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書感言100字
挪威的森林 小說 的感受100字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為沒有任何的一個人可以讓我知道只要跟著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著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挪威森林50感悟,一篇讀后感
前不久我才看了《挪威的森林》這部電影,比起讀小說,電影更能給我一種人物與情感的真實感,所以有些懷疑當初看小說是否有認真看,準備再重頭看一次。
簡要分享一下感受吧,木月與直子的愛情本就源于性的悲劇,而木月因為壓抑離開了直子,直子和渡邊君一直處于憂傷之中,而直子最后一直在對木月的深情與對性的欲望的漩渦中盤旋,不得解,尤其是對木月的愧疚。
而渡邊君是一個很普通的男人,普通之中又有著真實與責任,至少他不虛偽,不做作。
木月不一定要選擇這種方式來解脫,而直子也本是可以挽救自己的生命的,因為人生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可以成為起點向好的方向發展,我可以認為木月放棄了對幸福的追求,而最后直子也是,反而是平凡的渡邊一直平凡的活著,倒并未放棄對幸福的追求。
從心理學角度看,在木月與直子的心理都有一種死亡的意向,遵從死亡本能,這也是為什么他們非常傾向于用死來結束一切。
記住,人生無論何時都可以向好的發展,不要放棄對幸福的追求。
僅碎碎分享,第一次回復,多多支持
挪威森林50條感想,一篇讀后感
馬克思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尊重自己的感覺——《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在物質的世界里,你是選擇遵循現世的規則,還是選擇尊重自己的感覺
你是追求外部的認同,還是直面內心的感覺
你是迷茫在人群的道德,還是清醒于內心的呼喚
幾乎毫無例外,內心的感覺當然會和規則、外部、道德相沖突,徘徊之間,你幾乎喪失對自己感覺的認同——不知道那到底是感覺還是欲望
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守還是該退
甚至不明白為什么內心感覺總會違背人群道德,為什么內心感覺總是夾雜著噪音出現,為什么內心感覺總是充滿依賴、軟弱、恍忽
人們總是相信,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覺與人群格格不入,為社會所不容。
在覺察與批判之間,絕大數人最終還是猶猶豫豫地放棄了令人不安的內心感覺,轉而選擇了安全、光明、強大的外部規則——這就像是買了保險一樣令人安心——不管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起碼人群能夠容得下自己。
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并不重要,關鍵是要世界能夠容得下自己。
不然自己該是多么恐慌、無助、無立錐之地,在這世界上沒有自己的位置
有時,位置就意味著生
人們一開始以為自己最懼怕的是死,于是趨利避害,或堅決或猶豫地選擇了自以為是“生”的方法——以為只要放棄內心的感覺,便能贏得外部的認同。
從這個意義上講,直子、直子姐姐、木月是同一類型的人。
以為放棄自己,就可以贏得世界放棄自己,也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感覺。
“不尊重自己”可以是“背叛”,也可以是“忽略”。
細分起來,直子姐姐是想以背叛自己感覺的方式贏得外部認同;而直子和木月則想以忽略自己感覺的方式換來世界的一小塊位置。
像永澤一樣,直子姐姐確實擁有贏得世界的“資本”——“姐姐屬于無論干什么都拿第一那種類型。
學習第一、體育第一,又有威望又有領導才能。
性格熱情開朗……很受老師喜愛,得的獎狀足有一百張。
哪所公立學校都有一兩個這樣的女孩。
”她似乎贏得了能夠贏得的一切,她似乎騙過了所有人。
但她欺騙不了自己。
在以背叛自己感覺贏得周圍世界認同的過程中,她因為喪失了自我,而沒有價值感,不快樂。
“往往兩三個月就來一次,一連兩三天悶在自己房間睡覺。
學校不去,東西也幾乎不吃……只是發呆,但不是不高興。
”一開始,她還能以壓抑自己的方式再次投身于現世,“這兩三天一過,她就一下子恢復得和平時一個樣,神采飛揚地上學去”,但時間久了,她發現這樣做只會徒然增加對自己的傷害。
當積攢的痛苦越來越多時,她才發現原來背叛自己比死亡更可怕,失去自己比失去世界更令自己恐慌。
那么與其用背叛自己的主式換得外部世界的認同,還不如讓自己與世界共同滅亡。
于是自殺便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以死為生的直子姐姐最終還是死了。
在本質上,直子、木月同直子姐姐是一樣的。
尤其是直子——“這么著,我從小就決心當一個可愛的女孩”。
不同的是,直子、木月資質平平,既無直子姐姐的聰明、伶俐,好像連取悅于世界認同的資格都沒有了。
于是,他們覺得自己更要忽略自我,委身于現世。
沒有才能的自卑,始終緊緊抓住直子的心,讓她不能呼吸,感到不配投身于現實社會,也更不配躲在自己的殼里——“只就這點來說,差不多成了一所學校。
