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大決戰之淮海戰役家長感言
求淮海戰役電影觀后感2500字左右
小時候,我懷著興奮的心情,去看那正邪的較量。
一切似乎很簡單,把壞人打倒就行了。
但是,如今的我,卻不再滿足那正邪決戰的瞬間。
我要深究我們勝利的原因,我要看到我們成功光芒透進的那扇窗
當我觀看這部片子的時候,那雄偉的音樂,那壯闊的場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戰爭的時代,與革命領袖們同呼吸,共命運。
、、、陳毅……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那一張張熟悉的臉,他們指揮著我們的部隊,指揮著一場場戰斗,他們是英雄,他們的名字為人們所熟悉。
與的愚昧、固執相比,他們是聰慧的,談笑間論英雄,他們雖沒有高床暖枕,但他們有體貼軍民的心,這是他們所沒有的。
那么,他們有什么呢
我想,他們有奸詐,有自私,有自負,有著一切解放軍所沒有的“優良”品質。
他們有錢,但是,他們的將士自私自利;他們有先進的武器,可他們卻將槍口對準老百姓
淮海戰役,老百姓用手推車為我們推來了勝利,這是我們的勝利,群眾的勝利。
可是,蔣介石他們,竟用飛機轟炸我們的無辜的老百姓。
我們的士兵是自愿參加的,可他們的呢
他們的士兵是被抓來的。
電影中的一個小片段更加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
有一個士兵,本是(蔣介石軍)的士兵,后來投靠到我們的營下。
這不正是我軍勝利的體現嗎
這正預示著蔣介石在這次戰役中的又一次失敗,更預示他們的全盤失利,他們將不再能與我們的軍隊抗衡。
我們的勝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們贏來的。
而士兵們之所以會為我們如此拼搏,與我們的得民心,愛民,正確的領導有著密切的關系。
我們有優秀的人才,有堅定的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有著勇敢,積極,剛強,一切人類的優秀品質。
勝利得來不易,更應該堅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斷地努力學習,開拓進取,以堅定的信心守護我們的新中國。
我們要為國效力,如今的國家,正處于發展的高峰期,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以國興為榮努力地扶助國家走上富強的道路,趕上發達國家的行列,為先輩的努力畫上完美的句號。
淮海戰役感想
紅色之旅,心靈的洗禮——社會實踐感想 淮海戰役主戰場,雖地處我省蘇北地區,卻記錄著許許多多解放戰爭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記載了他們從事革命事業的深深足跡,傳承著中華民族光榮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
心靈的熏陶 踏入跋山紀念館的大門,我們立刻被那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感染,不敢大聲說一句話,生怕擾亂了革命先烈的清靜。
參天的大松柏樹、幽靜的環境……一切都是如此安靜、清幽,而此刻的我們卻已無心欣賞這些美景,心情沉沉的,重重的。
走在歷史的長廊上,我們瞻仰了淮海戰役紀念碑、革命先烈的英名,參觀了收藏淮海戰役圖畫展覽室……眼前仿佛又重現了當年烈士們在戰火硝煙的戰場上英勇奮戰、捍衛國家的場景。
內心的沉重、欽佩讓隊員們百感交集,感慨萬千,內心在那一刻仿佛奏響了生命的顫音,革命先烈們的英雄事跡讓我們肅然起敬。
思想的共鳴 不由感慨,現在的我們是多么的幸運和幸福,而我們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們來說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那一棵棵參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輩的錚錚鐵骨,用一直向上生長的斗志激勵我們這一代人用不屈不撓的斗志不斷地開創進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輩的高尚品質,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導我們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在革命英雄的墓碑前,我們暗暗許下承諾:作為當代大學生,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前輩的優良傳統,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祖國的輝煌貢獻青春和力量,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
參觀平津戰役紀念館觀后感
2014年3月23日初春暖意大地還陽,一陣陣春風撫愛著大地。
草綠了,花開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天津紅軍后代聯誼會首次組織參觀平津戰役紀念館,這天也是紅軍四渡赤水紀念日。
紅軍后代們緬懷父母,心中對革命前輩們無限的莊重敬意。
集結在平津戰役紀念館廣場上。
在紀念廣場上,中央豎立著高64米的勝利紀念碑巍然屹立,那是一柄高聳入云的不銹鋼三冷刺刀直插云霄。
龐大的建筑透出莊重,攝人心魄,一組的雕像,無論是炮手強壯的手臂,還是騎兵果敢的眼神,亦或是前赴后繼的士兵手中的鋼槍,它把你帶回那個戰馬嘶鳴、炮聲隆隆的年代。
總體環境藝術以勝利為主旋律。
兩根高大花崗巖圓柱構成勝利門,柱頂分別佇立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戰士雕像。
兩壁反映軍民團結奮戰、歡慶勝利的花崗巖浮雕墻分列勝利門兩旁。
廣場東西兩側的大型鍛銅群雕,烘托出人民戰爭的磅礴氣勢。
紀念館主體建筑雄偉挺拔、氣勢磅礴,既蘊含中國傳統韻味,又富有現代審美風格。
走進了平津戰役紀念館,也就走進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看到了那在戰火中燃燒的青春。
前區是暖灰色花崗巖飾面斗拱造型的三層展館,古樸莊重;后區是金屬材料構成的巨大銀灰色球體建筑,恢宏壯觀。
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寫的“平津戰役紀念館”七個金色大字,鑲嵌在展館的巨大牌樓式眉額上,為紀念館增添了光彩和神韻。
序廳——大廳正中央的鑄銅雕像《走向勝利》,表現了中共中央毛澤東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五位書記的領袖風采;墻屏上毛澤東主席關于平津戰役作戰方針的浮雕手跡熠熠生輝;環周巨幅壁畫《勝利交響詩》反映了東北、華北兩大區軍民英勇奮戰、奪取戰役勝利的宏大場面。
