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寶寶百天感言
去兒童福利院后感言怎么寫
太好了,一年一度的兒童節終于到來了,我激動地差點跳起來
早上,我們開了一次校會,其實也不能算是校會。
我們班和其他班被音樂老師選上的同學作為這次校會的背景,統一穿著橘黃色的襯衫、橘黃色的背帶褲,坐在主席臺上。
中午的午自習,班主任劉老師開始給這一學期的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優秀班干部、體育新苗、音樂新苗、美術新苗、進步大的同學頒發獎狀。
我聽著同學、朋友們一個個地領到獎狀,受到同學們的贊揚、鼓勵,我心想:我也一定有的
一定
果然,劉老師念到我的名字:“魏蔚,被評為本學期進步大的同學
”那時,同學們一邊看著我一邊鼓掌,我跑到講臺邊領過獎狀,說了一聲:“謝謝劉老師
”便一蹦一跳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中午放學,我一邊走一邊想:媽媽和爸爸知道了我得了獎狀的事那該有多高興呀
一定會比我今天過“六一”兒童節還要高興呢
回家之后,我把獎狀亮出來時,爸爸媽媽簡直笑得合不攏嘴了。
下午,爸爸“特批”我可以不寫作業,我聽了特別高興,因為我下午可以去打籃球了
中午我在家玩了一會電腦,又在客廳看了一會電視。
太陽下山了,我迫不及待的抱著籃球,換上運動鞋。
叫上三個小伙伴一起去籃球場打藍球,不知為什么,那天下午我投進了好幾個兩分球呢。
太好了,一年一度的兒童節終于到來了,我激動地差點跳起來
早上,我們開了一次校會,其實也不能算是校會。
我們班和其他班被音樂老師選上的同學作為這次校會的背景,統一穿著橘黃色的襯衫、橘黃色的背帶褲,坐在主席臺上。
中午的午自習,班主任劉老師開始給這一學期的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優秀班干部、體育新苗、音樂新苗、美術新苗、進步大的同學頒發獎狀。
我聽著同學、朋友們一個個地領到獎狀,受到同學們的贊揚、鼓勵,我心想:我也一定有的
一定
果然,劉老師念到我的名字:“魏蔚,被評為本學期進步大的同學
”那時,同學們一邊看著我一邊鼓掌,我跑到講臺邊領過獎狀,說了一聲:“謝謝劉老師
”便一蹦一跳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中午放學,我一邊走一邊想:媽媽和爸爸知道了我得了獎狀的事那該有多高興呀
一定會比我今天過“六一”兒童節還要高興呢
回家之后,我把獎狀亮出來時,爸爸媽媽簡直笑得合不攏嘴了。
下午,爸爸“特批”我可以不寫作業,我聽了特別高興,因為我下午可以去打籃球了
中午我在家玩了一會電腦,又在客廳看了一會電視。
太陽下山了,我迫不及待的抱著籃球,換上運動鞋。
叫上三個小伙伴一起去籃球場打藍球,不知為什么,那天下午我投進了好幾個兩分球呢。
(大叫的寶寶)這本書的感言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完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素質培養》,這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
一、 眾里尋她當時選課時,我是本著“愛好”與“實用”的原則去選的。
我之所以看重這門課,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而是看到了“大學生素質培養”這幾個字。
可以說我在追求“素質”,我的“眾里尋她”之“她”也就是“素質”。
在我的印象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無外乎背誦與欣賞,我個人的記憶力不是很好,不關于背誦。
所以選課時其實對“中國傳統文化”甚至還有一些抵觸。
但畢竟是與“素質”相聯系的,最終還是選下了。
二、燈火闌珊“燈火闌珊”在這里當然是指“中國傳統文化”現今所處的社會位置。
曾經在中國戰友統治地位的“中國傳統文化”現今已經被人們旋轉到了社會的某個角落,在這個角落里,沒有太多的人為之撐起蠟燭,沒有太多的人給以重視。
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當然更是沒有太多的機會去接觸“中國傳統文化”。
三、驀然回首上第一節課時,老師竟然把課程簡稱為“中國傳統文化”而非“大學生素質培養”。
當時我的心就涼了一半。
依然想要從中素質所在,而卻未對“中國傳統文化”引起多大興趣。
而一節課之后,我開始“回首”了,兩節課后,我已確信“中國傳統文化”正是我要找的“她”。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過程。
相信沒有接觸過“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相信“素質”就在其中。
