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領域獲獎感言
07諾貝爾獲獎名單,物理諾貝爾獎得主
據新華社 瑞典皇家院9日,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得·格林貝格爾因發現“巨磁電阻”效應而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1美元約合7瑞典克朗)的獎金。
這兩名科學家獲獎的原因是先后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
所謂“巨磁電阻”效應,是指磁性材料的電阻率在有外磁場作用時較之無外磁場作用時存在巨大變化的現象。
根據這一效應開發的小型大容量計算機硬盤已得到廣泛應用。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評價這項成就時表示,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獎勵“用于讀取硬盤數據的技術”。
這項技術被認為是“前途廣闊的納米技術領域的首項實際應用之一”。
兩位科學家在得知獲獎后分別對媒體發表了簡短的獲獎感言。
阿爾貝·費爾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我受寵若驚,非常感動,我為能夠與彼得·格林貝格爾共享這一獎項而興奮不已。
我們剛剛交談過。
我們總是很好地交換我們的研究結果。
”兩位科學家的發現使得小型大容量硬盤得到廣泛應用。
費爾說,“能夠看到我們的發現所產生的威力實在是太棒了
”彼得·格林貝格爾在接受瑞典電臺采訪時說:“有人告訴我,如果有從斯德哥爾摩來的電話,那只能是諾貝爾獎(通知)。
”他說,“正有一大群人站在我門外”,他打算跟他們“來一杯香檳”。
人物特寫兩人曾獲多個科學獎項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1938年3月出生于法國南部小城卡爾卡索納,1970年在南巴黎大學獲博士學位,1976年開始擔任南巴黎大學教授。
自1995 年以來,費爾還一直擔任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與法國泰雷茲集團組建的聯合物理實驗室科學主管。
費爾于2004年當選法國科學院院士。
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1939年出生于比爾森,1969年在達姆施塔特技術大學獲博士學位,1972年開始擔任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教授,2004年退休。
格林貝格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比較強。
兩位科學家1988年發現“巨磁電阻”效應時意識到,這一發現可能產生巨大影響。
格林貝格爾為此還申請了專利。
目前,根據這一效應開發的小型大容量電腦硬盤已得到廣泛應用。
兩位科學家此前已經因為發現“巨磁電阻”效應而獲得多個科學獎項。
這兩位科學家都比較喜歡音樂。
費爾最喜歡的樂手是美國爵士樂鋼琴家塞羅尼斯·蒙克,而格林貝格爾對古典音樂十分癡迷,他還是一名吉他愛好者。
“巨磁電阻”引發硬盤革命兩位科學家的發現促使硬盤體積不斷變小,容量卻不斷變大體積越來越小,容量越來越大——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存儲信息的硬盤自然而然被人們寄予了這樣的期待。
得益于“巨磁電阻”效應這一重大發現,最近20多年來,我們開始能夠在筆記本電腦、音樂播放器等所安裝的越來越小的硬盤中存儲海量信息。
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
19年前的大發現通常說的硬盤也被稱為磁盤,這是因為在硬盤中是利用磁介質來存儲信息的。
一般而言,在密封的硬盤內腔中有若干個磁盤片,磁盤片的每一面都被以轉軸為軸心、以一定的磁密度為間隔劃分成多個磁道,每個磁道又進而被劃分為若干個扇區。
磁盤片的每個磁盤面都相應有一個數據讀出頭。
簡單地說,當數據讀出頭“掃描”過磁盤面的各個區域時,各個區域中記錄的不同磁信號就被轉換成電信號,電信號的變化進而被表達為“0”和“1”,成為所有信息的原始“譯碼”。
伴隨著信息數字化的大潮,人們開始尋求不斷縮小硬盤體積同時提高硬盤容量的技術。
1988年,費爾和格林貝格爾各自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也就是說,非常弱小的磁性變化就能導致巨大電阻變化的特殊效應。
10年來的大革命這一發現解決了制造大容量小硬盤最棘手的問題:當硬盤體積不斷變小,容量卻不斷變大時,勢必要求磁盤上每一個被劃分出來的獨立區域越來越小,這些區域所記錄的磁信號也就越來越弱。
借助“巨磁電阻”效應,人們才得以制造出更加靈敏的數據讀出頭,使越來越弱的磁信號依然能夠被清晰讀出,并且轉換成清晰的電流變化。
1997年,第一個基于“巨磁電阻”效應的數據讀出頭問世,并很快引發了硬盤的“大容量、小型化”革命。
如今,筆記本電腦、音樂播放器等各類數碼電子產品中所裝備的硬盤,基本上都應用了“巨磁電阻”效應,這一技術已然成為新的標準。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公報介紹說,另外一項發明于上世紀70年代的技術,即制造不同材料的超薄層的技術,使得人們有望制造出只有幾個原子厚度的薄層結構。
由于數據讀出頭是由多層不同材料薄膜構成的結構,因而只要在“巨磁電阻”效應依然起作用的尺度范圍內,科學家未來將能夠進一步縮小硬盤體積,提高硬盤容量。
諾獎歸屬不好猜每年臨近10月,有關誰將獲諾貝爾獎的猜謎游戲達到高潮。
人們樂此不疲,但基本上每次都猜錯。
隸屬于美國湯姆森公司的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稱,自2002年以來,該集團預測的54個可能人選中只有4人最終獲得諾貝爾獎。
針對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該集團列出了包括神經系統科學家弗雷德·蓋奇在內的5位可能人選,不過全錯了,物理學獎也一個沒猜對。
瑞典《每日新聞報》科學版主編卡林·博伊斯去年正確預測了兩項諾貝爾獎的歸屬。
