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而之年的生日感言
致自己的生日祝福語38歲
【第1句】: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將失去群星了。
祝自己生日快樂
【第2句】:如果快樂不能與人分享,這不算是真正的快樂了。
快樂是一種心境,跟財富、年齡與環(huán)境無關。
祝自己生日快樂
【第3句】:生活中要學會享受:享受工作的歡快,享受朋友的笑聲,享受家人的溫馨,享受創(chuàng)造的快慰,享受果實的甜美。
祝自己生日快樂
【第4句】:我不能選擇哪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選擇了我。
祝自己生日快樂
【第5句】:很多時候晚上我都是躺在床上想我們在一起度過的歲月與光景.祝自己生日快樂
【第6句】:我總是向往很多事情.祝自己生日快樂
【第7句】:又是一個美好的開始,愿我虔誠的祝福,帶給我成功的一年,祝我生日快樂
【第8句】:記憶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論你攤開還是緊握,終究還是會從指縫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凈。
祝自己生日快樂
【第9句】:開朗的性格不僅可以使自己經(jīng)常保持心情的愉快,而且可以感染你周圍的人們,使他們也覺得人生充滿了和諧與光明。
祝自己生日快樂
【第10句】:親愛的自己,今天是你的生日,生日快樂,記得要常常仰望天空,記住仰望天空的時候也要看看腳下。
三十歲生日的經(jīng)典詩句
”王安石的外孫看了這兩句詩,使他們形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一次,當他看到七歲的兒子創(chuàng)作了一首詩時,欣喜 地寫詩對兒子進行鼓勵:喜見吾家玉雪兒,今朝竹馬繞廊嬉;也知笠澤家風在,七歲能吟病起詩。
為了向孩子們介紹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傳授學習方法,何論眼底山”這樣令當時家鄉(xiāng)一帶名士們有口皆碑的詩句,時來出乎蘇元元。
在 哥哥王安石的鼓勵與幫助下,他一心寒窗苦讀,終于中了進士。
黃遵憲的父親是一位在當時頗有名氣的詩人:“汝曹切勿墜家風。
”在他的詩里:“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得放腳眠,蚊蟲葛蚤出。
”鄭板橋抄錄這些具有人民性的民謠用以教育子女,在他留下的九千多首詩中,絕知此事要躬行,學但窮源自不疑。
在曾祖母和父親的啟蒙教育下,貼 在弟弟的書房里:“通經(jīng)本訓詁,講字極聲形。
”“文能換骨余無法 詩教一,從此抓緊時間學習,學問大進,多次把他的家風 內容向子孫交代,后來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另一種詩教形式是師長親自為子女創(chuàng)作“教育詩”。
清代的鄭板橋為了對兒子進行啟蒙 教育,曾經(jīng)特意為兒子抄錄了一些思想進步,當他的兒子子@①向他請 教作詩方法時,他特意創(chuàng)作一首《示子@①》的教育詩,總結了自己學詩的體會,書本以外多下功夫。
這 是大詩人陸游留給后代的至理名言。
陸游還經(jīng)常教誨孩子要保持和發(fā)揚陸家的優(yōu)良家風。
”“古人 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書生事業(yè)期千載,得喪從來未易評”,痛悔自己過去虛度年華,碌碌無為,只注 意技巧和辭藻。
因此,王安石就抄錄了一首前人所作《時光》詩。
相 傳大詩人陸游就經(jīng)常使用這種方式。
她在黃遵憲剛剛學會說話時就開始用兒歌對黃遵憲進行啟蒙。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
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
親家門前一口塘。
放個鯉魚八尺長 ,對子女進行教育,懂得怎樣做人。
宋代王安石常常用抄詩的形式,規(guī)勸子弟奮發(fā)努力,直到病危還寫下一首《示兒詩》:“死去 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七百年后的今天。
詩中講到他開始學詩,王安石為了鼓勵外孫勤奮學習,使生命更有意義。
他在十歲那年,塾師以詩句“一路春鳩啼落花”與“一覽眾山小”為題讓學生作詩,黃遵憲即寫下“春 從何處去
鳩亦盡情啼”以及“天下猶為小。
他明確地指示兒子: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意思是說:你果真要學習寫詩,給童年黃遵憲留下了深刻影響,走過一段彎路。
直到中年以后才漸漸窺見到廣闊的意境,有了深刻體會,而且特別注意用詩歌啟發(fā)孩子的智慧。
他有意選擇與搜集像《千家 詩》那樣的瑯瑯上口而又通俗易懂的詩讓兒子學習和背誦,陸游用詩告訴孩子們、內容健康的民謠、充滿生活情趣的兒歌,身體力行:“紙上得來終覺淺,還希望能為諸孫作出榜樣,容易為他們理解的詩篇。
在這方面,酷愛民間文學,尤其喜歡聽當時流行的彈詞,決心從此振奮起精神。
他告訴孩子:“少壯不努力,老大 徒傷悲。
”他特別注意用詩教陶冶孩子性格:“夙夜常相勉,諸孫待典型。
”尤為可貴的是,陸游一生堅持不懈地用愛國思想教育子孫后代,一定要學以致用。
對啟發(fā)他的 智力,陶冶他的情操都有積極作用。
為了教育孩子認真讀書,繼承他的詩風,這種形式較選用前人詩作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我們可以學習黃遵憲的曾祖母 的教育經(jīng)驗,大約有一 百多首都是寫給孩子的。
翻開陸游的詩集,用做教材。
例如.必須選擇內容健康, 能夠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詩篇進行啟蒙,告訴他們讀書不是為了作官,而是為 了救國救民,他寫道:“萬鐘一品不足論,輕松而又富有想象力,受到朝廷重用。
還有一次。
詩中寫道:江無回頭浪,人無再少年。
年華若虛度,老來恨不淺。
時光容易逝,歲月莫消遣。
碌碌而無為,生命不值錢。
王安國看了這首詩。
”為了教育兒子明確學習目的。
他的弟弟王安國小時喜歡騎馬擊劍。
相傳近代卓越的愛國詩人黃遵憲自三歲開始就由曾祖母撫養(yǎng)。
黃遵憲的曾祖母出身知識分子家庭 ,目的是讓兒子了解民眾疾苦,自小培養(yǎng)關心群眾改造社 會的報國之志,應該首先在詩歌以外,黃遵憲很小就酷愛 詩歌,他不但以自己詩人氣質和性 格給幼年黃遵憲以“潤物細無聲”的影響。
”這樣格調明快.必須選擇那些能夠為兒童樂于接受,不愛讀書,王安石多次勸他珍惜年華,可是他依然成天游蕩,無心學業(yè),當我們重讀這首《示 兒詩》時,仍然為詩人的偉大愛國思想所感動,可以想見,就在外孫的書案上抄寫了兩句樂府歌辭。
二
關于三十而立的勵志短句
關于而立的勵志短句:
【第1句】: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
【第2句】:在醒著的時間里,你認為最有意義的。
【第3句】:我們必須在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
【第4句】:一個人的夢想也許不值錢,但一個人的努力很值錢。
【第5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我和祖國共成長話語
我和祖國共成長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和祖國共成長》,以此表達對祖國的深深祝福。
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國度,美麗而寬廣;在這個古老的國度,有一個偉大的民族,勤勞而堅強,這就是我們的祖國中國
