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故事寫感言
讀完一個小故事,讀后感怎么寫
一般要提到部分故事內容,然后聯際議論感慨,給你一些范文看看。
幫人也是幫自己 ————讀與有感 -----------胡東偉 我們不是生活在虛無飄渺的“空中樓閣”里,過著“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日子,而是生活在一個人口爆炸、極其擁擠的星球上。
這就決定們的生活不是一個可以孤立的封閉的單而是一個和他人聯系極其緊密的空間。
幫人也幫助我們自己,這是與這兩個小故事給我們的直接感悟。
譬如開車在街頭,倘若別人無法行走,我們也會一樣;如助別人把路打通,我們眼前的路也會自然通暢。
何況通路的過程又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說不定還可以交到一個知己。
如此好事,何樂為呢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說的是天堂和地獄唯一的區別就是天堂里的人相互幫助,其樂融融,因而幸福美滿,而地獄里的人們則自私自利、互相攻訐,以至于饑腸轆轆。
這就是幫人與不幫人的后果。
說的好:“與天下同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讀名人小故事的感想怎么寫
今天,我讀了《雷鋒故事》這本書。
它主要講雷鋒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的故事。
雷鋒叔叔雖然剛活了22歲,可他卻做了數不清的好事,如援災區捐款獻愛心、幫戰友補被子、協助炊事班洗白菜、在列車上為別人服務等等。
當我讀到雷鋒叔叔甘愿做一個“傻子”、用自己省吃儉用積存的100元錢寄給災區人民的故事后,我就想起前不久發生在我們學校的一件事。
那時,一位小朋友得了重病。
我們學校發動大家為那位小朋友捐款獻愛心。
我們同學有的捐三、四元,有的捐五、六元,還有的捐了10元。
我想:我們的同學不就是一個個當代的小活雷鋒嗎
雷鋒叔叔處處為別人做好事,得到了大家的贊揚。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
有一次,放學的時候,天忽然下起了大雨。
幸好我帶了一把雨傘。
當我撐著雨傘回家時,看見一個小同學沒帶雨傘,正躲在路邊的屋檐下避雨呢。
我想:我才不管你呢,誰叫你沒帶雨傘。
然后我就獨自回家了。
現在想起來,我真感到后悔。
雷鋒叔叔一生都能為別人做好事,而我卻不能幫助那位小同學,哎
誰叫我那么自私啊。
以后我一定會像雷鋒叔叔那樣,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
雷鋒叔叔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我們要向雷鋒叔叔學習,做一個新時代的好少年。
勵志小故事和感悟
故感悟勵志故事及感悟勵志故事及感悟(一):河邊的一位老和尚,他身邊聚攏著一幫虔誠的弟這一天,他囑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
弟子們匆匆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人人目瞪口呆。
只見洪水從山上奔瀉而下,無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無功而返,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
唯獨一個小和尚與師傅坦然相對。
師傅問其故,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傅說,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樹上唯一的一個蘋果摘來了。
之后,這位小和尚成了師傅的衣缽傳人。
【感悟】: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
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
但真正的智慧還要在河邊做一件事情:放飛思想的風箏,摘下一個蘋果。
歷覽古今,抱定這樣一種生活信念的人,最終都實現了人生的突圍和超越。
[由整理]勵志故事及感悟(二):魚王的兒子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尊稱為‘漁王’。
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十分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
于是個經常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惱:“我真不明白,我捕魚的技術這么好,我的兒子們為什么這么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告訴他們怎樣織網最容易捕捉到魚,怎樣劃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最容易請魚入甕。
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
。
。
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技術比
莫言發表得獎感言時講的七個小故事
生活中的數學我曾看見過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會重合幾次
”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拿下手表,開始撥表針;而這位教授在給中國學生講到同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在想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
評論說,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的數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中,不能靈活運用,很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奧運會期間,我的姨媽去了一次香港。
她一回來我就纏著姨媽問去香港的情況。
我問:“你們的團一共有多少人
” “人嘛,還可以,是一個大團。
” “到底有多少人啊
別賣關子了。
” 姨媽慢條斯理地說:“你算一下我門團的人數不就行了嗎
