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鑒賞個人感言500字
求一篇繪畫鑒賞或者美術鑒賞的心得(500字左右)
上好美術鑒賞課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增長知識可以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建議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或實地考察.如講中國古代工藝美術鑒賞這一章時,帶同學們參觀博物館。
館內有許多學生從未見過的工藝品———彩陶、瓷器、玉器、青銅器、漆器……琳瑯滿目,目不暇接。
要求同學們留意這些工藝品的名稱、出土時間和出產年代,分析工藝品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欣賞抽象美術作品感想 800字
、視覺藝術與美術作品視覺藝術?是一種傳達信息的“語言”,和我們日常使用的口頭語言及書面文字一樣有著自身的結構和規則。
這就要求我們通過自己的視覺來理解與領會藝術作品所傳達的信息和意蘊,要在一定程度上來認識與感受藝術作品所傳達的視覺形象語言。
通常,藝術家在傳統的視覺藝術形式下,采用嫻熟的技法將大自然中被認為美的人和物描繪下來。
視覺語言是由視覺基本元素租設計原則這兩部分組成的一套傳達意義的規范與符號系統,視覺基本元素基本上有:質感與空間、線條與形狀、明暗與色彩,等等,這些是組成一件美術作品的基本。
視覺設計原則有:布局和對比、節奏和平衡,等等,這些是藝術家們用來組織與運用視覺基本元素進行藝術作品表達的原則和方法。
所以,藝術家們會根據需要,運用相應的素材以及表現形式,采用相應的原則和方法,從而形成一件能夠表達一定內容的藝術作品。
美術也是視覺藝術的一種表達形式,它也是采用視覺語言來表達藝術家感情的藝術。
所以,欣賞美術作品是欣賞者通過視覺對于美術作品的外在表現形式、美術作品的感情內涵的認識過程,以及自己的內心情感與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行融合的過程。
因此,無論是對一般的民眾,還是對藝術家來說,運用視覺的心理感受來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是一種不錯的感情體驗。
所以,藝術家在創作美術作品的時候,如果只是注重展示表現手法、物質材料和作品結構等方面,而沒有內在感情投人的話,那么他的美術作品就不能給予欣賞者視覺上的感受。
一位有經驗的英國美術教育家曾告誡說:“除非你也有過達?芬奇畫《蒙娜麗莎》時激動的感覺,或是認為你也有這種情感,你才有權利說你欣賞她。
”L2美術是藝術家用來表達內心感情的藝術,在美術作品中蘊含著多彩且豐富的情感內涵,因此,當欣賞者在欣賞美術作品時的視覺心理感受與其內在蘊含的感情有交集的時候,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美術欣賞。
上中國美術欣賞課后的感想 1000字
首先說明一下,這一篇不是論文。
對于總在身邊出現卻從未留心的中國美術,我自認為自己無論是對于中國美術的文化還是藝術價值都是沒有發言權的,在此僅僅是說下個人感想,所以本文只能叫做雜感而非論文。
在學習“中國美術作品欣賞”公選課之前我從不覺得春聯、年畫、風箏等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得東西也稱得上是美術作品,但是現在我明白這些東西都有它的文化價值和美術價值。
不仔細欣賞就會錯過很多東西。
我從沒想過門神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精神寄托,小時候看到人們在門上貼一些古怪的人像,覺得很好玩;長大了,也許這是時代的原因,覺得把這些做工粗糙紅紅綠綠的東西貼到門上挺俗的。
現在我才發現這個東西居然有這么多的歷史來源與文化內涵,雖然身為一個中國人,但是在課上聽老師講這些門神之類的東西似乎是一種很新鮮的事情,才知道有哪幾個人被人們敬為門神,真不知道是該欣喜還是該慚愧。
不過通過學習,我對此有了一定得了解,也算是一種收獲。
“門神是我國年畫中最早出現的一種形式,從公元前發展到十世紀的漫長時間里,一直把它當作“五祀”之首,不敢褻瀆。
歲首元旦,上至朝廷,下至庶民門上貼金雞、斑虎、渾金門神,室內懸藍袍、腰笏的鐘馗習尚,新年如此裝飾門戶室內,自然顯得金碧輝煌,鮮麗奪目,點綴出了春節之氣氛。
然而金雞,畫虎,門神,鐘馗之出現,畢竟賦予了驅鬼魅、護佑平安的使命。
漢應劭《風俗通義》:“ 謹按皇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郁壘昆仲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郁壘縛以草索,執以食虎。
”于是,縣官常以餞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于門,追效于前事。
如上所述,這類既有趨吉避兇,借以自安,又有裝飾門戶作用的門神年畫,不斷衍變,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國民間美術解讀》第62頁。
幾個月之前,我去了趟湖北省博物館,在那里看到了好多中國古代的東西,應該也稱得上美術作品了吧。
可惜的是我沒有數碼相機,只是將就著用手機拍了幾張,時隔已久,也不記得拍的東西到底有什么來歷了,圖片也不怎么清晰,不過實物的確是很震撼的。
其實我看這些東西先想到的真不是它的美術價值,我就是覺得做真么精細復雜的東西實在是個技術活,看樣子一件東西要獲得美學上的稱贊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幾樣東西,本來是很普通的花瓶,鏡子,帽子,但是做工精細,很有美感,竟也能被后人冠以如此之高的榮譽,拍出這么高的價錢。
但是正如老師所言,過去不值錢的東西現在也不值錢,這些東西,放在當年的生活中也應該是價值不菲的。
