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節的活動感言50字
參加一項傳統民俗活動感想
現在很多所謂的民俗活動大都是演藝團體出演,失去了本有的鄉土氣息。
畢竟“傳統民俗”的經濟基礎已經消亡。
作為其上層建筑,“傳統民俗”的凋亡也不可避免。
另外,現在影視節目和電藝設備給人們帶來審美疲勞也減少了民俗所帶來的愉悅感。
畢竟在不太遙遠的過去,看到有人口吐火焰還是蠻震撼的。
所以對演藝團體出演的民俗節目不必抱有太多的期待。
去年我母親回到她插隊下鄉的地方,參加了當地的新年民俗活動。
村里正月十五的社火還是很熱鬧的。
村里集資請了戲班子,舞龍隊和秧歌隊。
都是草臺班子,鄉土氣息還是很濃郁的。
端午節活動的意義50-60字
慶祝端午節的意義歷時常新,足見此節日具有時代性與永恒性。
概括端午節慶祝的現代意義如下: 一、發揚愛國精神。
熱愛祖國勝于一切的屈原,面對祖國危亡和“變白以為黑”(《懷沙》)的腐敗政治,他直言勸諫,結果反遭流放。
他無法拯救祖國于危亡,更不愿以潔白之志蒙塵、隨波逐流,最后投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的愛國思想和在政治斗爭中寧死不屈的犧牲精神,影響后世至巨。
所以,我們慶祝端午節,務必與國民教育掛鉤,提升國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實現“國家至上,社會為先”的共同價值觀。
二、警惕政治領導者。
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說明了政治領導者昏庸無能,必遭群小蒙蔽而失去判斷力,最終導致國破家亡。
慶祝端午節,即以史為鑒,讓治國者甚至是社團領導人,都要具有準確的判斷力,選賢與能,知人善任,和而不同,發揚“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精神,這樣就不會輕易地被結黨營私者利用以至走向滅亡。
三、教育與促進健康生活。
自古以來的端午節習俗,譬如懸掛菖蒲和艾蒿,喝雄黃酒,佩戴香囊等,目的是驅邪解毒避疫。
因為五月是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出沒時期,而雄黃酒、艾蒿和菖蒲都有殺菌解毒防病的功能。
至于賽龍舟,可以強身健體,促進團結,廣交天下朋友。
它已經演變為國際比賽項目,意義非凡。
我們可以通過慶祝端午節傳達“教育與促進健康生活”信息,利用現代科學知識與藥物,增強全民健康意識。
鼓勵參加龍舟競賽與全民運動會,積極防疫祛病、避瘟驅毒,謀求健康長壽,進而達到尊重與關愛生命的目的。
四、閱讀與欣賞傳統文化。
屈原是楚辭的開山鼻祖。
其作品,寫出人民的愿望,反映現實生活的矛盾。
他喜歡運用神話素材,大量吸收民間詩歌精髓,以美人和香草做比喻,讓豐富多彩的幻想自由飛翔。
這個特點對后世文學有深刻的影響。
慶祝端午節期間,我們可以發動誦讀屈原詩篇或欣賞古典文學運動,以豐富我們的傳統文化底蘊。
中秋節的意義50字
八月十五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中秋前夕,人們都盡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
我的清明節活動收獲作文50字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祭祀前輩,緬懷先烈的傳統日子。
為了紀念英勇犧牲革命先烈,我們學校今天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
早上到學校集合后,老師給我們分好小白花。
分好花后,我們就出發了,邁著沉重的步伐,懷著沉痛的心情,來到烈士陵園,悼念為中 華民族的解放,為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
今天來烈士陵園掃墓的人特別多,不光是我們學校,還有其他學校的,也有好多市民也來紀念革命先烈。
我們先去參觀了革命英雄紀念館,里面有很多東西,從珍貴的革命文物到感人的歷史圖片,再到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無一不使我們再一次感受了革命先烈們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
參觀后了革命英雄紀念館后,老師帶領大家來到革命英雄紀念碑前。
大家排好隊,按順序在紀念碑前鞠躬、獻花,寄托對革命英雄們的崇敬和哀思
同學們在英雄紀念碑前宣誓一定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戰火紛紛的年代,在腥風血雨的艱苦歲月,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的締造,為了全中國人民的解放,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用浩然正氣和崇高理想,譜寫了激動人心的不朽篇章,雕塑了雄偉壯麗的豐碑。
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將被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一代一代的傳頌下去,革命英烈也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端午節節日感想30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
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感恩活動的感想
已解決問題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求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恩感想。
[ 標簽:感恩,感想 ] 我今天參加了一次感恩報告會,看玩后部門科長要我們寫一篇感想,暈~怎么寫
匿名 回答:1 人氣:12 解決時間:2008-12-21 07:19 滿意答案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感恩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飲水思源”的古訓家喻戶曉,“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的思想老少皆知。
千古絕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表達了兒女對母親的恩惠報答不盡的感情。
感恩,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的起碼品德。
事實上,我們也非常需要感恩,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領導對我們有知遇之恩,同事對我們有協助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軍隊對我們有保衛之恩,祖國對我們有呵護之恩……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會自覺自愿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
我們對于生活充斥了太多的要求,我們要求有更多的物質和金錢來點綴生活,我們要求有更好的職業和收入來滿足我們內心的平衡,我們甚至要求有更美的容顏和更好的家庭背景作為我們生活的門面。
我們對于生活充滿了太多的抱怨,我們總是在抱怨世界回報我們的太少,總是在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不得志,我們總是在抱怨世界變的太快,在似水流年里老了容顏,添了皺紋。
記得一位演員說過:上帝是公平的,給誰的都不會太多。
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體會,這是一句經典的臺詞,上帝給了你智慧也許就少了美麗的容顏,給了你健全的身體也許就少了英雄的光環。
