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歌賽感言作業
比賽后心得體會
6月12日不是個大晴天,絲絲小雨后的越發顯得富有濃重的文化氣息,我們一行人和著清新的空氣,走進湖南長沙的。
位于岳麓山的清風峽口,從前門入口,一塊“”的匾便映入眼簾,許多的學生穿著學位服飾在拍照。
可能是出于渴望知識、羨慕學子的初衷吧,我們幾個也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借帶學士帽留影,且算作一種熏陶吧。
為什么岳麓書院有“”之稱呢
隨著不斷深入地參觀,了解到,岳麓書院從潭州(現在的長沙)太守朱洞創建于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有1027年的歷史了,所以有之稱。
這塊匾是1986年岳麓書院舉行1010周年慶典時,長沙校友會贈送給岳麓書院的,這四個字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的字鐫刻而成的。
經過一千多年歷史的發展,沉積在岳麓書院各種建筑之上的濃厚的文化氣息,使得今天的岳麓書院更加充滿了文化的魅力,我們一行認真參觀岳麓書院的建筑、碑文、紀念館、陳列室、大講壇,這些都是岳麓書院之所以被稱之為“千年學府”的見證
一路走來、一路看來、一路想來…… 其實對知識的需求與渴望并非古人所專有,隨著當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我們更渴望獲取知識,豐富才智,陶冶情操,而讀書是最直接的獲取知識的途徑。
在舉行2009年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校長出席開學典禮并講話。
他指出,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并指出一是要愛讀書,二是要讀好書,三是要善讀書。
是的,不加強讀書學習,知識就會老化,思想就會僵化,能力就會退化。
愛學習、勤讀書,通過讀書學習來增長知識、增加智慧、增強本領,才是現代人的理念。
讀書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量。
多讀一些好書,能讓我們了解許多科學知識; 讀書可以讓我們增長閱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多讀一些書,能通古今,通四方,先知先覺。
讀書可以讓我們勵志,讀一些有關歷史的書籍,可以使我們了解歷史,激起我們的愛國熱情。
讀書可以讓我們了解更多的專業知識,更勝任本職工作,提升工作能力與素質。
讀書的好處還有很多。
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卷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文章就;“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讀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累…… 讀書的益處大家都了然于心,但是堅持長期閱讀的人卻并不多,我們總以工作忙、沒時間作為放棄讀書的念頭,實際上每天抽出一小時或半小時完全可以做到,但讀書肯定沒有看冗長的電視劇更有熱情,于是嶄新的總是書籍。
也許我們缺乏的是獲取知識的緊迫感。
現代人才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理論”,認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成為一塊高效,進行不間斷的、持續的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地釋放能量。
所以長期堅持讀好書才能給我們供給高效能量。
當前在全黨正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不僅要認真學習相關的書目,真正領會名家名篇的內涵,還要在此基礎上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聯系實際,知行合一,這才不虛此行。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什么意思
這首詩之寓意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悟。
通常的理解為:花草知道春天將會消逝,所以萬紫千紅展盡光彩;柳絮和榆錢缺少才華和遠見,只好隨風飄散。
站在這個角度,花草樹木是頗具靈性慧根的,感悟歲月不饒人,懂得發奮圖強,一展人生價值。
花草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豈能仿效柳絮榆錢,虛度大好年華
