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李氏文化觀后感言
甘肅省博物館觀后感
您好,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甘肅博大精深的歷史和文物,甘肅省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有甘肅彩陶展廳展廳展示有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及青銅時代諸文化彩陶,其中寬帶紋三足彩陶缽、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和大地灣地畫等引人關注。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統(tǒng)反映古絲綢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銅奔馬及儀仗隊、漢唐絲織品、佛教造像、金銀器、唐三彩、元青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廳以地球生命演化史為主線,陳列展出了大量甘肅境內發(fā)現(xiàn)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包括地球廳、海洋動物廳、恐龍廳,黃河古象廳四個分展廳。
分別介紹了地球與生命進化和地質時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發(fā)現(xiàn)的各類古生物化石,以及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相關知識。
館藏文物博物館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xiàn)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余件。
館藏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萃寶最為突出。
自建館以來,通過考古發(fā)掘、征集和捐贈獲得歷史文物藏品82000余件,精品的歷史文物有。
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木、漆、銅器,彩陶,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
走進博物館,腳下仿佛是時空的穿越,遙古的生物慢慢浮現(xiàn)了眼前,掙扎在泥潭中黃河象,慢慢閉上眼睛的額大型食草恐龍,珍貴的歷史出現(xiàn)在了眼前,張騫通西域,霍去病征西,列隊威嚴的銅奔馬車隊,甘肅境內一列列的車隊把一批批彌足珍貴的文物拉近博物館的繁忙景象。
步行的幾十分鐘內,滿滿的了解了西北的歷史,古生物,天文,地理,地質地貌發(fā)展,一下子就植入了心底的最深處。
凝神屏氣的參觀,心靈的強烈震撼,尤其是看到中國旅游業(yè)的標志“馬踏飛燕”的原件,更是讓靈魂再次震顫。
靜靜的不敢呼吸,怕吵醒了沉睡的將士,輕輕的離開,不忍驚醒飛翼恐龍寶寶美夢。
一場參觀,足以對西北的歷史濃縮再懷念想、希望可以幫得到您
我需要古文《瑯琊溪述》的全文翻譯。
二、李姓姓氏: 李 祖籍: 隴西 祖宗: 利真 郡望: 隴西郡 分類: 以官為氏 李姓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即超過8700萬人。
李姓在國內分布極廣,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幾乎遍及全世界。
根據(jù)古資料顯示,李姓是嬴(ying)姓顓頊(zhuan xu)的后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
現(xiàn)在,已經成為中國一大姓。
商朝末年因避難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縣定居。
為了感激逃難時有木子(一種木本植物的果實)充饑及躲避殷紂王的追緝,改為李姓。
李姓從商末到東周初的二百多年間一直居住在河南。
東周時期李姓向甘肅、河北發(fā)展,西漢時期,李姓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
大約從東漢開始,李姓陸續(xù)遷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廣西一帶。
