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感言
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的歷史變化
公元1937年 ·1月,共產黨中保安遷往延安 ·2月10日,中國共產央致電國民黨,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以實現兩黨重新合作 ·7月7日,日軍炮擊中國宛平城,盧溝橋事變發生,中日全面戰爭開始,史稱七七事變 ·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淞滬會戰開始 ·8月2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25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10月2日,南方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9月23日,中國蔣介石被迫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9月25日,中國八路軍115師一部在平型關殲滅日軍1000多人(見平型關戰役) ·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軍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見南京大屠殺) ·錢塘江橋建成,為中國自行設計監造的第一座大型公路、鐵路兩用橋 公元1938年 ·4月,中國臺兒莊會戰,大敗日軍(見徐州會戰) 公元1940年 ·3月30日,汪精衛偽政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見汪偽國民政府) ·8月20日,中國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百團大戰 公元1941年 ·1月,中國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 ·中國侯德榜創造出“侯氏制堿法” 公元1942年 ·2月1日,中國毛澤東在延安作整頓黨的作風報告,其后全黨開展整風運動 ·5月,中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見《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協助英軍對日作戰,救出被圍英軍7000人 ·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 公元1943年 ·12月1日,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滿洲、臺灣、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 公元1945年 ·4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大會通過的黨章中規定以毛澤東思想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指南 ·5月,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重慶召開,決定堅持獨裁、準備內戰的政策 ·8月28日,中國毛澤東抵重慶,與蔣介石會談(見重慶談判,《雙十協定》) ·10月25日,日本臺灣總督簽署投降書,臺灣、澎湖列島重入中國版圖 中國作家老舍的《四世同堂》第一部出版 ·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6年1月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1946年6月國民黨餓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中國餓內餓戰全面爆發1947年印度宣布獨餓立,1950年建立共和國1948年9月-次年1月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
役1949年4月百萬餓大軍橫餓渡餓長江1949年5月“冒險家的樂園”上海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餓和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回首解放戰爭有何感想?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從敵后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
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后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
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
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意義: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從敵后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
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后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
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
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除了解放軍在戰場上英勇作戰外,還有許多重要的原因: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制定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a.戰爭初期,毛澤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論斷,極大地增強了我國人民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勇氣。
b.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國統區人民掀起人民民主運動,形成反蔣的第二戰線,與民主黨派并肩作戰。
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決裂。
c.在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
初期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時提出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的偉大決策,將革命進行到底。
北平和談失敗后,迅速渡江作戰,推翻國民黨的統治。
d.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改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新中國成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主要有:
【第1句】: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
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第2句】: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第3句】: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對于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苦難的感受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海戰,從甲午海戰再到八國聯軍進京,從太平天國起義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再到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之后國共兩黨明爭暗斗,經歷了八年抗戰,之后的4年的解放戰爭,中國從1840到1949年這100多年的時間經歷太多的屈辱,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中國歷史上的屈辱史,但它也是中國在黑暗中前行探索走向光明的一段歷史,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我們常說以史為鑒,所以更要加強教育,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振興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發生的事件1949年-2014年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由于清政府腐敗軟弱,最后都以割地賠款而告終。
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
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于徹底打敗了日本這個世界第二號法西斯強國。
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勝利。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抗戰以前,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
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
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是由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并可以一直沖向中東。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面作戰。
”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日軍進軍西印度洋,必然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
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因此,1942年1月,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在宣言上領銜簽字。
1945年4月籌建聯合國,會議在美、英、蘇、中四大國首席代表輪流主持下進行。
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這種國際地位的變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蘇聯宣布放棄沙俄在中國的特權;美、英兩國政府也于1942年10月通知中國,表示愿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權(九龍租借權除外)。
中國還收回了被日本侵占達半個世紀的臺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于覺醒了。
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
海外赤子心系祖國,泰國1000多名華僑司機回國參加軍事運輸,美國華僑飛行員回國參戰……抗戰的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對中國革命的發展有著扭轉乾坤的偉大意義,經過抗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對比,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過程,為新中國代替舊中國準備了精神和物質條件。
鄧小平同志說:“在這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我們成功的主要秘訣是因為有一個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指導原則。
”正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開創了一條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打敗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打下了建立新中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