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言
讀完龍應臺的目送有哪些感想
100字即可。
急啊
很多時候,最傷感的畫面我們未能看見,只因背后那雙渴望你回頭一瞥的母親的眼睛。
年輕人,總是懷著青春的夢想勇敢奔向未知的遠方,去探索,去追求,去搏一個美好的明天。
但是成功之后那些斑駁的歲月留下了什么
你站在原地,卻再也會不到從前。
就像龍老師在《親愛的安德烈》里面說的,父母只是一棟老房子,不期望孩子愛上這棟房子,只求累了的時候能想起有這么個地方供其避風擋寒。
讀完《目送》,發現親情真的很脆弱,但同時也很強大,足以支持著所有為夢想奮斗的年輕人不斷前進,以那道目送的眼光緊密而讓人心疼地維系著。
目送 龍應臺 讀后感
關于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
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
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舍。
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閱歷要多過我很多。
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
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
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待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和我能多呆一會。
但是我卻和龍應臺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著一切我該做的并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著她排著長隊去安檢。
我就這么看著看著,希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妝水不要因此被攔截。
等她結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
原來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
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
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
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現在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
雖然摻雜著不舍和無奈,至少我們都知道歸期,至少我們可以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
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
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
《目送》 愛情的讀后感
龍應臺的送》是一部對親情邊人物的感文。
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
《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
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
人過四十后,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
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
”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里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
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還是沉寂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怎么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讓我內心重重一顫,可憐的母親啊,花費一生養育的孩子,我只想對母親說。
媽媽無論是今生還是來世,做你的孩子永遠是我最幸福的事。
如果說我的人生是一把千瘡百孔的傘,那你就是補丁,我永遠只為你而守候
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說一下大意結構和主旨就行,答得好再加懸賞
讀有感讀了的第一篇,我就情不自禁地繼續看下去,作者能把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描繪的感人肺腑。
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第一篇叫《目送》的文章讓我最記憶深刻。
作者的兒子第一天上小學進教室和出國上大學的兩個情景,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卻一次次與兒子疏遠。
作者記得她也總是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父親生命結束。
也許,每一個父母都會經歷孩子長大疏遠他們這個事實,經歷自己的父母離開人世。
可又有幾人會把這樣刻苦銘心的事記錄下來,用感情記錄下來。
一般情況下我們看一篇文章,主要看故事內容,新穎的題材才會吸引我們,讓我們喜歡。
可這本書,只有樸實的文字,簡單的故事,平滑的敘述,也能成為家喻戶曉的讀物,贏的就是真情與文字功底。
我們之所以要讀課外書和學習課文,不僅僅是看故事,更要學習,學習語文知識,學習思想內容,學習審美。
這樣你才沒白學。
目送1964讀后感
龍應臺1964讀后感人類這個物種,最奇妙的莫過于“人生”這一名詞的存在。
我們雖不否認草木鳥獸的生命存在,但我們不得不說,它們的生命過于單調,能導致它死亡的不過是“一口氣、一滴水”,最終還能“春風吹又生”;我們的人生總是存在著不定性,處處充滿挑戰,而這種不定性造就了人生命的奇妙。