戰役決策廳——通過對中共中央九月會議和全國與華北戰略形勢的發展變化,平津戰役的方針和部署等諸多重大歷史事實的在追溯,展示了平津戰役發生的背景與全國戰場的關系,著力表現了中央軍委,特別是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將國民黨傅作義集團抑留于華北就地殲滅的英明決策的過程。
廳內設置了毛澤東主席西柏坡辦公室舊址復原蠟像以及大量歷史文物,照片多媒體演示,將毛主席駕馭戰爭的偉大氣魄,運籌帷幄的高超指揮藝術,形象生動的地表現出來。
戰役實施廳——通過大量照片、文獻、實物等史實材料與圖表、繪畫等輔助展品有機結合、全面、真實地展現了平津戰役從發起到勝利結束的光輝歷程。
本廳設置的巨幅塑型電動圖、大屏幕電視、戰場景觀、電動沙盤等,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和形式,逼真地再現了戰爭場面。
人民支前廳——運用大量史料,翔實地展現了東北、華北各級黨組織、政府和解放區廣大人民群眾踴躍支前的歷史場景,深刻地揭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這一革命戰爭規律。
偉大勝利廳——陳列了平津戰役取得的輝煌戰績和北平、天津以及全國各地歡慶勝利的場面等內容,并設置了繳獲武器陳列臺。
同時對平津戰役勝利后、新中國成立前發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作了概要介紹。
反映了平津戰役連同遼沈、淮海等重大戰役的偉大勝利,在中國革命歷史演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英烈業績廳——陳列了黨的三代領導核心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其他領導同志的題詞;介紹了平津戰役中犧牲的32位著名烈士和團以上干部、26位戰斗英雄和109個英模群體的事跡;懸掛了英模群體的錦旗;展出了大量獎章、證書和英烈所用物品。
英烈名錄墻將戰役中犧牲的6639名烈士姓名鐫刻在上,寄托了對烈士的深切懷念和敬仰。
多維演示館——運用現代聲、光、電高科技與多元化視聽的技術手段,把全景式超大屏幕環球電影、背景畫、戰場微縮景觀結合起來表現戰爭時空氛圍的音響合成,創造出新穎、獨特的視聽藝術形式,氣勢恢宏地演示了平津戰役多維空間歷史畫面。
兵器布列——廣場東西兩廂布列著火炮、坦克、裝甲車等重型兵器,渲染出軍事紀念館的濃重色彩。
平津戰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間進行的。
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也是解放戰爭的最后一個戰役。
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
并使華北,東北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是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多人這是有深遠的軍事意義。
東北解放以后,據守張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一線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50多萬人,面臨東北、華北解放軍的聯合打擊,已成驚弓之鳥。
是撤是守,蔣介石、傅作義各有打算。
雖然他們的主張不同,但都對自己的力量估計過高,而對我軍的力量估計不足。
因此傅作義集團采取了暫時固守平津,確保海口,以觀戰局變化的方針。
為了防止傅作義集團南撤西退,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主力聯合舉行平津戰役,就地殲滅傅作義集團,并采取了這樣幾條措施:東北野戰軍立即結束休整,取捷徑以最快速度隱蔽入關,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和天津之敵,斬斷敵人海上退路;徐向前兵團停止攻打太原,楊成武兵團撤圍歸綏(現呼和浩特),以免傅作義作戰失利后向西北逃跑;通過與傅作義進行談判,將其穩住等。
在平津戰役中,解放軍參戰總兵力100多萬人,中央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黨的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指揮作戰和接管平、津、張、唐等地的一切事宜。
平津戰役開始以后,我軍首先對傅作義集團進行分割包圍,截斷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將這只驚弓之鳥變成了籠中之鳥。
然后按照毛澤東確立的先取兩頭后打中間的攻擊次序,逐一殲滅被圍困在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等地的敵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
天津解放后,北平守敵25萬人陷于絕境。
為了保護北平這座文化古城,中央軍委決定繼續同傅作義談判,爭取和平接管北平。
通過談判,傅作義接受毛澤東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編。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
一個多月后的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遷到北平,人民解放軍總部也隨之遷到北平。
又過了6個多月,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平,并改北平為北京。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最后一個戰役,此役共殲滅、改編國民黨軍
【第52句】:1萬人,人民解放軍傷亡
【第3句】:9萬余人。
這一偉大勝利,是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結果,有著深遠的軍事意義。
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業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從此寫就新的歷史篇章。
當我們參觀后再次來到紀念館前的廣場,心情還是久久不能平靜,成千上萬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前赴后繼地拋頭顱灑熱血,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戰火中活下來的我們父輩,又是赤膽忠心報國一心為民做事,我們應該繼承老一輩的革命精神,發揚紅軍光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