想的人,往往在得到這些的時候,只有短暫的幸福感覺,或者根本感覺不到幸福。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和外在的客觀事情無關。
面對同樣的環境,有的人會感覺幸福,有的人感覺不幸。
幸福大概和內心的喜悅相等,如果說所謂“快樂”需要外在情境,外在情境變化了,快樂就會變化或消失,但是喜悅不同,它是內心生發出來的,不依賴外在情境而存在。
如同顏回所謂“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所以,幸福是一種能力
很多人在成長中,失去了感覺幸福的能力。
不過,成功和幸福之間一定要做出選擇嗎
在做上面實驗的時候,一定有人開始埋怨我的殘酷,為什么要一個個劃掉,難道成功和幸福是相矛盾的嗎,為什么不能兩者兼得
是啊,你希望你的孩子當乞丐嗎,你希望他吃了上頓沒下頓嗎
幸福是什么,能當飯吃當衣穿嗎?人不首先得吃飽穿暖嗎
……如果能兩者兼得,該多好啊
那么我告訴你,可以兼得,答案就是:讓他成為他自己。
如果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他一定會感覺幸福,并且一定會獲得成功。
這樣的人,也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夠承受挫折,也能創造自己的生活和感覺幸福。
一次聚會,大人們一起燒烤聊天,孩子們在廣闊的草地里自由奔跑玩耍,我們常在一起聚會的幾個家庭的孩子,都在四歲以下,那次,正好一個朋友帶來了他的朋友一家,有個8歲的男孩,從中國過來旅游的。
我想,有大哥哥帶著玩,孩子們肯定會開心,確實,孩子們這下可興奮了,都用崇拜的眼神看著哥哥,他玩什么都覺得很好奇。
可是,這個哥哥并沒有要帶他們一起玩的意思,而是一個一個地對其他孩子說:這個都不會,真笨
你是倒數第一名,你是倒數第二名
這是我的,你們休想玩
孩子們一個個被說得一頭霧水,而做家長的在一旁聽得也心驚膽戰。
平常在家里都是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孩子們從來沒聽過這樣的話,雖然說,以后的社會可能會充滿各種各樣的聲音,孩子們要學會去承受委屈和打擊,但是這種莫名其妙的打擊和委屈,讓我趕緊走過去,帶著孩子走開了。
在后來的餐桌上,聽朋友說起,這個小男孩可是個小名人,練一手好書法,彈一首好鋼琴,學習成績也總是全校前幾名,還經常上電視,做訪談。
我心想,難怪了,這么厲害的孩子,這么多人寵著捧著,不驕傲才怪。
孩子的爸爸是國內名校教授,看上去對他的學習確實花了不少功夫,哪怕是在吃飯的空隙,也找出一個時間來和他在練英語。
孩子也好像很習慣這樣無時無刻的學習。
我想,在孩子爸爸的眼里,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學習優秀,事業成功的人。
但是,對于孩子的驕傲,他似乎視而不見,當孩子對其他小孩很不友好的時候,他也只是很有口無心的說上兩句。
如果是我,最起碼我會把孩子拉到一邊去教育,因為在我的觀點中,是不能容忍孩子這么傲慢和無禮的。
我一直在想,我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
曾經我也想過,希望孩子學習優秀,事業有成,曾經我也希望,孩子能成為各種明星,生活在光環中。
曾經我也盤算,以后讓孩子當醫生當律師,有地位有錢那也很不錯。
。
。
可是,我覺得如果孩子不是一個好人,不勤勞,不善良,不禮貌,不分享,不遵紀守法,那他無論多成功,到最后,都沒人和他一起分享。
如果孩子不是一個快樂的人,不滿足,不高興,不樂觀,不積極向上,不腳踏實地,那他永遠也不知道怎么享受生活。
前不久“北京市理科狀元申美11所大學,都被拒絕”的熱點新聞,相信讓很多人都反思,雖然我們不知道具體原因是什么,但是在美國招生綜合素質占很大比重的規定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的也是招聘的事,最后,在眾多博士生和碩士生中,一個只有本科背景的小女孩脫穎而出,原因只是,在招聘之前,只有她扶起了倒在門口的掃帚。
這是主辦方特意設置的一道考題,簡單的一個舉動,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懂得給予,是否有一顆善良細致的心。
一天和朋友去逛街,趕上商場大促銷,兩人樂呵樂呵地買回來很多東西,然后相視大笑,說:這就是我們普通人的幸福,一點小恩小惠就可以讓我們快樂。
當時我就想,或許,將來我的孩子也和我一樣,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學業平平,工作普通,賺錢不多,地位也很一般。
但是,我希望,我能培養他成為一個好人和一個快樂的人。
他善良,樂意幫助別人;他勤勞,不會想著不勞而獲;他禮貌,懂得分享和謙讓;他快樂,懂得享受生活與創造樂趣;他樂觀,對生活充滿希望;他灑脫,看得開人世間一切不公平與不順利;他智慧,思想與行動都能屈能伸;他堅強,懂得忍耐與等待。
。
。
這世間,有多少父母希望孩子成為英雄,明星,名人,成功人士,決策者,有錢人。