每個人,都在演繹自己的人生傳奇,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娛樂,自己的休閑方式,世上絕無兩人的人生軌跡相同;每個人都在做出自己的選擇,選擇工作,選擇配偶,選擇一種死法,世上絕無兩人的價值觀相同;每個人都在從自己的角度看人生,有的悲觀沉淪,有的滿懷壯志,有的渾渾噩噩如行尸走肉,世上絕無兩人有相同的人生觀和生死觀。
每個人都是演員,都在巨大的舞臺上演繹著一出或浪漫或狗血的卻有獨特的戲。
倘使我們能站在上帝的視角,俯視萬物蒼生,便會發現,高架橋上飛馳的汽車里,是一個個小小世界,必然有一輛車里是忙著上班的白領側著頭接著電話顧不得擦額頭上的汗,必然有一輛車里是溫馨的一家三口談論著去公園野餐的美好場景,必然有一輛車里是喬裝打扮的歹徒商量著行動流程把手中的兇器握得很緊;城市里亮起的點點燈火,又是一個個小小世界,必然有一個窗子里情侶在優雅地進行著燭光晚餐兩人飲盡杯中紅酒,必然有一個窗子里一個高中生在緊張地抄作業不時拿起膠帶紙粘去錯誤的痕跡,必然有一個窗子里老總在猛捶桌子震得筆記本電腦和業務分析表一起震動。
每一秒都有人在笑,另一個角落有人在悲傷地哭;每一秒都有情侶在依偎,每一秒都有夫妻在吵架;每一秒都有嬰兒在人們幸福的歡呼中降臨,每一秒又都有老人在眾人的淚眼中緩緩閉上眼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每個人都在上演著自己的悲歡離合,每個人在上演著自己的人生大片,誰都無法預料下一秒的劇情會如何發展,誰也無法料想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會是什么樣子。
只有當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之后,我們才開始參透人生,發覺人生的奧妙,回首已百年身,唏噓不已。
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小小星球,這就是我們寄居的小小世界。
多少歲月流逝,多少滄海桑田,才會使人生的真諦浮出水面
當我們經歷過人生沉浮,世事變遷之后,回首往昔的那個單純如同白紙的自己是否只會從喉嚨眼里發出一聲嘆息
正是如此,當一個參透人生的老師面對講臺下一張張“白紙”時,他想說、卻始終不會說出:“孩子們,今天12歲的你們,在40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們會發現,在你們50個人之中,會有兩個人患重度憂郁癥,兩個人因病或意外死亡,5個人在溫飽線上掙扎,1\\\/3的人覺得自己的婚姻不是很美滿,一個人會因此而自殺,兩個人患了癌癥。
你們之中,最聰明、最優秀的4個孩子,兩個會成為醫生或工程師或商人,另外兩個會終其一生落魄而艱辛。
所有其他的人,會經歷結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后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來的‘懂’,做最后的轉身離開。
”人生,誰又能說“懂”
龍應臺1964讀后感二: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題記與作者一樣,小學時會思考自己該有什么“座右銘”,為此甚至糾結了好一陣子;還曾經與某位同學處得很好,愛定各式五花八門的約定,并且年年都會翻新花樣。
想來也是當時的“童言無忌”,真正會用心去實踐的幾乎沒有。
詩人說,“時如水,人易老”,所以自己一直對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抱有極大興趣,可惜無緣拜讀。
想來,自己這個年齡也沒有什么“似水年華”可以去追憶的——嗎
自詡為“懷舊的人”。
喜歡年代久遠的大合唱版的《歡樂頌》,可是介紹很多同學聽后他們都覺得還不如去聽當代搖滾;喜歡民國時期的文人,志摩小曼、愛玲蘭成,各有各的特色;喜歡老上海旗袍,對它有著特殊好感……“懷舊”不僅止于以往的事物。
所謂“紅塵滾滾”,現在我看著身邊的好友同學,十年……十五年……他們會變得怎樣
若以后在街上偶遇,互相認得出嗎
他們會記得初中時有個名為“張伊安”的人曾與自己打鬧嬉戲,度過所謂的“青春期”嗎
——這一切值得將來去“懷舊”。
不過,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畢竟會經歷很多意料之外的事,在經過它們的洗禮后,曾經的記憶我們還能保留得完好無損嗎
如果以后互相記不得、認不出,或甚至像這《1964》中一樣有人平順有人坎坷、有人安康有人多難……若真如此,時間就會變得像是催淚劑,有何人再敢去“懷舊”、去追憶呢
但我還是一面落淚一面想:水不可避免總會流逝而去,一切離開后,就不復回;無論你是否甘愿遺忘,又是否渴望懷念。
一直不追不憶,將過去的美好或悲傷遺忘了,那么之前不就等于“一張白紙”嗎
自己的歲月,又有誰真的舍得丟棄呢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陪我經過了風吹雨打\\\/看世事無常看滄桑變化”——如同張艾嘉的那首《愛的代價》,“世事無常”,在《1964》里以感傷的方式躍然紙上。
看看龍應臺遙望遠方的插圖,讀讀文中1964年發生的大事,淡淡的悲傷中我們只能紅著眼嘆息:不想了,隨它流逝吧。
以后的事以后再說吧。
龍應臺1964讀后感三:龍應臺《1964》讀后感(398字)龍應臺在她的散文《1964》中的一段話,讓我非常感動:“孩子們,今天十二歲的你們,在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們會發現,在你們五十個人之中,會有兩個人患重度憂郁癥,兩個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個人還在為每天的溫飽困難掙扎,三分之一的人覺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滿,一個人會因而自殺,兩個人患了癌癥。
你們之中,今天最聰明、最優秀的四個孩子,兩個人會成為醫生或工程師或商人,另外兩個人會終其一生落魄而艱辛。
所有其它的人,會經歷結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過每一天,然后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來的『懂』,作最后的轉身離開。
”在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漸漸褪去以后,五十六歲的龍應臺與同學們再一次重聚,發現歲月褪去光鮮的外表后,剩下的,不過是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沉默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