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與創作感言
書法的一點創作心得和技巧
【書法學習心得體會】第一,學習書法要勤奮,貴在堅持練習,書法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字都是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只有堅持練習下去,一定的時間之后才能有所成績,不要想著立竿見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學習書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個老師。
書法是一種藝術,而要進入藝術之門,最好是能有一個引導者。
如果能找到一個名家大師作為自己的老師,那么對于學習書法的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若是找不到老師,可以經??纯醋痔蜌v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時候思考這字的結構、形體、筆畫、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讓一個字能夠具有藝術感,即既漂亮美觀,又具有神韻。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日積月累的觀察和體會的,我想這也是我要到達的境界。
第三,書法應該有自己的特色。
當然這指的是書法一個比較高的境界。
當書法到達一個比較高境界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領悟,將自己的這種想法在書法中體現出來,真正做到字不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備,這才是好的書法。
【書法寫作技巧】入筆有“露鋒”法,順筆而入,使筆畫開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鋒法”,逆鋒入筆,橫畫欲右先左,豎畫欲下先上,使筆鋒藏在筆畫中,筆畫開端基本呈圓形。
行筆要學會“中鋒用筆”,使鋒尖常在點劃中間運行。
為使筆畫有力度,還要學會澀勢用筆,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華。
收筆有“露鋒”(把筆逐漸提出紙面,畫呈尖形,如懸針豎、撇、捺、鉤),有“藏鋒”(將筆尖收回畫中,如垂露豎,筆畫尾端呈圓形)。
其實書法創作也談不上技巧,只有多看,多練,多學,才能提升書法水平。
學書法的心得體會(不少于400字)
【第1句】:最基本的可以讓自己變漂亮起來;
【第2句】:可以陶冶自己操,書法需要耐心和持久的堅持,因此在練習書法的同時,可以修心養性,這對于提高自己的素養,很有幫助。
有人說“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這個方面的意思。
我想學習書法的好處最主要的就是以上兩點。
那我一直以來是如何學習書法的呢
首先,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需要寫字的時候,我認真對待,絕不馬虎,從一筆一劃練起,因此漸漸地我的字也就好起來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時間學習名家書法。
比如每個星期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練習毛筆字,在練習的同時,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讓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實。
名家書法有很多,顏真卿的,柳公權的,趙之謙的,等等我都挺喜歡,不管是哪個書法家,不管是哪種字體,我都會加以練習。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從楷書到隸書,再到行書,草書等等,我都在學習之中。
我覺得草書最能體現人的性格了,因而草書最難以練習的,也許只有書法大家才能揮毫成草書。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我覺得學習書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學習書法要勤奮,貴在堅持練習,書法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字都是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只有堅持練習下去,一定的時間之后才能有所成績,不要想著立竿見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學習書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個老師。
書法是一種藝術,而要進入藝術之門,最好是能有一個引導者。
如果能找到一個名家大師作為自己的老師,那么對于學習書法的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若是找不到老師,可以經??纯醋痔蜌v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時候思考這字的結構、形體、筆畫、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讓一個字能夠具有藝術感,即既漂亮美觀,又具有神韻。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日積月累的觀察和體會的,我想這也是我要到達的境界。