也有的將此詩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屬于它們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所以費盡心思只為最后的一抹浮華;柳絮榆錢不屑這些伎倆,飄逸逍遙,俯看蕓蕓紛爭”,如何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是那首詩里的
弘正教育的思考,孩子需要哪些教育1,令人的痛心的現狀:中國當前教育環境下的新式文盲與新式惡人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中國,學生的學歷越來越高,卻有一大批的大學畢業生連一份簡歷都寫不清楚;很多人英語過了四級、六級,卻連常見的英文標示都看不懂;很多學生考試能考高分,可叫他學一下工作的流程他學了無數遍也學不會。
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越來多,可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的人越來越少,不知道什么時候起,“促進大學生就業”已經成了地方政府甚至國務院的主要工作之一。
細細追問這當中的原因,就是當今的學生學習能力太差
在十幾年的學習中,灌輸式的教學使他們學到的大多都是死板的知識,不知道怎么思考,不知道怎么解決問題,出現高分低能的狀況。
我們把這種學生稱為“新式文盲”,他們能認字,卻看不懂文章,聽不懂話
另一方面,中國的政壇貪官百出,官商勾結、官匪勾結壓榨大眾百姓;黑心商人創造出的“毒牛奶”、“毒大米”、“地溝油”讓人們連最基本的生存安全感都是個問題;幼兒園老師虐待兒童、大學生下毒殺害舍友、科學家學術作假......這樣的新聞經常在朋友圈瘋轉,可細細想來,這些惡人是沒有能力才山窮水盡走上犯罪的道路嗎
不是。
真正的問題出現在他們的道德水平上,他們不會做人
不懂感恩
人品低下
追究到教育上,就是我們的教育嚴重缺乏品格養成教育
事實上,品格教育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民國時期的文豪,也是曾經的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說過“凡建立功業,以立品德為始基。
從來有學問而能擔當大事業者,無不先從品行上立定腳跟。
”沒有品德的養成,我們的教育只能創造出一堆“惡人”,而這里面有能力的惡人,比如一些高智商犯罪分子,往往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
2,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一個人能夠走向社會創造價值,從而讓這個人活的幸福快樂。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句話出自宋朝皇帝朱恒之口,它本來的意思是,讀書能讓一個人成家立業,輝煌騰達;放在當下社會,也許它并不那么合適,但它告訴了我們的一個基本道理:教育能夠使人擁有一定的能力,實現自身的幸福。
德國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無論是什么樣的教育,不能讓受教育的人將來過的更幸福,都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去給一個學生灌輸死板的知識,就像給一個流浪漢幾個包子,吃完了,他還得挨餓。
教育要讓人幸福,這很好理解,可為什么要通過創造社會價值來實現呢
舉幾個例子,為了自己的享樂而貪污腐敗的官員沒有創造社會價值,即使他有再多的個人財富,也會遭人唾棄;一個貪生怕死的戰士,臨陣當逃兵,也沒有創造社會價值,是個叛徒;一個普普通通的公民,在公交車上與老弱病殘搶座位,也沒有創造社會價值,人們只會譴責他,而這些人,怎么可能活的幸福
實質上,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與動物不同,社會性才是人的根本屬性,這是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
所以,人需要實現的價值是社會價值,而不是自然屬性所要求的純粹利己的價值。
也只有創造了社會價值,一個人才能被社會所接納,收人尊敬,得到應有的生存資源,進而收獲自身的幸福。
3,幼兒園的教育,要培養的孩子的學習能力,更要促進孩子優良品格的養成
現在的學生,從小學起就面臨著繁重的學習任務,很多孩子甚至是有看不完的課文、做不完的作業,加上父母要求的各種才藝培訓,孩子的學習能力教育往往被拋在腦后,上了初中、高中就更別說了。
學習能力的缺乏是一種惡性循環,就像越是貧窮的地方越沒有發展經濟的能力,越是沒有學習能力,學習能力的練就越困難。
所以,孩子的學習能力教育越早開始越好。
而心理學的科學研究也已經發現,兒童早期(3-6歲)是人創造力、想象力發展的敏感時期,這一時期,兒童大腦負責創造性思維的特定部位具有很高的可塑性,科學的啟智教育能讓孩子的創造力、智力、學習能力從根本上得到發展
