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優美的句子
【第1句】: 描寫黃梅戲的詩句
《贈伶人葛某》
葛洪妙裔盡神仙,戲術偏工最少年;
翩若驚鴻翔日下,皎如玉樹立風前;
可餐秀盡饑充腹,不散香宜坐比肩;
聽囀一聲鶯語罷,直教歡喜極人天.
《再贈二絕句》
一: 豈是當年葛玉貞,新詞譜就更調箏;
而今記得前身樣,故把釵裙學女伶.
二: 才拭啼痕笑態宣,歌成又舞柘枝顛;
旁觀只怪癡憨甚,那識登場要達權.
第三組則是詠“葛大權班”所演的劇目,選10部大本戲,分別題詠:
一: 倚官作勢已難寬,況把書生下等看;
拼擲儒冠伸眾憤,到頭博得萬民歡.
(注):作者此詩詠傳統劇目《張朝宗告漕》(又名《告經承》、《告大漕》).
二: 一片冰心斷不移,此身拼作女沙彌;
鏡分雖有團圓日,難煞墻頭破鏡時.
(注):作者此詩所詠劇目為《合鏡緣》(又名《雙合鏡》、《月墻破鏡》).
三: 未識郎君面若何,是誰入室竟操戈;
倘非牽絆書生出,怎得松枝施蔦蘿.
(注):此詩詠《烏金記》(又名《桐城奇案》).
四: 小星得備亦良緣,云雨巫山夢不全;
縱是金環能踐約,那堪虛度十三年.
(注):此詩寫《毛洪記》(又名《兩世姻緣》).
【第2句】: 關于黃梅戲的詩句
岳西晚清文人王浣溪的觀黃梅戲詩
清光緒二十六年(1990年)早春,葛大權率班來五河演出時,年僅20多歲,正值才華橫溢之際,所扮小旦令五河觀眾為之傾倒.難以數計的“高腔迷”們一改初衷成為“黃梅迷”,也征服了那些不看“花鼓淫戲”的文人、紳士們.王浣溪盡情地欣賞著與古樸喧闐的高腔藝術風格迥異的黃梅戲,不禁詩情勃發,他結合社會,觀照自身,浮想聯翩,直抒胸臆,佳作連篇.
“觀戲詩”共三組,第一組寫觀戲心得體會,詩中悟出許多深刻的道理,不乏哲理性佳句:
《觀戲有得》
一: 絕大文章游戲出,特翻往事做新聞.
詼諧卻有箴規意,只是旁觀漫不分.
二: 說法由來必現身,當場情事本非真.
笑他到底癡迷者,未免觀場是矮人.
三: 曲部風流斗巧妝,英雄兒女各分行.
諸君漫說登場好,總要回頭看下場.
四: 富貴功名四十年,盧生有夢也徒然.
梨園曲似邯鄲枕,一樣收場絕可憐.
第二組詩是贈葛大權的.作者真摯而細膩地描繪了伶人葛大權瀟灑的扮相,精彩的表演,誘人的魅力,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贈伶人葛某》
葛洪妙裔盡神仙,戲術偏工最少年;
翩若驚鴻翔日下,皎如玉樹立風前;
可餐秀盡饑充腹,不散香宜坐比肩;
聽囀一聲鶯語罷,直教歡喜極人天.
《再贈二絕句》
一: 豈是當年葛玉貞,新詞譜就更調箏;
而今記得前身樣,故把釵裙學女伶.
二: 才拭啼痕笑態宣,歌成又舞柘枝顛;
旁觀只怪癡憨甚,那識登場要達權.
第三組則是詠“葛大權班”所演的劇目,選10部大本戲,分別題詠:
一: 倚官作勢已難寬,況把書生下等看;
拼擲儒冠伸眾憤,到頭博得萬民歡.
(注):作者此詩詠傳統劇目《張朝宗告漕》(又名《告經承》、《告大漕》).
二: 一片冰心斷不移,此身拼作女沙彌;
鏡分雖有團圓日,難煞墻頭破鏡時.
(注):作者此詩所詠劇目為《合鏡緣》(又名《雙合鏡》、《月墻破鏡》).
三: 未識郎君面若何,是誰入室竟操戈;
倘非牽絆書生出,怎得松枝施蔦蘿.
(注):此詩詠《烏金記》(又名《桐城奇案》).
四: 小星得備亦良緣,云雨巫山夢不全;
縱是金環能踐約,那堪虛度十三年.
(注):此詩寫《毛洪記》(又名《兩世姻緣》).
五:一塔珍珠暗定情,奇緣共羨小方清;
登樓不說登科話,翻惹家人兩淚傾.
(注):此詩寫《珍珠塔》.
六:棍打鴛鴦太不情,一杯酒復困書生;
葡萄渡口風波惡,那及官衙勢更橫.