第三,書法應該有自己的特色。
當然這指的是書法一個比較高的境界。
當書法到達一個比較高境界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領悟,將自己的這種想法在書法中體現出來,真正做到字不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備,這才是好的書法。
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
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
硬筆書法學習感言,大概300字,選修課的作業
僅供參考哈,我學習書法的粗淺感想和體會是: 一、以臨為先 會寫字不等于掌握了書法藝術,只有熟練地掌握了書法的技法和知識,才能從一般實用寫字提高到以觀賞為主的書法藝術創作高度。
我學習書法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
在實踐中體會到,學習書法首先是從臨帖開始。
既要臨古人帖,拜古人為師,也要臨現代人的帖。
但是,為主的應臨古帖、名帖。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縱向取古,橫向取今”。
在這方面先賢和當代大師們都論述得很清楚,我們只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照著做就行了。
例如,明代倪蘇門在《書法論》中說:“必須取古之大家一人為宗主,門庭一定,腳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務使筆筆俏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種嫡派。
”啟功大師在給書法愛好者的信中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為下矣。
’也不知道是誰的話,因為他有理,就得聽他的。
這并不是我自己謙遜,因為咱們如果共同學習一些古代高手,豈不更好。
學現在人最容易象,但一象了,一輩子脫不掉,以后悔之晚矣。
我常教一些最初入門的青少年,索興把我的字讓他臨,只一些‘得勁’了,立刻停止。
”又說:“寫帖主要抓結構,結構對了,點劃的姿態即使全都刪除,人家也會說象某家、似某帖。
”啟功先生對臨古、臨今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臨帖還有個“入帖”和“出帖”的問題。
《小倉山房詩文集》中說:“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競似古人,何處著我。
”應該說,臨帖只是學習書法的前提和方法,是過河的“橋”和“船”,一旦過了河,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留在“橋”和“船”上。
帖臨的象了,即“入帖”了,怎樣才能“出帖”呢
個人體會到,在“入帖”的基礎上,多選幾家名帖進行臨習研究,取其長去其短,為我所用,通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這就是“出帖”了。
二、以勤為徑 清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詩句,比較形象深刻地說出了勤學苦練的道理。
書法家馮國語先生說:我練書法,經過的是“五步煉獄”。
龍躍天門,虎臥鳳闕,神劍森列,無羈走馬,皆以臨為先。
帖拜名師,不慕虛名,凝神錘造。
此為一。
心慕手追,別開蹊徑,獨創一格。
此為二。
廣納、博取、能容,天地為師,人人為師。
此為三。
知識、人品、涵養與之并輝。
此為四。
悟性為第五。
何為悟性
“都道悟性為第一,我言悟性是忘機。
疾風驟雨張長史,落花飛雪僧布衣,得骨得髓承前訓,古風古貌不隨俗。
頓悟本來勤中生,胸納百川筆自逸。
”可見,要想在書法藝術方面有所成就,不經過勤學苦練,不經過深鉆細研和認真地體驗醒悟是不可能的。
但是,光靠“悶著頭”苦練也是不行的,還有一個學練的方法、竅門問題。
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說:字不是“練”好的,是“學”好的。
學就是拿,拿就是學。
要想著自己是“寫字”的,而“字”寫得最好的是王羲之、顏真卿這樣的古人,如果不老老實實地向先賢們學習,不堅持到傳統寶庫中去拿寶,“字”是寫不好的。
又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
就學習書法來說,“外財”就是向外人學習,向外人的優點學習,把外人的好東西都吸收甚至“搶”過來。
不向外人學習,就不能豐富和造就自己。
在“發外財”中,傳統寶庫里的外財最豐富,這個寶庫對誰都是敞開大門的,就看你去不去拿,是拿一件還是許多件,是拿一次還是經常拿。
人,不從別人那里拿來寶物是富不了的
由此看來,只有把人的天賦和好學、善學的刻 苦鉆研精神結合起來,做到有才華而不淺嘗輒止,以全身心的投入,廢寢忘食的苦練,“退筆成山”的毅力,博學深思的悟性,才能在書法藝術方面才思敏捷,得心應手,剛柔相濟,創作出氣勢恢弘,瀟灑神飛,具有自己特點和風格的好作品來。
