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大唐不夜城美景的句子
【第1句】: 寫大唐不夜城的作文
隨著大唐不夜城開成日的臨近,一個充滿大唐文化氣息的365日狂歡之都,一個呈現國際化大都市夜生活氣氛的動感之都,逐漸展現在西安市民和中外游客面前…… 這不,9月28日開成了。我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和媽媽,表妹一同來到大唐不夜城,同狂歡的人們共享“人間天上街市的不夜美感”剛好是國慶節,路燈上掛滿了鮮艷的五星紅旗,迎接祖國60歲的生日!我被怔住了!大路上車水馬龍,人們摩肩擦踵,突然一絲涼爽的秋風吹到臉上,好似一位姑娘撫摸著臉龐,真舒服。街市上燈光璀璨,音樂,光電,流水,噴泉交相呼應,到處流光溢彩!那些路燈好長,宛若一條條長龍在空中飛舞,令人驚嘆不已!那路邊一排排小樹,在燈光的襯托下,顯得更加美麗,因為它們換上了漂亮的彩虹衣服,“紅橙黃綠青藍紫!”色色俱全,一會變成紅色,一會變成黃色,真是“孫悟空七十二變!”遠遠望去,掛在樹上的燈猶如一顆顆彩虹糖果掛在了樹上,仿佛剛下過雨晶瑩剔透的雨珠!宛若一串漂亮的彩虹相連的線斷了!一顆顆五彩的珠子飄蕩在樹上……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不禁感嘆起來:“啊!真美!”我陶醉在這美景之中……
我欣喜若狂的跳了起來,猛的一抬頭發現天上銀盤似的月亮,它鋪灑下皎潔的月光,還有著無數顆美麗鉆石般的繁星,真是好看極了!我望了望似乎看到了嫦娥姐姐在月亮跳著優美的舞蹈……我再次沉迷了……知道表妹叫了一聲:“姐姐,走啦!”我才驚醒,我看了看周圍,到處是精美古樸
【第2句】: 描寫春節大唐不夜城作文400字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就像浩瀚的銀河一樣,其中大大小小的朝代,就是銀河中閃閃發光的星星,而在它們當中,有一顆最璀璨、最明亮的星星,它的名字叫作——大唐。
唐朝,一個鼎盛的朝代,在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下,國力十分強大。它海納百川,將世界各國的文化匯合在了一起,并將自己的文化也傳播了出去,使唐朝的首都——長安成為了當時全球矚目的巨大貿易中心。
而今天,我也要前往西安,也就是當年的長安,我此行的目的就是去大唐不夜城一睹大唐的風采。
在今天的西安,有一條現代唐人街,又名大唐不夜城。我們激動地走進了這條兩邊仿唐建筑,以盛唐為背景的街道,一下子就被它給迷住了,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瑯滿目、五光十色,暢游其中,仿佛置身于幻想的海洋,倘佯在中外文化融合的世界里,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大唐海納百川的文化氛圍。
大唐不夜城的雕塑也很吸引人的眼球。快看!唐太宗李世民的儀仗隊從遠方浩浩蕩蕩地行駛過來,坐在高頭大馬上的唐太宗威武端莊,目光凝視著遠方,兩側的號手、鼓手一起演奏,氣勢磅礴,后方的文武百官,聲勢浩大。儀仗隊的后邊,有著一系列的雕塑群,有出名的詩人、畫家、書法家以及重要官員等雕塑,體現了昔日的大唐人才濟濟。
夜幕降臨,一瞬間,燈火通明,大唐不夜城這時才將它最美麗的一面展現了出來,放眼望去,整個大廣場一片光明,細細觀賞,彩燈的種類大不一樣,五顏六色的動物、豐富多彩的人物,每一個彩燈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大唐是燈火輝煌的!
我雖然沒見過真正的大唐,但是,我卻在大唐不夜城看見了昔日大唐的風貌。我愛多姿多彩的大唐不夜城,更愛千姿百態的昔日大唐!