且不談這些東西是多久以前的,反正我是做不出這么復雜精致的東西的,而且就算是放在現在,要做出這樣的東西,不下功夫,沒有技術,也一樣做不出來。
把技術變成藝術,這才叫真正的水平吧。
雖然在那次的省博物館之行中我可能在理解中國美術的文化內涵和美術價值上并沒有什么長足的進步,但至少我明白了,不管是怎樣的美麗都是要以情感的注入與傾心的投入為代價的。
當然,這些美術作品所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同樣值得我們注意的,畢竟它們能讓我們從更深刻的角度了解那個時代的人和那些人的日常生活,通過這些物品傳達傳統和價值觀,以及現今包含在每一個中國人身上的社會傳統。
只不過在沒有經過這門公選課的學習之前,我對此并不是十分的重視。
既然現在我學習并且對此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有責任也有義務繼承中國特色的文化的精華,并保護這些作品所承載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雖然我是一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跟中國美術應該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但是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藝術的形式越來越多樣,說不定哪一天,我們的電子作品,也能登上美術的殿堂,搬入博物館,供人們欣賞。
我希望那時候,我們的技術能夠打上中國的標簽,也算是對中國文化,中國特色的一種傳承和發揚。
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變成歷史。
藝術賞析概要心得體會
中外美賞學習心得體會美術鑒賞課走學校園是為了的培養大,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
美術鑒賞的最終意義,就在于使大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完善,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自身得到美化。
由于美學的復雜性,所以當時全世界對美的本質沒有一個定論,而是眾說紛紜。
其中“美是生活說”是東方關于美的本質的一種學說,認為美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質。
“美是理念說”是西方關于美的本質的一種學說。
認為物質感性世界不存在美或美的屬性,美與某種超現實存在的神秘的非物質性的精神實體緊密相聯,由于這種精神實體的注入或顯現,才使客觀事物成為美的。
以前認為美術只是單純的繪畫作品,比如像那些水墨畫、水彩畫、油畫和素描等。
直到上了美術鑒賞課,才知道這只是狹隘的理解;繪畫、雕塑、工藝、建筑、書法、篆刻、設計、新媒體和攝影等類型是現下的主流分類。
美術是一種富有內涵,表現形式多樣,意義深刻悠遠的藝術形式。
課堂上我也學到了很多知識,讓我學會了如何真正的去欣賞一幅美術作品。
跟著老師的思路的見解,我不僅領略到了大作的美還領悟到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
中國傳統的美術,水墨特色明顯,表現的淋漓盡致。
線條流暢,追求“筆精墨妙”的藝術效果,講究骨法用筆。
這些都是對筆墨內涵的要求。
徐悲鴻的《八駿圖》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
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
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廠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
齊白石的《蝦》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筆痕表現蝦的結構和質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筆法描繪蝦須和長臂鉗,使純墨色的結構里也有著豐富的意味,有著高妙的技巧。
為表現出那種透視感,用虛實結合,簡略得宜,似柔實剛,似斷實連,直中有曲,亂小有序的線條,使紙上之蝦看似在水中嬉戲游動,觸須也像似動非動,力求深入表現它們的形神特征。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布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筆墨紛披,墨色濃淡干濕并用,蒼茫簡遠,極富于變化。
既形象地在現了富春山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的特征揮灑得淋漓盡致。
西方印象派的鼎盛時期出現了很多位大師,印象派畫家走出畫室,深入原野、鄉村、街頭寫生,力求真實地刻畫自然。
其中莫奈的《睡蓮》在看似隨意輕松的筆觸中卻將光線的美感,水面上自然漂浮的睡蓮的溫柔表現的淋漓盡致。
他的《睡蓮》色彩十分豐富,但是所有的顏色在畫面中都是分外的柔和和均衡。
僅僅是描繪蓮花的顏色也是隨著光線和環境的影響而色彩變化多端,讓人雖不能一口斷定是什么顏色的睡蓮,但是卻又覺得那些嬌艷的睡蓮就近在眼前。
甚至是那些捉摸不透的筆觸都好像在描繪著莫奈當時對池中睡蓮的喜愛。
湖中的倒影和湖面上的睡蓮看似都是有色塊堆砌而成,卻疏密虛實相得益彰,讓人一目了然卻又回味無窮。
梵·高筆下的《向日葵》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是那樣艷麗,華美,同時又是和諧,優雅甚至細膩,那富有運動感的和仿佛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
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
