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抗戰疫情個人感言
抗戰疫情,你身邊的人是怎樣行動的
敬愛的醫生(護士): 我們向你們致敬,最近你們身嗎?工作順利嗎?工作忙嗎? 自從非典型性肺炎的第一戰役打以來,你們無私地奉獻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你們卻不要一絲報酬,難道你們是鐵打的身子,不怕傳染嗎?不是的,你們只是普通人,因為你們的無私奉獻,所以才治好了那么多的非典患者;因為你們的奉獻,才有了今天令人欣喜的局面。
是你們用血肉之軀,打勝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你們用生命做代價,把非典這場戰役打下去。
如果沒有你們的奉獻,今天人民化險為夷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你們是戰士,戰斗在抗擊非典的前線;你們是英雄,英勇的打敗了“非典”這個惡魔;你們不顧個人的生命安全,也不顧家人的生命安全,英勇頑強的在非典前線工作,非典威脅著人類,但是,卻有一批英勇的戰士出現了。
你們的工作,雖然沒有打仗那么轟轟烈烈,但是你們保護了人民,這難道還不夠嗎?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片子:在非典的高潮期,為了切斷傳染源,北京下達了命令:建立小湯山醫院,要抽取醫生去非典前線抗非典,我以為:那些醫護人員都不去做呢,誰去做那種傻事呢?然而,卻和我以為的不一樣:他(她)們都搶著去,里面有一對還有三天就要結婚的青年夫妻,他(她)們是醫生,為了廣大群眾,為了人民,他(她)們寧可舍小家,去大家的安危,他們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激勵著非典患者的自信,使他(她)們勇敢的活下去,對生活充滿信心。
還有一為平凡的醫生,在非典的高潮期間,她的孩子病了,但是她又想去抗擊非典,怎么辦?最后,她還是決定去抗非典,她說:“作為一名醫生,她的職責就是救人!在國家危難的時刻,自己不挺身而出,這還算一個稱職的醫生嗎?”說完她就走了。
我以為:他(她)們是那樣的自私,那樣愛護自己,怎么會去抗擊非典呢?而他(她)們卻正好和我想像的相反,他們無私奉獻,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在這,我由衷的說一聲:“各位戰斗在非典前線的醫生(護士)你們辛苦了,我們向你們致敬!” 祝你們: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抗日英雄楊瑞符將軍有后代嗎
楊瑞符,字節卿,天津市靜海縣人,1902年出生,1921年入伍,在吳佩孚部隊任排長,1921年編入國民革命軍88師524團,先后先后任排、連、營長,后晉升為團長。
死后贈陸軍少將軍銜,是孤軍奮戰“四行”的指揮者之一。
“松滬戰役”結束后的1939年5月,戰功赫赫、九死一生的楊瑞符將軍,奉命帶著他的妻兒及負傷的內弟來到大后方,選址于山清水秀的合川銅梁洞二仙觀養傷。
在養傷期間,合川社會各界和絡繹不絕的市民前往二仙觀拜望這位抗日英雄。
在此期間,楊瑞符將軍將孤軍奮戰四行的詳細經過寫成《孤軍奮斗四日記》,發表在1939年6月12—17日《合川大聲報》副刊上,極大地鼓舞了合川民眾的抗日激情。
1940年初,楊將軍在松滬戰役中留下的槍傷復發,經送重慶搶救無效,病故于醫院,終年37歲。
遵照楊將軍生前囑咐,由民生公司的船隊將其靈柩運回合川時,城關鎮一千余市民胸戴白花,聚集在小南門碼頭,以悲痛的心情,迎接英雄遺體,并護送至銅梁洞,安葬于二仙觀左側。
當時,二仙觀道長譚遁九感于與楊瑞符將軍萍水相逢,交往莫逆,對其抗日殊勛十分崇敬,將自己多年積蓄捐出,購置楠木棺材一副,埋葬忠骨,以示道家愛國愛教之意。
縣人胡南先、歐陽伯森等人又發起募捐,為楊將軍修了紀念塔,塔上刻有孤軍抗日的碑文。
墓前還立有石碑一塊,上刻:“抗日將軍楊瑞符之墓”。
原墓葬一度因年久荒蕪,2022年,合川區人民政府采納民革合川區工委的建議,重修了楊瑞符墓葬。
每年,均有成佰計千的市民和學生到此祭拜英雄。
給先鋒的一封信,初一的1000字的
通過此次疫情,我們從全的角度看見了中國,看見了中國人民合,看見醫生護士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也愿意支援其他的地方,為抗戰疫情所做的貢獻是中國人民有目共睹的,看見中國軍人不畏懼疫情,和醫生們一樣用普通的血肉之軀沖向第一線,保護著我們,這次的疫情讓人們更加團結,更加對自己的祖國充滿了希望,所以每個人會更加熱愛祖國。
參觀中華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有感800字
10月30日,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來到了盧溝橋畔的。
它坐落在發生地—宛平縣。
在這里,我們了解并見證了中國抗日戰爭的艱辛歷程。
于1987年7月6日“”50周年前夕落成。
由序廳、展廳、半景畫館三部分組成。
以聲光結合立體畫面再現了日軍在盧溝橋的侵華罪行和中國軍民奮起抗戰的壯烈情景。
