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近代史博物館感言
廣州近代史博物館觀后感
免費參觀的,只要去售票處領一下門票,就可以入館了。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現管轄18個革命舊址、古建筑和近代歷史文化遺跡,主要有:黃埔軍校舊址、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廣州公社舊址、中共廣東區委舊址、越南革命青年同志會舊址以及反映近代廣州歷史文化遺跡的廣東咨議局舊址、黃埔海關分關舊址,外國人墓地、大坡地炮臺、白鶴崗炮臺等。
廣州近代史博物館和廣州革命歷史博物館什么關系
同一地方。
1959年成立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1996年,廣州市編制委員會批準成立廣州近代史博物館,兩塊館牌同一館舍。
廣州近代史(從鴉片戰爭時算起)
在近代史上聲名顯赫,中山堂、黃花崗、烈士陵園迅紀念館、農民運動講、三元里抗英遺址、黃埔軍校舊址 等是廣州近代史的見證。
這些歷史景觀與白云游覽區、越秀公園、流花公園、麓湖、華南植物園、東方樂園、南湖樂園、世界大觀等構成了廣州市區豐富多彩的景觀群。
廣州又是一座英雄城市,近代和現代轟轟烈烈的中國革命風云,同樣在此留下輝煌的過去。
英雄的史跡,令人緬懷追思,肅然起敬。
同時,廣州還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現在我國對外開放的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為促進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呈現出千古不衰的繁榮、興旺、美好的景象。
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廣東省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
廣州地處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范圍為東經112度57分 — 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 — 23度56分,瀕臨南海,毗鄰香港和澳門,是華南地區的交通通訊樞紐和貿易口岸,是中國的“南大門”。
人口廣州市轄八區和四個縣級市,總面積74
【第34句】:4 平方公里,人口685多萬人,共設82個街道辦事處、78個鎮。
市區平均每天有流動人口182多萬人。
廣州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和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和臺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
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四季常春。
廣州目前已發現52個礦種,主要產地396處,其中大中型礦點17處。
廣州地區植物種類達數千種。
野生動物約有210多種,其中獸類40多種、鳥類150多種、兩棲類的動物20多種。
廣州水域面積
【第7句】:44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0%,水資源總量
【第81句】:29億立方米,可開發利用的水電資源達
【第40句】:9萬千瓦。
從化溫泉一帶有豐富的地下水,水溫攝氏50℃ — 70℃,含有豐富的礦物質。
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
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蔬菜、水果為主。
廣州是“水果之鄉”,共有500多個品種,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蘿譽稱“嶺南四大佳果”。
廣州的花卉和盆景也久負盛名,主要有白蘭、桂花、含笑、茉莉、米蘭、劍蘭、菊花、金桔150多個品種,分為觀花、觀葉和觀葉賞果三大類。
廣州山明水秀,風光旖旎,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文化旅游景點達數十處。
1996年,廣州評選出十大旅游美景,分別是:百粵冠祠(陳家祠)、云臺花園(白云山風景名勝區)、五羊仙庭.鎮海樓(越秀公園、廣州博物館)、辛亥之光(中山紀念堂、黃花崗公園)、廣州世界大觀、蓮花曉晴(蓮花山旅游區)、東方游.情中留(東方樂園)、西關商廊(廣州商業步行街)、六榕花塔(六榕寺)。
近年,又陸續新建了一批公園 。
廣州是我國著名的華僑之鄉,是華僑最多的大城市。
據統計,全市有海外鄉親135萬人,其中華僑、外籍華人52萬人,主要分布在世界116個國家和地區,還有港澳同胞83萬人,歸僑、僑眷、港澳同胞親屬100多萬人。
廣大的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同胞一向熱心支持祖國的家鄉的建設,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積極發揮橋梁作用,為廣州開拓國際市場,推進與世界各地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他們還熱心幫助家鄉公益事業,興建了一批學校、醫院、敬老院、托兒所、幼兒園等。
1998年,21位對我市兩個文明建設和對外交往作出突出貢獻的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外國友好人士被授予第九批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至此,廣州市榮譽市民共有161位。
廣州又被譽為花城,一年四季均有鮮花盛開。
紅棉花色彩美艷,又有英雄花之稱,故被廣州評為市花,成為廣州的象征。
廣州還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素以名勝古跡眾多而聞名。
其主要景點有:三元里、黃花崗、中山紀念堂、白云山、越秀山、荔枝灣、光孝塔、光塔等。
“羊城八景”則為:紅陵旭日、海珠丹心、越秀遠眺、雙橋煙雨、東湖春曉、鵝潭夜月、白云松濤、羅崗香雪八景。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別具特色的南國風情,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為數眾多的名勝古跡,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以及發達的商貿旅游服務行業,使廣州成為全國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
今日廣州,百業繁榮,日新月異。
這一座邁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歷史名城、旅游勝地,正以迷人的風采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海內外游客。
----------------------------------------------這里是廣州近代發生的事我也只是挑了1800~2008的給你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一口通商】一口通商是指經中國政府特許在廣州一個口岸經營對外貿易。
明嘉靖二年(1523),因爭貢之役,嚴申海禁,廢罷泉州、寧波二市舶司,止存廣東司,廣州便成為全國對外貿易的惟一口岸。
至1566年共43年。
清初為防范臺灣鄭氏反清勢力,在東南沿海圍海遷界,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惟一的外貿口岸,時斷時續直至1842年。