同樣,兒童早期也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敏感時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內,孩子會形成對“自己是誰”的基本認識,在這個時期內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關愛社會,能夠使孩子在源頭上埋下利他的種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格。
請哪位高人解釋下巜過海虞》古詩詩意
過海虞(1)沈玄吳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經行。
七溪流水皆通海(2),十里青山半入城(3)。
齊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舊琴聲。
我來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詩看月明。
【作者簡介】沈玄,字以潛,明吳縣人。
(1426-1435)初征為醫士,后擢御醫。
工詩好琴。
有。
【注釋】(1)海虞:建置常熟縣之前,于西晉太康四年(283)先建海虞縣,故后人常以海虞作常熟的代稱。
(2)七溪流水皆通海:常熟縣城內舊有七條小河從南到北并列,注入琴川運河,再流入大河,通往長江。
(3)十里青山半入城:青山指,長十幾里,縣城城垣跨山而筑,將一部分山體圍入城內。
【賞析】頭一句點出了屬于吳地的琴川(“琴川”、“海虞”都是常熟的古稱或別稱)是就出了名的。
第二句點明詩人在傍晚時分乘著船偶然經過常熟,面對常熟的秀麗景色,不由得詩興大發。
第三、四句,在律詩中被稱為“頷聯”,按格律必須“對仗”。
常熟的風景勝跡很多,要用兩句詩句來概括,只能選取最能體現常熟特色,即我有他無的景觀來描寫。
詩人選取了“琴川七弦”和常熟城墻跨山而筑,形成“半入城”的特色景觀兩景來代表常熟風物,真可謂‘探驪得珠”、選準了代表性景物,還得用最精辟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作者能將這兩個特色景觀寫成對仗工穩的頷聯,足見花了相當功夫。
這十四字的兩句詩句,也就成了描寫常熟的千古絕唱。
詩的第五六兩句,在律詩中稱為“頸聯”,按格律也須對仗。
這兩句詩概括描寫了常熟的。
詩人選取了與“齊女”和“言公”兩個歷史人物有關的事物來描寫,也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齊女”,指春秋末年齊國國君的愛女,遠嫁給長子波,由于終日思念家鄉而憂傷成疾,臨終前請求葬于之巔,以遠望齊國。
病歿后吳王如其愿。
齊女墓在什么地方,現有城內最高處辛峰亭和虞山之巔望海墩兩說。
不管何說為準,詩人乘舟從虞山下經過,望見山巔齊大墓而觸發感想是肯定的。
在夕陽映照之下,芬女墓掩映在秋天的荒草之中,暗指常熟有悠久的歷史。
“言公”,指“文開吳會”的言子。
經過言子的故里,似乎猶能聽到流傳久遠的弦歌琴聲,暗喻常熟是文學淵遠之邦。
詩的最后兩句,描繪了當時正值,隨著一輪皓月的冉冉升起,詩人在舟中一邊賞月,一邊吟哦詩句的美妙意境,不知不覺中把讀者引入到的境界之中。
誰能幫我寫一篇關于感動中國人物閆肅體現出來的精神的演講稿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閆肅體現出來的精神的演講稿:尊敬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關于感動中國人物閆肅體現出來的精神.鐵馬秋風、戰地黃花,樓船夜雪,邊關冷月,這是一個戰士的風花雪月。
唱紅巖,唱藍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連。
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樹梅,你要讓自己開在懸崖。
一個兵,一條路,一顆心,一面旗。
【人物事跡】 《敢問路在何方》《我愛祖國的藍天》《唱臉譜》《團結就是力量》……這些被置于藝術殿堂寶座的藝術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學家、詞作家、劇作家閻肅之手。
1950年,20歲的閻肅來到西南青年文工團,并于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成為一名文藝兵。
自那時起,閻肅就常常跑基層,慰問廣大官兵,把官兵們的生活點滴作為自己的創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連隊的馬扎上完成的。
為了創作歌劇《江姐》,閻肅來到重慶渣滓洞體驗生活,反銬雙手,戴上腳鐐,并坐上老虎凳來真實感受當年共產黨員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2022年2月12日與世長辭,閻肅的夫人說,昏迷期間,閻肅只有聽到自己寫的歌時才有反應,甚至會流淚。
在閻肅心中,他的作品里飽含著的對兵、對民的深情,正是他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即使昏迷,也依舊共鳴不絕。
