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中用山比喻人的句子
【第1句】: 望天門山這首詩描寫山川氣勢的句子是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725)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全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作品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動靜虛實,相映成趣,并能化靜為動,化動為靜,給人一種新鮮的意趣。
【第2句】: 望天門山的后兩句詩運用了()的修辭手法
望天門山的后兩句詩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兩座青山相對而立。
《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725年)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顯示了一種動態美。
原文如下: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如下:
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擴展資料: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寫長江江面的遠景,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
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望天門山
【第3句】: 用比喻,擬人等修飾手法<<望天門山>>改寫成寫景散文
1 有一天,我要到某某地方去有點事。便在河邊叫了一只小船,我登上小船,給了船夫點碎銀子。船夫便架起小船,順水漂流下去。
一路上的景色美極了。放眼望去,江水碧綠清澈,江面寬闊望不到盡頭。遠處是連綿不斷的群山。船夫劃動著小船,船順著江水飛速前進著。不一會兒,就到了天門山。天門山好像阻擋不住江水的沖擊,被迫分成了兩半。屹立在江流兩岸,就像兩扇筆直的鐵門,不甘示弱地鎖住了江水。而江水也不甘心的打著回旋,想享用力掙脫鐵門的封鎖,奔向東方,奔向大海。
我們繼續順水東流,兩岸青山有的像皇家城堡,有的像一位等待孩子歸來的母親……它們飛快地向后跑去。這時候,太陽升起來了,發出金色的光芒,山被太陽抹上了一層金粉,湖面上閃現出點點金光,我和船夫也變成金的了……大地所有的東西都變成金的了。這小小的船兒緩緩的,緩緩的,從太陽升起來的地方劃來。它在山、水的襯托下,形成了一幅金碧的畫卷。
2 在今日的安徽和縣與當涂西南的長江兩岸,有座山叫天門山,它非常高,可是,長江卻把這座山劈成了兩半,長江的江水,便從這中間日夜不停地流動。
清澈的江水不停息地向東流,碧澄澄的,像緞子一樣。流著流著,遇到青山峭壁,江水被擋回來。旋過幾圈,出現了很大的漩渦,水花飛濺,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或者說,像飛珠滾玉一般,可真漂亮。接著,江水又向東邊緩緩流去。這江水好像一群人流,每一滴水都順著這人流一起向東走去。
兩岸的山峰相對著聳立,像一個個正在路邊站崗的衛士,筆直地站在那里。它們高高聳立,保護游人們的安全。他們又多像介紹各地風景名勝的導游啊!多像正和游人們一起欣賞美麗風景的人!
這是,一艘孤獨的小船從天水相接的地方駛來,看上去,就像是從太陽里駛進長江,那太陽光映在帆上,便給帆鍍上一道金邊,太陽光燦爛地灑在江水上,江水頓時金光閃閃,波光粼粼。
這時,我呆呆地看著,因為,我被這美景陶醉了。
可以嗎 (?.?)
【第4句】: 望天門山寫出山的動態美的詩句
《望天門山》寫出山的動態美的詩句是:“兩岸青山相對出”。
“出”字,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
原詩:
《望天門山》唐代: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釋義:
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擴展資料: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
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
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
三、四句把渾闊茫遠的水勢,寫足了,寫活了。“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寫詩人遠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蕩回旋的壯麗景象。
第一句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放眼望去,綿亙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騰浩蕩的江水沖開門,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門戶,澎湃的江水從中涌了過來。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望天門山
【第5句】: 望天門山是用什么修辭手法
用了比喻手法。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分為兩座山,碧綠的江水向東流到這兒突然轉了個彎兒,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原文: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天門山從中間斷裂是楚江把它沖開,碧水向東浩然奔流到這里折回。兩岸高聳的青山隔著長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葉孤舟像從日邊駛來。
擴展資料:
天門山夾江對峙,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詩的前兩句即從“江”與“山”的關系著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
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自我形象。
這首詩都用白描,緊扣題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見其構思高妙。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充分顯示了李白豪放飄逸的詩風。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望天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