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我喜歡他那絢爛的色彩,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仿佛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
通過學習美術鑒賞課,使我的視野更加開闊,也拓寬了我的知識面,學到了專業課理論知識以外的東西,這門課培養了我對美的認識和鑒賞能力,讓我可以更加細致的觀察生活中的美。
更加堅定了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熱愛。
我是一名小學生,幫我寫一篇關于美術學習心得,收獲,300字左右
欣賞與感悟 上了美術欣賞課,感受頗多。
美術欣賞我的視野由古、古羅馬倏而轉到了文藝復興時的意大利。
古羅馬、古希臘的宏偉的宮殿建筑、眾多的雕刻作品,展現了這兩個偉大時代曾經的輝煌。
文藝復興沖破了中世紀的宗教束縛,出現了人才輩出的局面。
使我知道了中國的陶瓷藝術的源遠流長,和陶瓷藝術對于世界的貢獻。
通過中西方美術藝術的差異使我更加了解了中西方美術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
及增加了我對于祖國燦爛文化的自豪之情,也使我更加了解了西方的美術藝術。
美術欣賞課不僅僅是對于繪畫藝術的欣賞,而且是對于雕刻、建筑、陶瓷藝術等等藝術中所體現出的美術藝術的欣賞。
我想上美術欣賞課給我的最深課的感受莫過于此了。
這使得我的眼界大開。
美術欣賞當然包羅萬象:古今中外的,各個藝術流派的,不同方面的。
有古羅馬、古希臘的最具特色的建筑、雕塑。
有文藝復興時期各個藝術大師的杰作。
還有近現代的各種新興的流派的介紹。
這些都是西方的藝術中的美術藝術的具體體現。
那么對于東方,尤其是中國,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自然要數陶瓷藝術,還有獨特的建筑風格。
更加不同于西方繪畫藝術風格的是中國獨有的山水畫的藝術手法。
我在選修《中國水墨畫基礎》課的時候,老師就講過中國的山水畫很是不同于西方的繪畫。
他還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是他有一個外國留學生跟他學習中國的山水畫法,但是不管怎樣這位外國的學生都畫不出中國山水畫的那種真正的味道,盡管他的畫功很好。
從這個例子中,我想中國山水畫是凝結了中國人民的特有的情節在里面的,所以外國的畫家很難畫出中國話的味道來。
當然,西方和東方的繪畫藝術分別屬于不同的畫法,各有千秋。
因而我們應該相互學習,才能相互促進彼此的發展,而不能頑固守舊。
尤其在當代不斷發展的世界里,加強彼此的交流學習更加顯得重要。
中國畫注重畫山水等自然景物或者蟲魚鳥獸等動物,并且善于運用空氣透視法,而且善于想象,這樣可以使得繪畫有遠有近,畫面有種曠遠闊達的氣象在里面,并且中國的畫更加注重使內心的情感表達在畫上。
而西方的繪畫主要運用焦點透視的方法,表現的繪畫作品多為描摹人物、事件為多,展現的空間不夠開闊,所以常有種壓抑的感覺。
看中國畫多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善于運用留白的畫法,而且多描摹大河高山等雄偉的景物,所以有種壯美之感。
而描摹的花鳥樹木卻給人一種伶俐輕快、聰慧靈性之感。
而觀看西方的繪畫則多為油畫,色澤雖然濃重,但卻看起來大多有種灰暗之感。
很少可以感受到空靈之感。
我想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之一。
因為西方受宗教的影響深遠,宗教氣氛濃厚。
而中國則不太相信宗教,相反中國的儒、釋、道教則更多的是關心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與否的方面,因而束縛較少,所以中國的畫更讓人感覺一種輕快愉悅的感覺。
當然和作畫的工具的運用也有很大關系。
西方用畫筆,中國則是毛筆。
這種工具的差異自然導致了做出的畫會有差異。
還有就是顏料的使用了。
中國畫用墨先畫好畫,然后再經過一種工序叫做裝裱,這樣給畫加上各種鮮亮的顏色。
使得中國的畫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而完好,不退色。
但是西方就很是不同了,用畫筆在畫布上作畫,顏料用化學顏料,畫好后保存就很麻煩,比較容易褪色。
當然這些都是古代的一些做法了,現在西方的保存技術是大大的提高了,我們反而落后了。
現在當然是有很大的改變了,以前是東學西入,后來是西學東入,到現在東西方的交流是不斷地加強,相互的影響。
所以繪畫藝術也不斷的相互的學習借鑒。
中國的建筑和西方的建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國的房屋時用木材制作的,而西方的建筑則是用石材制作的。
這和各自所處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中國古代處于長江黃河流域,土地肥沃,深林茂密,地勢平坦,所以盛產優質木材,因而房屋多為木材制作。
而西方則多山地,山產石材,所以他們必然會以石材作為建筑的主要材料,另外這也是為什么西方的石雕雕刻雕像繁榮的原因之一。
我原先以為石材造的房子當然會比木頭造的房子堅固的多,但是我的猜想是錯的。
石材耐壓但是韌性差,而好的木材不但耐壓而且韌性很好,甚至比鋼還要好。
這是我嘆為觀止。
而更加令我感到驚嘆的是,中國房屋使用了斗拱的結構,這使得每個梁柱環環相扣,使得屋頂的巨大重量通過斗拱的精巧的結構而轉移到支撐房屋的大柱子上去。
這就使得屋子的墻壁不用承擔重量而僅僅是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
這儼然是現代鋼筋混凝土構架的雛形。
而且這種斗拱的結構還有利于房屋的擴充,而不用費很大的功夫。
也就是說可以在原來的房屋上面通過梁柱來擴充,而不用推到重新來建。
而西方的石材不僅韌性不好,而且還要承擔很大的重量。
并且可擴充性也不好。
當然它有一個優點就是可以加高。
中國的房屋卻多是一層的。
