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口一說卻被無情回應的人生句子
【第1句】: 多情總被無情惱是哪首詩詞里的句子
蘇軾《蝶戀花》賞析 蝶戀花①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②,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③。
① 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貶所,甚或更早。 ② 柳棉,柳絮。
③ 悄,消失。多情,指墻外行人。
無情,指墻里佳人。 這是一首感嘆春光流逝、佳人難見的小詞,詞人的失意情懷和曠達的人生態度于此亦隱隱透出。
上片寫春光將盡,傷春中隱含思鄉情懷。首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既點明春夏之交的時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盡、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陳代謝的規律,雖是寫景,卻仍蘊含思理。
“燕子”二句,既交帶了地點,也描繪出這戶人家的所處環境,空中輕燕斜飛,舍外綠水環繞,何等幽美安詳!“人家”二字,為下片的“墻里佳人”的出現,作了暗示和鋪墊。“枝上”二句,先抑后揚,在細膩的景色描寫中傳達出詞人深摯曠達的情懷。
柳絮漫天,芳草無際,最易撩人愁思,著一“又”字,見得謫居此地已非一載矣。 “天涯何處無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說天涯到處皆長滿茂盛的芳草,春色無邊,實則化用《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之意,謂只要隨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和蔣夔寄茶》)。
在后來的貶謫海南時期,作者又高唱著“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罚?,均是在思鄉的傷感中蘊含著隨遇而安的曠達。 下片抒寫聞聲而不見佳人的懊惱和惆悵。
“墻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敘寫行人(自己)在“人家”墻外的小路上徘徊張望,只看到了露出墻頭的秋千架,墻里傳來女子蕩秋千時的陣陣笑聲。詞人至此才點出自己的身份是個“行人”,固然是指當下自己是這“綠水人家”墻外的過路人,但也有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臨江仙·送錢穆夫》)的含義在內的。
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隱指惠州遠在天涯海角,則此處的與佳人一墻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嗎?尾二句是對佳人離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無法看到墻內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駐足聆聽一會兒,孰料佳人此際已蕩罷秋千離去,尚不知墻外還有一個多情的行人,這怎不令人懊惱呢!此二句極有理趣,蓋佳人之“無情”,乃因不知有墻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間帶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人世多錯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詞人一生忠而見疑,直而見謗,此際落得個遠謫嶺南的下場,不也正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嗎?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運,在笑一切悲劇??! 全詞構思新巧,奇情四溢。
寫景、記事、說理自然,寓莊于諧,語言回環流走,風格清新婉麗。清人王士禛認為:“‘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
這正是作者韶秀詞風的體現?!对~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云:“子瞻在惠州,與(侍姬)朝云閑坐。
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 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云歌喉將囀,淚滿衣襟。
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傷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為她體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曠達與感傷相雜的情懷。
此詞在旨趣上與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發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 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蘊著樂觀曠達,這種精神是賀詞中所沒有的。
蘇軾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第2句】: 多情卻被無情惱上半句
蘇東坡《蝶戀花·赤花褪殘紅青杏小》賞析
蝶戀花·赤花褪殘紅青杏小 ·蘇東坡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么一首杰作。“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脫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抱著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把嘧语w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點明時間是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后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在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于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相傳蘇軾謫居惠州時曾命妾婦朝云歌此詞。朝云歌喉將囀,卻已淚滿衣襟。
“墻里秋千墻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由于綠水之內,環以高墻,所以墻外行人只能聽到墻內蕩秋千人的笑聲,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說,“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不難想象,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正在歡快地蕩著秋千。這里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讀者隨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個墻里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可以說,一堵圍墻,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向往。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想象,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同樣是寫女性,蘇東坡一洗“花間派”的“綺怨”之風,情景生動而不流于艷,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輕,難能可貴。
