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似乎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嗎
【第1句】: 帶猶如,仿佛,宛如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嗎
天上的云仿佛是一朵朵棉花糖是比喻句。
本體:天上的云
喻體:一朵朵棉花糖
喻詞:仿佛
這句話把天上的云比作一朵朵棉花糖。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辟)。
構成比喻內容上有三個要素:一是思想的對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兩事物的類似點。文辭上分為三個成份,即:本體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詞 (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喻體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辭書又將其構成增釋到四個成份,即:本體、喻體、喻詞和喻解。
【第2句】: 新生入門部分題目的答案一、句子【第1句】:用“仿佛”造句比喻句:非比喻
盛開的花朵仿佛是孩童天真的笑臉。
這件事仿佛有點可疑。海倫不屈不撓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什么?是海倫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寧靜的田野到處盛開著耀眼的鮮花。小明竭盡全力的沖向夢寐以求的終點。
鮮艷的彩旗在蔚藍的天空中搖搖飄揚。老師語重心長的教育我做人之道。
明媚的陽光柔和的照射著茂密的樹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螃蟹過街——橫行霸道。兩個黃鸝在樹上歡樂的歌唱。
難道這不是在古今中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嗎?自制的友誼比買來的友誼要永久。學者不長進,只是好已勝。
樹上結滿了紅燈籠似的柿子。書山有路勤為勁,學海無涯苦作舟。
七上八下。丟三落四。
喜新厭舊。吃里扒外。
吐故納新。外圓內方。
沒有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我在此座山中,這正如我們往往看不到在身邊的事物一樣,盡管我們已經擁有了它們但我們卻仍然渾然不覺,所謂當局者迷便是如此吧這時候的我們便需要旁人的指點方可“知此山”亦可“出此山”。小明昨天愁眉不展的現在卻是興高采烈因為在他的全神貫注之下畫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得到了大家的贊賞所以當然高興。
什么活動都有都可以玩,溜秋,滑板,跳高,跳繩。
小學生活真是豐富的多姿多彩啊你能想到的都可以玩在這里的朋友也是豐富多樣的。
想要看的更遠那就得登的更高,這也在暗示著我們只有步步高進才能看到我們想要的景色。兼自己可做部首,上面一橫,上半部分。
御裝。鈴聲。
了事。嘹音。
【第3句】: 帶“像”的就是比喻句嗎
香花中學 龐何志 比喻就是通常說的打比方,它使人容易理解,能變抽象為具體,深奧為淺顯,還能使人產生聯想和想象。“像”與“好像(似)”、“仿佛”等詞語,在明喻中用作為比喻的標志。比如“鴻漸餓得睡不熟,身子像沒放文件的公事皮包,幾乎腹背相貼。”(《圍城》)這個句子里的“像”就是比喻句的一個標志——比喻詞。但是,是不是有“像”字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呢?不少人一看到含有“像”,“好像”的句子就認為一定是比喻句,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很多種情況下,有 “像”字的句子并不是比喻句。非比喻句中的“像”,含義甚為豐富,語境不同,其表意功能也就不同。一、表示舉例 【第1句】: 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濟南的冬天》) 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為例子,說明在北平住慣的人對氣候的感受。 【第2句】: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很多新詞不斷涌現,像網蟲、丁克、黑客、粉絲等。“像”后面是列舉的例子,也不是比喻。二、表示比較 【第1句】:李明剛長得像他的爸爸。“李明剛”和“爸爸”是同本質的事物,這只是同質事物的相似點的比較,不是比喻。
【第2句】: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賣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現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的比較。
三、表示想象 【第1句】: 忽然一陣冷風吹來, 濃云像從平地上冒出來似的,剎時把天遮得嚴嚴的。 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產生的聯想。
句中用“像”引出推測,表示估計的準確性。五、表示說明 【第1句】:獵人微笑著說:“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個客人,得像個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句中用“像”來直接闡述某一道理。
【第2句】:狼連忙半閉著眼睛,說:“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會搖尾巴的狼》)
句中用“像”來指出某種情況。六、表示情狀 【第1句】:在我們腳下,波浪輕輕吻著巖石,像朦朧欲睡似的。(《聽潮》) 【第2句】:許久許久,我倆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緒…… 這兩句中“像”是用來表情狀的,不構成比喻。 那么,怎樣識別“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時具備了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兩個不同類的事物;二是這兩個事物要有相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