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愛老活動感言
跪求一份敬老 愛老 助老的好事的心得體會 (好點的)
尊老愛老助老建和諧社區”大賽 文\\\/齊幟 父親棵參天大樹,支撐著整個家如果沒有他,就沒有你這棵幼小的樹苗,母親是一片荷葉,沒有她,你這條小魚缺少生命的屏障。
一些不孝的子孫,把父母老人趕出家門,但是,我要呼吁,關愛老人。
其實,老人才是最辛苦的,他們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們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拉扯成一個小學生,費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代價,他們為了我們付出了那么多,難道就理應得到被趕出家嗎
不,人老了,需要的是和諧,需要的是溫暖,不是一頓“惡罵”,一陣惡厭的話語。
親情是一個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一本書上曾說過:“長大了,一定會與人交流,有一種人堅決交不得,那就是不孝順父母的人,父母把他(她)養了這么大,他(她)都狠的下心,對這些朋友,他(她)就狠不下心了嗎
”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愛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可以說,父母為養育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么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說到:愛集體、愛祖國、愛社會…… 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擔起對父母應盡的贍養任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方面,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在城市里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卻很少見到子女,給父母一個豐衣足食,更不用說是精神安慰,因為老人,需要的是親情,是全家在一起的快樂時光,豐衣足食是遠遠不夠的
父母在很多人眼里已經不再重要,甚至是一種負擔,在他們眼里,老人曾是盛開的花朵,現在卻已凋零,曾是茂盛的大樹,現在卻已落葉,可老人卻為社會做著無私的奉獻。
老人們為了下一代的成長嘔心瀝血,為了中華的傳承做出了貢獻,更為祖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他們理應受到兒女的孝敬,社會的尊重。
就沒有我們。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中,韓國有一位青年姓張名良,一日,他在一座小橋邊上散步,有一個老頭兒,故意把鞋弄到了橋底下,對張良說:“小伙子,幫我把鞋撿起來”。
張良不假思索的下橋撿了回來,老頭兒又說:“給我穿上”。
張良想:“既然我為他撿了鞋,索性就好人做到底,送佛送的西,于是,他就給老頭兒穿上了,老頭兒把鞋來來回回弄下橋三次,張良也耐心的一次又一次的去撿,老人見張良可信,是個好人,便傳給了他一套失傳以久的兵書《太公兵法》。
其實,對待老人與父母的和善,并不是圖獎勵和夸獎,對待了上年紀的他們,需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或許有一天,你明白了“心中無我,方能無欲無求”這一句話時,你才悟到了愛的真諦。
如果有一天,你的學習很優秀,但如果你做不到尊老愛老助老,你就不是一個品學兼優人。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最后讓我們共同努力,“敬老愛老助老,共建和諧左旗”
孝親敬老感悟
當我們吟誦起“慈母手中線,游子身,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的時候,我們怎能不想起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
父母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
他們用愛心養育我們的身體,用智慧啟迪我們的思想,用美德陶冶我們的品格,用真情溫暖我們的心靈。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這世界上最無私的付出。
而終有一天,我們的父母不再年輕,腰桿不再挺直,行動不再靈便,當他們孤單地看著夕陽最后一抹光芒消失在山后面的時候,他們多么希望也能得到子女的關愛,也能得到心靈的安慰。
這時候,我們怎能忘記孝親敬老這應盡的責任。
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親敬老,就是要學會關心體貼和照顧父母長輩。
古往今來,我們中華民族流傳著許許多多孝親敬老的典范。
黃香9歲,夏為父扇風,冬為父溫被;子路為母背米百里,陳毅為母清洗衣褲……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同學們,盡管我們年齡還小,不能承擔起家庭的重任,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父母生病的時候,守候在他們身邊噓寒問暖,端湯送藥,讓父母從心中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愛。
我們還要將愛心延續到在社會上幫助那些生活不便,有困難的老人,給他們多些心靈慰藉;在公共場所讓一個位,撐一把傘,換一個燦爛的微笑,都會讓人感到無限的溫暖。
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是今天,還是明天,我們都要弘揚這一優良傳統,做一個孝親敬老的好孩子。
同學們
孝親敬老,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你開始行動了嗎
敬老院活動心得1000字
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更有責任和義務發揚這一美德。
為了提高和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公德意識,了解老人生活的同時帶給他們歡樂,為他們晚年孤寂的精神世界獻上一份關愛,我們寢室的于2011年5月4日,去了長沙市雨花區社會福利中心。