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發(fā)展,在長江以南僅分布部分地區(qū)。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tǒng)治了將近300年,李姓作為“國姓”,最為顯貴。
唐朝李家皇室子孫眾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賜與李姓,這樣大大擴充了李姓人口。
經過唐朝的大發(fā)展之后,李姓開始南遷,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河南的李姓于年間進入福建開辟漳州;第二次是時,不少李姓因避戰(zhàn)亂遷往南方;第三次從唐末黃巢大起義到五代,因長期動亂,李姓自長安、河南等地方直接進入福建、廣東等地。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涼、涼、吳、魏 、唐、楚、后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順等政權。
另外,李姓歷代人才輩出。
春秋時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淵,、大詩人李白、李賀、等;五代詞人李煜;北宋女詞人,名將李顯忠;明代杰出醫(yī)藥學家、文學家李夢陽、農民起義首領。
清代將領李開芳、李秀成,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近代有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地質學家李四光、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等等。
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現(xiàn)了許多杰出人才。
美籍華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為當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祖籍廣東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總理;現(xiàn)代香港十大財團之首、廣東潮州人李嘉誠 中國著名企業(yè)家李積斌(青海人) 等等。
老子西出涵谷關是什么時候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我國古代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后“莫知其所終”。
《史記》還記載:“蓋老子百有六十馀歲,或言二百馀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古往今來,研究老子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然而,老子晚年在何處修道
老子得道后在何處“飛升”
有關老子西出函谷關后的蹤跡是個“千古之謎”…… 甘肅學者解開歷史謎團
2006年11月22日,在甘肅蘭州召開的“首屆國際論壇”小組討論會上,張炳玉研究員宣讀了他和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延濤研究員合作完成的《老子在甘肅——試揭一樁千古之謎》的論文,并稱他們通過研究揭開了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晚年西出函谷關后“莫知所終”的歷史謎團,“根據(jù)有關史料、實物和民間祭祀風俗推斷,老子出關后在甘肅等地修身傳道,最后在甘肅縣‘飛升’”。
此言一出,引起在場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
“大概因為是信史的權威性,似乎對老子‘所終’之研究大都到此就止步了,在此次國際論壇上,我要試圖解答這一謎案。
”張炳玉說。
張炳玉認為,老子出函谷關,繼續(xù)西游,足跡遍布甘肅,他的行程線路大體是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陜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游、清水、、、甘谷、隴西、渭遠、、蘭州(皋蘭)、廣河、積石山、永靖、永登、、青海、、高臺、(居延海)等地后,回歸隴西邑,落戶,最終在臨洮東山(今縣城東)飛升崖“飛升(去世)”。