。
。
可是最終,有多少孩子犧牲掉了童年的快樂和愉快的親子時光,卻還只是凡塵中眾多普通人眾多的一員。
而那些所謂的“成功人”當中,又有多少不快樂,不幸福,最終拋棄掉擁有的一切,過凡夫俗子的生活,甚至絕塵而去
什么是父母最偉大的夢想,可能到最后還是回歸到最簡單的期待:只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
無論什么,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快樂,才是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與幸福。
而做為父母的,用盡一輩子的努力與祈求,不就是為了孩子能快樂與幸福
(最后,我想以一篇文章,來結束本篇。
這是我看了又看的一篇文章。
《家人》轉載)我女兒的同學都管她叫二十三號。
她的班里總共有五十個人,而每每考試,女兒都排名二十三。
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
老公發愁地說,一碰到公司活動,或者老同學聚會,別人都對自家的小超人贊不絕口,他卻只能扮深沉。
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出類拔萃,而且特長多多。
唯有我們家的二十三號女生,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地方。
因此,他一看到娛樂節目里那些才藝非凡的孩子,就羨慕得兩眼放光。
后來,看到一則九歲孩子上大學的報道,他很受傷地問女兒:孩子,你怎么就不是個神童呢
女兒說,因為你不是神父啊。
老公無言以對,我不禁笑出聲來。
中秋節,親友相聚,坐滿了一個寬大的包廂。
眾人的話題,也漸漸轉向各家的小兒女。
趁著酒興,要孩子們說說將來要做什么。
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們毫不怯場,連那個四歲半的女孩,也會說將來要做央視的主持人,贏得一陣贊嘆。
十二歲的女兒,正為身邊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剝蝦,盛湯揩嘴,忙得不亦樂乎。
人們忽然想起,只剩她沒說了。
在眾人的催促下,她認真地回答:長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當幼兒園老師,領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
眾人禮貌地表示贊許,緊接著追問她的第二志愿。
她大大方方地說:我想做媽媽,穿著印叮當貓的圍裙,在廚房里做晚餐,然后,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著他在陽臺上看星星。
親友愕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老公的神情,極為尷尬。
回家后,他嘆著氣說,你還真打算讓女兒將來當個幼兒園老師
咱們難道真的眼睜睜地看著她當中等生
其實,我們也動過很多腦筋。
為提高她的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
孩子也蠻懂事,漫畫書不看了,剪紙班退出了,周末的懶覺放棄了。
像一只疲憊的小鳥,她從一個班趕到另一個班,卷子,練習冊,一沓沓地做。
可到底是個孩子,身體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
輸著液體,在病床上,她還堅持寫作業,最后引發了肺炎。
病好后,孩子的臉小了一圈。
可期末考試的成績,仍然是讓我們哭笑不得的二十三名。
后來,我們也曾試過增加營養、物質激勵等等,幾次三番地折騰下來,女兒的小臉越來越蒼白。
而且,一說要考試,她就開始厭食,失眠,冒虛汗,再接著,考出了令我們瞠目結舌的三十三名。
我和老公,悄無聲息地放棄了轟轟烈烈的揠苗助長活動。
恢復了她正常的作息時間,還給她畫漫畫的權利,允許她繼續訂《兒童幽默》之類的書報,家中安穩了很久。
我們對女兒,是心疼的,可面對她的成績,又有說不出的困惑。
周末,一群同事結伴郊游。
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帶著老公和孩子去野餐。
一路上笑語盈盈,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
女兒沒什么看家本領,只是開心地不停鼓掌。
她不時跑到后面,照看著那些食物。
把傾斜的飯盒擺好,松了的瓶蓋擰緊,流出的菜汁擦凈。
忙忙碌碌,像個細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兩個小男孩,一個奧數尖子,一個英語高手,同時夾住盤子里的一塊糯米餅,誰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
豐盛的美食,源源不斷地擺上來,他們看都不看。
大人們又笑又嘆,連勸帶哄,可怎么都不管用。
