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諸葛亮嚴于律己的句子
【第1句】: 出師表諸葛亮嚴于律己的詩句
嚴于律己: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向后主劉禪的希望: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第2句】: 諸葛亮有哪些品格,有哪些句子是描寫諸葛亮的
諸葛亮的為人品格評述 白亦奠 諸葛亮,這位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傳奇式人物,被子人們看作智慧的化身,賢相的楷模。
被人們尊之為圣,崇之為神。但他是人不是神。
他有成功的勛烈,也有失敗的教訓;有明查的喜悅;也有遇事多暗的懺悔。有喜、怒、哀、樂和兒女情腸。
只是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在博求諸家之長的同時,形成了他以儒學為主體,雜以老(李聃)、衛(商鞅)、孫(孫武)學術思想。孜孜以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愿,而形成了他自己的處世哲理及其高尚的人格品位。
二、廉潔自守衛從不特殊 諸葛亮是華夏歷史上權貴中高風亮節,廉潔自守,從不特殊的典范。 如:后主即位后,諸葛亮身為丞相,封武鄉侯,又領益州牧,集蜀漢大權于一身。
這時,常自汲汲于利祿的李嚴,寫信勸他接受九錫,即由皇帝賜予車馬、衣服、樂則、朱戶、納陛、弓矢、斧鉞、禾巨鬯這是天子給予大臣進爵稱的最高禮遇。諸葛亮當即給予拒絕。
并寫信回答說:“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吾本東方下士,誤用于先帝,位極人臣……今計賊未效,知已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帝還故都,與諸子并升,雖十年命可受。而況九邪?” 他在《又與李嚴書》中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
張澍注云:“侯之妾尚無副服,其儉德可師矣。” 對于子弟,他也不充許特殊。
在《與兄瑾書》中說“喬(諸葛喬,兄瑾之次子,亮之繼子)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過于谷中。” 特別是他臨歿遺表、遺囑,使人讀后不禁肅然。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伏惟陛下,清心寡欲,約已愛民。”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土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諸葛亮,從隆中決策,占有荊、益,建立和鞏固蜀漢政權,他功蓋當世,權傾朝野,可他就是這樣清清白白地飄然而去,簡簡單單地長眠在青山之中,后人評論說:“……至讀其將歿自表之辭,則知天下物欲,舉不足以動之,所為者深,則所發者大,理固然矣……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可謂大丈夫也。”
“聞伯夷之風面貪夫廉。”讀孔明之《遺表》、《遺囑》貪夫能不羞死?! 三、虛心納諫嚴于律己 “天下奇才!”是出自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之口,而他自己卻說:“臣賦性挫直。”
其實他除了天資聰慧,敏而好學,學以廣才之外,十分重要的是他并不自以為是,而是虛心納諫。也就是“集眾思,廣忠益”他說:“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后交元直,勤見教誨。
前參事幼宰(董和),每言則盡,后從事偉度(胡濟),數有諫止,(吾)雖資性鄙暗,不能悉納,然此四子,始終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為直言也。”他結交崔州平和徐元直后與董幼宰、胡濟共事,前后相距二十余年,這說明他虛心聽取別人意見是一慣的。
他對于聽從別人的意見,改正自己的錯誤,“猶棄弊屣而獲珠玉”他特別贊賞董和向他提意見的態度,一個意見能反復十次向他提出。直到他最后接受意見或作出解釋為止。
這里不只是提意見人的態度可佳,更重要的是接受意見人的誠意更為可佳。所以他對群下說:“茍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國,則亮可少過矣。”
特別是街亭之敗,箕谷失利,他以至誠之心,引咎自責。上疏自貶云:“臣以才弱,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勵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致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