遺憾的是我沒一樣東西可教別人。
”于是,在自我和現世規則之間,他們來回搖擺,觀望不止,猶猶豫豫,一會兒想躲進自己的殼里,一會兒又想干脆硬著頭皮,進入現實社會吧。
“我倆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
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啊,我們一天一天長大,必須到社會上去。
”這種矛盾,那份對現世社會的恐懼,在木月和直子都活著時,由于兩人的相互陪伴,而有所減弱,不那么尖銳,“至于自我,由于可以相互吸收和分擔,也沒有特別強烈地意識到。
”但木月是男孩,又是在日本,他知道自己逃無可逃,既不能認同自我,又不想進入現世社會,那么剩下的只有自殺了。
直子是女孩,又是在日本,只要找一個好人嫁了,好像就能逃避社會,戰戰兢兢躲在自我的殼里,可直子在直覺上認為這根本行不通,她認為若不能取得外部現世的認同,自我只有死亡,因為“不能不把欠世上的賬償還回去。
”所以,我想即便渡邊最后遵守等待直子的諾言,直子也還是會自殺——“如果木月還在人世,我想我們一定仍在一起,相親相愛,并且一步步陷入不幸。
”我一直認為,直子愛的仍是木月,渡邊其實是木月的影子。
所以這句話還可以換成——“如果渡邊君仍在等我,我想我們一定會走到一起,相親相愛,并且一步步陷入不幸。
”直子的幸與不幸在于她敢不敢、能不能尊重自己的感覺,而不在于有沒人愛她。
挪威的森林內容簡介?
小說目錄 編 者 語 第一章 永遠記得我 第二章 好友之死 第三章 黑暗中的裸體 第四章 奇特的邂逅 第五章 隔離的世界 第六章 綠茵藏艷 第七章 同性的魔力 第八章 開放型女郎 第九章 畸戀觀 第十章 影院里的對話 第十一章 苦澀的愛河 第十二章 告別處女之夜 后 記挪威的森林這書我非常喜歡,詳細說下。
類似的問題之前我也回答過了。
百度百科的故事情節資料: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戀愛小說。
小說主人公渡邊以第一人稱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
渡邊的第一次戀愛是高中時,他同女孩睡覺后把女孩甩了。
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后來木月自殺了。
一年后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并開始交往。
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里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
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
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
幾個月后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里的精神療養院。
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
晚間兩人雖同處一室,但渡邊約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
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
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
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
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
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落魄地四處徒步旅行。
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我的理解: 書這東西每個人看都有自己的感受,挪威的森林這本書卻如同每個人心中的那片自我的森林,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我的投影。
書中就我看來,至少很明確的提出幾個核心的觀點:
【第1句】:書中一句“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這是書中最核心的問題,生與死,回憶與愛情,青春與逝去的歲月。
。
。
在闡述主人公友人木月之死,以及主人公喜歡的直子(木月的戀人)之死后,村上春樹借多年后主人公的回憶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這里的“死”是廣義的,它既包含與自己摯愛依存之人的分別,也代表與往昔歲月的告別。
“生與死”不是分離的,死者的“死”雖然意味著徹底的灰飛煙滅,然而生者卻可以借此體驗到“死”,這種死對生者是一種責任,生者必須肩負著這種責任,為消逝的人或事物堅強的活下去,代替死者完成他們未完成的事情,實現他們未盡的夢想。
【第2句】:青春式的孤獨與迷茫。
主人公是孤獨的,他拒絕當時時代的瘋狂與無知,但又渴望與人交心。
書中的一句話很好的體現了這點:“誰喜歡孤獨
。
。
。
。