【第3句】: 唐朝描寫塞外風景的句子
使至塞上 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寒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何謂邊塞詩: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
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余首。
一、漢魏南北朝時期的邊塞詩(一)概況:反映邊地戰爭的艱苦和征人思婦的相思苦。詩歌體裁以樂府詩為主。
代表作品如: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憤詩》,徐陵《關山月》、王褒《渡河北》等。(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往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筑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于內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
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
君不獨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住。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間。
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詩人分別以旁觀者的口吻,邊疆戰士的口吻,家中思婦的口吻,真實的訴說了邊塞征戰之苦。
語言素樸,構思獨特。代表了這一時期的邊塞詩風格。
二、隋代的邊塞詩(一)概況:邊塞題材較為普遍,甚至出現多位詩人同題唱和邊塞詩的盛況。詩歌體裁既有歌行體又有近體絕句。
雖數量不多,也無一流作家,但促進了邊塞詩的發展。代表作品有:盧思道《從軍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二)《從軍行》簡析:該詩為七言歌行體。詩中把塞外肅殺的氣氛和征人懷鄉,思婦閨怨的情思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意境優美,語言清麗流暢,對偶工整和諧。“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
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
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云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間。
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長風蕭蕭渡水來,歸燕連連映天沒。
從軍行,君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間。
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長風蕭蕭渡水來,歸燕連連映天沒。
從軍行,君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三、唐代的邊塞詩(一)概況:【第1句】:邊塞詩和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的創作。參與人數之多,詩作數量之大,為前代所未見。
其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
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是初唐寫作邊塞詩較多的作家,他的邊塞詩一方面題材開闊,內容包括:A、邊塞風光; B、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C、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抱負D、邊疆將士思鄉的情思。不僅內容涵蓋了盛唐邊塞詩的大多領域,而且格調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等人也創作邊塞詩。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為風氣。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涌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馬川行》等七言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有《出塞》、《從軍行》,王之渙有《出塞》,王翰有《涼州詞》。
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此后中晚唐并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
【第2句】:初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強大的邊防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業的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求功。
正如楊炯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王維詩句“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第3句】:盛唐邊塞詩的特點,在于以下四個方面:(1)題材廣闊:一方面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面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
(2)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
(4)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
【第4句】: 表達山水景色的句子
【第1句】:露出云層的群山似島嶼般一簇簇一抹抹的懸浮著。
【第2句】: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隱若現,日落西山,余光橫照。
【第3句】:大山黑蒼蒼沒邊沒沿,刀削斧砍般的崖頭頂天立地。
【第4句】:第二天早上起來,拉開窗簾,卻發現經過一夜風雨的玉蒼山,竟是如此的美麗:藍藍的天空下,陽光明媚,參差不齊的山頭上遍布著神態各異的石頭。昨夜的那一場雷雨,昨天的那一場煙雨仿佛就是早已化為灰塵的夢境。
【第5句】:峰巒疊嶂,碧水如鏡,青山浮水,倒影翩翩,兩岸景色猶如百里畫廊。
【第6句】:浩渺的江面,煙波蕩漾著山形塔影。
【第7句】:尖刀似的小山,挑著幾縷乳白色的霧,霧靄里,隱約可見一根細長的線。
【第8句】:江水穿山破壁,氣勢洶洶奔騰而下;奔騰叫囂的江水,如瀑懸空,砰然萬里。
【第9句】:兩岸青山對峙,綠樹滴翠。抬頭奇峰遮天,腳下清流潺潺,怪石臥波。雨中的山色,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無之中。如果說它有,它隨著浮動著的輕紗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經化作蒸騰的霧氣;如果說它無,它在云霧開合之間露出容顏,倍覺親切。
【第10句】:龍山頭,像一座大墓似的聳立在夜色中。
【第11句】:朦朧的遠山,籠罩著一層輕紗,影影綽綽,在飄渺的云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就像是幾筆淡墨,抹在藍色的天邊。
【第12句】:起伏的黃土山頭,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濤。
【第13句】:山,綿延綿亙;山,險峻挺拔;山,巍峨挺立;山,氣勢磅礴,讓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麗,令人憶起峨眉;山,猶如令萬人敬仰的圣賢,沉穩是他的天性,不露聲色地詮釋著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肅穆,生命的莊嚴。
【第14句】:山溝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樣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鋪的大廣場。
【第15句】:山和水的融合,是靜和動的搭配,單調與精彩的結合,也就組成了最美的風景。在青山間探索,在綠水間泛舟,多么美妙!