進入序廳,迎面是一座長18米,高5米的大型銅鑄浮雕,分別反映著抗日戰爭時期不同人們激昂的抗日情懷,象征著“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左右兩側的墻壁上,分別鑲著和的曲譜。
頂部由15個方形藻井組成,懸掛著14口方形古鐘,象征著14年抗戰,蘊意著中國人民抵御侵略的警鐘長鳴。
展覽分為“綜合廳”、“日軍暴行廳”、“人民戰爭廳”和“抗日英烈廳”四部分,陳列形式采用巨幅照片、形象圖表及現場復原等形式,利用文物及塑型結合的方法組成立體空間,使觀眾產生強烈印象,如“景觀”、“景觀”、“”等立體模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半景畫的陳列采用聲光變景技術,使半景畫的陳列藝術達到了當前的先進水平,再現了“七·七事變”的戰斗場面。
英烈廳中的主題雕塑更達到了震撼心靈的效果——戰士倒下了,親吻著祖國的大地,但手中的刺槍直指晴天。
意喻著英烈不屈的精神。
其中綜合館展示全國抗日戰爭全過程;日軍暴行專題展示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其中有“七三一”細菌部隊和的現場復原陳列;人民戰爭專題館展示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日救亡任務和場景,其中有臺兒莊、平型關、等著名戰役的介紹;抗日英烈館展示著名抗日英雄楊靖宇、趙一曼、彭雪楓、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等人的英雄事跡;半景畫館采用聲光電等現代手段模擬七七事變戰場,形象生動,觸動我心。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參觀著展館,我的心不時為之震撼,心生感觸,在國家危機存亡時刻,無數的英雄的無畏壯舉令我感動,觸動著我;無數的抗日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充分的展現出中華兒女的愛國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奉獻精神;同時我也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聰慧,地道戰、游擊戰、百團大戰…他們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團結各國人民,用自己的力量,振興了中華民族,撐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
前世不忘,后世之師。
復習歷史,是為了不忘記那段歷史。
因為無論何時,忘記歷史,將意味著背叛;忘記歷史,歷史還將重演。
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青年,我們要熱愛這個歷盡劫難的祖國,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當我們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時,我們應當時刻謹記團結奉獻的抗日精神,不論戰爭或是和平,我們都要很好的發揮下去,萬眾一心,團結奮進。
把滿腔愛國之情化為發憤學習和工作的強大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在抗戰新冠疫情中你的身邊和你了解的人物中你尊重的人是誰說明理由
在抗擊新冠疫情中,最最近的人是所有的醫護人員。
還有走在最前線的共產黨員。
他們為了人民的健康而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和健康。
誰可以給我一些關于護士們的優秀事跡~~急用
趙虹同志1992年畢業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護理專業。
同年被分配到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工作,從事臨床內科護理工作近十四年。
十四年如一日,她一直工作在臨床一線,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具有優秀護理人員的良好素質,她用滿腔熱情和雙手為患者點亮一片生命的天空。
2004年5月,她被調到神經內二科聘為護士長。
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熟練的臨床實踐操作,平易近人的性格,使她立即受到了護士的擁戴,患者的好評,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學習中,她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勤奮工作影響著大家,感動著大家。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她撰寫并發表著作二篇,省級雜志二篇,論文多篇等,鑒于突出的工作成績,1999年度她被醫院評為文明單位建設先進個人,2003年度被評為單項護理技術能手。
她在工作中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把病人的需要當成她自己最重要的責任。