中國常見的高層建筑恐怕要數塔了,然而塔的建筑形式去時舶來的,因為佛教的傳入而傳進來。
西方石材建筑的集大成恐怕是凡爾賽宮了。
中國的木材建筑的集大成當然非皇家的宮殿了。
中國的房屋建筑多主張對稱美,建筑群往往有一條中軸線,而西方的的建筑則多曲線,典型的教堂大多有圓形的穹頂結構。
較之,我認為中國的木材建筑有種舉重若輕的感覺,而感覺西方的石材建筑則多是一種凝重深沉。
另外中國房屋的頂部的鋪設的瓦也是中國的特色了。
瓦的使用使得雨水可以輕易地留下來不易造成屋內漏水的情況。
現在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的加快,瓦在中國可能很少再見到了,瓦因而成為中國文人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常用的對象。
當然不僅僅是懷念瓦,大概可能是懷念中國古代燦爛的文明,在邁向新時代時發出的嘆息吧。
談到文藝復興,我們自然會問那么文藝復興為什么會發生呢。
也許我們不應該這么問,而應該問,文藝復興為什么在當時發生,而且發生在意大利呢。
因為歐洲的思想受中世紀的宗教影響太深了,人們的思想受到了極大地束縛,人們想擺脫這種束縛追求自由是他們神圣的權利。
所以不管遲早,文藝復興都會發生的。
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之所以叫做文藝復興,是因為在古希臘、古羅馬的時代曾經有過輝煌的文藝、科技、思想的繁榮。
因而要打破中世紀的宗教神學的束縛,那自然是人想到的就是文藝復興的提法了。
問題的關鍵在于為什么會發生在當時的意大利。
因為當時意大利的經濟發展很快,新興的階級自然不愿繼續收其他力量的阻礙,所以就會尋找新的思想來沖破舊的思想。
再加上許多的天才人物的出現所以便形成了當時十分繁榮的文藝復興思潮。
文藝復興帶給歐洲人們新的思想,逐漸的使得人們從宗教繁重的思想中解脫出來,可以說為以后歐洲的發展起到了啟蒙、促進的作用。
而在文藝復興中嶄露頭角的天才人物,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寶貴的知識和財富。
中國的制陶瓷的工藝可以追溯到商朝開始制造青銅,青銅雖然不是陶瓷,但是可以稱得上是陶瓷工藝的原始階段。
后來出現了黑陶,大約唐朝時候產生了瓷的工藝。
這是很大的進步。
瓷的出現彌補了陶的表面不光滑的缺陷,使得瓷的應用廣泛的深入了人民的生活之中。
景德鎮成為我國的制造瓷器的中心之一,飲譽海內外。
陶瓷甚至成為中國特有的一種陶瓷文化。
很多士大夫都參與陶瓷的制作。
這就使得中國的陶瓷技術當時遙遙領先與世界。
西方的國家通過絲綢之路、海上貿易等不惜重金來購買中國的陶瓷,把中國的陶瓷當做稀世珍寶對待。
幾個世紀以來在西方形成瓷器熱,經久不衰。
中國的瓷器上面可以繪畫、可以有文字書法等等。
不僅僅是器物,更是一種人文的精神的表現。
當然隨著瓷器制造技術被西方所掌握,陶瓷的制造的技術不再是秘密,但是中國的瓷器在世界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西方的美術藝術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的的地方,那就是追求美。
我想中西方在不斷的交流中會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促進彼此更好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要把握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不能拋卻我們古代的燦爛的文化。
只有這樣才能在和西方的交流融合中把握住前進的方向,永遠有自己的歸屬。
我想美術欣賞課教誨我很多的東西。
這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交流課。
注,樓主請根據自己情況更換人名,地名,等不妥之處
談談你對藝術鑒賞課學習體會
短暫的美術鑒賞課程就這么告一段落了,我仍有種意猶未盡的感本學期,我選修了“美術鑒賞”這門藝術學科。
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從小就非常喜歡美術方面的東西,對這些看似神秘的藝術形態十分好奇,很想從這課程當中得到一些藝術的知識與熏陶。
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不僅可以學到美術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創造美的能力。
對我們的性格、感情、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可以培養我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藝術素養以及人文修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通過這幾個星期的短暫學習,我收獲良多。
美術鑒賞使我開闊了眼界,也使我領略到了美術領域的獨特魅力。
人類生活的世界是極其廣闊的,生活內容無比豐富,但對每個兒人來講,不管他如何見多識廣,也不可能體驗到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
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美術作品,卻可以使我們形象地接觸到許多人生與經歷遠遠不能涉及的廣闊領域。
在美術上,我國發展的尤為迅速,從古到今,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等描寫的是淋漓盡致,發展是非常值得我們驕傲的。
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上海世博會上看到的《清明上河圖》。
由北宋的張擇端費勁精力所作的一幅驚世之作。
我駐足在這幅唯美的畫前,被它的美麗與精致所深深得吸引住了。