老子西出的“關”是“函谷關”還是“散關”
史學界有關老子西行至何關,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這是多數(shù)人的觀點;另一說為“散關(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
張炳玉說,老子西行是經過函谷關,而真正意義上的“出關”是指散關,理由是: 一,老子對周王朝絕望,決定遠離周朝到他國去,如果到了函谷關就算“出關”,并未達到他的“去周”的目的,因為函谷關仍屬周朝版圖; 二,從歷史典籍可知,酈道元在其所著《水經注》里,早已對老子西行出關的“關”鎖定為散關; 三,“強老子‘著書’”的關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隴西(今甘肅臨洮)人,秦國大夫,曾作散關令,而非函谷關令。
東晉葛洪著《抱樸子》有云:“老子西游,遇關令尹喜于散關,為喜著《道德經》一卷,謂之《老子》。
”這說明老子“至關”著《德》《道》二經的“關”是散關。
老子為何“西入夷狄”
《后漢書》記載,老子出關后“西入夷狄”。
東漢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官員襄楷給漢桓帝上書中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為浮屠。
”老子為何“西入夷狄”
歷史記載,甘肅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發(fā)祥地,故有“羲皇故里”之稱;也存有大禹治水導流的“流沙”圣跡。
延濤說,崇尚古圣先賢之道的老子西游尋先王之遺跡,訪圣賢之有道,這在老子認為的春秋末期“道崩禮壞”時代,“禮失求諸于野”,“西入夷狄”是他尋訪“大道”所存的理想所在。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少數(shù)民族的雜居區(qū)。
春秋時把邊境居民統(tǒng)稱為夷狄,居住在西北邊境的又稱西戎或夷狄。
具體所指諸侯國秦的西邊是夷狄,也就是今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和湟水一帶。
清人王國維著的《秦都邑考》說:“秦人祖先,起源于戎狄”。
自春秋至戰(zhàn)國,華夏族的諸侯國也是一直視秦國為戎狄。
“戎狄”是秦人先祖的領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禮縣一帶。
張炳玉說,由此推測,老子西游入“夷狄”,到秦隴一帶的“夷狄”地區(qū)訪賢修道是有根據(jù)的。
那么,老子“西入夷狄”后,在“夷狄”又做了些什么
他的最后歸宿又在哪里
老子“夷狄”修道,臨洮飛升
張炳玉說,老子在散關結識了關令臨洮人尹喜,知其是“夷狄”人氏,老子要在人地兩生之地西游,很需要當?shù)厝俗鱿驅А?/p>
一向仰慕老子的尹喜,對甘肅人熟地熟,為老子做向導,可以隨時向老子學習,于是,尹喜放棄了官位,伴老子西游。
張炳玉認為,老子在散關著下《道德經》后由尹喜相伴西行,這是老子事業(yè)的開始。
此時棄“無道”之周而西去的老子找到了他傳道德之經的極好機遇和極大空間。
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yǎng)生修道,得道后在臨洮超然臺“飛升”。
延濤介紹說,臨洮縣城東的岳麓山至今還存有“超然臺”“說經臺”“飛升崖”“文鋒塔”(又名“筆鋒塔”,相傳為老子寫經插筆的地方)等遺跡。
《莊子· 養(yǎng)生主》記載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延濤說,這說明老子死在秦地隴西古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他在秦地的生前好友失(一作佚)前來吊唁,哭號三聲而別。
老子在臨洮“飛升”后,老子子嗣在此繁衍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
”后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
據(jù)了解,老子在臨洮得道“飛升”后,當?shù)厝艘恢痹谧鸱罾献樱瑬|漢以來道教香火在臨洮一直旺盛。
如今,僅臨洮縣城就存有白衣庵、公輸庵、西庵、北庵、斗母宮、五瘟殿、太平觀、總真觀、九華觀、萬壽觀、北極觀等數(shù)十家全真派道觀。
兩千多年來,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老子“飛升”這一天,臨洮民間都要舉行各種祭拜老子的活動。