三、以情為基 對書法藝術的喜歡和愛好,是學好書法的前提和基礎。
對于一種好的書法碑帖、一幅好的書 法作品,常常是百看不厭,百練不厭,愛不釋手,看一次有一次的收獲,練一次有一次的提 高。
這就是感情所系,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沒有這種愛好和感情,是無法學好書法藝術的。
書法是表現情感的藝術。
不僅在學習和欣賞書法藝術中要傾注人們的情感,而且在書法創作中同樣地表現出人們的強烈情感。
?? 四、以美為風 在學習書法的實踐活動中,常遇到有些書法作品寫得美觀大方、活潑生動,讓人覺得很美,看起來很舒服,甚至有些字不認得,大家也覺得好看。
有的作品寫得古古怪怪的,看了就不舒服。
對一幅書法作品的欣賞和評估有時存在分歧,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
這是欣賞者個人的愛好、水平和審美角度的差異。
??? ?書法藝術是無止境的,學習書法藝術是長期學習追求、不懈奮斗的事,只有將整個身心傾注于書法藝術,不斷地超越別人、超越自我,才能從容地走進這一人類書法藝術的殿堂。
適當刪減,辛苦哦,望采納~~書法藝術是無止境的,學習書法藝術是長期學習追求、不懈奮斗的事,只有將整個身心傾注于書法藝術,不斷地超越別人、超越自我,才能從容地走進這一人類書法藝術的殿堂。
心得體會 - 成年人如何自學書法
書法是人的衣冠儀表,是才能風度的象征,中國人都希望寫得一手好字,字如其人,文章華國,書法華身,書法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門藝術。
著名書法家潘守宇認為書法有三要素:1,人品:心正則筆正。
(唐太宗問柳公權書法;另外世人不欣賞奸臣蔡京的書法作品,而推崇蔡襄的書法
) -人品不高,筆墨無法。
-----范曾什么人寫什么字,什么人畫什么畫。
明末清初名醫、文學家 、書法家傅山先生在《作字示兒孫》中講: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未學顏公書,先讀顏公詁,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書道》中說:“自來書品,視其人品。
故無學不足以言書,無品尤不足以言書,此書道之理也。
”2,苦練:歷史典故記載:(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染。
-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 墨磨萬挺,不做張芝做索靖。
(中國歷史上幾位成功書法家的苦練典故。
)民國大書法家沈尹默說“學書十年,當有小成”,隋代智永禪師學書法四十年不下樓。
3,書卷氣:退筆千管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個人學識修養關乎書法成就!多讀書,宋代黃庭堅說“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如何去俗,就要多讀書,提高自己的學養和內涵,書法到了高階段,寫的其實是思想,是氣質,是情緒,是一種精神和人格修養的表達。
古代大書法家一般同時也是大學問家。
中國書法是一種獨特藝術。
“它不是詩而有詩的韻味;不是畫而有畫的靈動;不是舞而有舞的飄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揚。
”(魯迅語)“中國書法最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
(黑格爾語)“書法是我們民族文化的載體”。
(劉炳森語)中國的書法藝術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宏大精深。
從殷商開始,經歷了秦漢的輝煌,魏晉的風韻,隋唐的鼎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華。
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無論是宏幅巨制還是扇面尺牘,都有一種不慍不火、不急不燥、儒雅自然、飄逸灑脫的視覺魅力。
這種魅力能使不懂書法的人覺得美,使愛好書法者覺得雅,使研究書法者覺得耐看。
當今書法可謂是熱鬧非凡,書法的各書體、各流派異彩紛呈。
書法的求異、求怪、求險曾向一陣飆風一樣席卷書壇,但一陣騷動之后,人們再重新審視書法本體發現自己所付出的“探索”仍未超出前人的范疇,只是在一個漢字的組合中誤入一個又一個的怪圈。
固然也不有不少人為此出了“名”,但就書法本源講,無異于真正意義上對書法藝術的背離。
書法是通過用毛筆在紙上寫字來修煉心性的功夫
書法最直接呈現人生狀態和心相(象)是末梢神經的外現,跟人最接近
美是均衡,美是符合了宇宙的某種頻率(天人合一),動靜的平衡,《蘭亭》就像舞蹈,每一個動作都是您覺得不可能呆住的平衡
《蘭亭》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因為它在打破平衡時維持了平衡。
“龍躍天門,虎臥鳳闕”的動態平衡美
就像驚鴻一瞥的瞬間凝化在紙上成為永恒呈現在您的面前,書法是時代和書法家的心電圖
----這是形。
《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書,是以情作書的光輝典范,通篇洋溢著:“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意境,讓人觀賞有:“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的感覺。
---這是神