回家后我在網上還有一些文獻上查找了很多關于《清明上河圖》的資料,了解到《清明上河圖》為絹本、淡設色,高
【第24句】:8厘米,長5
【第28句】:7厘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繼承發展了中國古代風俗畫,更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時期,首都清明時節郊區、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城內建筑和民生的繁華景象。
《清明上河圖》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北宋年間的卞京,城內河流貫通,交通發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
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
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
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
粗略的看一看,雜亂無。
細細的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
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游客。
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
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許多游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只。
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等。
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
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景色的。
河上來往的船只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
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
有的大船由于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
有只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
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快要撞到橋上了,這一場面,引起了橋上游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
張擇端將其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其生活氣息。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第一、內容豐富。
《清明上河圖》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
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
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業,饒有無窮回味。
第二、結構嚴謹,繁而不亂。
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
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
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于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征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
十分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
房屋、橋梁等建筑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茍。
車馬船只面面俱到,謹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
《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
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我不得不佩服前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前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與經驗,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生活和生產中發揮這種想象力與創造力,創建我們美好的家園。
并且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來保護好這些絕無僅有的財富。
幾個星期的美術鑒賞課程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去發現我們身邊的平凡的美麗。
而這些東西顯然是平時的課本上無法領悟到的。
當我們都學會去欣賞身邊的美麗時,我們的生活也必將如藝術品那般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