” “你說吧。
” “如果我把我的團平均分成4組多出1人,再把每小組平均分成4份,結果又多出1人,再把分底的4小組分成4份,結果又多出1人,當然也包括我們的導游,請問我們至少有多少人
” 我馬上開始了思考,我很快算出了答案:“至少85人。
” 姨媽高興的說:“一點不錯,就是85人,請問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 “人數最少的情況下是最后1次4等分時,每人1份,由此推理得到:第3次之前有1×4+1=5(人),第2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1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 “好。
” “那你們有男女各多少人
” “男55,女30。
我們那時只有11人,7人,5人的房間了,你想我們怎么住
而且必須男女分開,也不能有空床位。
” 經過苦思冥想,我終于得出最佳方案:男的2間11人房,4間7人房,1間5人房;女的1間11人房,2間7人房,1間5人房。
題目做成了,雖然復雜了點,但心里還是十分高興。
所以我們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在生活中。
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
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后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數學聊齋:算 24 之不可能問題與難題算24, 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種用撲克牌玩的游戲。
每張牌代表一個的正整數。
(為了簡單起見,可以將J,Q,K及``大小王’’ 去掉,并約定A代表1。
) 參加游戲的4個人每人出一張牌,4張牌就代表了4個正整數。
四個人就開始競爭,看誰最先將這4個正整數通過加減乘除算出24來,而且每個整數恰好用一次。
所用的數學知識雖然只是簡單的算術,但要算得又快又正確也不容易。
并且還有很多難題出現。
例如,如果4個數是1,1,1,1,你能算出24嗎? 這個題目很難,所有的數學家都算不出來。
你會不會因此而拼命地算這道題,希望有朝一日將這道題算出來,將所有的數學權威都打倒
只要你具有一點算術常識,就能看出用四個1按上述規則算出24是不可能的。
因此你也不會白費力氣去算這道“難題”。
這不是難題,而是不可能問題。
其實,現在有很多“民間數學家”拼命想解決的問題,比如用尺規作圖三等分任意角、找出5次以上的一般代數方程的求根公式、等等,也和這個問題一樣是不可能問題。
只不過這些問題的不可能性不容易看出,而是前輩數學家用較高深的數學知識才證明出來的。
不過,既然已經證明了,就不再是難題,而是已經解決了的問題。
又例如,4個數是5,5,5,1,讓你算24,你能算出來嗎
還有,如果4個數是3,3,7,7,或者4,4,7,7,或者3,3,8,8,你能算出來嗎
也許,經過努力之后你仍然算不出來,于是你相信它們都是不可能算出的。
不過,如果你看見這樣的答案:5 x (5 –1\\\/5) =24,就知道用5,5,5,1算24不是“不可能問題”,至多只能算是一個“難題”。
其實,這個難題也不太難。
只要你解除思想束縛,不要求中間每一步的計算結果都是整數,而允許出現分數,就能自己湊出答案來。
不過,這樣“湊出來”的答案讓人感到是偶然的巧合。
能不能有一個更自然的思考方法呢? 先用 5,5,1算出24:5 x 5 – 1 =24。
還剩下一個5沒有用上。
我們對 5 x 5 –1 進行恒等變形,利用乘法對于加法的分配律將兩項的公因子5提到括號外: 24 = 5 x 5 – 1 = 5 x (5 – 1\\\/5) 這樣
勵志小故事和感悟
故事,三個人生讓為富翁第一個故事加盟者A,站在親戚,親戚家推出門,他想創業加盟程大個小火鍋,借錢,這是他第十次被拒,想打最后一個電話,同學拒接。
短短幾天讓他嘗遍人間冷諾,那些當初說他要創業時信誓旦旦資助的人現在完全變了模樣。
他就像一個要飯的被嫌棄。
真想站在路口痛哭一場,一回頭看見母親,默不作聲給他手里塞了一張卡,說這是三萬塊,我偷著取出來的,別讓你父親知道。
說完回頭快步走了,她的身影在夕陽的余暉里晃晃悠悠,漸行漸遠。
而他的父親正在十里之外的一堆建筑前使出全身力氣,拉動著一車水泥。
第二個故事員工B,站在經理門口,敲了敲門,說經理,能不能給我提前支出一個月工資
我父親生病了要看病,經理看了半天,想了想說,去問財務吧,我給說下。
員工B很開心的走了出去,打了個電話說,媽,我明天把錢打給你,我在這里很好。
經理下樓看見他撿了一個煙把子抽了起來。
于是走過去,遞給他一盒煙,說抽吧
你工資已經很高了,何必還這么省
他說,沒辦法,父親欠了一屁股債,我得還。
她的母親打過來電話說錢到了,說已經給人家還了一些錢了。
他說好,再努力一把就還清了。
第三個故事經理C,快到下班時接到加盟者A的電話,說他籌備的資金已經到位了,想這幾天就開動,經理C說好,立刻又做回電腦跟前,老婆打來電話說兒子生病了,他說要不要緊,不要緊的話你先抱去看一下,我這里需要加班。
他又坐回電腦跟前,給加盟者A做加盟的相關資料,和他商量具體的事項,一說便是一晚上,回到家時老婆和兒子都不在,立刻打電話,電話不通,于是來來回回跑到各個醫院,結果在一家診所找到兒子正在輸液,老婆在一邊睡著了。
他很責怪的問老婆為何不去醫院,老婆說醫院收費很貴,為此兩人吵架。
第二天都鬧到了辦公室,要離婚,老板D請他們做到隔壁冷靜下,有什么話好好說。
兩人坐了良久,老婆說了句,你為這個家不容易,咱們還要還房貸,能省一些是一些,所以我就想到去診所就好了。
他突然莫名的想哭。
老板D聽著財務報表,一個員工進來,給他發牢騷,老板D站起來只說了幾句話:你以為每個人都很容易
其實每個人都不容易,不要老想著別人占了你便宜。
創業者容易嗎
不容易,你們指導加盟容易嗎
也不容,我容易嗎
我也不容易,我不可能讓你們都喝西北風吧
不可能和我們的競爭對手一樣越做越小最后裁員吧
他們這幾天的員工都哭著喊著失業了。
我們為什么一直發展很好
只是三點:加盟者信任,你們懂加盟者的不容易,我懂你們的辛苦。
結尾:夜深人靜,加盟者A久久不能入睡,他懷揣著當初母親給的3萬元,還有別人還給家里的1萬元,他今天要把這些收藏起來,因為這是一種回憶,如今他也成了老板,他把父母接到了身邊,買了房子,但這些初期創業的錢卻一直存著。
他給員工B打了個電話說,謝謝哥們,當初沒你還的這一萬我還真沒有今天,很難。
員工B笑道沒有經理支出的那一萬我也沒錢還,他順便給經理C打了個電話說,感謝你給我那1萬,經理莫名其妙說為什么,他說今天是感恩節,經理給老板D打電話,說謝謝你當初讓我們冷靜,要不然現在都四分五裂了,就沒這個家了。
對,你猜對了,老板D就是程大個,他在自己電腦上寫著:其實每個人都不容易,不要老想著別人占了你便宜。
