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蜈蚣的腳多的句子
【第1句】: 形容“蜈蚣外形”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 蜈蚣頭部的兩側有著一對復眼,由若干對單眼組成。頭的腹面就是它的口器了,此為它的攝食器官。再加上蜈蚣的視力極差,只能依靠頭部的兩根長長的觸須來辨別方向及探索獵物所處地點。所以,頭部成了蜈蚣的感覺和攝食器官。
【第2句】: 看,蜈蚣那長長的觸角及那圓溜溜的小腦袋都是紅色的,腹部呈黃色,兩側是細長的足。它的脊背是黑色的,節狀。一般的蜈蚣體長10至20厘米左右,約有22節。蜈蚣爬行的樣子特別有趣,前前后后44只足,由前而后有順序的擺動著,像劃龍舟那樣整齊有力。
【第3句】: 我在草地里發現一條縮著身子,呼呼大睡的蜈蚣,并把它捉回家飼養。仔細一看,它身上的條紋是那么精美細致,就像被刀雕刻過一樣。斜著看,它的每一塊細片是那么光滑、濕潤。
【第4句】: 過了一會兒,蜈蚣好像蘇醒了一樣,伸出了胡須,身體開始微微地抖動,再把許許多多、密密麻麻的腳按一定的順序扒開。開始爬行了,它不慌不忙地爬著,時不時地扭一扭、動一動,不一會兒就爬出了我的飼養盒。
【第5句】: 蜈蚣又名百足。幼蜈蚣最初沒有很多腿,但長成的成蟲便會有15對或更多的腿。身體長得較大和較長時,長出的腿會更多,最高紀錄是177對。
【第6句】: 蜈蚣的身體由體節組成,每個體節有一對腿。它的身體頗為扁平,因此能鉆進泥土,和擠過狹窄的地方。
【第7句】: 蜈蚣又作吳公,又稱百足蟲、百腳蟲、蝍蛆、天龍,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第8句】: 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
【第9句】: 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岐尾。通常身體很長,并且有許多對步足。
【第10句】: “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蜈蚣與蛇、蝎、壁虎、蟾蜍并稱“五毒”,并位居五毒首位。
【第11句】: 蜈蚣第一對腳呈鉤狀,銳利,鉤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
【第12句】: 藥用蜈蚣是大型唇足類多足動物,只有21對步足和1對顎足;“錢串子”是蜈蚣近親,學名蚰蜒,只有15 對步足和1 對顎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對步足。還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對、45 對,最多的達到191對。
【第13句】: 頭部呈扁平狀而較大,第21節背板后緣較平圓、體型較大、較寬,腹部肥厚,體質較軟,用手擠尾部生殖區無生殖肢外露的為雌性蜈蚣。
【第14句】: 頭部隆起呈橢圓形,第21節背板后緣稍隆起,尖形,體型較小、較窄,腹部較瘦,體質較硬,尾部生殖區有l對退化的生殖肢的為雄性蜈蚣。
【第15句】: 蜈蚣那長長的觸角及那圓溜溜的小腦袋都是紅色的,腹部呈黃色,兩側是細長的足。它的脊背是黑色的,節狀。一般的蜈蚣體長10至20厘米左右,約有22節。蜈蚣爬行的樣子特別有趣,前前后后44只足,由前而后有順序的擺動著,像劃龍舟那樣整齊有力。
【第2句】: 形容“蜈蚣外形”的句子有哪些
蜈蚣頭部的兩側有著一對復眼,由若干對單眼組成。
頭的腹面就是它的口器了,此為它的攝食器官。再加上蜈蚣的視力極差,只能依靠頭部的兩根長長的觸須來辨別方向及探索獵物所處地點。
所以,頭部成了蜈蚣的感覺和攝食器官。看,蜈蚣那長長的觸角及那圓溜溜的小腦袋都是紅色的,腹部呈黃色,兩側是細長的足。
它的脊背是黑色的,節狀。一般的蜈蚣體長10至20厘米左右,約有22節。
蜈蚣爬行的樣子特別有趣,前前后后44只足,由前而后有順序的擺動著,像劃龍舟那樣整齊有力。我在草地里發現一條縮著身子,呼呼大睡的蜈蚣,并把它捉回家飼養。
仔細一看,它身上的條紋是那么精美細致,就像被刀雕刻過一樣。斜著看,它的每一塊細片是那么光滑、濕潤。
過了一會兒,蜈蚣好像蘇醒了一樣,伸出了胡須,身體開始微微地抖動,再把許許多多、密密麻麻的腳按一定的順序扒開。開始爬行了,它不慌不忙地爬著,時不時地扭一扭、動一動,不一會兒就爬出了我的飼養盒。
蜈蚣又名百足。幼蜈蚣最初沒有很多腿,但長成的成蟲便會有15對或更多的腿。
身體長得較大和較長時,長出的腿會更多,最高紀錄是177對。蜈蚣的身體由體節組成,每個體節有一對腿。
它的身體頗為扁平,因此能鉆進泥土,和擠過狹窄的地方。蜈蚣又作吳公,又稱百足蟲、百腳蟲、蝍蛆、天龍,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
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
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
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岐尾。通常身體很長,并且有許多對步足。
“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蜈蚣與蛇、蝎、壁虎、蟾蜍并稱“五毒”,并位居五毒首位。
蜈蚣第一對腳呈鉤狀,銳利,鉤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藥用蜈蚣是大型唇足類多足動物,只有21對步足和1對顎足;“錢串子”是蜈蚣近親,學名蚰蜒,只有15 對步足和1 對顎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對步足。
還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對、45 對,最多的達到191對。頭部呈扁平狀而較大,第21節背板后緣較平圓、體型較大、較寬,腹部肥厚,體質較軟,用手擠尾部生殖區無生殖肢外露的為雌性蜈蚣。
頭部隆起呈橢圓形,第21節背板后緣稍隆起,尖形,體型較小、較窄,腹部較瘦,體質較硬,尾部生殖區有l對退化的生殖肢的為雄性蜈蚣。蜈蚣那長長的觸角及那圓溜溜的小腦袋都是紅色的,腹部呈黃色,兩側是細長的足。
它的脊背是黑色的,節狀。一般的蜈蚣體長10至20厘米左右,約有22節。
蜈蚣爬行的樣子特別有趣,前前后后44只足,由前而后有順序的擺動著,像劃龍舟那樣整齊有力。
【第3句】: 比喻蜈蚣的詞語
【熱地蚰蜒】:蚰蜒:與蜈蚣同類的動物,體略小,生活在陰濕的地方。比喻惶急不安。
【五毒俱全】: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種動物。指違法亂紀,各種壞事都做。
【百足之蟲】
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
近義詞 反義詞
感情色彩 貶義詞 成語結構 偏正式
成語解釋 百足:一種多節多足的爬蟲,即馬陸。比喻有實力基礎的勢力,雖一時敗
成語出處 明·徐學謨《歸有園塵談》:“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則為過街老鼠;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則為百足之蟲。”
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形容壞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