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孩子感言
親子共讀古詩寫出孩子的感悟
親子共讀是很有意義的活動。
因為有很詞都不認識,盡管有拼釋,但對于拼音都沒全掌握的情況下,讀書實在是很困難。
起初不得不邊教拼音邊讀書,前幾個故事基本是由我讀完的。
但慢慢的兒子對書中的故事情節產生興趣,書中故事講述什么事善良,什么是無私,什么是堅強,什么是智慧,書中語言通俗優美,內容簡潔洗練,插畫鮮亮生動。
通過觀看書中的插圖,兒子開始詢問這個圖是什么意思,那個圖的人物又在做什么等問題。
漸漸地兒子對讀書產生了一點興趣。
對我印象很深的是讀完《曹沖稱象》這個故事后,他開始嘗試著自己讀書。
在不認識字的情況下,開始邊讀拼音邊認字,但一個故事讀下來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且不知道故事講的是什么意思,我不得不在讀一遍,講述故事的內容給兒子聽,通過講述故事內容來吸引兒子對讀書的興趣。
慢慢地經過鍛煉,兒子對拼音和生字也認識得越來越多,讀書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不但學到了新的生字,對拼音有所掌握,大致了解故事的內容。
同時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一個樂于助人,團結同學,尊敬師長的孩子。
通過“親子共讀”,孩子的閱讀興趣變得濃郁了,閱讀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讓我與孩子也有了更深的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情緒發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作為家長的我能有這些領悟,還要衷心感謝學校,老是的用心良苦開展這樣的“親子共讀”活動,你們不止給予了孩子們的關愛,而為我們家長增長教育兒子知識搭建了平臺。
學習古詩后的感想和收獲
學習古詩后的感想和收獲如下: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
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
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
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墻壁上貼著一些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愿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
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在的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親子共讀古詩”,寫出孩子的感悟。
好好背詩,弘揚中國文化,唐詩宋詞是中國幾千年的沉淀。
談談你學古詩的感受,或收獲
學習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能讓我們更好的了解體會到古代的文學風采,積累更多的文學知識,能夠增強語文素養
學習古詩的感受或感想
古詩文的培訓讓我們受到了這種傳統文化的熏陶,讓我們這群新時代的學生浸潤在濃濃的民族精神之中。
我們從優秀古典詩文中攝取著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潤心靈,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領悟人生的真諦。
還能拓展我們的知識面,培養對文學的興趣愛好,打下扎實的文學功底,陶冶我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
比如從屈原的《天問》中,我們能體驗上下求索與質疑的精神;從“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西出陽關無故人”中品嘗永恒的孤獨感;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中領略大丈夫的萬丈豪情;從“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去接近人類的奉獻精神;從“悠然見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對自然的憧憬與和諧。
可以說,詩歌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
人們讀詩,正是通過對瞬間的把握,以補充自己情感經驗的不足,或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體驗到某種人生情緒的極致。
詩,是隨感而發的, 唐前的詩人就是這樣,比如說陶淵明。
且那古典詩經,雖然說也有祭祀時故意歌頌的詩,但是總體還是古代勞動人民因生活感受而寫的居多。
詩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會有詩歌。
詩是童心的專利,對世對事對人沒有好奇心,沒有強烈的關懷,沒有一片赤誠,就不會有真正的詩歌。
所以寫詩,都是為了喚起一種美好的情感,
聽小學古詩教學的講座收獲與感想怎樣寫
為了提高幼兒的積極性,也為了讓更多的幼兒們了解認識。
例如我在教幼兒們學習古詩《秋夕》時,先讓在幼兒們初步的理解詩意,我們老師最要注重讓孩子們進行反復不斷地、有感情地吟誦。
在反復的感情誦讀中,孩子們會積極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中,探索古詩的意境美。
我記得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幼兒的想象力則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我們教師的古詩課堂提問不僅是教師的行為,應充分地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精神,古詩課堂提問才能由教師的單方面的行為真正變為師幼共同的行為,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們在古詩教學時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不要過細、全,在教學中首先幫助幼兒們集中精力領會詩文的大體意思,讓幼兒們很快進入角色。
如果過全過細的介紹作者與時代背景,一是會轉移幼兒們的注意力,正確的方法是選擇與該古詩有密切關系的且有助于幫助理解詩意的內容,左右重點的介紹,使幼兒們了解詩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詩教學所給予幼兒的不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細節的領悟和心靈的體會&&幼兒們在與古詩進行心靈對話中,在閃爍著人性光輝、充滿大自然和諧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間徜徉時,必定會開闊眼界,豐富內心,升華境界,健全人格。
我記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幼兒的大腦,就是要開發幼兒的智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和聰明才智,引導他們積極地思考和主動地探索。
于是我借鑒了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大腦的思想,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幼兒獨自思考和主動探索的機會,從而為幼兒營造了無限開闊和想象的空間,能讓一個不認識字的幼兒通過畫面就能讀出古詩大意。
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那么,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幼兒們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
吟誦古詩,需要的則是反復不斷、要有感情。
古詩的圖畫形式多樣,而孩子們讀古詩的熱情和不斷發現其中的樂趣,會讓你見識到什么叫百讀不厭。
回顧這個學期的古詩特色教學工作,可以說是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從小被逼著背古詩,拉小提琴的孩子,現在感受怎樣
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除了學習就是練琴和考級,感覺極為枯燥反感、甚至抗拒。
現在已經參加工作多年了,十級也早已過了。
平時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時侯就拉幾曲小提琴,在音樂中平靜自己,工作之余為同事來曲即興演奏,在單位的晚會上表演個小提琴獨奏……,現在的我很感謝當年父母逼我學習小提琴,是小提琴豐富了我的生活、是音樂讓我的人生更多彩。