博伊斯今年對生理學或醫學獎作出的預測稱,研究人體如何對熱和痛苦作出反應的美國人戴維·朱利葉斯和以色列人巴魯赫·明克將會得獎,但結果錯了。
諾貝爾獎歸屬的這道謎題不好猜,與諾貝爾獎所遵循的原則有關。
一直以來,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對候選者名單守口如瓶,不會提前對任何媒體、任何專家透露絲毫信息。
當然,誰會獲得諾貝爾獎尤其是諾貝爾科學類獎項也不是完全無跡可循。
有的人得獎只是時間問題。
比如,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馬里奧·卡佩基、奧利弗·史密斯和馬丁·埃文斯,他們此前都已得了無數獎項,包括2001年的美國艾伯特·拉斯克醫學研究獎,獲得這個獎項的人中有一半多獲得過諾貝爾獎。
諾獎名單出爐過程諾貝爾獎代表著相關領域的最高榮譽,它的評審程序因此也非常嚴格。
根據該獎創始人諾貝爾的遺囑,在諾貝爾獎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在每年的9月份,物理學、化學等幾個不同專業的諾貝爾委員會向全球各地的數千名獨立人士(具備一定資歷的學者、科學家等)發出邀請,請他們推薦自己認為下一年度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候選人。
候選人名單必須在第二年年初提交到不同專業的諾貝爾委員會。
各委員會在評獎專家的協助下對收到的提名進行評估。
要經過初選、復選等層層選拔,委員會才能完成對候選人的挑選。
然后,委員會將建議上交給相應頒獎機構,各頒獎機構通過投票選出最終獲獎者。
每年10月投票結束后,立即公布獲獎者。
從1974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貝爾獎原則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此外,與許多電影獎項及文學大獎不同,諾貝爾獎遵循的原則是,除了公布最終獲獎者的名字外,凡作為候選人的科學家名字都不對外公開,并設置了50年的保密期。
因此,對于每年可能出現的各種“風聲”,說某人獲得提名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其真實性必須等50年后才能得到驗證。
許小曙的人生旅程
《厲害了,我的國》觀后感近來,“厲害了我的國!”這一網絡流行語接連刷屏。
對于中國近期在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出現“井噴”態勢,國人用這一流行語表達欣喜振奮之情。
C919首飛、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快遞小哥”天舟一號上太空送貨加油、量子計算機問世、可燃冰試采成功……中國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一時間頻頻亮相。
如果把視野打開,近年來中國重大創新成果的名單會拉得更長:“中國天眼”、“墨子號”、“蛟龍號”、天宮二號…… 當自主創新的進度條一次次被刷新,中國人的科技自信也一次次被點燃。
“厲害了,我的國!”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飛天夢、航空夢、量子計算夢等科技夢想,都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看到,老一輩科學家苦心孤詣,讓中國人有了不少可以載入史冊的圓夢故事,“兩彈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雜交水稻”“青蒿素治瘧疾”等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讓中國人樹立科技自信。
我們也看到,新一代人奮發圖強,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載人航天、月球探測、“蛟龍”號探海等科技進展,讓中國人的科技自信更加堅定。
科技領域不斷突破,見證著中國人甘于奉獻、敢于攻關的無畏精神。
從冒著狂沙烈日在人跡罕見的大漠中風餐露宿,到在現代化的實驗室里為科技突破而奉獻青春,不論科研環境如何變化,中國科研人員自強不息、自主創新的意志從未改變。
艱苦的付出必有回報,如今的中國,正在某些科技領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
更多的事實,講述著中國人重視創新、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風貌。
2022年,中國受理的專利申請突破百萬,排名全球第一;近年來中國高質量論文量猛增;在世界上研發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業中,中國占300余家…… 在樹立“科技自信”的同時,我們也要拒絕盲目自大。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發展新態勢,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許多關鍵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他人手中,原始創新能力仍然亟待提高,某些不合理的科技體制機制仍然制約著創新活力的釋放,許多企業的創新意識和研發能力仍然需要增強……補足短板,敢碰重大科技命題,正成為新時代中國科研領域重要命題。
原本遙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海底,已被中國人用智慧和汗水化為咫尺。
但中國人的夢想不會止步于此,而是向著更深、更遠、更高、更廣的領域邁進。
我的國,一定會更厲害!
985機械工程師前景及待遇
有出路,中國本來機械加工制造就這么發達,現在企業資本都積累到一定程度了,都從原來的代零件加工往自主產品發展的趨勢。
近年船舶又興起,機械工程師需求還是很大的,前景不錯
問你個題打出來給分:caa是什么意思
施一公國籍是中國啊,頭一陣還上過最強大腦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