最后,還是女兒,用擲硬幣的方法,輕松地打破了這個僵局。
回來的路上,堵車,一些孩子焦躁起來。
女兒的笑話一個接一個,全車人都被逗樂了。
她手底下也沒閑著,用裝食品的彩色紙盒,剪出許多小動物,引得這群孩子贊嘆不已。
至下車,每個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紙。
聽到孩子們連連道謝,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試后,我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
首先得知,女兒的成績,仍是中等。
不過,他說,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訴我,他從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見這種事。
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里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
除女兒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
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
班主任還說,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
他感嘆道:你這個女兒,雖說成績一般,可為人,實在很優秀啊。
我開玩笑地對女兒說,你快要成為英雄了。
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
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著她。
她安靜地織著絨線,淡粉的線,在竹針上纏纏繞繞,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陰,在她手里,吐出星星點點的花蕾。
我心里,竟是驀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
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里的平凡人。
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長大成人后,她一定會成為: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甚至,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
在那些漫長的歲月里,她都能安然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為父母,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
家長會后家長感想怎么寫
初一新生首次家長會感想本次家長課,使我們全體家長增長了知識,最少對我來說受到了一次心靈的震憾,因為我們家長明白,小學升入初中是孩子一個重要轉型期,無論生理還是心理,他們渴望成熟,追求個性張揚,彰顯表現欲,有叛逆精神,但他們在生活中自理能力不強,現實缺少最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和鑒別能力。
因此,如何教育孩子,成為初中生家長最困惑和迷茫的事,如果憑著自身經歷或經驗,往往容易產生錯誤觀點,操作上可能產生事與愿違結果。
從這個角度上看,上這樣的課,接受這樣的教育,顯得多么重要
如果說老師與學生家長是同一戰壕戰友,那么在孩子—老師—家長的三位一體實踐中,無疑老師是其中的總設計師。
家長與學生共同成長,離不開老師的正確教導和幫助,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不偏離方向,才不會違背教育的本意。
今天的家長課,我最大的收獲是,從校長到班主任師都向我們家長傳達了這樣一個理念: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長比成功重要、情商培養比智商開發重要。
教室的標語“注重每一個細節,養成良好習慣,做最好的自己
”讓我很是振奮。
一個小學生如何成為一個健康向上的中學生,將來成為一個好學生,在最短時間改掉壞毛病,培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是當務之急
班主任老師,還給我們講了可能每天每個家長都在重復犯著和實踐著的錯誤,家長描述孩子的兩個特征和誤區,一是“我家孩子聰明就是不干”,言下之意就是他的孩子智商不低,因為每個家長從內心來說也不愿
您對孩子的書法學習及日常書寫習慣養成有那些感悟
對于家長在孩子的
養成教育貴在躬行實踐,葉圣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