慧心苦練爐火純青的書法技藝,筆鋒流轉透射天地人生哲理;揮毫潑墨感悟詮釋人與天地
書法是易學難精的藝術。
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傳承是它顯著的特征,它要求筆墨有出處,結字有法度,不像現代藝術那樣可以“天馬行空為所欲為”,誠然,既定的法度有時會將書法限制死板,但是一流的書法家都是從法度中走出來的,“穿著漢唐服裝,舞出時代風采” 。
唯其如此,才能成為生活中真正的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書法大家。
楊振寧在《中國文化與科學》中說:“我有一個朋友,熊秉明,是一個書法家、畫家、雕塑家,又是一個美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
他寫了一本已經一版再版的書,叫做《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書中這樣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書法。
”他之所以這樣講,就是因為書法最能夠體現這個抽象化、濃縮化的精神。
”民國大書法家沈尹默說“學書十年,當有小成”,隋代智永禪師學書法四十年不下樓。
學習書法,路是很長的,多臨帖習字
熟讀書法史,遍覽古代經典作品,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對于什么是書法才會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
多讀書,宋代黃庭堅說“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如何去俗,就要多讀書,提高自己的學養和內涵,書法到了高階段,寫的其實是思想,是氣質,是情緒,是一種精神和人格修養的表達。
古代大書法家一般同時也是大學問家。
書法總結800字 求幫忙啦
學習書法的心得書法課程已結束,雖然學習時間很短不可能學得很精到,但是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方法和要點,這才是學習的關鍵和學好的捷徑。
學習書法我們首先要知道它的基本語言——線。
它還包括四個元素:線形,即線條的形狀;線質,即線條的質感和質量;線律,即線條的節奏起伏變化;線構,即線條所構成的空間。
知道了這些最基本的要點后我們會發現在學習過程中目的性就強多了。
就拿字與字間的連線來說,許多初學者都有注意到壁畫件的連線,但卻忽視的空中動作,看一筆寫一筆,堆積成字,如此成篇,結果毫無生氣可言;我自己臨貼中也存在個問題,常常忽略了字的奇正,偶爾注意到卻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依樣畫葫蘆,結果到處出現斷點而影響到整幅作品的行氣。
除這些外還有字與字之間線條的傾向,字與字的大小,整個作品的濃淡反復而形成的節奏,字與字的緊湊程度等等。
這些都是課堂上老師反復強調的,雖說手上功夫提高的并不明顯,但是在理論上還是有一定的認識,至少知道了要怎么去寫以及寫的時候應該要注意些什么。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包含的藝術境界也是無止境的,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在這條道路上慢慢摸索,以做到更好
臨帖,是每一位書家必修的課業。
對每一位想寫字的人來說,臨帖應是一生中時時要做的最基礎也是最深奧的功課。
我從十幾歲開始臨帖,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了。
如今還在臨曾經臨過的字帖,但時期不同,理解得程度也不同了。
而臨帖若不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也會有利弊,有時甚至會弊大于利,對此我頗有感觸。
想當年初學時沒能按古人所說的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去學習,有一味盲從所謂初學必從唐楷入手。
這帖一臨就是十幾年,寫丟了靈性,寫僵了悟性。
十幾年之中書寫毫無變化,亦無建樹,也曾疑惑過。
在這里倒不是說唐朝的楷書不好,而是說要因人而異,興趣至上。
我們可以去選擇不同的字帖(如楷書、草書、隸書、篆書)。
前的古人臨的是什么字帖
沒有學習過唐楷但堪稱一代,又是為什么
這些都是我們該深思的。
我們要從窄巷中走出來,思路才能開闊起來,疑惑也會迎刃而解。
臨各種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經典字帖,集思廣義,才能真正地從中悟道臨帖的妙處,書家的快樂。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有的書法老師連自己都還沒能寫明白字呢,竟然讓學生學習他自己的字體。
這,要把學生引往何處,把書法教育引往何處
這不是誤人子弟是什么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楷書、隸書,還是行書、草書、篆書,都可以作為基礎書法教育的范本,關鍵在于老師的選帖和自己的喜好。
要懂得選帖的道理,這樣才能揚長避短。
書法教育如果也能如此做法,才能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也才能更好地把中國書法這一古老的傳統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