咎皆在臣,受任無方……《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此后,他多次強調:“諸有忠慮于國,但勤攻吾之闕”……于是“考微勞,甄烈士,引咎責射,布所失于天下。”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的第一次北征,由于軍容整,號令明,軍威所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降。后因馬謖的街亭之失,造成全線崩潰。
但撤退時,遷西縣千余家歸于漢中,百姓處于對諸葛亮的敬忠而稱賀。諸葛亮答道:“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于虎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為愧!”歷史上曾經有“子文逃富”(不能使百姓脫貧致富,他引咎自責,不領取國家給予的正常薪俸);“申胥逃賞”(挽國家于危難,是臣宰的責任,不應要賞);“田疇逃爵”(幫助曹操平定烏桓,報了烏桓殺其郡名士之仇,而堅持不要曹操的封爵)。
前述三子所為,實歷史佳話,作為丞相,獨攬國柄,引咎自責,布所失于天下者,惟諸葛亮而已。 四、舉賢任能邪惡不齒 蜀漢政權僅一州之地,然文武將帥立傳者即達八十八人,其中,不乏運籌帷幄之帥才;有勇冠三軍的武將;有立法施度的能臣;有臨危死節的忠義之士。
這和諸葛亮的薦賢任能分不開的。一份《出師表》,他就舉薦了一批重要人才“侍中(郭攸之)侍郎(費礻韋、董充),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宮中之事悉以咨之。”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營中之事悉以咨之。”他的推薦,。
【第3句】: 那些名言可以用來形容諸葛亮的為人
成都武侯祠對聯 作者:哈哈兒 [武侯祠的楹聯] 郭沫若題諸葛亮殿: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 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劉咸滎題二門,位地南郊。
西晉末年十六國成(漢)李雄為紀念三國蜀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建,與劉備昭烈廟相鄰。祠內文物有著名唐碑,通稱三絕碑,殿西側為劉備墓 瀝膽披肝,六經以來二表; 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
二門。 二表:諸葛亮前后《出師表》。
三代:夏、商、周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吾見其心。 二門。
六尺之孤:幼兒。 百里之命:國家的命脈 兄弟君臣,一時際會,當年鐵馬金戈,樹神旗而開西川大業; 祖孫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畫棟,崇廟貌而志后漢丕基。
張叔夜題二門。 神旗:正統之旗。
后漢:蜀漢。 丕基:大的基業 只手挽殘局,常歸談笑; 鞠躬悲盡瘁,剩有謳歌。
二門 望重南陽,想當年羽扇綸巾,忠貞扶漢季; 澤周西蜀,愛此地浣花濯錦,香火擁靈祠。 鄂潤泉題二門 諸葛大名垂千古; 元戎小隊出郊坰。
蘇鰲石集句題二門。 郊坰:遙遠的郊野 興亡天定三分局; 今古人思五丈原。
趙樾村題二門 曰宮、曰殿、曰幸且曰奔,詩史留題,千古猶存正統;書吳、書魏、書漢不書蜀,儒臣持筆,三分豈是偏安。蔣礪堂題二門 心懸八陣圖,初對策,再出師,共仰神明傳將略;目擊三分鼎,東聯吳,北拒魏,常懷謹慎勵臣躬。
二門。 對策:隆中對。
出師:出師表 布衣引嘯足千秋,草廬頻顧,臥起潛龍蜀丞相,盡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勛名垂兩代,漢祚將終,霄沈鶴羽杜少陵,酸心嘔血有由來哉。曾躍斗題二門 閑時抱膝,梁父成吟,吳宮魏闕半消磨,眷念真王,九洲幸有先皇帝;盡瘁鞠躬,佳兒足繼,裴注陳書多刺謬,憑誰假托,兩表常疑后出師。
萬慎子題二門。 梁父成吟:傳諸葛亮曾作《梁父吟》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沈尹默集杜甫詩題二門 日月同懸出師表;風云常護定軍山。二門 三分天下四川地;六出祁山五丈原。
二門 青山繞郭宜龍臥;翠柏參天有鶴來。二門 將相本無種;帝王自有真。
二門 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二門 三代有儒者氣象;諸葛真名士風流。
二門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二門 隱居以求,行義以達;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二門 伊呂允堪儔,若定指揮,豈僅三分興霸業;魏吳偏并峙,永懷匡復,猶余兩表見臣心。二門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
