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過雪山感言
紅軍過雪山的感受和認識
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1師4團作為全軍先遣隊來到夾金山下,拉開了長征路上最為悲壯的行程的序幕,“那天是農歷五月初四,他們從山上下來時,穿的衣服五顏六色,什么樣式都有。
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頭了。
”回憶起紅軍到達四川小金縣達維鎮的情景,92歲的張紹全至今記得很清楚,“來自南方的紅軍戰士身著破爛的單衣,打滿血泡的腳上纏著干樹皮??”“實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擠在一起。
繼續行軍時,總有一些戰友再也不能起來。
”當時只有19歲的郝毅說。
有一天,郝毅實在走不動了,朦朧間看見前面有一塊大石頭,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來歇息一會兒。
誰知,剛一坐下,大石頭就歪倒了――原來是前面部隊犧牲的戰友,身子已經僵硬了。
老紅軍劉承萬提起過雪山,仍忍不住悲痛的淚水:“好多戰友一坐下去就再也起不來了。
許多人凍僵了,滑倒后像炮彈一樣飛出去,在冰崖下沒了蹤影。
”
紅軍過雪山的描寫
長征組歌中“過雪山草地”,有精辟的描寫。
雪皚皚,原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捶百煉不怕難,官兵一致......。
后面記不起,可從網上搜索。
紅軍過雪山草地時是多少人
過了之后又剩多少人
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
”突出了紅軍敢于戰勝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
“雪山低頭迎遠客”,“低頭”、“迎”把雪山擬人化,寫出紅軍不畏艱難、豪邁樂觀的氣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悅之情。
“草毯泥氈扎營盤”, “毯”、“氈”展現了過草地時艱難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紅軍在惡劣環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不怕難”的鋼鐵意志。
“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
”表現了紅軍饑寒交迫的處境,一個“更”字,一個“越”字,再次突現了紅軍“不怕難”的精神。
紅軍過雪山的故事
【第1句】: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
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
小董怕辣,沒帶辣椒。
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
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
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于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
終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