我們相信,她以后仍會在平凡的護理崗位上譜寫著不平凡的青春之歌。
十佳護士先進事跡材料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趙虹人們喜歡用“白衣天使”贈予護士,因為那是真、善、美的化身,有人喜歡把護士當作可親可愛的姐姐,因為她們對待病人熱情的微笑,親切的關懷多象是春天的陽光,給人溫暖,給人清爽。
我一直認為一個受到病人贊揚與尊重的護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護士,一個合格的好護士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才思敏捷,還要富有一顆同情心,在她的身上還應該流露出一種特殊的氣質。
她的行為與作風對護理事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她是一名工作十四年的護士,名字叫趙虹,大專學歷,1968年5月10日出生于吉林省雙遼縣,1992年畢業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護理專業。
同年,被分配到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工作,從事臨床內科護理工作近十四年。
她每天穿著白衣,戴著口罩,頭頂燕尾帽,穿梭巡回于病房走廊之間,迎來傷殘病痛,送走健康幸福。
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守護在生命垂危的患者身旁,重復著打針,輸液測血壓,量體溫,甚至給患者吸痰、洗胃、導尿、作心肺復蘇。
待患者的呼吸平穩了,心電監護儀顯示各項參數正常了,輸液、輸氧、引流通暢了,才能長長舒一口氣,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讓夜晚的涼風帶走難熬的困倦。
看到微露曙光的東方,才知天已拂曉。
此時疲倦的患者家屬也撲在床頭睡去,只有鐘表的滴答聲,輸氧管的水泡聲和她的腳步聲相伴。
這就是她作為一個普通護士時最普通的一夜,剛畢業時她被分配到針炙二病房,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在病房工作兩年過去了,她由對環境的陌生和工作的不熟悉到各項操作能熟練地掌握及對工作的勝任,這都是護士長以及其他同事對她的幫助和自己努力上進的結果呀
1994年年末,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準備要晉三級甲等醫院,當時時間緊,任務重,連續的工作使她感到非常疲憊,而且當時還趕上她正懷孕,妊娠反應特別厲害,但她也沒有休息一天,沒有停下來放松一刻,沒有時間去照顧和關心家人。
后來她們針炙二病房改為消化內科,消化內科當時在全院是最忙最累的科室,重患比較多,她經常參與危重癥及疑難病癥病人的搶救工作。
在1994年12月的一天,有一位患者叫李玉才,診斷肝硬化,年僅四十多歲,她當時懷孕已經7個月值最后一個夜班,當晚這個病人病情急劇惡化,最后消化通大出血,她和值班醫生共同搶救監護了一個晚上,一整夜沒有合眼,但最后這個病人還是去世了,她心里非常難過,家屬們對此也非常感動。
深表謝意
但由于她過度勞累,結果造成先兆流產。
待孩子出生后剛到十個月,由于過春節科里值班人員少,她就主動參加了值夜班,根本照顧不上家人和孩子,把病人和工作放在了第一位。
誰都渴望理解,誰都希望有心靈的支持。
作為護士,她用自己的真誠和高度的責任感,向病人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贏得了患者的信賴。
孔子說:“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趙虹同志從事護理工作以來,始終熱愛本職工作,并以工作為樂。
這一點是她在護理崗位上不斷進步的源泉。
她在熟練掌握護理各項操作技能的同時,深深懂得學習的重要性,為了使自己的專業理論基礎更加扎實,更好地指導實踐,她從來不放棄每一個學習的機會。
時常利用工作之余,堅持專業理論學習,孜孜不倦。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
在工作方面,她非常注意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新理論、新觀念及時運用到護理工作的具體實踐中,更新技能、更新操作,改進工作方法,改進護理服務態度。
十多年來,她及時總結工作經驗,撰寫并發表著作一篇,題目是《常見老年病推拿治療保健與護理》,雜志二篇,論文四篇等。
這足以顯示了她技能和知識的儲備。
2003年春天席卷全國的非典疫情,對全國的白衣天使們提出了嚴峻考驗。
在這場悲壯的,驚心動魄的戰斗中,華夏大地有多少的醫務工作者為拯救患者的生命而感染犧牲
作為一名護理人員,此時此刻,趙虹深知投入“抗非”一線意味著什么。
如果說她沒有顧慮,是不真實的。
畢竟她已為人母,為人妻。
但是,她沒有選擇退卻,因為她也知道:救死扶傷是每一位醫務人員的神圣職責。
疫情就是命令
所以她毫不猶豫毅然報名參加了非典預備梯隊,隨時準備奔赴“抗戰第一線”。
面對健康的渴望,她把圣潔掛在胸襟,不計個人得失,一切為了病人。