他永遠是一個兵,一個人民的優秀子弟兵。
人物生平 1930年(民國十九年),閻肅生于河北保定。
10歲時跟隨父母親到重慶生活,就讀于重慶南開中學,畢業后閻肅在重慶大學讀工商管理系。
解放時閻肅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青年團西南工作委員會要辦一個青年藝術工作隊,青年團決定調他去藝術工作隊工作,在沒有讀完大學的情況下,閻肅離開了學校。
[5] 1950年,閻肅正式調到在工作隊基礎上成立的西南青年文工團,在團里任演員、分隊長,開始是當演員、合唱隊員、跳舞、樂隊劇務、導演。
在業余時間他還搞點創作,寫點兒曲藝、戲劇、活報劇,后來就調去擔任創作員,做專職創作。
閻肅參加過土改、抗美援朝,慰問老根據地,慰問蘇軍,慰問越南人民軍。
[6] 1953年,閻肅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
同年調到西南軍區文工團(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的前身)任分隊長,后任空軍政治部文工團空軍歌劇團編導組組長,空軍歌舞劇團創作員。
1955年,閻肅調入空政文工團,任職空政原歌舞團編導室一級編劇,專業技術一級,文職特級,享受大區正職的生活待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58年6月,閻肅成為空政歌舞團分隊長。
[7] 1959年春節后,閻肅在空軍航空兵某部鍛煉時創作了《我愛祖國的藍天》。
1959年8月,閻肅成為空政文工團創作員。
1964年,公演歌劇《江姐》時引起轟動,閻肅一舉成名,并受到毛主席的親自接見。
1986年,閻肅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同年,閻肅在沈陽軍區空軍瓦房店場站采風時創作了《軍營男子漢》。
[8] 1998年,閻肅前往抗洪一線,參與組織《我們萬眾一心》、《攜手筑長城》、《同舟共濟重建家園》等大型抗洪賑災義演募捐晚會。
2008年,閻肅請纓抗震救災被拒后,他通過電視,看到空降兵15勇士冒著生命危險從5000米高空跳傘營救災區人民的事跡報道后,連夜創作歌曲《云霄天兵》。
[9] 閻肅原名閻志揚,并坐上老虎凳來真實感受當年共產黨員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甚至會流淚,很多作品都是在連隊的馬扎上完成的,他的作品里飽含著的對兵。
自那時起。
2022年2月12日與世長辭、詞作家。
他永遠是一個兵,反銬雙手,閻肅就常常跑基層,把官兵們的生活點滴作為自己的創作素材,閻肅來到重慶渣滓洞體驗生活,為著名的文學家,并于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閻肅的夫人說、《紅色娘子軍》、劇作家閻肅之手,令其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比如京劇《紅燈照》,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
在閻肅心中,20歲的閻肅來到西南青年文工團。
電視劇《西游記》里,也依舊共鳴不絕,慰問廣大官兵、劇作家。
為了創作歌劇《江姐》。
閻肅曾擔任歌劇《江姐》編劇。
2月12日、對民的深情,昏迷期間,一個人民的優秀子弟兵、《年年有余》等,閻肅老先生因病在京逝世。
雖然斯人已去,都出自著名文學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西游記 精彩片段及感悟
人人都愛在陽光中享受那來自上天的溫暖,而我卻喜歡沐浴在月光中,感受那寧靜的月。
夜間一人獨自走在校園的林間小道上,看到兩旁散亂的樹影,有一種“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的感覺。
有時獨自一人坐在小院里乘涼,不禁感到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
月圓時分,又會有一種“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念。
夏天的夜晚,我最愛坐在老家的小院里,手中握把芭蕉扇乘涼。
抬起頭就能看見那明亮的月亮,皎潔的月光一絲不茍地灑在大地上,皓月千里。
草叢中不時發出蟋蟀的叫聲,樹上的蟬也跟著附和著,使我感到無比的愜意。
人們說月能使人愁,一點不錯。
上過夜自習,我一人在弦歌湖閑游,月亮映在湖面上,像一輪沉入水中的玉璧。
我不知為何感到有一般淡淡的幽傷,想一抒“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情。
我突然想到了關羽敗走麥城,關羽,一世英豪,忠義雙全的名將,就這樣一敗不起,真令人惋惜。
站在湖畔上,我想:也許是由于古代的詩人們有太多的愁緒都借月來發泄,才釀就了今天逢月必想愁的現象吧。
月,寧靜的幽雅,記錄了千百年來人們的愁緒,我喜歡沐浴在月光下,去感受這心靈的寧靜和古人的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