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之局形成的微感言
三國演義三足鼎立之局形成閱讀感悟
《三國》,這一波瀾壯闊的畫卷,就是在講“三足鼎立”的前前后后的故事。
其中,內含著豐富的中華智慧和文化,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拜讀學習。
“三足鼎立”這一成語,也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智慧,至于感悟多少,就要看人,看事,看時代,看環境,看閱歷,看事物的認知能力了。
簡單說說我的幾點感悟。
【第1句】:博弈篇。
三個勢力或公司、企業,如果想達到穩定,就需要二弱聯合對抗一強。
這里勢力最強的老大的辦法最好理解,圍攏老三,打擊老二。
老二的辦法也好理解,必然是對老三既拉攏又防備。
老三的辦法最含博弈奧妙,既要聯合老二打老大,又要防止老大被打敗從而老二成為新的老大,從而在兩強競爭的夾縫中生存且獲利,構成一種極其穩定的“鼎立”之勢。
【第2句】:勵志篇。
劉備,織席販履之徒,但就是靠著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深得人心的作風,最終成就了帝業,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孫權,18歲成為江東之主,忍辱負重,勵精圖治,知人善任,把握時局,縱橫于曹劉之間游刃有余,最終成就帝業,就連曹操都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我們更應該汲取其中營養。
曹操,在歷史上有爭議,但究其歷史功績,可謂當之無愧的亂世英雄,一是統一了北方,結束了當時混亂不堪的軍閥混戰局面,使百姓得到了暫時的安定。
二是施行軍屯制,使戰時轄區百姓和軍隊有糧草供應,雖然在當時賦稅比較高,但比起其他一些地區百姓“易子而食”已經是質的飛躍了。
三是推動寒門士族階級統治制度,“唯才是舉”到今天仍然有很大正面影響,這種制度在當時過于先進且尚不成熟,最終在曹丕的推動下,士族地主階級制度取而代之統治了天下,直到隋朝有了科舉制度后寒門士族階級才正式走上歷史舞臺,但在當時社會極其重視門第、名聲、裙帶而不重視實際能力水平的大環境下,這種主張無疑是一股清流,為有才能的有志之士打開了一扇理想之門,也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重要原因。
四是改革文風,魏晉乃至之前的文風以“瑰麗浮華”為特點,寫作在當時除少數“舞文弄墨”的御用儒生用來循規蹈矩外,不被廣大勞動者接受和使用。
建安七子打破了這種“墨守成規”、“曖昧玄柔”,文風蒼勁且趨于樸實,在當時讓人眼前一亮,其中“三曹”更是榜樣,以至于影響到后來的田園詩祖陶淵明、家喻戶曉的唐詩、宋詞等等。
【第3句】:感悟篇。
一將成名萬骨枯,成就三足鼎立,是多少人用鮮血換來的
據統計,三分歸晉后,全中國人口只剩下幾百萬,戰爭給整個國家帶來的創傷直至唐朝才完全恢復。
另一方面,三強爭霸的結果是,三個國家全都滅亡了,最終權歸司馬氏,其中興亡,怎么會沒有評說
正如羅貫中所說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前人無暇自哀,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第4句】:情懷篇。
筆者從小就喜歡玩兒“三國”游戲,各種游戲組成了我的童年時代,衷心祝愿國人能夠勉勵,依靠中國傳統文化寶藏,挖掘更多百姓喜聞樂見且樂意接受的衍生品,讓大家更愿意走近這段傳奇歷史,感悟這縷人生智慧。
完全手打,希望您能采納
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一、轉折之戰,赤壁之戰二、赤壁之戰后,劉備開始活躍
美 日 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現在什么時候
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現是在1970年代。
隨著戰后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美國與日本、歐洲的差距縮小,西歐在一體化推動下,經濟發展,政治影響力擴大,要求擺脫受美國控制的狀態,而日本經濟發展,在六十年代末,成績顯著,美、日、歐在世界市場上的經濟競爭加劇。
七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在石油危機打擊下,爆發了戰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隨后其經濟進入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交叉出現的“滯脹”狀態,不得不放棄金本位,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動搖,這時,國際經濟中的三足鼎立狀態,影響到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已成定局。
簡述三足鼎立之勢的形成發展過程
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歷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習稱為“三國鼎立
美日歐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的時間
20世紀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