這是我們這學期第一次去敬老院,所以心里激動的同時在想著該怎樣和老人們交流、該為老人做什么呢。
來到敬老院看到的硬件設施還是很完善的,住的條件也還可以呢,有老年人活動的地方,也有老年人網吧。
當我看到這一切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遠在家鄉的奶奶。
我很小的時候爺爺就去世了,奶奶和叔叔住在內地所以沒有和老年人交流的經驗。
所以當我來到敬老院看到爺爺奶奶們,就想起了遠在家鄉的奶奶。
一時間我們不太知道該怎么跟他們交流,一位在敬老院實習的社工系的學長,就叫我們就問一些“身體還好么”“平時都會有什么活動啊
”“這一輩子有什么驕傲的事”之類的話,敬老院給人的感覺氣氛很溫馨。
我們幾個人來到一個病房里,,看見一個爺爺正在看電視,病房環境很好,很干凈。
有獨立的衛生間,空調,電視。
我們問“爺爺,怎么稱呼您”他很熱情的告訴我們他的年齡和姓氏,那位唐爺爺也開始問我們家是哪兒的啊
是哪個學校的啊
后來,爺爺要出去走走,我們就帶著爺爺在院里散步。
唐爺爺給我們講了很多,包括他以前的工作,去過那些地方,喜歡的電視劇,看來爺爺很健談呢,聊著聊著我們問爺爺以前都喜歡什么活動啊,爺爺就說打乒乓球,爺爺真的很可愛,很親切。
在活動圓滿完成之后,回顧整個活動過程,我們感慨良多。
在長沙這樣的城市養老機構的硬件設施一般都還很不錯,關鍵的是軟件方面做的還不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們的差距還很大。
其實老年人在硬件設施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反而在軟件精神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這一點也可以從官方的統計數字可以看得出來,中國已經全面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社會的養老鴨梨越來越大,然而中國的年輕一代對于老年人的關照也慢慢的淡化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值得大家思考。
當然尊老敬老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然而,在今天這個物質愈加豐富的時代里,中年一代的人們卻工作日益繁忙,無暇顧及到身邊的父母。
所以,現在的社會有了很多內心孤獨無依的老人。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和青年志愿者就非常有義務來擔起這個社會責任,繼續發揚這個延綿千年的傳統美德。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一份努力,給老人帶去關愛、歡樂和溫暖,樹立榜樣,營造全社會尊老敬老愛老的良好風尚,培養和提升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
對此,我們感到很光榮,很自豪。
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實際行動,傳遞愛的接力棒,給老人們帶去物質支持和精神關懷,引起社會各界對老年人群體更多的關注。
敬老愛老助老活動總結
2012年中南財法大學敬老助老活動總結二〇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響應團中央、團省委的號召,在校黨委、校團委的部署下,開展了一系列敬老愛老助老的活動。
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弘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將尊老愛老的口號落實于實踐之中。
2012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院校兩級志愿者協會及志愿服務團隊走進武漢各所社區及敬老院,開展了一系列形式豐富內容積極的敬老愛老助老活動。
老年群體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一直是我們所關注、幫助的對象。
長期以來我們立志于此類活動。
在2012年所舉辦的活動中,主要有下面幾點特色:(一)以長期活動為主線與敬老院保持長期聯系,開展活動。
我校的志愿服務團隊多年來與洪山區福利院、江夏區福利院、星光老年公寓、福祿壽敬老院等老年人療養機構保持著長期聯系,定期前往敬老院開展敬老助老愛老活動。
我校金融學院志愿者協會每月都會前往星達敬老院,與那里的老人度過溫馨快樂的一天。
每次活動前,志愿者都會精心擬定活動的主題,準備好形式豐富的娛樂節目,制作精美的小禮物。
在敬老院,除了傳統的娛樂活動、聊天談心和做家務外,志愿者還會給老人講述養生知識、與老人一起運動、制作小工藝品等。
我校經濟學院志愿者協會與丁字橋福祿壽敬老院保持長期聯系,志愿者會根據活動的不同主題準備不同的小禮物,一雙普通的襪子、一碗熱騰騰的餃子、一副暖人的手套都飽含著同學們對老人的深深祝福。
(四)突出大學生所長二
敬老愛老感受350字
當我們吟誦起“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的時候,我們怎能不想起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
父母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
他們用愛心養育我們的身體,用智慧啟迪我們的思想,用美德陶冶我們的品格,用真情溫暖我們的心靈。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這世界上最無私的付出。
而終有一天,我們的父母不再年輕,腰桿不再挺直,行動不再靈便,當他們孤單地看著夕陽最后一抹光芒消失在山后面的時候,他們多么希望也能得到子女的關愛,也能得到心靈的安慰。
這時候,我們怎能忘記孝親敬老這應盡的責任。
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親敬老,就是要學會關心體貼和照顧父母長輩。
古往今來,我們中華民族流傳著許許多多孝親敬老的典范。
黃香9歲,夏為父扇風,冬為父溫被;子路為母背米百里,陳毅為母清洗衣褲……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同學們,盡管我們年齡還小,不能承擔起家庭的重任,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父母生病的時候,守候在他們身邊噓寒問暖,端湯送藥,讓父母從心中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愛。
