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感言征文500
粽情端午,歡聚一堂征文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合:各位同仁大家好
女: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在這里舉行“迎端午聯誼會”預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男:感謝公司精心準備這臺“迎端午”聯誼會,歡迎各位的到來, 女:端午節是我國一大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大家知道端午節都有哪些民俗活動嗎
男:以包粽子,飲雄黃酒、 女:戴桅子花、掛艾蒿、賽龍舟等民俗活動, 男:今天也為大家準備了道文藝大餐,請欣賞《小背簍》。
女: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下面的節目更精彩,風和雨寄托相思情,讓他們《相思風雨中》有請***深情演唱這首《相思風雨中》 男:有關青春的一切,幸福與淚水、歡樂和寂寞都會寫在手上的記事本里,****也把她的《記事本》帶來了,真情大爆光啊,有請---演唱《記事本》 女:每個人的成長是一本書,我們公司的成長和發展更是耐人尋味,下面我們一起回味、感受、展望公司的美好歷程,祝愿我們的公司更強、更大、更美
讓我們一起《走進新時代》……
包粽子的感想 作文 500字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小時候一兩歲時,爸爸媽媽都要上班工作,根本就沒有時間照顧我,于是,便把我放在奶奶家。
記得那時每次睡醒午覺以后,奶奶和爺爺都要帶我出去玩一會兒,爺爺的腿當時已經靠奶奶攙扶才能勉強走路,奶奶一個手扶著爺爺一個手牽著為我養的小狗,我做在小車里,爺爺推著我(正好小車可以給他當拐棍),我用手捧著塑料袋里的小雞,小雞用嘴輕輕地啄著我的手指肚,我發出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
這一切都顯得是那么得恬靜安詳。
吃著奶奶包的粽子,除了米香和奶香外,總是覺得還有無限的滋味。
到了做飯的時候,奶奶怕我在地上磕到碰到,就把我放到灶臺上,我便蹲在上面看著奶奶洗菜、切菜、炒菜。
我仰著小臉,瞅著奶奶那因勞累刻滿皺紋,卻和善的臉,“咯咯”不停地笑,奶奶也一遍一遍地回報我慈祥的微笑。
漸漸地我長大了,上學了,在奶奶家那種快樂、無憂無慮的生活似乎離我遠去了。
我經常是一個星期才去奶奶家一次,而爺爺奶奶也總是像歡迎貴賓一樣招待我,他們會為我做出每次都不重樣的美味佳肴,后來我才知道那些都是爺爺奶奶在電視上特意學會為我做的。
吃完以后奶奶一定堅持把我送回家,其實我家和奶奶家是一個院的,離的很近。
盡管我一再謝絕奶奶,可奶奶就是不放心她的大孫女,“呆呆”的我沒辦法也總是任奶奶粗糙卻不乏溫暖的手拉著我的手送我回家,送到后她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家照顧爺爺,我笑著看著奶奶的背影,笑里藏著無限的感謝和絲絲愧疚。
端午節,奶奶又自己包好粽子親自送到我家,來來回回往返十四層樓,從不叫苦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地奉獻她的愛。
此時我再咬一口香香的粽子,只覺得粽子里包滿了奶奶對我的愛,溫暖包裹著我的心,暖融融的,我不僅聞到粽葉的清香,更聞到奶奶對我愛的芬芳。
端午節中秋節觀后感(500字)
小時候只有過年才快樂的日子,經常會想為什么中快日子短暫并且如此容易消失,能不能那些漫長而不快樂的日子都不過了,只過那幾天行嗎。
或者能不能一年中都是如過年那樣快樂的日子。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明白,日子要一天天地過下去的。
只是在漫長的成長歲月中,我不認為成年人的智力就如他的身體一樣越長越高大。
因為有一天,我發現,我們的節日太多了,一個接著一個象一群沒有狂歡就無法生存的群體。
只是,所有的節日中,真的就都能使我們如童年感受過年那樣感受到快樂嗎。
在這些快樂的節日當中,我只能理解這樣幾個節日,一個是中國的春節,一個是清明節,一個是端午節,中秋節還有國慶節,在我心目中無限地重要。
春節,是萬象更新的日子,是所有中國人共同慶祝的年節交替的日子,包含了我們歷史中眾多的中華文化、快樂、信仰和對未來的期待;清明節是中國人與那些逝去了的祖先和親人們溝通的節日,這樣一個形而上的節日既有物質現實意義,又有精神意義;還有一個是端午節,這是一個全體中國共同紀念一個詩人的節日,詩人啊,就沖這一點,我都因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因為我們的民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是紀念一個詩人的節日。
并且能夠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在我們的生活和歷史中傳遞下來。
要知道這段歷史中,有多少一時得勢的帝王、野心家、富豪想把自己的名字烙在歷史當中啊。
只是,無論是屠殺還是精神上的威懾,無論他們多么顯赫多么威猛最后連一個節日都改變不了。
想想吧,這樣的民族多么值得驕傲。
所有的節日中沒有一個被大家認可的節日是紀念一個帝王,哪怕他是盛世的明君,但卻有一個節日是紀念一個悲壯的詩人。
所有的暴力、權貴、屈辱都是暫時的,我們的血液里有祖先傳承給我們的儒雅。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只崇尚真正的智慧、覺悟、愛和儒雅。
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一個和月亮有關的節日,和千家萬戶渴望安寧、和睦、團圓有關的節日,是一個血脈和愛還有浪漫息息相關的節日。
國慶節,提醒我還有我的孩子們我們賴以生存的祖國需要我們的辛勤勞動還有勇敢和智慧,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
這些節日成為我生命中最值得驕傲、快樂和自豪的節日。
當然,在我的臥室、洗手間還有辦公室的墻上掛著的日歷上,遠不只這些節日。
有很多很多,幾乎隔幾天就是一個節日,這些節日里,圣誕節很令我敬重,因為那是一個和信仰和愛有關的節日,只是我不是一個基督徒,對這個節日只保持敬意,在理解上只能理解成西方的新年。
和我們的元旦差不多。
有人會說,那西方的母親節父親節是很講究孝道的呀,和東方文明異異曲同工之處,總該被認可吧,這一點我承認,只是我覺得西方這個玩意兒來的很淺薄。
因為東方中國有一個著名的蒙童必讀的經典叫《弟子規》,開篇就是“圣人訓,首孝悌”。
經典和節日是兩個概念,從這一點上來看,東方來的更深刻,相比之下,西方的父親節、母親節不過是娛樂和兒戲。
至于那些所謂的情人節、愚人節、西紅柿節等等莫名其妙的節日在我看來全是垃圾。
不值一提。
端午節包粽子的作文50個字
先拿兩片子的粽葉,弄成像一樣,把糯米用勺子舀進去,但糯米不能,一些肉或者豆沙之類的材料放在糯米中,然后把糯米包起來,再用繩子系好.這樣一個粽子就做好了,最后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蒸.我按照奶奶說的方法做了起來.,做的不是很好,可到了第二次,我就做出了一個漂亮的粽子.然后把粽子放到鍋里蒸,熟了之后,只要你一揭開鍋蓋,濃濃的粽子香味就會飄出來,讓你垂涎欲滴.一家人邊看電視邊吃粽子,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家風家規家訓感悟的有關作文300字
前段時間電視上一直在放著家風這個話題,說每個人的家里都要有家風和家規。
我是根據新聞上的專題,來寫這篇作文的。
現在大家都很注重家里的風氣,風氣的范圍有大有小,有國風、也有班風,今天就來講一下這個家風吧。
所謂的家風就是自己家里的風氣,家里的風氣好不好就會影響到子孫后代,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家風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