老子的后代在臨洮安居樂業(yè),興旺發(fā)達,皇帝高官輩出,有名的包括狄道侯李瑤、隴西侯李信、西漢名將李廣、唐高宗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大詩人李白等等。
甘肅兩位學者研究認為,老子西行落戶甘肅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隴西”,由此可斷李氏之一脈,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脈為宗。
眼下,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李氏后裔到甘肅臨洮“隴西堂”尋根問祖。
張炳玉、延濤的《老子在甘肅——試揭一樁千古之謎》的論文,在“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研討會上引起反響,商榷爭鳴和贊同附和之聲隨即而起。
老子西出涵谷關資料:
“紫氣東來”到底是啥含義
是漢族隋唐皇室的血統(tǒng)問題!隋朝的開國皇帝,老楊家的楊堅一取代鮮卑的北周,不但屠殺鮮卑王族,還把前朝的鮮卑特征都抹去了,就像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後,采取諸如禁胡語,胡俗,胡姓以及胡服等各種措施以除去殘留在中華大地上的蒙虜特征的朱元璋.更重要的是,在廢北周靜帝,創(chuàng)建隋朝前夕的 581年(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楊堅就發(fā)布了已前賜姓,皆復其舊的命令,令所有被鮮卑皇帝賜了鮮卑姓的漢人恢復自己固有的漢姓,楊堅自己當然也把被賜的胡姓普六茹改回了舊姓楊.知道什麼叫賜姓,什麼又是舊姓嗎?如果楊氏是鮮卑族,那完全可以像先前的那些鮮卑皇帝一樣繼續(xù)用鮮卑姓氏,或至少像北魏孝文帝那樣專門改姓,而不是復其舊姓,更沒有必要在尚未廢帝即位之時就迫不及待地命令漢人們改回舊性了.這樣的人怎麼會是鮮卑人?而把唐朝的統(tǒng)治者說成是鮮卑民族也是沒有確切證據(jù)的.開國皇帝高祖李淵乃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其七世祖李皓于晉末五胡入侵中原引 發(fā)史上慘烈的五胡亂華大動亂時,在秦涼一帶建立漢人政權以自救,史稱西涼.據(jù)陳寅恪先生考證,這一帶和東晉以及繼承者南朝同為保存漢文化最完整,并對北魏的漢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的地區(qū).李家又怎麼可能是鮮卑民族?其實,在隋文帝楊堅掌握了北周大權後,李家也復高祖姓李氏,即去大野氏而恢復了他們的舊姓李.倘若不是漢人,何來復其舊姓,即恢復漢姓?倘若李家真是鮮卑人,那麼推翻隋朝建立自己的朝代後,就該恢復他們那鮮卑舊姓啊.可他們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還拿出了他們祖先是漢人的家譜.這說明他們要麼是真漢人,要麼就是認同了漢人,并接受了漢人的文化傳統(tǒng)的鮮卑人.可是,假若真是後者,即他們真不是漢人而是**人,那也該知道并接受了漢人的文化傳統(tǒng)觀念.歷史上漢人是很重血統(tǒng),有非常強烈的血族意識和血族感情,因此特別注重祭祀自己的祖先,絕不會把他族祖先當作自己祖先來祭祀,因為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即祖先的神靈不會享用不與自己同族,不是自己子孫所供奉的祭品,所以人們也不會去祭祀異族祖先的亡靈.這是漢人,特別是掌握國家政權,江山社稷的皇帝及其貴族們自古就嚴格遵循的祭祀原則.而且祭祀是一項嚴肅的國家大事,決不允許隨隨便便把他族祖先當自己祖先來祭祀,這就是《禮記·祭法》所說的非此族也,不在祀典..所以,認為自己祖先是漢人,并有家譜佐證的李氏只能是漢人.著名隋唐史專家陳寅恪曾對李氏祖先進行過分析論證,也得出了李氏血統(tǒng)其初本是華夏的結論,陳先生還推論李淵可能不是隴西李氏之後而是趙郡李氏之後,但趙郡李氏同樣也是漢人,而且也曾是望族,不是什麼鮮卑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雖然他大力推行**政策,嚴禁鮮卑語,鮮卑習慣,鮮卑姓氏和鮮卑服裝,但也沒有到竄改自己的家譜,弄個千百年前的漢人大臣作一朝皇帝的祖宗的地步.所以,所謂李氏本是鮮卑人,杜撰了自己祖先是漢人的家譜的話,不但沒有任何根據(jù),道理上也是說不通的.