那么我們就來看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
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個人素質”和“人際關系”。
一、 個人素質在第一節課上,老師就提出“不學禮,無以立”。
那么一個“禮”字就集中體現了一個人的個人素質。
“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教育下一代,那么教育當然是為了提升“個人素質”。
這里引用《弟子規》里的話來說明個人素質的主要內容。
“弟子規,圣人訓。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
”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把“孝”擺在首要位置的。
(一) 孝弟“百善孝為先”這句話也同樣將“孝”字放在一個首要位置。
那么我們的古圣先賢為什么會一致這么認為呢
不難理解,在這個世界上顯然父母對我們的恩德要大于任何其它人。
是他們孕育、生育、養育、教育了我們。
我們如果有一丁點的感恩心,那么首先當然應該回報我們的父母。
而“孝”才使得“考有所養”得以實現,才使得我們不必為以后年老而擔憂,只要我們的子女是心存孝道的。
“孝”擺首位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孝道開,百道皆開”,即其為其它任何一種“素質的基礎。
也不難理解。
假如一個人對給予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盡孝的話,那么他對別人的態度還會好到哪里呢
而反過來,當他能細心地關照父母,體恤父母的辛苦,進而就能慢慢的理解別人。
(二)謹信謹信則給出了一個人立身安命的第二件法寶。
這件法寶主要用于涉身處世。
“信為人言”,“言而無信,不知其可”。
在對“信”字的認識上可以說“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
相信沒有一個人愿意同一個“言而無信”的人交往。
(三)仁愛仁愛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素質培養的一個終極目標。
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期對整個都心存仁愛,那“孝弟”與“謹信”自然便也會做到了。
“仁愛”可以看作是“孝弟”和“謹信”的推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能夠做到這些,那么“仁愛”當然也就不難。
二、人際關系“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是“大同”,為此當然要處理好社會關系。
在“中國傳統文化” 中,將人際關系劃分為“五倫關系”,即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朋友關系。
并且指出了“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
(一)父子關系在這里“父”與“子”都是代名詞,指代父母與子女,還可以擴展到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系。
父子關系中要做到“父慈子孝”,即父母應該慈愛子女,子女應孝養父母。
需要說明的是“慈愛”是廣義的,它至少應含有以下意義。
養育。
父母對子女理所當然負有養育的責任。
關愛。
“關愛”不等于“溺愛”,是要照顧好,并培養好。
教育。
教育不是靠邊口頭傳授而是身體力行,“上有所施”才會“下有所效”。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子女的發展。
(二)夫婦關系這里“夫婦關系講述了從擇偶到相處的一系列的規則。
【第1句】:擇偶。
擇偶的標準應該是賢德,而不是金錢、地位、容貌等。
【第2句】:過程。
交往的過程應依據自然的發展規律,即相識——相知——相惜——相愛——結婚的發展規律。
【第3句】:相處。
重點突出相處的言語、行為、心地、感覺。
愛的言語應該是正直的,愛的行為是成全的,愛的心地地無私的,愛的感覺是溫暖的。
以下三種關系,只要把握“仁愛”兩字便可處理得當,故簡略介紹。
(三)君臣關系泛指上司與下屬的關系。
(四)兄弟關系泛指長幼之間的關系。
(五)朋友關系這是一種最廣泛的關系,可以認為“普天之下皆朋友”,也只有這樣才能“人無倫外之人”。
學好“中國傳統文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現在,我明白了中國傳統文化所教導的內容才是真正的“素質”所在。
那么我就要將它學好,并將它光大。
當然其實真正難的不是學而是做。
現在就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