家風也分為好幾種,在家里做的事、在家里做家務等等,在家里做的事情的是好家風。
家風也叫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
家規很嚴格的,所以家里的規則必須要嚴格遵守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為規范,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范后代子孫的準則。
家規也叫家法,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是指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規矩,這個規矩就相當于國家的法律。
指家庭的規矩,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講規矩。
最后,我覺得好的家風和家規每個人都要嚴格的遵守,我們小學生也要自己遵守好的行為規范,講規矩,要正義
讀朝花夕拾有感800字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于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
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
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艷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
像是在嘗一道佳肴,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
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里人一樣去讀書。
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
少了城里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
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仿佛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
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鉆進百草園。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
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
”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趣。
從書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沒有感情。
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
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
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向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
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
喜歡坐在河岸邊看著鴨子從身前游過,頒著手指頭細數“一只,兩只……”;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秘的地方,看著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
想到這里,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么。
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
《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
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讀后感100字
節(Dragon Boat Festival)為每年五月初五,又稱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孝老敬親作文500字
中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就是孝,中華文明五千多年,孝道貫穿其中,何為“孝道”
“善事父母為孝”,“子愛利親謂之孝”,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
中國的孝道倡導的就是晚輩對長輩的孝順,像“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一樣。
中國古代就有二十四孝,其中一篇“孝感動天”令我記憶十分深刻,這篇故事講的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舜的故事。
舜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父親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
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孝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
子曰:“事父母幾諫。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無意間搜索,我看到了一起贍養糾紛的案例。
兩位原告已是遲暮之年,走路都已經顫顫巍巍。
原告于1953年結婚后生育了兩男兩女,即本案的四位被告,這四個人都是由兩位老人撫養成人,現都已成家立業,修建了樓房,衣食無憂,經濟都很寬裕。
可他們卻在兩位老人年事已高,喪失勞動能力的時侯讓他們住在豬圈樓上,真是讓人心寒不已。
孝,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難道鬧上法庭就是他們對孝最好的詮釋嗎
不妨思考這個家庭中子女與父母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子女與父母是要有多大的矛盾才能讓他們如此安置年邁的父母而忘了父母曾經的生養之恩。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這幾條:(1)父母的忽略(2)父母財產分配不均(3)與父母之間的隔閡。
雖然那案件最后已然完美解決,我卻并不認為這是值得慶賀的事情。
當贍養父母的問題鬧上法庭,當兒女與父母站在對立面時,我深刻的懷疑親情是否還在,即使贍養問題最終得到解決那又怎樣,父母的心已然凄涼。
何為“孝道”
--所謂孝道,百善孝為先,孝之以其道,只有心懷孝道之人,最終才能收獲善果。
俗語說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而父母給我們的,又何止是滴水呢?父母恩情深似海,他們給我們的是整個大海,我們應該懂得回報,懂得孝道。
今天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不但是民族的未來,更是祖國的花朵,我們也要以孝為本,自覺接受我國的傳統美德教育,這樣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