二門 此老不攻畫,不善書,不經雜詩,壓倒蜀吳魏中幾多偽士;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臨大節,算來夏商周后一個純臣。馮煦題二門 誓欲龍驤虎視,以掃蕩中原,驚風雨,泣鬼神,前出師表,后出師表;時當地裂天崩,求纘承正統,失蕭曹,見伊呂,西漢功臣,東漢功臣。
陳桐階題二門。 纘:繼續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馮灌父集杜甫詩題武侯祠劉備殿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淚灑山河,志在五倫扶正軌;縱極王侯非富貴,英靈照天地,身經百戰為斯民。 劉咸滎題劉備殿,位于諸葛亮殿西側,劉備和甘、吳二夫人合葬墓 使君為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鐘樓桑車蓋;巴蜀系漢朝終始,遺民猶在,霸圖余古柏祠堂。
完顏崇實題武侯祠劉備殿 生不視強寇西來,天意茫茫,傷心慟灑河山淚;死好見先皇地下,英姿凜凜,放眼早空南北人。劉咸滎題劉備殿,聯贊備孫劉諶 帝本燕人,猶向鄉祠崇百祀;蜀為正統,漫言天下尚三分。
樊蔭蓀題劉備殿 天府古益州,劇憐五丈荒原,出師遺恨終巴蜀;漢家舊陵寢,贏得三分正統,望帝歸魂拜杜鵑。劉備殿 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郭沫若題過廳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游俊題過廳。
一對:隆中對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董必武題過廳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宗臣之遺像,萬古清高。
馮玉祥題過廳 親賢臣,國乃興,當年三顧頻煩,始延得漢家正統;濟大事,人為本,今日四方靡馳,愿佑茲蜀部遺黎。 馮煦題過廳 與吳魏為難,此日收場,不過墓門寬幾尺;繼高光而起,當年壯志,哪容漢土窄三分。
完顏崇實題過廳 岷峨望氣信蔥蘢,運啟蠶叢,位崇杜宇,歷數蠻夷大長,荒服爭豪,善國有攸歸,待到濁鹿上賓,二祖遙傳皇帝統;高蔣稱陵皆僭竊,臭遺彰德,跡溷丹陽,幾經風雨消磨,死灰就冷,斯人誰不朽,朅來石牛憑吊,一抔獨見漢江山。陳逢元題過廳。
杜宇:古蜀帝名,傳死后化為杜鵑 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孫墨佛題諸葛亮殿 異代相知習鑿齒;千秋同祀武鄉侯。
鐘瀚題諸葛亮殿 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郭沫若題諸葛亮殿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趙藩題諸葛亮殿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劉咸滎題諸葛亮殿。
陳庶子:陳壽。 岳將。
【第4句】:
三國時,蜀國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諸葛亮嚴于律己,一身清廉,開誠布公是個重要原因.當年為先主三顧之禮所動,跟隨劉備征戰南北,奇功屢建.先主死后,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蜀國國事,事必親躬.他5次親率大軍,北伐曹魏,與曹魏短兵相接.他嚴格要求子侄輩,不以自己位高權重而特殊對待.他親派侄兒諸葛喬與諸將子弟一起,率兵轉運軍糧于深山險谷之中.為此,他專門給其兄諸葛謹寫信說,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但“今諸將子弟皆得轉運”,“宜同榮辱”.馬謖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責,上疏后主劉禪,“請自貶三等”,從此更兢兢業業、勤勉有加.長期的廢寢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年僅54歲便英年早逝.諸葛亮以他的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諾言.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正如生前給后主奏章所言,內無余帛,外無贏財.諸葛亮病危時,留下遺囑,要求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節儉簡樸,依山造墳,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納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只著平時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一代名相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