小學生背誦古詩的收獲與感想
《古詩文誦讀心得體會》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從《詩經》到諸子散文,從唐詩宋詞到元曲??無一不蘊涵著豐富的哲理,高遠境界. 時間是寶貴的,我們的古人就非常珍惜時間,同時告誡人們“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生待明月,萬事成蹉跎”。
這些千古名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國近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就把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
而我們個別青少年整天沉溺虛擬網絡世界,荒廢學業,一事無成。
如果你們讀了這些古詩文,有很多的人會受到啟迪和教育,從此珍惜時間,發奮讀書。
是啊
通過經典誦讀,你會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味到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你會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領略古人的豪邁氣概。
又會從“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體會到清新婉約的韻味。
愛上經典誦讀吧
你會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領略到塞外奇特的大漠風光。
會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體味到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壯志豪情,還會激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強烈的愛國之心??《傳承經典修身養性》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
我們臨沂自古就有尊老愛幼,崇德尚善的良好風氣。
國學誦讀的開展,我們小學生受益匪淺。
“民不信不立”,“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這些名言警句教育和警示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這可見誠信的重要性。
《弟子規》又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通過經典誦讀,我們一定會受到啟迪和教育,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經典誦讀讓我們學會自律。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擇其善者者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還學會了讀書的方法,《弟子規》曰:“讀書法,有三要,心眼口,信皆要”.即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古詩文就連寫字的要領闡述的入木三分:“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讀書的選擇及信心的培養也精辟入理:“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
如此種種,讓我們嘆為觀止,終生受益。
《經典古詩文誦讀體會》這學期,我校開展了國學朗誦,我們異常高興。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博大而精深,一首首、一曲曲氣吞山河的詩、詞、賦如群星璀璨、華光四射。
朗誦經典猶如與先哲同行,聆聽他們對世界、對歷史、對人生的感悟,你能感受到一顆顆民族心和一段段愛國情。
李白的詩筆,把你帶進激情的山川;王維的詩情,把你融入如畫的意境;經典浩如煙海,讓我們從小選取經典古詩文來朗誦,或許我們現在有許多還無法解讀,但我們重在濡染經典的靈氣,讓經典長相伴隨,在日后的生活學習中也許會豁然頓悟。
我們在這次古詩文經典誦讀中得到了全面發展的機會。
學習方面,我們對古詩文經典又熟悉了;做人上,我們得到了教育;平日中,我們也通過讀背來檢驗自己的記憶力。
我們決心從今以后背誦更多的中國古代文化結晶。
《誦讀經典體驗美麗》中華民族是詩的國度,淵遠流長,古詩文是藝術精品是民族瑰寶,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通過經典誦讀,你會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味到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你會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領略古人的豪邁氣概。
又會從“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體會到清新婉約的韻味。
經典誦讀讓我們學會自律。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擇其善者者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還學會了讀書的方法,《弟子規》曰:“讀書法,有三要,心眼口,信皆要”.即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靈家園。
國學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誦讀國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涵養民族修為,承繼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現代中國人,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讀國學經典,揚民族文化》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是炎黃子孫奮斗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
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規范。
他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言慎行。
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這是儒家的基礎,更是我們人性的基礎。
一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道出了毛澤東的所思所想,其情感之真摯、寓意之深遠、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絕。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現代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優秀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
做為中國人,我們應該引以為傲,它是我們中國人的國粹
我們應該一起傳承國學經典,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讓中國這條巨龍永遠騰飛在世界的東方
所見古詩讀完后感受是什么?
古詩《所見》的全文是這樣子的: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我的感想是這首詩中所表現的一個天真充滿童趣的牧童形象,他可以痛痛快快地玩,而我們現在又要上補習班,奧數課,幾乎沒有玩的時間,而牧童卻很活潑,并且可以放心玩,我們作業很多,難題很多,休息日要參加補習班,學習壓力很大,而牧童卻很愜意,坐在牛背上,享受春風的吹拂,是多么的愜意的事啊,唱著牧歌,走在樹林之間,盡情呼吸新鮮空氣,陶醉在那美麗的自然風景中,而我們卻不能享受大自然的風景,不過,我們有的,他們卻沒有,比如電腦、游戲機、手機這些東西,他們卻沒有。
我們可以各補所短。
這件事使我想起了農村奶奶家的日子,我更想到了我的弟弟,他都五歲了,才上幼兒園,有一次,我拿著手機到弟弟家玩,只聽弟弟問我:“哥哥,你拿的什么
好漂亮,怎么弄的
”我想:怎么可能,這個手機在城里2歲的小孩都知道,我弟弟都五歲了,還不知道,我又想:也是,這里畢竟是農村,科技不是那么發達,不知道也是正常的,所以,我勵志一定要學好知識,長大當一位老師,到農村去普及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