(注):此詩寫《葡萄渡》(又名《清官私訪》、《清官冊》).
七:茍延殘喘主人恩,翻肆讒言月下奔;
到底羅巾能泄恨,不教東海郁冤魂.
(注):此詩寫《羅帕記》.兩本頭則分稱《羅帕寶》、《三鼎甲》,總稱《羅帕記》.
八:失之交臂奈伊何,卻悔從前領略訛;
抵死相思了無益,不如雙去問閻羅.
(注):此詩寫《山伯訪友》.老本分兩本:《下天臺》、《上天臺》.
九:有身尚賣復何思,樹下聯姻事更奇;
不借聘錢偏得婦,牛郎無比好便宜.
(注):此詩寫《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
十: 割雞本不用牛刀,賈禍誰知在羽毛;
我自烹雉無怨恨,卻令舉室荷恩褒.
(注):作者此詩詠的是《雞血記》(又稱《磨坊記》).
以上10首詠黃梅戲傳統劇目的詩作,經對照其劇情與今存黃梅戲同名劇目完全相同.“觀戲詩”可確鑿地證明:清代安慶地區的黃梅戲劇目,在道光咸豐年間已趨成熟并定型.
晚清文人王浣溪為黃梅戲所賦“觀戲詩”,記錄了一段歷史,填補了黃梅戲史的空白,彌足珍貴.
【第3句】: 黃梅戲經典片段
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西樓會》、《紡棉花》、《秋千架》等等。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并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黃梅戲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采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并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
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第4句】: 描寫黃梅戲小辭店句子
《小辭店》是黃梅戲的傳統小戲,解放前就由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唱紅長江中游沿岸的諸多碼頭,后來被各團名角不斷演繹完善,成為該劇種的代表性保留劇目之一。這是一出只有兩個人物的小戲,如同秦腔小戲里的《張連賣布》、花鼓戲的《夫妻觀燈》等小戲一樣,具有濃厚的民間小戲風格。
《小辭店》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講的是開客店的柳鳳英,她年輕貌美,乖覺靈秀,內心的情感世界又極為豐富,然而她的婚姻卻是不幸的。舊時的婚姻,一定是包辦而成的“布袋賣貓”式組合。這一點雖在劇情中并未交代,但她與客人蔡鳴風的紅杏出墻,就從側面得以有力佐證。柳鳳英“正人君子也不愛”,也不貪富豪客有錢有財,前來住店的客“人山人海”,她卻偏偏看中了黃州來的客人蔡鳴風,忍禁不住的情火,使她瞞著公婆和丈夫,與其私配了“鸞偕”。這在封建時期,是何等大逆不道啊,然而正所謂色膽包天,她還是跨越了雷池,做出了越軌之事。但在觀眾眼里,對其并無猥褻卑睨之感,不僅看到的是柳鳳英大膽追求自由的勇氣,更還有對于愛的執著。該劇之所以在那個年代就被人們喜愛,不單是具有人性解放的心里暗流涌動,還在于柳鳳英這一人物性格的鮮明、生動、可愛。她愛上了客人蔡鳴風,但畢竟只能是“露水夫妻”,這天,客人終于要走了,于是,戲就從這里開始。短短二十幾分鐘的小戲,就全然集中在了一個“別”字上,制造了易于抒情的良好戲劇情境。多情自古傷離別,通過離別時的痛楚,又把一個“情”字演繹得酣暢淋漓。這種離情別緒,不僅屬于文人墨客、仕途官宦,普通的勞苦大眾也同樣感同深受。《小辭店》中的柳鳳英,就是其中一個極具典型性人物。
【第5句】: 贊美黃梅戲的一句話,快,在七點半前回答
目前,在全國較有影響的幾大劇種中,黃梅戲是年輕而有朝氣的,由于她成熟的時間相對較晚,且主要依托于民間而生存,所以較少受刻板凝重的廟堂文化和精致儒雅的文人文化的影響,保持了較為純粹的民間審美文化特質。
在內容上,她多收材于民間傳說和民間生活,天仙配、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打豆腐等均可入戲,充滿鄉野氣息;占據舞臺中心位置的往往是平民百姓、小人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或是對封建禮教和落后勢力的無情揭露和諷刺,或是對民間苦難與不幸的訴說和哀嘆,或是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或是對平民積極健康的日常生活情趣和生存智慧的表現與贊美。
【第6句】: 有關黃梅戲的評價的詩句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臺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十八世紀后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的發展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采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于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32613736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并從農村草臺走上了城市舞臺。黃梅戲入城后,曾與京劇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目,其中有連臺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于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它如服裝、化妝和舞臺設置,亦較農村草臺時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慶黃梅戲藝人帶著《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幾十年來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郭宵珍、汪靜、張小萍等相繼在舞臺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注視。嚴鳳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攝制成影片,轟動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