如果你有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的光明”的體驗,如果你有霍金的輪椅生活,如果你有聾啞人用“千手觀音”體會無聲音樂的時候……愛無聲的響起,淚無聲的滑落,驚嘆和感動之余,你還會對命運有如此的怨恨和抱怨嗎
學會感恩,應該是對待他人的一種積極態度;學會感恩,本質上就是對他人給予自己的好處,做出回應,做出回報,而不是漠視,而不是淡然處之;學會感恩,是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優點;學會感恩,是溫暖的陽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學會感恩,是感情的粘合劑。
只有學會感恩,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只有學會感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中秋節的感想
“花好月圓人團圓,迎風賞月合家歡。
”花好月圓,是指美好圓滿。
在這個中秋節意義卻不一樣。
首先,是在建國六十三周年喜慶的氣氛之后來臨的,天地同慶。
其次,本次中秋節的月亮是雖然很小,但是很高,讓賞月的人,仰起頭來看,就讓月亮更加高高在上。
月圓如鏡,在月光下,我們也許正在庭院中觀賞者;也許正和家人團團圓圓的,在大圓桌上吃團圓飯;也許你正在電視機前,與家人吃著月餅,但這一切現代人的方式,與古人大不相同。
古代詩人在,仰望著天空,時不時感嘆幾句。
古人想象力非常豐富,他們給予了月亮許多美麗的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這些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讓月亮、讓廣寒宮更加生機勃勃。
花好月圓,其中有一個“月”字,它不僅代表著月亮,還代表著大家最喜歡吃的月餅。
月餅古人要做成蓮花狀,而且還必須得吃,比如西瓜、蘋果、李子……而且西瓜還得切成蓮花狀。
說明,古人對月亮也是寄托著一種團團圓圓,對月亮的傾訴……中秋節還代表著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
我們不從別的說起,就從中秋節餐桌上少不了的酒說起吧
中國有句古話“無酒不成筵席”。
以前小時候,我清楚地記得,老爸在除了重大節日上,買的都是二鍋頭白酒,現在各種各樣的國宴酒也紛紛端上了老百姓的餐桌上。
中國三十年欣欣向榮的發展,讓老百姓的家庭在各種佳節上,也能過得非常的舒適。
不僅是中國人在自己的上吃上月餅,連外國友人也紛紛效仿中國的月餅。
現在的月餅價格不等,有十多元高至幾百元不等。
原來,老外也喜歡吃月餅。
頭上廣寒宮中的嫦娥可能在桂林中翩翩起舞,地上的人們正在桂花盛開的中秋里,吃著月餅。
但是,在這花好月圓的,親人應是同歡聚。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踏著輕盈的腳步來到我們身邊。
中秋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
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
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是個美好、祥和的夜晚。
家家戶戶歡聚一堂,品嘗月餅和瓜果,享受天倫之樂。
“每逢佳節備思親”,誰都希望在能夠得以全家團聚,這是人之常情,但又總不能家家如愿。
我爸爸是位工作者,因為忙于工作,就有好幾個中秋節都不能和我們一起度過。
想到這里,我不禁想起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月亮害羞地蓋著層層面紗,過了很久,才輕輕地掀起它的面紗,漸漸地露出它的那張能發光的臉蛋。
我仔細地抬頭望月,心里對遙遠的月空充滿了無限的遐想
中秋節的習俗50字
中秋節十大主要習俗:
【第1句】: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
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于月餅的記載。
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第2句】:賞月 賞月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
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
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第3句】: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第4句】: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懸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
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
【第5句】: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
漢代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第6句】: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
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
頭上豎兩只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么區別。
現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的蹤影,只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里出售。
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
【第7句】: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游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
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第8句】: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
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第9句】:吃鴨、螺和芋頭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
南京的桂花鴨、咸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
如果你什么都沒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
后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
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
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第10句】: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
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
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簡介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