【第16句】:山浪峰濤,層層疊疊。
【第17句】:山雖無言,然非無聲。那飛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優美的琴聲傾訴;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靚麗的歌喉展示;那怒吼的松濤,是山對肆虐狂風之抗議;那清脆的滴嗒,是山對流逝歲月之記錄。
【第18句】:水,那么靈動清麗,令人神往遐思;水,那么雄渾澎湃,充滿了無限激情。有時人稱柔情似水,有時又說咆哮奔騰,這就是水的個性。瀑布的壯麗,波濤的洶涌,泉水的叮咚,小河的潺潺,全都日夜永恒。
【第19句】:峽江兩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讓人頭暈。
【第20句】:沿河兩岸連山皆深碧一色,山頭常戴了點白雪,河水則清明如玉。在這樣一條河水里旅行,望著水光山色,體會水手們在工作上與飲食上的勇敢處,使我在寂寞里不由得不常作微笑!
【第21句】:一江秋水,依舊是澄藍澈底。兩岸的秋山,依舊在裊娜迎人。蒼江幾曲,就有幾簇葦叢,()幾彎村落,在那里點綴。你坐在輪船艙里,只須抬一抬頭,劈面就有江岸烏桕樹的紅葉和去天不遠的青山向你招呼。
【第22句】:優美逶迤的山嶺,蜿蜒盤旋,猶如一條正在酣睡的巨龍。俯瞰足下,白云彌漫,環觀群峰,云霧繚繞,一個個山頂探出云霧處,似朵朵芙蓉出水
【第5句】: 唐朝描寫塞外風景的句子
使至塞上 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寒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何謂邊塞詩: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
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余首。
一、漢魏南北朝時期的邊塞詩(一)概況:反映邊地戰爭的艱苦和征人思婦的相思苦。詩歌體裁以樂府詩為主。
代表作品如: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憤詩》,徐陵《關山月》、王褒《渡河北》等。(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往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筑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于內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
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
君不獨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住。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間。
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詩人分別以旁觀者的口吻,邊疆戰士的口吻,家中思婦的口吻,真實的訴說了邊塞征戰之苦。
語言素樸,構思獨特。代表了這一時期的邊塞詩風格。
二、隋代的邊塞詩(一)概況:邊塞題材較為普遍,甚至出現多位詩人同題唱和邊塞詩的盛況。詩歌體裁既有歌行體又有近體絕句。
雖數量不多,也無一流作家,但促進了邊塞詩的發展。代表作品有:盧思道《從軍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二)《從軍行》簡析:該詩為七言歌行體。詩中把塞外肅殺的氣氛和征人懷鄉,思婦閨怨的情思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意境優美,語言清麗流暢,對偶工整和諧。“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
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
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云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間。
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長風蕭蕭渡水來,歸燕連連映天沒。
從軍行,君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間。
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長風蕭蕭渡水來,歸燕連連映天沒。
從軍行,君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三、唐代的邊塞詩(一)概況:【第1句】:邊塞詩和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的創作。參與人數之多,詩作數量之大,為前代所未見。
其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
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是初唐寫作邊塞詩較多的作家,他的邊塞詩一方面題材開闊,內容包括:A、邊塞風光; B、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C、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抱負D、邊疆將士思鄉的情思。不僅內容涵蓋了盛唐邊塞詩的大多領域,而且格調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等人也創作邊塞詩。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為風氣。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涌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馬川行》等七言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有《出塞》、《從軍行》,王之渙有《出塞》,王翰有《涼州詞》。
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此后中晚唐并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
【第2句】:初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強大的邊防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業的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求功。
正如楊炯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王維詩句“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第3句】:盛唐邊塞詩的特點,在于以下四個方面:(1)題材廣闊:一方面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面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
(2)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
(4)體裁兼。
【第6句】: 描寫唐代大明宮的優美句子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長安城的標志建筑,建成于龍朔三年(663年),毀于僖宗光啟二年(886年),存在了220余年,其間每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這里舉行大朝賀活動。
含元殿修建在龍首原上,殿基高四丈多。殿前東西兩側建有向外延伸的閣樓,東名翔鸞閣,西名棲鳳閣。
殿閣之間以回廊相互連接。唐李華《含元殿賦》描寫說:“左翔而右棲鳳,翹兩闕而為翼,環阿閣以周墀,象龍行之曲直。”
含涼殿依水而建,夏天非常涼爽,不但如此,這座宮殿中還配備了“綠色環保”的“空凋裝置”。根據史料記載,唐代時,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制冷設備。
張仲素《宮中樂》詩云:“甘泉將避暑,臺殿水光凝”,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