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促進了廣州的繁榮。
廣州近代歷史
1840年的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屈辱的一頁。
一百多年間,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沼,而不屈的中國人民,則一直在黑暗中苦苦尋找復興之路,經過一百多年的追尋與探索,既有失敗的痛苦,也有勝利的喜悅,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本月13日,再現了中國人民尋求國家復興的展覽《復興之路》,在軍事博物館開幕。
展覽分五個部分,分別為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此次展覽的展品由國家博物館提供,其中包括圖片748幅,文物630件,其中70件是國家一級文物。
三千斤大炮抵不住二千英軍 展覽第一個重量級文物是林則徐向清政府報告“虎門銷煙”的奏折。
奏折中,林則徐詳細敘述了在虎門銷毀英國鴉片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以至于使道光皇帝看得熱血沸騰,朱批道:“大快人心一事,知道了。
”但這一大快人心事,很快就引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6月,英軍進犯廣州,遭到抵抗后,轉攻廈門,又被鄧廷楨的軍隊擊退。
1841年1月7日,2000多英軍又進攻沙角、大角炮臺。
這次中國軍隊傷亡慘重,很快炮臺失陷。
展覽中,由抗英名將鄧廷楨和關天培監制的虎門大炮,見證了這段歷史。
這大炮純鐵鑄成,體長
【第2句】:5米,重3000斤,射程1000米。
炮身為筒形,前小后大,兩側有耳軸,炮身上鐫刻有“道光十六年七月”“炮重三千斤”等銘文。
但這樣的龐然大物,卻抵擋不住2000英軍的進攻,很快虎門陷落,廣州陷落,鎮海陷落……清政府在英國的尖船利炮下簽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由此,拉開了中國近代史一百余年的屈辱歷史。
黑暗中摸索前進的道路 經過鴉片戰爭的失敗,一批進步的中國人,拋卻了長期以來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心態,他們開始認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和政治制度,企圖找到一條自強之路。
展覽第二部分“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集中展出了一批清末民主人士為探索救國之路而辦的刊物。
其中,1897年由嚴復等人創辦的《國聞報》就在展出之列。
它不但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份報紙,而且是報道國內外新聞、介紹西學新知、發表時事評論,宣傳維新變法的一個重要陣地。
另一個與嚴復有關的是他翻譯英人赫胥黎《天演論》的手稿,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啟發了一批國人。
此外,中共二大宣言、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各個版本等文物,都記錄著中國人民探索民族復興的道路。
展廳中,一個巨大陰森的絞架吸引了很多參觀者的目光。
這個絞架正是當年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革命先行者李大釗使用的。
絞架由純鐵制成,頂部可以固定繩索,腳下有兩個可以抽拉的踏板。
據國家博物館展覽二部副主任曹欣欣介紹,這個絞架是反動軍閥專門從德國進口的,它也是最早收藏進國博的藏品,編號為001。
1927年4月28日,為了遏制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張作霖不顧各方輿論的壓力,殺害了李大釗等20多名革命志士。
但共產主義理論卻并沒有被扼殺,它像星星之火燃遍了整個中國,并最終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復興之路”。
“血石”見證八年抗戰烽火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國軍民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
在棗宜會戰中犧牲的國民黨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成為第一個為抗戰犧牲的高級將領。
1940年5月為抗擊武漢日軍的進攻,在湖北省棗陽、宜昌地區進行的棗宜會戰開始了。
會戰首先以棗陽為中心的展開。
為了完成圍殲日軍隊任務,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親率一部深赴敵后,誤入日軍包圍。
張自忠將軍率部血戰到底,不幸犧牲。
這次展覽展出了兩塊被張自忠鮮血染紅的“血石”。
這兩塊暗紅的石頭看起來觸目驚心,仿佛把觀者帶回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沙場。
八年,無數中華兒女為保衛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終于迎來了勝利的那一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9日,在南京黃埔路(今解放路)國民黨陸軍總部,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向中國投降書上簽字。
同時向中國政府交出的,還有岡村寧次象征軍權的軍刀。
這把染著無數中國人鮮血的軍刀,也在此次展覽之列。
新文物記錄新中國的成長 除了那些珍貴的歷史文物以外,此次展覽還展出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變化的新文物。
1954年4月,蘇、美、英、法、中五國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議。
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登上國際舞臺。
對于長期被孤立和包圍的新中國來說,無疑是一次全面打開外交局面的好機會。
周恩來總理當年出席會議時,身穿黑色大衣,頭戴黑色禮帽的瀟灑形象,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
這頂記錄著歷史的禮帽,這次也在展出之列。
同時展出的還有周總理在會議上的發言稿原件。
曹欣欣告訴記者,為了這次展覽他們還專程收集了一批新文物。
山東普通農民劉元玖40多年的家庭賬本就是其中之一。
這二十多個賬本,記錄了劉元玖一家日常的收支情況。
它不但記錄了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生活的變遷,也折射出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面對這些記錄了中國百余年來尋找“復興之路”的展品,一位89歲高齡的老觀眾李唯實感慨不已。
他說:“我1919年生人,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
中國近百年歷史也是我的人生,看著這些展品,好像回顧了自己的一生。
在我年輕的時候,絕對想不到中國能有今天這樣富強,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選擇了共產黨領導這樣一條正確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