有一位叫王萬金的患者,年齡已經80歲了,當他得知自己被確診為“肝硬化晚期”時,萬念俱灰,喪失了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為了讓他能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趙虹同志先從心理進行疏導,找機會和他談心,耐心向他解釋:只要我們共同努力,病情就一定會好轉,在她的幫助下,終于耐心說服了這名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后來病情得到控制,一天天地好轉,從生活需要家人照顧到能夠基本自理,自信又重新回到了病人的臉上,最后他出院時噙著淚花握著趙虹的手說:“感謝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并把家庭地址留給了她,希望她以后能到家里去坐客。
趙虹同志能從患者的利益出發,詳細了解患者的細微變化,無論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同時還讓患者深切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服務。
對于她來說,患者的滿意,家屬的放心就是對她最大的回報,最好的承認。
由于工作表現突出,2004年5月趙虹同志被調到神經內二科聘為護士長,神經內二科是屬于全院的急診科室,所以相對來說,重患還是比較多一些。
作為護士長,她經常帶領護士參與重癥病人的搶救工作,而且經常早出晚歸。
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病區管理,質量控制上,使每項工作都做到規范化與標準化,責任落實到人,激發護士的責任感和積極性,調動大家的學習熱情,滿足護理人員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她每日利用早交班、晚查房深入病房,檢查治療和護理情況;了解病人的各種情況和需求,及時為他們解決問題。
她將責任掛在心上,嚴格要求自己保持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嚴格查對杜絕差錯事故。
保證治療護理的及時準確,將生命的活力注入患者的體內,讓他們重獲新生。
有一次,有一位叫張夫忱的患者,由于住院押金錢不夠了,再續交時手里暫時沒有錢,結果藥用不上。
趙虹護士長知道后,馬上從自己兜里掏出錢先給患者墊上,患者家屬對此感動不已。
趙虹同志就是這樣在工作中,她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把病人的需要當成自己最重要的責任。
神經內科住的患者大多數都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一般都得需要做康復訓練。
關愛生命,充分理解患者的疾苦協助患者康復,是護士的職責。
“屈腿、伸腿……”隨著一陣陣女性特有的聲音,推開病房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衣著整齊的白衣天使們正在教患者做功能訓練,她們將甜美的微笑和溫情的鼓勵蘊含在每一個動作之中,感染著身邊的每一位患者,讓她們在運動中逐漸走向健康、走向生活。
趙虹同志就是這樣帶領其他護理姐妹一道,緊扣“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從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優質服務。
她以這種對工作高度負責,任勞任怨、充滿深厚愛心,愿意為所從事的職業無私奉獻。
她有了奉獻的思想,才能積極地付諸行動,才會是基礎護理到位的保證。
在基礎護理工作中,她貼近患者,直接與患者交流、溝通,并在工作中發現患者的情緒、病情等,及時予以解決,報告醫生。
她就是以這種敬業的精神給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從而使患者深切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同時也使科里的效益大幅度提高。
去年一年科里的總收入是一百七十多萬元,今年1—10月份的總收入就達到了二百多萬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默默的奉獻和辛勤的努力,總會換來大家的認可。
在趙虹同志熱心投入自己本職工作的時候,榮譽也伴隨而來。
在1999年度她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評為文明單位建設先進個人,在2003年度的護理技術二十一項考核中,被評為單項護理技術能手。
十年磨一劍,趙虹是幸運的,她在工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同時也是快樂的,她在工作中品嘗著勝利的歡欣。
我們知道,成績是耀眼的,成績很快也會成為歷史。
趙虹同志因為有了以上那些經歷以及許許多多未被提及的日常而平凡的護理工作的錘煉,才獲得了成績,這才是本源。
我們有理由相信,她會繼續在平凡的護理崗位上譜寫不平凡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