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借代修辭手法的句子
【第1句】: 運用借代手法的句子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盡量不要化簡為繁,并且要讓文義通順。并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于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形象具體。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魯迅《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頭”,通常用來作紀念碑的材料,這里借“石頭”代紀念碑,含蓄地揭示出與人民為敵的反動統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夢終將破滅。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旌旗十萬斬閻羅。(《梅嶺三章》) 是標志代本體,借“旌旗”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例如:【第1句】: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例1中的“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里代指戰爭,把戰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
例如:【第1句】: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例1中的“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
例如:【第1句】: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后一次講演》) 例1中第二個“李公樸”,代指不怕流血犧牲,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戰斗的人們。
【第2句】: 急需一句使用對偶和借代修辭手法的句子
借代的定義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以一物借來代替一物出現,因此多數為名詞。
當在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盡量不要化簡為繁,并且也要讓文義通順才行。 通俗的說,是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這種修辭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編輯本段]借代的作用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于變化和幽默感。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有些人》) 例①中的“石頭”,通常用來作紀念碑的材料,這里借“石頭”代紀念碑,含蓄地揭示出與人民為敵的反動統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夢終將破滅。 [編輯本段]借代的運用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部分代整體。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②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體。
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③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④旌旗十萬斬閻羅。
(《梅嶺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體,因為楊二嫂長得細腳伶仃,故稱之為“圓規”。例 ④ 是標志代本體,借“旌旗”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三、具體代抽象。 例如:⑤南國烽煙正十年。
(《梅嶺三章》) 例⑤中的“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里代指戰爭,把戰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體。
例如:⑥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例⑥中的“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
五、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⑦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后一次講演》) 例⑦中第二個“李公樸”,代指不怕流血犧牲,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戰斗的人們。 [編輯本段]借代與借喻的區別 借代與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側重相關性;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 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一般地說,這種關系還是相當密切的; 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
[編輯本段]借代的種類 1喻借,即比喻性借代。其真義與借義之間的語意關系是相似。
2旁借,即非比喻性借代。其真義與借義之間的語意關系不是相似,而是其它關系。
對偶 對偶就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對稱或相近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第1句】: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 a.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2句】:反對。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 b.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第3句】: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如: c.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例如: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根據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對偶分為嚴式對偶和寬式對偶,嚴式對偶要求上下兩句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平厭相對、不重復用字。如例句曲。
寬式對偶對嚴式對偶五條要求只要有一部分達到就可以,不很嚴格,如例句c。 對偶和對仗是兩種極為相象的語言形式。
所謂“相象”,是說它們相同之處較多而不同之點較少,所以區別起來就較為困難,甚至連一些工具書對這兩個概念都解釋得含糊其辭,不甚了了。如《辭海》“對仗”條下注釋曰:“指詩文詞句的對偶。”
陜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學辭典》則解釋“對偶”為“修辭方法一種,……詩歌中叫‘對仗’。”如此以“對偶”注“對仗”,用“對仗”釋“對偶”的輾轉解說,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結果是使人誤以為“對偶”與“對仗”是一回事,是一個概念的兩種稱謂。
那么,究竟什么是“對偶”?什么是“對仗”?二者有什么區別呢? 【第1句】:對仗的基本特點是“對立”,對偶的基本特點是“對稱”。 【第2句】:對偶主要是從結構開工上說的,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
【第3句】:對偶里的“反對”(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意義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這是修辭手法的兼類現象。)。
【第3句】: 求100個帶有修辭手法的句子
皒舉的例子都是名人的作品里面的,不知道可以不。
現在一時也想不起那么多。 ⒈比喻: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⒉擬人: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⒊擬物: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⒋擴大夸張: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⒌縮小夸張: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⒍超前夸張: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⒎排比: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⒏對偶(正對):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流水對):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⒐反復: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⒑反問: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⒒引用(直接引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間接引用):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
⒓借代(部分代整體):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特征代本體):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 (具體代抽象):南國烽煙正十年 (工具代本體):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
(專名代泛稱):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 ⒔反語: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⒕對比: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⒖聯想: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⒗通感:“晨鐘云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鐘聲,所聞之鐘聲,穿雨而來,穿云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⒘雙關: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⒙頂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⒚互文:秦時明月漢時關 ⒛回環: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谷里谷金黃。 【第21句】:移情: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就是說紅豆不是紅豆,而是一 顆顆“相思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