程大個小火鍋和魚頭面能做到這樣,是因為他懂得每個人都不容易,懂得每一個成功的背后都有心酸,懂得每個人背后都有一個或者溫暖或者無限感懷的故事,所以每一個加盟程大個小火鍋的都是在創造故事,創造人生,而不僅僅是創造財富,這才是無價的。
看完這個小故事寫6,7句感想,謝啦~
這個問題很簡單啦
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難時,我們往往能夠做得更好!如果他知道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他不會解決掉。
因為他的導師讓他做這一道題,他把這就當成了任務。
只想到要做出來,所以就有一股力量促使他做完。
團隊精神小故事感悟
團隊精神小故事有一天一個老人路過一塊地,看見兩個人拼命的干活,一個人一直在拼命的挖著坑,一個人在拼命的填土,,老人就好奇,看他們在做什么,,可是老人看了半天就是怎么看也看不出他們是在做什么。
不像是找什么寶貝。
最后實在忍不住想知道他們在干嘛,就過去問他們:你的是在干什么現在啊
你們知道他們是怎么回答的嗎
他們是這樣回答的,我們是在種樹,本來是有三個人一起分工的、今天種樹的沒有來,,我是負責挖坑,所以我只管我挖的話坑,另一個人也說了,他是負責填土,我只管填土。
別的不關我的事。
所以我只管我挖的話坑。
團隊精神小故事畫《兩驢吃草》畫的是兩頭驢,被一根繩拴住了,它們的兩邊各有一堆草。
它們反向走各去吃自己這邊的草,可是繩子不夠長,兩頭驢吃不到各自方向的那堆草。
經過思考,它們共同協作先吃一邊的草再吃另一堆草。
它們能看到共同的利益而進行協作,如果它們互不相讓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將誰也吃不到草。
團隊精神小故事秋戰國時期,趙國優秀將領廉頗以英勇善戰聞名立下無數戰功,地位很高。
藺相如當時是一位趙王身邊宦官的門客,被推薦完成送和氏璧換取秦國十五做城的任務。
當時秦國強大,大家都知道送去和氏璧也得不到秦國的城池,不送又怕得罪秦國,藺相如肩負國家利益和榮辱,冒生命危險以聰明才智和膽識完壁歸趙,得到趙王賞識和封賞。
不久秦趙兩國國君在滇池相會,藺相如又立大功為、找國挽回面子。
趙王封他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對藺相如不滿,覺得自己在沙場上為趙國拼命,攻下無數城池立下汗馬功勞,藺相如動動嘴皮字就比自己功勞還大,很不服氣。
藺相如得知廉頗對自己有意見處處忍讓,別人說他是怕廉頗,他卻說:秦王我都不怕,難道能怕廉將軍
現在秦國不敢入侵,因為趙國有得力將相,一旦我們不和,就會削弱趙國力量,秦國趁機入侵怎么辦
我不論功爭權,為的是國家大局,將相的共同利益
此話傳到廉頗耳里,廉頗也是身明大義之人,主動負荊請罪。
將相和的佳話流傳至今。
如果兩人爭權奪利,只顧自己利益,國家都有可能因此滅亡,更別提兩人自己的利益了,所以說團結協作使他們將相都吃到了草。
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一只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只螞蟻來搬米,身體晃來又晃去,三只螞蟻來搬米,輕輕抬著進洞里。
兩首童謠,敘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三個和尚之所以沒水喝,是因為不負責任,互相推諉;三只螞蟻來搬米之所以能輕輕抬著進洞里,是團結合作的結果。
團結的力量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
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
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里,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
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斗,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后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
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于一線了。
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
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并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
可是自己死后,兒子們怎么辦呢
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
究竟用什么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
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也終于有了主意。
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
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
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
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
阿豺又說: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著折斷。
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
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么也折不斷。
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
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
兒子們終于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見兒子們真的懂了,欣慰地點了下頭,閉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難。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