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止于至善的名句
【第1句】: 請列舉兩條關于止于至善的名言警句
止于至善-名言警句之四
【第1句】:干中學,學中干的學習理念——易春雨
【第2句】:三星的5天4夜的培訓內容:第一天:銷售心態;第二天:形象塑造;第三天:掌握顧客需求;第四天:為顧客量身定做建議;第五天;演練。
【第3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快魚吃慢魚,慢魚吃更慢的魚。
【第4句】:以簡馭繁,以靜制動。
【第5句】: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第6句】:一流的人才,不分專業,放到那里都能亮。
【第7句】:內涵就是做什么都是最好的。
【第8句】:借船出海,借勢騰飛,合理讓步,真誠合作,踏雪無痕。
【第2句】: 關于至始至善的名言警句
為您解答:【第1句】:善良的心就是太陽。
——雨果【第2句】:一顆好心抵得過黃金。—— 莎士比亞【第3句】: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
—— 楊萬里【第4句】:利人的品德我認為就是善。—— 培根【第5句】: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
—— 莎士比亞【第6句】:鋤一惡,長十善。—— 《宋史.畢士安傳》【第7句】:靈魂最美的音樂是善良。
—— 羅曼·羅蘭【第8句】: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第9句】:善良的行為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
—— 盧梭【第10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第11句】:做一個善良的人,為人類去謀幸福。—— 高爾基【第12句】: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
——羅曼·羅蘭【第13句】:行善的人應該覺得自己快樂才對。—— 羅曼.羅蘭【第14句】: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
—— 盧梭【第15句】:味著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 馬丁.路德【第16句】:金錢比起一分純潔的良心來,又算什么呢?—— 哈代【第17句】:質樸卻比巧妙的言辭更能打動我的心。
—— 莎士比亞【第18句】:越是善良的人,越察覺不出別人的居心不良。—— 米列【第19句】:出來吧,我的心,帶著你的愛去與它相會。
—— 泰戈爾【第20句】:一個人必須要么做個好人,要么仿效好人。——德謨克利特【第21句】: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
—— 列夫.托爾斯泰【第22句】:老是考慮怎樣去做好事的人,就沒有時間去做好事。——泰戈爾【第23句】:如果說美貌是推薦信,那么善良就是信用卡。
—— 布爾沃一利順【第24句】:當一人言行不一致時,這就完全糟了,這會導向偽善。—— 列寧【第25句】:與其說是為了愛別人而行善,不如說是為了尊敬自己。
——福樓拜【第26句】:與善人行善會使其更善,與惡人行善會使其更惡。——羅曼·羅蘭【第27句】:善惡的區別,在于行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無。
——莎士比亞【第28句】: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羅素【第29句】: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 揚雄【第30句】:善的源泉是在內心,如果你挖掘,它將汩汩地涌出。—— 奧勒利烏斯【第31句】:感人肺腑的人類善良的暖流,能醫治心靈和肉體的創傷。
—— 羅佐夫【第32句】:我愛你是因為你有一顆仁慈的心,而不是由于你的學識。 —— 戴維斯【第33句】:若把黑白和善惡放到一處,相形之下,彼此才可見得分明。
—— 喬叟【第34句】:善良人在追求中縱然迷惘,卻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 《浮士德》【第35句】:如果你歌頌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也會有聽眾。
——哈·紀伯倫【第36句】:善良既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幾乎優于偉大的人。—— 雨果【第37句】:具有才能的人總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決不矜持。
—— 巴爾扎克【第38句】:真正有才能的人總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絕不矜持。—— 巴爾扎克【第39句】: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
—— 貝多芬【第40句】: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滿著愛的人不斷地給人間帶來幸福。—— 馬克·吐溫【第41句】:但唯有善良的品格,無論對于神或人,都永遠不會成為過分的東西。
—— 培根 【第42句】:善良與品德兼備,猶如寶石之于金屬,兩者互為襯托,益增光彩。—— 蕭伯納【第43句】:對好人行善,會使他變得更好;對惡人行善,他就會變得更惡。
——米開朗琪羅【第44句】:惆悵隸屬于善良;絕無惆悵感的人也許非常不凡,但畢竟非善良之輩。——劉心武【第45句】:高尚的人無論走向何處,身邊總有一個堅強的捍衛者——那就是,良心。
—— 司各特【第46句】: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融,相輔相成。
—— 列夫.托爾斯泰【第47句】: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愛因斯坦【第48句】:人類中兇惡的人比最兇惡的動物還兇惡。
人類中善良的人比最善良的動物還善良。—— 鄭淵潔【第49句】:知識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
——黑田鵬信【第50句】:善良的行為有一種好處,就是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為。—— 盧梭【第51句】:大量善行可能出于嚴厲,更多的是出于愛,但最多的還是出于清晰的了解和無偏見的公正。
——歌德【第52句】: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高爾基【第53句】:沒有德性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可是因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顆美好的靈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
——莎士比亞【第54句】:善良的根須和根源,在于建設,在于創造,在于確立生活和美。善良的品格同美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蘇霍姆林斯基【第55句】: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施與的人。—— 莎士比亞【第56句】:只有理性才能教導我們認識善惡,使我們喜善恨惡。
良心盡管不依存于理性,但沒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發展。—— 盧梭【第57句】: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質。
在前面的兩種品質之上加以一些難得而出色的情狀,真就顯得美,善也顯得美。—— 狄德羅【第58句】: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豐富的心靈,高貴的靈魂,這樣你才無愧于人的稱號,你才是作為真正的人在世間生活。
—— 周國平【第59句】: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結果,那也不能稱為“善”,“善”是超乎因果聯系的東西。
—— 列夫·托【第60句】:對于心地善良地人來說,付出代價必須得到報酬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侮辱。美德不是裝飾品,而是美好心靈的表現。
【第3句】: 〈〈大學〉〉,〈〈論語〉〉,〈〈中庸〉〉各十句名言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于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于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不到想弄明白卻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在教他了.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遠,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君子之遇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后.此結上文兩節之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措之耳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胖,步丹反.胖,安舒也.言富則能潤屋矣,德則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蓋善之實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結之.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無不修也.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右傳之七章.釋正心修身. 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蓋意誠則真無惡而實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檢其身.然或但知誠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則又無以直內而修身也.自此以下,并以舊文為正. 所謂平天下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