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個把公民應做的一切認認真真去做,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
對于一個長期從事音樂教學的青年教師,而且是從中學的音樂到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這完全就是個零甚至是零下的開始。
這群“嘰嘰喳喳”的小鳥,不懂的太多,不會做的更多,每天放學我得親自拖地,還要找回躲在教室后面窗戶底下拉粑粑的孩子,給他擦屁股……那個時候我曾經懷疑過老師的價值和意義,也后悔不迭——這輩子我怎么就當了老師呢
可是,無論怎么牢騷滿腹,當我走進教室,看見40雙充滿童真的無邪的眼睛,那來自內心的神圣使命感告訴自己——不能拿“40朵花蕊”開玩笑啊,一定要傾情澆灌、悉心養護
一年級的知識結構簡單,但同時一年級的行為習慣教育也最重要又最煩瑣。
下面是我在養成教育工作中的幾點探索: 一、善于發現,表揚激勵 別看他們年齡小、個頭小,麻雀雖小還五臟具全呢
他們的榮譽感特別強,骨子里的爭強好勝不亞于成人,得到老師的一點點表揚,就會干勁十足
我摸準了他們這個心理特征,只要發現了某學生的閃光點,就及時給予表揚。
比如:上課認真聽講的學生、有問題舉手說的學生、課前準備做得好的學生、還有認真做“兩操”的學生……并且在本班墻報“爭做紅花好兒童”的專欄里獎勵小紅花,鼓勵其他同學向他(她)學習,在本班形成了一個健康活潑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氛圍。
二、嚴格要求,獎罰分明 光有鼓勵不行,對于習慣不好的學生,我毫不留情地嚴加懲罰。
比如:衛生值日逃跑的學生,由值日班干部看管,罰他一個人掃地一天;衛生習慣不好,愛隨手扔垃圾的學生,罰他擦走廊衛生墻;作業不按時完成的,罰他重新買本子,補做再重做;廣播操不好好做,肆意瘋鬧的學生,拉到隊伍前面觀看全班同學是怎么做的……雖然這些變相或不變相的懲罰都不是很重,畢竟能夠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
三、建立制度,形成規范 除了前面的工作,我還和2班的張老師一起討論擬定了《一年級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本《規范》共有十條細則,講求節律和韻腳,讀起來朗朗上口。
我們做成了宣傳板塊,將它懸掛在黑板旁的墻上,讓學生們熟讀成誦,時刻銘記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四、培養班干,輕松指揮 到了這個學期,很多班級日常事務都是由以梁祝為首的班干部來管理。
開學我就制定了一(1)班班干值日及衛生值日表,張貼在課程表旁邊。
每天打掃衛生都是班干部帶領當天衛生值日的學生去完成,這樣,我就只用在“后臺”輕松指揮了。
五、特殊群體,另辟蹊徑 國家教育體制改革,使我們學校從之前的“職工子弟”學校轉變成了地方性質的學校。
從我們這一屆開始,學校生源發生大幅度變化,班級學生的結構基本上是:單位職工子女、周邊農民子女、外地民工子女各占三分之一。
這是一個挺復雜的格局。
學校統計中午不能回“家”吃飯,而是隨便買點什么東西吃當午飯的學生人數,我們班就有12個。
這么多孩子中午都呆學校,我這教室的門鎖不鎖都成問題。
鎖
那些孩子就像“流浪兒”,天氣好還好,遇上風雪天怎么辦
不鎖
班上經常丟東西查不出“兇手”。
然后就是他們的學習習慣,起碼有8個學生會因為某天突然完成作業而得到老師的表揚。
一開始,我試圖責無旁貸地糾正他們這個不良習慣,利用放學后的時間把他們留下來,補做頭天沒有完成的作業,并且耐心講解輔導。
后來我發現,他們完全就是每天都不做,因為他們的家長自己都不認識字,一年級的孩子,特別是沒上過幼兒園的孩子,沒人讀題確實無法獨立完成作業。
我職業道德再高尚,也不可能每天犧牲自己的無償勞動啊
沒有辦法,只有帶動班干部,組織“一幫一”活動,每位班干部負責一位“后進生”,包括課外教他們補作業,及時指正不良習慣。
所以,在這里我真的要感謝我們班這群懂事的小干部
他們給我分擔了不少工作。
要說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當然有
就說發揮班干部作用這一方面,我放手太快太突然。
再懂事也不過是
【第6句】:7歲的孩子,自覺性和組織能力都沒有到我們期望的理想狀態。
以至這個學期衛生檢查情況不怎么好。
上學期都是親自拖地,現在是全部交給班干部管理。
我反省,這是不對的,學生在打掃衛生時,我至少要看著或者隔段時間去看看,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勞動效率,還能培養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和成就感
不求把工作做到最好,但求做得更好吧
這就是我的幾點感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