正因為唐皇室祖先一直都是漢人,所以唐朝建立後,不僅沒有像四五十年前的北周,北齊那樣恢復鮮卑姓氏或鮮卑特色,而是同隋朝一樣,建國後還把本已所剩無幾的鮮卑特色也極力抹去.李家當然也不可能改回什麼大野之類的鮮卑姓(這個姓本來就是從前的鮮卑皇帝賜予的嘛).包括這位蒙人在內的一些人總以唐皇室祖先中有過娶鮮卑姓的女子的事當做唐朝是鮮卑族所建,或含有濃厚鮮卑血統(tǒng)的非漢族政權的證據(jù),甚至還推出唐不是漢人政權的結論.可是,這些人恐怕連那幾個鮮卑女子身上有多少鮮卑血統(tǒng),她們還保留了多少鮮卑文化,跟其他漢人有多少的不同這樣的基本問題都沒弄清楚.因為早在三四百年前魏晉,甚至五百年前的東漢,就有不少漢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與鮮卑族混居了,而北魏中後期,鮮卑人不是大批死亡,就是被漢人漢化而最多只剩下個象征其祖先中有鮮卑的姓而已,文化上則完全漢化,怎麼能因為那幾個女子的姓是鮮卑的,就不但說她們是純種的鮮卑人,還說她們嫁給漢人後生下的子女也是鮮卑人呢?如果以皇帝身上有鮮卑或者其他異族血統(tǒng)就說該王朝是鮮卑王朝或者其他什麼異族王朝的話,那麼曰本天皇中有朝鮮人的血統(tǒng),曰本國豈不成了朝鮮人的國家?那朝鮮人為什麼還老譴責曰本侵略了朝鮮?朝鮮人豈不是吃飽了沒事找事的無賴? 其實,就是鮮卑本身,在創(chuàng)建北魏前就與漢人雜居和混血,其文化中早就含有大量的漢文化,而北魏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就更不用說了.這蒙人還有其他一些人認為只要有少數(shù)民族血緣的,就不是漢人,只要建立王朝的人身上有絲毫的少數(shù)民族血緣,甚至僅憑借史書上記載的某人的只言片語,甚至僅僅是懷疑其身上有少數(shù)民族血緣,就狂言他們是少數(shù)民族,他們的王朝就是少數(shù)民族王朝,全然不顧這些他們身上的漢人血統(tǒng),全然不顧他們對漢民族祖先,對漢文化,對漢民族的認同.既然這樣,那反過來我也可以說,只要有漢族血緣的,就不算少數(shù)民族.如此一來,北魏比唐朝都還要有資格是漢人的政權了,因為不僅制度和文化,就連北魏的皇帝老子們身上流淌的大部分血緣也是漢人的嘛,呵呵.在此就撇開文化等方面的漢化事實,按照這些人的邏輯單純從血統(tǒng)來看看鮮卑人向漢人的轉變,北魏為什麼是漢人的王朝.首先,鮮卑的人數(shù)遠比漢人的少,鮮卑族的大部分又是貧困潦倒的軍戶,因此連年的戰(zhàn)爭,再加上天災人禍,以及在短短的百年內所遭受的幾次清洗,鮮卑族人大量死亡,使得支撐鮮卑族政權的國家柱石軍隊都不得不由當?shù)貪h人組成(府兵),另外還有民族間的通婚與強制等等,因此到了隋唐時期,究竟還有多少純種的鮮卑族活下來都是個大疑問.事實上,不用說一般鮮卑人不是死亡,族滅,就是早被漢人漢化掉了,就連不會因餓死,戰(zhàn)死,病死而絕種的北魏皇帝,到了最後,也只剩下了1\\\/128的鮮卑血統(tǒng),而127\\\/128,即
【第99句】:21875%都是漢族血統(tǒng)了.下面是北魏王朝血統(tǒng)的中國化表(參照宮琦市定《大唐帝國》等)
【第1句】: 北魏創(chuàng)始人道武帝======劉貴人|
【第2句】: 明元帝(1\\\/2)====== 杜貴妃|
【第3句】: 太武帝(& ac14;)====== 賀夫人|
【第4句】: 太子晃(1\\\/8) ====== 閭氏(鮮卑)|
【第5句】: 文成帝(1\\\/8) ====== 李貴人|
【第6句】: 獻文帝(1\\\/16) ====== 李夫人|
【第7句】: 孝文帝(1\\\/32) ====== 高夫人(唐皇室之祖先之一的李沖時任高官)|
【第8句】: 宣武帝(1\\\/64) ====== 胡皇后|
【第9句】: 孝明帝(1\\\/128) (上面括號內的分數(shù)為鮮卑族血統(tǒng)的濃度)1\\\/128,即只有0.78125%的鮮卑血統(tǒng)!從上表可知,推行漢化政策的孝文帝只有1\\\/32=
【第3句】:125%的鮮卑血統(tǒng),而有
【第96句】:875%的漢人血統(tǒng),因此,他禁止胡語胡服胡俗而全面推行漢化路線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本身就是漢人,并不是漢化了的鮮卑人嘛.所以,無論是從文化,習俗,傳統(tǒng),價值觀上來看,還是從血統(tǒng)上來看,不用等到唐朝,早在北魏時期,除少部分人只留下個空頭的姓氏符號外,鮮卑人已變得與漢人相差無幾了.所以,按某些人的血統(tǒng)觀點,北魏就更是漢人王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