只是不亂交朋友罷了。
”
【第3句】:青春的感傷與唯美。
。
“海潮的清香,遙遠的汽笛,女孩肌體的感觸,洗發香波的氣味,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這些組成了村上春樹的世界。
那是一種微妙的,無以名之的感受,貼己而朦朧,撩人又莫名。
一首Beatles感傷的Norwegian Wood貫穿全書,無論是意境還是內容上,都很吻合全書的主題。
《挪威的森林》主要內容20字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
故事講述主角糾纏在情緒不穩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了自我成長的旅程。
挪威的森林中的好句子
【第1句】: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時間經過就是一種不可挽回的事。
2,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3,剛剛好,看到你幸福的樣子,于是幸福著你的幸?! ?,盡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 而容納你的空間 ——雖然只需一點點 ——卻無處可尋 5,因為沒有人可以理解 因為沒有人可以包容 因為沒有人可以安慰…… 所以才會讓人有無處可去的感覺,就是說軀殼可以找到地方安置,可是卻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真正的容下你這個完完整整、純潔的靈魂 6,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 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里,總會在那里。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7,魚說,你看不到我眼中的淚,因為我在水中。
水說,我能感覺到你的淚,因為你在我心中 8,一旦死去,就再也不會失去什么了,這就是死亡的起點。
9,世界上有什么不會失去的東西嗎
我相信有,你也最好相信 10,希望你下輩子不要改名,這樣我會好找你一點。
有時失去不是憂傷,而是一種美麗。
11,對相愛的人來說,對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
12,在大悲與大喜之間,在歡笑與流淚之后,我體味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幸福。
13,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訴對方:我們的心不是石頭。
石頭也遲早會粉身碎骨,面目全非。
但心不會崩毀。
對于那種無形的東西—無論善還是惡—我們完全可以互相傳達。
14,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終止之時,尋覓的過程亦即失去的過程 15,網無所不在,網外有網,無出可去。
若扔石塊,免不了轉彎落回自家頭上……時代如流沙,一般流動不止,我們所站立的位置又不是我們站立的位置 16,死并不是終結生的決定性要素。
在那里死只不過是構成生的許多要素之一 17,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18,我漸漸能意會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實。
——《 19,至于我是何以拋棄原來世界而不得不來到這世界盡頭的,我卻無論如何也無從記起,記不起其過程、意義和目的。
是某種東西、某種力量——是某種豈有此理的強大力量將我送到這里來的
因而我才失去身影和記憶,并正將失去心 20,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
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
然而相互理解果真可能嗎
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
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
為什么就不能轉變一下態度呢——既然怎么努力爭取理解都枉費心機,那么不再努力就是,這樣也可以活得蠻好嘛
換言之,與其勉強通過交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21,希望你下輩子不要改名,這樣我會好點找你一點。
有時失去不是憂傷,而是一種美麗。
22,當我們回頭看自己走過來的路時,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辯的“或許”。
我們所能明確認知的僅僅是現在這一瞬間,而這也只是與我們擦間而過。
23,遲早要失去的東西并沒有太多意義. 必失之物的榮光并非真正的榮光 24,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
25,我們的正常之處,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