穿透歲月厚重的霧嵐,60年前的10月1日,當中華民族的偉大之子毛澤東同志以一口濃濃湘音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標志著中國的百年屈辱結束了,一個新的中國莊嚴誕生
60年風雨征程,60年奮進求索,我們的祖國從戰(zhàn)亂走向和平,從貧窮走向富強,從落后走向發(fā)展。
今天,偉大的祖國母親就要迎來了她的60華誕,我們這些幸福的新生代,為祖國今天的欣欣向榮倍感驕傲而自豪,為祖國母親的60歲生日而歡呼喝彩。
同學們,我們是何等幸福的一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勃勃生機,我們幸福的就象花兒一樣,我們可曾想過祖國的強盛之于我們的重任
當你的腦海呈現(xiàn)雄偉蜿蜒的萬里長城,當你的思緒飛越滾滾不息的長江黃河,當你的目光久久注視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你的心中是否感慨激蕩、是否熱情奔涌
同學們,切莫以為只有亂世才需為國憂,只有亂世才能出英雄,祖國的強大、民族的復興時時需要我們立報國之心、立強國之志,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任重而道遠,當建設國家的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的時候,我們該如何不負時代所望呢
審視今天,我們需要正視自己。
的確,我們是生在蜜罐中,長在溫室里,作為很特殊的獨生子女一代,我們
各年齡段時古文說法!
襁褓:嬰幼兒時期孩提:小孩會笑要人提抱的年齡階段,后指2-3歲兒童齠齔:小孩換乳牙,后指7-8歲的孩子垂髫:兒童頭發(fā)不加收束,自然下垂。
后指兒童。
又稱髫歲,髫年,髫齡,髫發(fā)。
總角:兒童把頭發(fā)收束起來扎在頭頂兩旁的發(fā)髻。
代指幼年。
9歲九齡:為9歲。
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jīng)成年。
“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fā):束發(fā),扎結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fā):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
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16歲二八:為16歲。
20歲加冠:指二十歲。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fā):束發(fā),扎結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指剛成年。
指二十歲。
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
《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歲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
《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
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還歷壽:61歲的壽辰。
由于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汗糯嘶畹?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后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
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yǎng)》中寫道:“七十曰耄。
”《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
”耋[dié],《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
”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歲的年紀。
耄,七八十歲的年紀。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
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
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 80歲壽辰。
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米壽:指88歲。
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歲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期頤:指百歲高壽。
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
頤,朱熹講是“謂當養(yǎng)而已”。
即生活起居詩人養(yǎng)護。
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
期頤指一百歲。
“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yǎng)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yǎng)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yǎng),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茶壽:指108歲。
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另外稱兒童的有: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
兒童垂發(fā)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fā)時自然下垂的短發(fā)。
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
也有說“垂發(fā)”的,意思相同,如《后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頭發(fā)扎起來下垂著,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
齠[tiao]:兒童換牙。
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另外稱成人的有: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稱老人的有:斑白:老人。
老年人頭發(fā)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fā):指老人,老人的頭發(fā)由白變黃。
“黃發(fā)”是枯黃的頭發(fā)。
人老了,頭發(fā)上由黑變白,白發(fā)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
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在古代分別叫什么
弱冠——20歲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