從“墻里秋千墻外道”直至結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墻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墻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不可遏止。按詞律,《蝶戀花》本為雙疊,上下闋各四仄韻,字數相同,節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后感情色彩不同節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強自振奮。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在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里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墻里、墻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第3句】: 感嘆人生無奈的句子
傍晚,手拉著手到河邊看日落,感嘆人生美好;有些話,說不說都不再重要。
有人追求幸福,所以努力;有人擁有幸福,所以放棄 書中自有少年五彩的夢;書中自有中年樸質的影;書中自有老年夕陽的紅。 草率地結了婚已經是錯了,再也不要草率地去離婚。
經常聽說男人味女人味,你知道男人味是一種什么味道,女人味又是一種什么味道嗎?男人味就是豁達勇敢,女人味就是溫柔體貼。有很多的東西是美好的,但不能人人都能擁有,那就是金錢。
有很多的奢看讓人羨慕,但只能看而止步,那就是人格。你愛他嗎?愛就告訴他,何必把思念之苦藏在心底深處。
怕樣子,地位,身份不相配?別怕,愛一個人是美好的。老婆和老媽掉進了河里,我先救老媽,因為是老媽給了我生命,我找不到任何理由丟下她不管。
老婆如果沒救上來,我可以再給她陪葬,在墓里繼續我們的愛情。愛情看起來很浪漫、很純情,可最終現實是殘酷的,因為她經不起油鹽醬醋的烹制我狂奔著,為的是不讓自己感到寂寞知道嗎,男孩站在女孩的左邊是因為那樣可以離她的心更近一些人生就象高速行駛的列車,初戀正如路邊美麗的風景。
我們可以坐在車上靜靜的欣賞它,卻不能跳下車去流連忘返。畢竟,終點站才是有很多現實的生活讓人向往,但只能往奮斗。
有很多有情人不能終身牽手,但只能苦苦的思念。靜靜的人生叫做無奈,沉默許久,該用什么語言來描述心中的那份期待和懷念好多事物隨著時光淡漠了人生無奈的文章人生有很多的無奈,好多好多就如一把空氣,過了在也看不到了只會讀書的女人是一本字典,再好人們也只會在需要的時候去翻看一下,只會扮靚的女人只是一具花瓶,看久了也就那樣。
服飾美容是做好一個女人的必要條件,不是充要條件。你還需要多看書。
這樣你會發現生活更加美好。平平淡淡才是真,沒錯,可那應該是激情過后的平淡,然后再起激情,再有平淡。
激情平淡應呈波浪形交替出現。光有平淡無激情的生活有什么意思?只要你真心愛他,到死你也會有激情的。
恒悠遠!當時我不信,現在,我信了~我不會彈棉花,也不會彈吉他。所以,我不會談戀愛~ 畢業那天晚上,你說我看著你走,你先走,我說你先走爭執了很久,終于,你向南走,我向北走。
我們約好誰都不許回有很多的愛意無法表達有很多的痛苦無法傾訴好多往事在回憶間有份憂憂的傷痛,也許這就是對當初付出的情感而不舍對時光的逝往而懷念我的憂傷人生無奈人生有太多的無奈,懷念感嘆人生無奈,幻想,期待,我想這就是人們所說活著的不同方式吧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壞不是指心腸狠毒,自私無情什么的。而是指油嘴滑舌,花言巧語。
一般的好男人以為說情話是油嘴滑舌,輕浮肉麻的表現,所以不愿去做。對別人這樣說是不對,可是對自己老婆,就要油嘴滑舌一點。
為什么不能做個心好嘴滑的男人呢?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那是因為婚前已經往去墳墓的路上走著。就算不結婚也會在墳墓前分手。
為什么不先分手就一頭鉆進墳墓呢?愛情就像海灘上的貝殼不要揀最大的,也不要揀最漂亮的,要揀就揀自己最喜歡的,揀到了就永遠不再去海灘每一個愛情故事的開始總是燦爛如花,而結尾卻又總是沉默如土。
【第4句】: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什么哲理
結合前兩句理解: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表面是這樣的意思:
墻里佳人的笑聲慢慢越變越小,墻外的行人再也聽不見了。
多情的行人得不到回應,不由感到沮喪,為佳人的無情所懊惱。
更深一層的意思:
多情還是無情,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笑容綻開的時候,似乎總有淚隱隱相伴。只是傷了自己的,總是無情的人和事。愛沒有誰對誰錯的是非標準答案。我們只同情那些笑漸不聞聲漸消的無望者,卻在很多的時候,并沒有去找一下自己的原因所在,卻會在胡思亂想中,考慮一些莫名的東西。有一些是實際的,有一些是虛無的,空到虛無,各種怪異的念頭便會叢生,像瘋狂的野草一樣四處蔓延,
而這樣的放縱,時常讓自己的思維放肆而行,在無邊無際的空間及時間里,悲天憫人,橫眉冷對。下片抒寫聞聲而不見佳人的懊惱和惆悵。"墻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敘寫行人(自己)在"人家"墻外的小路上徘徊張望,只看到了露出墻頭的秋千架,墻里傳來女子蕩秋千時的陣陣笑聲。
詞人至此才點出自己的身份是個"行人",固然是指當下自己是這"
綠水人家"墻外的過路人,但也有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第5句】: 內心苦悶卻無所訴說的句子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欲將心事付瑤箏,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若得心事如常訴,誰肯一生扮疏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我本將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人到愁來無處會,不關情處總傷心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秋千去
不如意事十八九 可與人言無二三
【第6句】: 類似于;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句子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
曲盡人散空別離,悠悠我心奈何天。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重迭淚痕緘錦字,人生只有情難死。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翖壖病肚嘤癜浮ぴ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