我們還要將愛心延續到在社會上幫助那些生活不便,有困難的老人,給他們多些心靈慰藉;在公共場所讓一個位,撐一把傘,換一個燦爛的微笑,都會讓人感到無限的溫暖。
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是今天,還是明天,我們都要弘揚這一優良傳統,做一個孝親敬老的好孩子。
同學們
孝親敬老,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你開始行動了嗎
敬老愛老活動有哪些
給老人買水果,打掃敬老院,給老人們按按摩,捶捶背,洗洗腳,義賣募捐給老人們買東西
為敬老院老人打掃衛生后的活動感想
人們都說:勞動最光榮。
假期體會了勞動的,也體會了勞動的快樂。
周我和同學三居委會參加社區保潔活動,居委會的負責人讓吩咐我們去小區里面刮小廣告。
我高興的應承了下來,心想,弄小廣告有什么不容易的,拿手一撕不就成了
于是信心滿滿的拿著負責人給我的鏟子和水桶就走了,誰知道事實和想象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還不小。
我先找到一個貼在地上的小廣告,貌似真的很難弄,拿鏟子刮了半天也沒有太大的結果,本想放棄,然后去干點別的事情,但是不服輸的性格使我想到,還沒有什么事情能夠難倒我呢,然后,我就在哪里冥思苦想,想主意我就突然想起一次下雨天走在路上時候的情景了,被水沖過的地面上的小廣告,很容易就掉了,所以我想到了,將小廣告上面弄上水,等了2,3分鐘,果然,很有效果,拿手輕輕一撕,小廣告就掉了。
看到自己想到的方法取得了成果,當時心里挺興奮的,于是更加滿懷信心,去勞動了
呃…經過一番努力之后,被我清除過的地方確實看著干凈,整潔多了。
我想,通過自己的勞動,自己動手動腦解決了問題是我收獲最大的,學習亦是如此吧
第二天和第三天,我們又參加了社區敬老愛老活動。
來到老年公寓,我們三人說明來意,就各自行動起來。
首先是擦玻璃,從各個門到 各個窗戶,從無力道屋外,把室內外所有的玻璃都擦了一遍。
雖說擦得不算最好,但我們盡力了,在家也是很少干這些活的,老爺爺、奶奶們都贊不絕口。
接下來,我沒又把室內外的衛生也徹底地打掃了一遍。
還把比較臟的窗簾洗了又洗。
這是后兩天的主要活動,最然很累,卻覺得很充實。
通過這次實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體會。
當你做一件事的時候,無論是會還是不會,你都要有勇氣面對它,嘗試一下。
做了,你是困難的領導;不做,你是困難的俘虜;而我在實踐中收獲了許多,同時也發現了許多自身的不足。
所以,我會在今后的學習當中更加努力,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
參加社會實踐是中學生很好的鍛煉自己的機會!有實際教育意義!可以學到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寶貴知識! 中學生要多多參加此類活動對自己有好處!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帶給我們的是欣喜,是得到成果的喜悅.在實踐活動中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微薄,體會到整個社會強大的凝聚力.一方面,我們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學習,充實了自我,增強了口頭表述能力,與人交流,真正地走出課堂.去義務地幫助別人,讓別人享受自己的成果,使自己陶醉在喜悅之中,有時會很累,但更多的感覺是我在成長,我在有意義地成長,在這之后,我明顯地發現自己變開朗了,雖然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變一些東西,但如果再多一些人 呢,整個社會共同努力,這才是動力之根本,動力之源泉,使國家繁榮富強的途徑,提高國民素質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沒有經驗,沒有與人交流的口才,有些東西以前沒有嘗試過,難免會出差錯,如果我還一成不變的話,以后很有可能沒有立足之地,現在的社會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擁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以及一些應辨能力,光靠在學校汲取知識,遠遠不夠,從現在開始,就要培養自己的能力.我們以后也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時光,不斷參加類似的活動,有目的的深入實踐,之后還要`進行分析與體會,才能緊跟社會步伐,在以后的生活中站穩腳跟,做一個強人,才能喲能否自己寶貴的實踐閱歷打開成功之門!寒假的社會實踐活動已經結束了,但社會實踐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影響卻遠沒有結束。
它使我們走出校園,走出課堂, 走向社會,走上了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到社會的大課堂上去見識世面、施展才華、增長才干、磨練意志,在實 踐中檢驗自己。
半個月的社會實踐雖然比較辛苦。
是慶幸
還是依戀
回想起來,才發覺,原來乏味中充滿著希 望,苦澀中流露出甘甜。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我們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另一方面,我們為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表現出了經驗不足,處理問題不夠成熟、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不夠緊密 等問題。
我們回到學校后會更加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時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 識,并不斷深入到實踐中,檢驗自己 的知識,鍛煉自己的能力,為今后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我在切身體驗勞動時,我才更進一步地融會了這句話的精髓。
勞動確實很辛苦,但卻是苦中帶甜的。
勞動的感受,在勞累時大汗淋漓的感受。
這些都不是能從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所能觸摸到的,這種感受是作為一名勞動者內心深處最平凡而又殊于一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